观察昆虫的问题
昆虫习性2007年11月04日 星期日 14:20不用足跳高的虫
在昆虫大家族里, 不乏跳高、跳远的能手。跳蚤虽然身材十分渺小,却能跳过自身高度的100多倍;棉蝗身体矫健,它跳远的平均成绩,竟是它自身长度的143倍。不过,这些跳高、跳远“冠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给养都有一对发达、强健,适宜弹跳的后足。
有一种善于跳高的虫,它跳高的方式却与众不同,它就是我们要说的不用足跳高的虫——磕头虫。
磕头虫是一种常见的小甲虫。虽说它能跳起40多厘米的高度,创出跳过自身高度50多倍的惊人记录,可是它却只有三对又短又小的胸足,这短小的胸足和其他善跳昆虫的强健后足比起来,实在是小得可怜。靠这样的足,只能用来爬行,根本不能去跳高、跳远,更不要说去跳过自身高度的几十倍了。
那么,磕头虫是怎样创造出跳过身高50倍的惊人记录的呢?难倒经真还有什么特异的功能吗?
要解开这个谜并不难,我们只要捉来一只磕头虫,认真地观察一番,看看它是怎样“跳高”的,就能真相大白。
原来,使磕头虫“跳”得高的秘密武器是它的前胸腹有一个像合页似的关键。当磕头虫腹朝天,背朝地躺在地面上时,它便将自己的头用力向后仰,拱起体背,在身下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空区,然后猛然收缩体内的背纵肌,使前胸突然伸直,这时候,它的背部就会猛烈撞击地面,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磕头虫的身体就会被猛然弹向空中,就这样,磕头虫没有用腿,却成了“跳高”的能手。
有趣的是,磕头虫的“跳高”姿势还很优美。当它腹部朝天弹向空中时,它便乘机在空中做个“前滚翻”,将身体翻转过来,等到落地时,它就能稳稳地站立在地面上了。
头长怪角的虫
牛的头上长角,鹿的头上长角,犀牛的头上也长角,这些兽类的头上长角,并不是图好看的装饰物,而是用来进攻或防御的武器。奇妙的是,在昆虫大家族里,也有许多头上长着怪角的虫,角蝉就是其中的一种。
角蝉的角长得的确十分奇特。它的角,不像兽类那样是从头骨上长出来的,而是胸部的前胸背板形成的。不同种类的角暗,角的式样也有所不同,中华高冠角蝉的角高高地向后上方伸出,就像是戴了一顶高冠帽;三刺角蝉的角贴着腹背向后伸出,就像是一根尖刺。角蝉头上的这些奇形怪状的角,可不像兽类那样是用来打架争雄的,它自有自己的妙用。
角蝉是一种喜欢生活在树上的虫,当高冠角蝉停栖在枝条上时,它头上的那顶“高冠”,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截枯树杈。而三刺角蝉落在长有棘刺的树木上时,它那根向后伸出刺混在其中,更让人难以分辨真伪。难以置信的是,当几只、十几只角蝉停栖在同一根枝叉上时,它们还会等距排开,使人看上去就如同真正的小树杈一样。用这样逼真的拟态伪装,模仿周围环境,角蝉就可以轻易地骗过敌害,保存自己了。
独角仙也是一种头上长角的虫。它的体形较长,身披硬甲,头部一根向前伸出很长的角在端部分开一个小叉。因为这根独角是雄虫们用来争夺配偶、进行战斗的武器,所以仅为雄虫所特有。在独角仙求偶的季节里,一旦两雄相遇,就要用这根“令人生畏”的独角,展开一场激烈的厮杀。
眼睛长在长柄上的虫
昆虫的眼睛各种各样,有的出奇的大,有的出奇的小;有的是一对单眼,有的是由几万个小眼组成的复眼。不过,不客这些眼睛多么奇,多么怪,绝大多数是长在昆虫头壳表面的。然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一种虫的眼睛不是长在头壳上,而且长在头上伸出的两根长柄上。这两眼长柄的长度,竟然雪出它自身长度的1.5倍,不知道的人,看到它的这双怪眼,往往会误认为是它头上的触角呢。
这种长有怪眼的虫就以怪眼而得名,叫做突眼蝇。
看到突眼蝇长了这样一对怪眼,你可能会想:它的视力一定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吧?是的,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表明,昆虫的复眼越向外突出,视野也就越开阔。突眼蝇的眼睛远离了头壳,生长在长柄的顶端,真呆以说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有了这样的一双眼睛,它前后左右、上上下下、,四面八方都可以看得清了。不过,话又得说回来,突眼蝇的眼睛是由许多小眼组成的复眼。研究表明,组成复眼的小眼越多,视力才越好。可是,突眼蝇的眼睛长在长柄的顶端,不可能长得很大,组成复眼的小眼就很少,因此,它的视力自然也不会太好。这么一来,它的视野虽好,可却是一个戴着“高架眼镜”的近视眼。
还有,突眼蝇的眼和其他昆虫相比,离大脑的距离太远,影像通过神经传导的时间,自然要比其他昆虫长,因此,它对视野中物体的反应也会迟钝一些。至于突眼蝇的眼睛是不是和长筒望远镜一样,可以随意伸缩变焦,从而看清远处的物体,这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
会孵蛋的虫
绝大多数昆虫是卵生的,但是和同样也是卵生的鸟类不同,一般昆虫的雌虫产卵以后,就什么也不管了,任其在自然环境里孵化、长大。同那些含辛茹苦地孵化、哺育雏鸟的鸟类相比,这些昆虫父母对儿女真是连起码的责任心也没有。
是不是所有的昆虫都不抚育自己的子女呢?不,在昆虫大家族里,有一种虫像鸟类一样,辛勤地抱窝孵蛋,喂养、照顾子女,直到子女能够独立生活以后,才肯放它们各自谋生。这种习性奇特、会孵蛋的虫名叫蠼螋。因为它的腹部末端长有一对坚硬的尾夹,所以,人们又叫它“耳夹子”虫。
耳夹子虫婚配以后,既将临产做妈妈的雌虫就用嘴和足,在地下挖一下8-12厘米的洞,作为自己的产房和育儿室。当洞挖好以后,雌虫便钻进去,用泥土将洞口封好,开始过起隐居生活。在洞里,雌虫将卵产完后,就像母鸡抱窝那样,伏卧在卵堆上,用自己的体温来孵化卵,为了使卵受热均匀,它还会不辞辛苦地用嘴翻动卵粒。大约20天左右,耳夹子虫的儿女出世了。这时候,雌虫将洞口打开,外出为孩子们寻食。为了防止不速之客闯入,离开时,它还会用东西将洞口堵住。当它找到食物以后,就用尾夹夹住拖回,咬碎后喂给幼虫。等到子女长成二龄虫时,耳夹子虫妈妈才让它们出洞活动,培养它们谋生的本领。直到小耳夹子虫长成为三龄虫时,它们的母亲才会准许它们离开,各自独立生活。
儿女们的翅膀硬了,远离母亲去生活了,可这时,雌耳夹子虫却繁育后代耗尽了心血,不久就死去了。在昆虫世界里,雌耳夹子虫真是一位少有的慈母。
会放“毒气弹”的虫
毒气弹是一种利用用毒气体杀伤敌人的武器,令人很难防御。有趣的是,在昆虫中,有一种名叫气步(虫甲)的步行虫也会用“毒气弹”来攻击敌人、捕猎食物。
气步(虫甲)是一种喜欢在夜间活动的甲虫。它身披硬甲,好像是一个古代的武士。虽然它的三对步行足没有那些善于跳跃的昆虫的足那么强大,可是交替运动起来,仍然使它的爬行速度很快。要是昆虫王国里举行竞走比赛,它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气步(虫甲)整天忙忙碌碌地东奔西跑,到处寻找什么呢?原来,它是在找寻可能充饥的猎物呢?气步(虫甲)是吃荤不吃素的肉食性虫,它对各种植物不屑一顾,而对粘虫、地老虎和蚯蚓却十分爱吃。当它发现猎物之后,先是静观一会儿,然后上前用触角试探,随后便张开大牙猛咬。受到攻击的猎物拼死反抗,气步(虫甲)一时难以制伏,于是它就要用自己的杀手锏“毒气弹”了。这时候,只见它掉转身体,对准猎物“砰”地一声从肛门里喷出一股烟雾状的气体来。那气体不但有浓烈的硫酸味,还有很强的腐蚀性,如果接触到皮肤上,令人火辣奇痛。猎物受到“毒气弹”的攻击,周身布满了乳白色的结晶,疼痛难忍,不停地在地上翻滚。此时气步(虫甲)毫不放松,仍接二连三地对准猎物施放“毒气弹”,直到将猎物打得昏死过去才肯罢手。然后,气步(虫甲)就开始慢慢消受猎获来的这顿美餐了。
有趣的是,气步(虫甲)要是遇到了异性的同类,它们就会友好地分吃猎物。但是同性相遇,这们就会为争夺猎物爆发一场“毒气大战”,各自用自己的“毒气弹”攻击对方,直到将一方打败逃走后为止。
被誉为“蚜虫克星”的虫
蚜虫是一种令人腻味的害虫。在它们的大肆吸食下,庄稼很快就会枯萎,造成极为严重的减产。然而,每当有蚜虫为害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一种翅鞘鲜红,上有七颗黑星的小甲虫,向蚜虫发起勇猛的进攻,毫不留情地将一只只蚜虫蚕吃到自己的肚子里去。这种美丽、勇猛的小甲虫就是七星瓢虫,逞狂一时的蚜虫如果遇到它,就像遇到克星一样,难逃一死。
七星瓢虫俗称“花大姐”,是一种内食性昆虫。它不但变成成虫以后爱吃蚜虫,就连它的幼虫也十分爱吃蚜虫,而且十分凶猛。七星瓢虫的幼虫长有一对尖利的大牙,它一闯入蚜虫群中,就开始大口撕咬,蚜虫见到它,立即腿软身瘫,不敢再动,只有等死。七星瓢虫的个子虽然不算太大,可是食量却大得惊人,它一天竟要吃掉100多只蚜虫。为了使自己的子女一出生就能吃到蚜虫,七星瓢虫产卵时就专门找那些有蚜虫为害的植物,将一粒粒像窝窝头似的**卵粒产在叶片上,这样,小瓢虫一出世,就有了丰富的食物。
除了吃蚜虫,七星瓢虫的避敌本领也很高强。如果有人碰了它,它便会立即“休克”过去,一动不动地装死。直到危险过去,它才开始爬动。如果有人抓住了它,它还会使出第二招避敌保命的本领:从它腿关节中间流出一种**的液体,这液体的气味又臭又辣,令人很不舒服。就连那些爱啄食昆虫的鸟类,闻到以后也要退避三舍。
七星瓢虫是专门帮助人类消灭蚜虫的农田卫士,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
被称为“绿色世界魔鬼”的虫
蝗虫是农业的大敌。中外历史上,有过无数次飞蝗肆虐成灾,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惨痛记录。解放前,我国是蝗灾经常发生的国家,那时候,蝗灾一旦发生,遍野的庄稼转眼间就会被蝗群吞噬一空,饥饿使得千百万灾民背井离乡外出逃荒,许多人被活活地饿死。1944年,太行山区发生蝗灾,落地的蝗虫竟积有一二尺厚,使那里变成了蝗虫的世界。在国外,1889年红海附近发生蝗灾,大群蝗虫竟覆盖了2千平方英里的地区,据估计,这群蝗虫总重量有55万吨之多,需要用1万多节火车皮才能装下!
蝗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如此之大,难怪人们要把它称之为“绿色世界的魔鬼”,闻之色变了。
蝗虫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蚂蚱。它有一个大而发达的嘴巴,吃起植物来,就像是一把大镰刀,又快又狠。再加上它还有贪吃的食性和食量巨大的肚肠,所以,它成了吞噬绿色植物的恶魔。
然而奇妙的是,同样是蝗虫,有些年头,它们分散而居,对农业形不成大害,而有的年头,它们就会聚集在一起迁飞,四处为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密度的大小。如果这年,一定单位面积内的蝗虫数量较少,食物丰富,它们就形成散居型,不再迁飞觅食。如果这年,一定单位面积内的蝗虫数量特别多,食物不足,它们就会在体内产生特殊的生理反应,产生集群的要求,形成群居型的飞蝗群,给绿色世界、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在古代,蝗灾几乎是无抗拒的,所以,它被迷信的人视为“神虫”。现在,人类已经有了科学的灭蝗办法,这“绿色世界的魔鬼”已经不能再为所欲为了。
会用泡沫隐身的虫
在会使隐身术的昆虫中,有一种叫沫蝉的小虫十分奇特。它不是像竹节虫、叶螳螂、枯叶蝶那样模拟周围环境,以和周围环境十分相似的体形、体态、颜色来以假乱真,欺骗敌害,而是用自身粉泌出的泡沫把自己严密地包裹起来,从而使自己躲过天敌眼睛,生存下来。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沫蝉是怎样巧施隐身术的吧!
沫蝉是一种园林、农田中常见的害虫。它的头部有一根针状的刺吸武口器,可以刺入植物的叶片或茎杆中,靠吸食植物的汁液为生。当我们在植物在叶片或茎杆上发现有一滩滩像吐沫似的泡沫时,那就是沫蝉的藏身之所。我们只要把那泡沫用小草棍拨开,就能看到里面有一只乳白色的小虫在蠕动,这就是隐身其中的沫蝉了。人们见沫蝉总是躲在泡沫里,认为这泡沫是它吹出来的,于是又把它叫做“吹泡中”。
沫蝉用来掩蔽身体的泡沫是从哪里来的?是它用嘴吹出来的吗?不是的。原来,这些泡沫是从它的腹部下端一下气门开口附近的腺体排出来的,当这种胶质的腺液和气门排出的气体混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一堆堆泡沫。
沫蝉为什么要隐身在泡沫之中呢?原来,它的幼年时期身体十分嫩弱,如果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干死。还有,它不会飞,跳也跳不远,如果暴露在外,很容易被天敌所捕食。为了免受烈日的暴晒,躲过天敌的伤害,沫蝉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学会了这种以泡沫掩身的隐身术。这奇妙的隐身术,使它安全地度过了自己的幼年时代,等到沫蝉长大变为成虫,它既会飞,又会跳,就再也不需要用泡沫掩身了。
身穿“蓑衣”过一生的虫
在自然界里,有一种昆虫从出生的那天起,便开始为自己纺织一件“蓑衣”,并且把它穿在身上生活,以后,就是长大、婚配、产卵,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直至生命结束的那一天为止,它一时一刻也不肯脱下这件“蓑衣”。
这种脾气古怪,穿着“蓑衣”过一生的虫,就是蓑蛾的雌虫。
雌蓑蛾为什么要穿着“蓑衣”过一生,总也不肯脱下来呢?这和它奇特的身体条件是分不开的。蓑蛾是一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在幼虫期,雌蓑蛾和雄蓑蛾一样,都是没有翅膀的小肉虫。为了保护自己,它们用吐出的丝,为自己织出一件外套,然后再粘上一些枯枝烂叶,把自己严密地裹在里面。由于这个粗糙的外套,很像是农民用来遮挡风雨的蓑衣,所以,人们为它取名叫“蓑蛾”。然而奇妙的是,雄蓑蛾幼虫长大变为成虫以后,长出了一对翅膀,可以甩掉“蓑衣”,四处飞行。可是,雌蓑蛾变为成虫以后,却没有雄虫那对令人羡慕的翅膀,仍然是一只没有翅膀的肉虫。为了安全起见,它只好终身生活在自己编织的“蓑衣”里。
蓑蛾的“蓑衣”也很奇妙。它可以随着蓑蛾幼虫的不断长大而加宽加长。蓑蛾幼虫只有在觅食的时候,才将头伸出“衣”外,平时总是躲在里面。这样,它的天敌看到的只是一小堆枯枝烂叶,哪里能想到里面竟还藏有一只白胖的肉虫呢!
蓑蛾幼虫成熟以后,就躲在“蓑衣”里越冬,来年春天再变为成虫。这时,雄虫脱去“蓑衣”远走高飞。而无翅的雌蓑蛾只好等待着雄蛾上门入赘。当雌蓑蛾同“新郎”交尾产卵,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以后,它就在一生也没有脱下的“蓑衣”里死去。
耳朵长在腿上的虫
动物的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器官。通常,像兽类、鸟类的耳朵是生长在头部的。可是,我们如果观察一下昆虫,在它们的头上,却找不到像其他动物那样的耳朵。是不是昆虫根本就没有耳朵呢?不是的。不信你看,当你轻轻地走近一只蝗虫,准备捕捉它的时候,它却飞走了;当一只雄蟋蟀唱起动听的“情歌”的时候,雌蟋蟀就会应声而至于。这说明,昆虫是有听觉器官的,只不过,它们的耳朵是一对不受人注意的“耳朵 ”。
昆虫的耳朵空竟长在哪里呢?原来,昆虫的“耳朵”可以长在身体的任务部位。像它们的触角、胸腹部、腿部,都有可能长有听觉器官。不由你信不信,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螽斯和蟋蟀是昆虫世界中的“流行歌手”,在夏秋的原野,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它们美妙的吟唱。它们的耳朵长在哪里呢?经过昆虫学家的研究观察,发现它们奇妙的“耳朵”竟然长在前腿上。在它们的前腿上,各有一个长卵圆形的小缝,缝内侧有一层薄薄的膜,当声波传来时,薄膜就会引起振动,通过神经传导到螽斯或蟋蟀的脑子里,它们便可以听到声音了。科学家把它们这种奇妙的“耳朵”叫做“听器”。
蝗虫的“耳朵”不像螽斯、蟋蟀那样长在腿上,它的“耳朵”藏在第一腹节的两侧,是一对蒙有鼓膜的听囊,听觉也十分灵敏。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立即逃之夭夭。像毛虫、蟑螂等昆虫,对声音也有很敏锐的感受性,它们感受声音是靠它们身上的毛状感觉器。这些毛状感觉器,就像一个个微型的震动仪,能把声波振动的强度和方向传导给它们。这可以说是昆虫中最简单的耳朵了。
能在水面滑行的虫
夏秋季节,人们如果到湖塘或河溪边去,常常会看到有一种黑色的小虫,伸展着又细又长的腿,以飞快的速度在水面上滑行。尽管它们的追逐嬉戏中时不时地来个“三级跳”,在水面激起层层涟漪,但是它们的身上却不会被水弄湿,更不会沉入水中淹死。看着它人轻盈优美的滑水动作,不能不令人发出衷的赞叹。
这种能在水面上自如滑行的小虫叫水黾,因为它在水面上滑行跳跃时激起的波纹,很像油滴落在水面后扩散在样子,所以,人们又管它叫“卖油郎”。水黾能够在水面上滑行,是同水面特有的张力和它身体具有的特殊构造分不开的。水虽然是液体,但在它的表面,因张力形成了一层膜。这层膜如果不被破坏,就能承受住一些很轻的物体。比如,我们将一根缝衣针细心地放置在水面上,针就可以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入水底。水黾的身体本来就很轻,再加上它细长的中后足极度地向身体两侧外伸,增大了与水而后接触面积,减少了单位面积水面所承受的重量,使它身体的重量不会破坏水面的那层膜,只是在水面形成一个凹槽。这凹槽就像是滑道一样,使水黾能够在水面上自如地滑行。为了适应水面的生活环境,水黾的身体和足上,还生有浓密的拒水性毛尾,有了这毛尾的保护,水黾的身体就像穿了一件神奇的“避水衣”一样,不会被水浸湿了。它们没有沉入水中淹死的后顾之忧,就可以在水面上尽情地追逐嬉戏了。
鼓虫是一种黑色的小甲虫,它有两对特殊的眼睛,一对生在头背侧,可以了望空中的情况;一对生在腹侧,可以观察水底的动静。它虽没有水黾那样的长足,却也是个善于滑水的虫。
能在水下造“房子”的虫
在昆虫世界里,有很多会建造“房子”的“建筑师”。有一名叫沼石蛾的昆虫幼虫——石蚕,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它能够在水下为自己建造起一座结实实用的“房子”来。
沼石蛾虽然是一种生活在陆地上的昆虫,可是它的幼虫石蚕却是在水中出生,在水中长大。在漫长的童年期里,石蚕要想方设法地躲避那些天敌的吞噬,才能够平安地长大变为成虫。石蚕既没有尖利的爪牙做自卫武器,又没有与众不同的游泳本领,它是如何来保护自己的呢?我们还是到水底来看一看吧。
在河湖或池塘的水底,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那里有一些用沙子或植物的碎枝条、碎叶子做成的小套子。这些套子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换颜色。秋冬是深暗色,春夏是鲜绿色。这些奇妙的小套子,就是石蚕为自己建造起来的“房子”,在这个既是栖身之地,也是伪装避敌之所里,石蚕过着舒适安全的日子。
水中不比陆地,石蚕是怎样在水下“施工”,为自己建起这座“安乐窝”的呢?原来,在石蚕的口部有一个能吐丝的腺体,吐出的线有很强的粘性。有了这个宝贝,石蚕就不愁建不起“房子”了。它先用口和足找来一些植物的碎片,然后用吐丝的丝将它们随意地捆在身上,做成一个临时的“避难所” 。在安全有保证以后,石蚕便开始精心建造起永久性的房子了。它认真地挑选出合适的建房材料,用分泌出的粘液,将它们逐个地粘连在临时“避难所”的前面。就这样,用不了几个小时,石蚕的“新居”就可以落成了。从此,石蚕的吃喝拉撒睡都在这个“安乐窝”里,直到它长大变成成虫,离开水面到陆地上生活时为止。
会施“苦肉汁”的虫
在《说岳全传》里,有个王佐断臂的故事,说的是宋将王佐为了混入金营,劝说金将陆文龙归顺南宋,使用了苦肉计,将自己的一只手臂断掉,骗取了敌人的信任,终于取得了成功。有趣的是,在弱肉强食的昆虫世界里,除了一些昆虫会采取各种奇妙的伪装术来保护自己以外,还有一些昆虫在生死关头,也会采取“苦肉汁”,像王佐那样截断自己的肢体,蒙骗敌人,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只不过,和王佐不同的是,人类断臂成了终身残废,而那些昆虫断肢以后,如果是幼虫,是可以再生出新的肢体来的。
在会施“苦肉计”的昆虫中,蟋蟀、蚱蜢、蝗虫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虫。当人们捕捉它们的时候,经常会领教到它们为了逃命而施用的断肢自救的“苦肉计”。那时,它们会自行断掉自己的一条大腿,然后用其他的腿迅速逃离。如果它们遇到危险不是来自人类,而是来自天敌的捕食的话,它们演出的这出“苦肉汁”,就会使它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保全了一条小命。因为当那自动脱落的肢体吸引了天敌的注意力,使它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它们就早已逃之夭夭了。
常在田间活动的大蚊,也是一种善于施用“苦肉计”的虫。大蚊虽然模样长得和喜欢叮人吸血的蚊子很相似,但是它的体形要比蚊子大八九倍。它从不叮人吸血,只是对水稻有一些危害。因为它的脚长得很长,所以,人们又叫它“长脚蚊”。当它遇到蜻蜓、青蛙等天敌捕食的时候,它的长足亘 被咬住,它便会舍弃长足而逃。
昆虫这种施用“苦肉计”的有趣现象,在生物学上叫做“残体自卫”。
杀人蜂
在南美洲,有一种令人闻之色变的虫,这就是肆虐于那里的“杀人蜂”。据不完全统计,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已经有几百人被这种毒性极强、凶猛导常的蜂活活地蛰死。至于在这种暴蜂的攻击下,死于非命的猫狗和其他家畜,更是不计其数。
有一年,巴西的几个消防队员在清除烟囱上的一个蜂窝时,触怒了那里的“杀人峰”,霎时间,发了疯的野峰倾巢而生,整个天空响起了可怕的嗡嗡声。不管是人还是牲畜,只要是活动的物体,狂暴的蜂群都要加以攻击。事后人们统计,在三个小时内,竟有500余人总共被蜇了三万多下,平均每人60几下。此外,还有许多猫狗被蜇死。在另一次“杀人蜂”袭击人的事件中,受伤的人竟超过了1000人。
蜜蜂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它辛勤地采花酿蜜,为人们奉献出甘甜的蜂蜜和其他蜂产品,从不主动攻击人畜。而这令人谈蜂色变的“杀人蜂”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蜂呢?原来,这种可怕的“杀人蜂”,竟是由于人类自己的偶然疏忽才产生出来的。1956年,巴西的昆虫学家为了改良当地的蜜蜂,使它们能多产蜜,就特意从非洲引起了一种野性十足、产蜜量最高的野峰,与当地的蜜蜂杂交,没想到竟繁育出了这种攻击性极强的蜂。后来,因为管理人员的疏忽,一些杂交蜂从实验室逃出,迅速在野外繁殖起来,成了令人恐惧的“杀人蜂”。后来,尽管人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想消灭这一大祸害,可是,这些杂交蜂造就自然的能力极强,繁殖的速度很快,所以,直至今日还没能有效地遏止它们的蔓延。
会种蘑菇的虫
在南美洲的巴西,茂密的热带雨林中有一种奇特的虫叫剪叶蚁。这种蚂蚁,体色棕黄,腿长善跑,从不知疲倦。最为奇特的是,它的双腭非常强大,就像一把剪刀一样锋利。它们常常成群结队地爬上一棵棵大树,将树叶剪切下来,叼回蚁巢。当剪叶蚁们忙碌着剪切、搬运树叶的时候,就好像一支没有尽头,高举着绿色旗帜的游行大军在行进。有时候,一夜之间,它们能把一整棵树的树叶剪光。
剪叶蚁忙忙碌碌地把树叶剪下带回去做什么呢?如果我们挖开蚁巢就会发现,剪叶蚁竟然还是一个很会种植蘑菇的“育菇能手”呢!它们不敌辛苦地采摘树叶,是要用树叶来做蘑菇种植园的培养基。在剪叶蚁 持下巢里,有几百个宽敞的小室,这就是剪蚁的“种植”园。当剪叶蚁将树叶叼回巢内以后,就将树叶交给家族中最小的成员节叶蚁和树叶管理蚁,由它们把树叶切成碎屑,然后拌上幼虫的或自己的粪便,做成培育蘑菇的“土壤”,用不了多久,种植园里就会长出一层白白的菌丝。为了使这些菌丝生长得更好,管理蚁们还精心地照料这些菌丝,不断地剪枝、施肥。从菌丝被剪断的地方,会流出一滴滴液体,液体凝固后就会变成一个像球茎甘蓝似的小瘤,这小瘤含有丰富的营养,剪叶蚁家族的成员们就用它做食物,并且喂养自己的后代。
十分有趣的是,剪叶蚁很有环境保护意识,它们从不在离蚁巢很近的树上采集树叶,总要到离巢相当远的地方去。因为这样,保护了蚁巢周围的树木,蚁巢就可以避免因没有树木从地下吸收水分而过于潮湿或被淹没。
蓄养“奴隶”的虫
在我们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有过奴隶社会。在那个野蛮的社会里,部族战争中被抢掠来的人就成为奴隶。奴隶不蛤要为奴隶主做繁重的劳动,而且毫无人身自由,可以被奴隶主随意买卖甚至杀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罪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在昆虫世界里,却有一种虫竟靠掠夺、蓄养奴隶而生,这就是生活在南美洲的蓄奴蚁。
蓄奴蚁是一种十分强悍的蚂蚁。在它的蚁群中,令人奇怪的是,不像其他蚂蚁那样,既有专门负责打仗的兵蚁,也有专管造巢、觅食、哺育幼虫的工蚁,而是所有的工蚁也都变做了兵蚁。这些蓄奴蚁虽然勇猛好战,可却都懒惰成性,像造巢、抚幼、觅食、清洁这样的工作,它们都懒得去做。可是不做这些工作,蚁群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于是这些强悍而又懒惰的蓄奴蚁便打起了别人的主意。它们向邻近的其他蚂蚁发动了进攻,闯入其他蚂蚁的蚁巢,将其他蚂蚁的幼虫和蛹抢夺到自己的巢里来。这些幼虫和蛹在蓄奴蚁的巢中长大以后,就成了蓄奴蚁蓄养的“奴隶”。它们专门替奴蚁做造巢、觅食、抚育幼虫、打扫卫生等种种繁重的工作。由于“奴隶”蚁寿命不长,为了补充“劳动力”的不足,蓄奴蚁要不断发动战争,去抢掠“奴隶”。
有一种叫红蚁的蓄奴蚁,由于长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剥削”生活,懒惰成性,它们竟然失去了独立的生活能力。这些懒汉,如果没有“奴隶”蚁去侍喂它们,即使食物就在眼前,它们也宁愿饿死也不肯自己张口取食。
嗜血
农用地分等各等指数的计算
首先你就像泥鳅和黄鳝这类的动物,它们是遇到你泥,就会钻进去。要想在水稻田里进行养殖,那水稻田的底部,你就必须要铺上一层比较厚,而且结实的薄膜,然后在薄膜的上方再盖上一层厚厚的泥土,这样,它们就会误以为这就是最底部了,就不会一直往下面去钻了。
(一)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
1.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计算
1)分等评价单元的划分
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是农用地分等的最小空间单位,是进行农用地分等评定和划分评价分值测算的基本空间单位;单元内土地质量相对均一,单元之间有较大差异。划分评价单元的目的在于客观地反映出土地质量的空间差异性,并把质量等级落实在具体地块上,为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土地服务。
(1)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的基本要求是单元内土地质量相对均一、单元之间有较大差异,是由地物或权属界线、地类界线封闭的,农用地分等评价分值测算的基本空间单位。单元划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主导因素差异原则。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划为同一单元,山脉走向两侧水热分配有明显差异的不划分为同一单元,地下水、土壤条件、盐碱度等土地因素指标有明显差异的不划分为同一单元。
②相似性原则。农用地分等单元边界不跨分等因素指标控制区和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是一群具有近似的水热条件,相同或相似的肥力性状,在农业生产上有相似的适种性、限制性和生产潜力的地块组。
③边界完整性原则。单元内同一主要因素的分值差异不超过100(/N+1),其中,N为等别数。
(2)农用地分等单元划分的方法有4种,分别是:
①叠置法。将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地形图、土壤图叠加,基本一致区域形成的封闭图斑即为有一定地形特征、土壤性质和耕地类型的分等单元。若图斑面积小于最小上图面积则应进行归并。叠置法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地貌类型单一的地区适用性较差。
②地块法。根据底图上明显的地物界线或权属线,将农用地分等主导特性相对均一的地块划为封闭单元。地块法适用于所有分等类型和地区。
③网格法。用一定大小的方格构成的网格作为分等单元。网格大小以能基本区别开不同特性的地块为标准,可采用单一大小的固定网格,也可采用大小不均一的动态网格。网格法划分分等单元适用于评价因素及权属单位空间变化不明显地区。
④多边形法。将所有分等因素分值图进行叠加,最终生成的封闭多边形即为分等单元。此方法适合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农用地分等的地区。
(3)本次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单元划分采取“叠置法”,以各县(市、区)1∶5万~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叠加土壤类型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划分和确定农用地分等单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貌类型复杂,山地和丘陵的面积合计占自治区总面积的74%,地形破碎,耕地分散;土壤类型多且分布明显;耕地类型有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其土壤类型不尽相同。根据这些特点,以1∶5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划分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时,以行政村为单位,保持行政村行政界线的完整性;以1∶10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划分评价单元时,以乡(镇)为单位,保持乡(镇)行政界线的完整性。在行政村或乡(镇)界线内,从土地利用现状图中分出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等不同耕地类型,在同一耕地类型内将地形特征相同以及土壤类型和性质相同的地块划为同一分等单元,同一分等单元有的只有一个地块,有的有多个地块。
分等单元的边界线是指实地明显可辨的界线。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的边界采用以下几种:①土地利用现状类型中的地类线、地块线;②水流、河流、人工灌溉渠道;③人工线状地物、道路、堤坝等;④其他明显的地物、线状地物和有明显标志的权属界线。
单元面积大小依农用地质量的分布状况,以既方便操作、方便应用,又不影响单元特性为标准。确定的农用地分等单元按行政村、按顺序逐一编号填表。
采用上述方法划分农用地分等单元,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的分布特点,便于检查和面积量算,加快了农用地分等工作的进度。
(4)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划分评价单元采用的方法,首先对各个县(市、区)进行分等单元的划分,再进行全自治区的汇总。全自治区农用地共划分为45123个分等单元,各指标区、各县(市、区)划分的单元数见表3-35和表3-36。
表3-35 指标区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统计表
表3-36 各县(市、区)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统计表
注:各县(市、区)为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划。
2)分等单元评价因素自然质量分的查算
计算分等单元评价因素属性所对应的自然质量分,是将分等评价单元图与分等因素因子图逐一套合,按编制的“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读取属性数据,即可计算单元因素分值。
(1)单元因素分值的计算方法主要有3种:
①以点代面:分等单元是一个面状区域,而分等因素在不同地方的影响值大都是和距离的变化相关联的,在单元内同样也是变化着的。要想获得能全面、准确反映单元因素状况的数值,所用方法较为复杂。另一方面,因划分的单元是一个相对均匀的区域,内部变化很小,完全可以用少数几个点的值来近似地代表整个单元内所有点的值,所用方法也就简单得多。这就是以点代面的方法。一般常用的点有单元边界特征点、单元内部特征点、网格交叉点、几何中心点、加权中心点。
②线性内插,在“以点代面”法中所述及的各种点,它们的分值可以直接测得,也可以通过线性内插的方法,在已经绘制的两条等值线间求得。
③面积加权,如果单元是若干个不同值的均值区域所组成,则其值可用面积加权的方法求得,即把不同值占区域面积的比例作为权重,乘以其分值,再把各不同区域加权后的值加和,其值即可作为单元分值。
(2)单元因素分值的确定。以分等单元图为底图,逐一套合分等因素分值图(与分等单元图同比例尺的土壤类型图、土壤有机质图、土壤酸碱度图、土壤质地图、地形图等),分指定作物、分指标区逐一读取分等因素分值。
根据分等因素分值,对照“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将分等因素分值转换成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
(3)将分等属性自然质量分填入单元综合属性表。
根据上述步骤,对全自治区各县(市、区)45123个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分指定作物进行了分等因素分值读取,并对照“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转换成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获取了各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的分等因素分值。
3)农用地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的计算
(1)农用地分等采用因素法,可以采用几何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计算各分等评价单元各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Clij)。
①几何平均法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Clij——分等单元农用地自然质量分,为无量纲数;
i——分等单元编号;
j——指定作物编号;
k——分等因素编号;
∏——连乘运算符;
fijk——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第k个分等因素的自然质量分。
②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Clij——分等用地自然质量分,为无量纲数;
i——分等单元编号;
j——分等因素编号;
k——分等因素编号;
∑——求和运算符;
ωk——分等因素的权重;
fijk——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第k个分等因素的自然质量分。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根据因素选择的实际情况,采用第二种方法即加权平均法计算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
(2)全自治区农用地分等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45123个评价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结果统一导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数据库。
4)自然质量分结果分析
从各指标区自然质量分赋分结果的排序情况可以看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具有如下分布规律:
(1)水田受地带性分布的土壤性状影响明显。水田在农业利用时种植的作物种类单一,耕作方式和投入相差不大,因而土地肥力的培育方向较为一致,自然质量的差异受地带性土壤性状的影响较大。从各指标区自然质量分赋分结果的排序来看,大致为由北向南逐渐降低,服从于纬度地带性土壤分布规律,即桂东北丘陵山地区>桂西北山地区>桂西岩溶山地区>桂中溶蚀平原区>右江河谷区>桂南低平原区>桂南沿海区。
从桂东北到桂南,土壤分布由红壤到赤红壤到砖红壤,土壤物质的风化淋溶作用逐渐加强,有机质的积累逐渐趋向减少,土壤酸性增强,形成水稻土后,水田的土壤肥力受地带性土壤性状的影响,自然质量分也由北向南逐渐降低。
同时,受地形条件的影响,桂南低平原区和桂南沿海区由于地势低平,排水条件差,地下水位高,形成潜育性渍水田和沿海的咸酸田较多,土体中含大量的还原性有毒物质,影响土壤肥力,自然质量分也就较低。
(2)旱地受地带性土壤发育影响的同时,受地形、地貌和耕作管理水平的影响更明显。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气候条件较好,水热丰富,旱地适种的作物种类较多,因而旱地的土壤肥力演变趋势受地形、地貌和耕作管理方式的影响较大,与所种植作物的培肥改土对土壤熟化程度的影响相关。从各指标区自然质量分的赋分结果排序来看,总体差异不大,大致为桂中溶蚀平原区>右江河谷区>桂南沿海区>桂东北丘陵山地区>桂西岩溶山地区>桂南低平原区>桂西北山地区。
从岩溶地区的桂中溶蚀平原区与桂西岩溶山地区比较,虽同为以种植玉米和甘蔗为主,但前者缓坡地和岩溶盆地较多,土体深厚,土壤有机质丰富,肥力好,自然质量分也就较高;桂西岩溶山地区以峰丛谷地多,坡耕地为主,而且地块小,分散不成片,地面常有裸露岩石,土层薄,土地生产水平低,自然质量分也就较低。
同理,桂东北丘陵山地区虽地处亚热带的红壤地带区,但山坡旱地耕地不多,而且较多分布在岩溶峰丛谷地以及溶蚀盆地的低丘缓坡地上,土壤的熟化程度较高,耕作水平也较高,自然质量分也居中上水平。
右江河谷区、桂南沿海区、桂南低平原区和桂西北山地区的自然质量评价结果与地形地貌和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性较高,地处河谷阶地、平原、台地的地区,土体深厚,水热条件好,种植的经济作物的种类也较多,经济价值高,土壤熟化程度高;地处山区或丘陵较多的地区,旱坡地坡度大,土层薄,耕作管理粗放,土壤的熟化程度不高、肥力低。因而,可以看出,这几个区自然质量分评分的赋分结果呈现了一定的规律性。
(3)同一指标区内自然质量分的高低与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关系密切。对水田来说,自然质量分最高的是潴育性水稻土,最低的是盐渍性水稻土,排列顺序为潴育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淹育性水稻土>石灰性水稻土>咸酸田类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B型)分布于低平开阔的垌田,灌溉和排水条件较好,是水稻的主要生产类型,农田基本建设完善,培肥熟化程度、肥力水平高;潜育性水稻土(C型)的主要生产障碍因素是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但经过近十几年的改良利用,已得到很大的改善,肥力水平也较高;淹育性水稻土(A型)多为提灌或电灌水田,主要生产障碍因素是灌溉保证率低,因而自然质量与灌溉条件相关;石灰性水稻土(F2型)和咸酸田类(F1型)土体内含盐量太高,前者主要受碳酸钙盐化的影响,土壤碱性,pH值高,对水稻生长不利,后者在沿海受海水中的盐分(例如氯化物和硫酸盐类)的影响,土壤咸或既咸又酸,土性较差,肥力水平低。
对旱地来说,自然质量分最高的是棕色石灰土发育的棕泥土,最低的是砾质土和硅质白粉土,大致的排列顺序为棕泥土>冲积土>红壤土>赤红壤土>紫泥土>黄壤土>硅质白粉土>砾质土。棕泥土虽然发育于石灰岩类母质,但经过长期的风化淋溶后,土体特性已不再为碱性,pH值为6.5~7.5,非常适于农作物生长,而且因土壤含钙,与有机质有较好的聚合作用,这类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都较高,肥力水平高;冲积土是河谷地区和冲积阶地上的主要土壤类型,地势低平,处于平原或台、阶地,土体深厚,土性适宜,水热条件极好,常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基地,肥力水平较高;紫泥土、黄壤土、硅质白粉土和砾质土或者坡度大,或者水土流失严重,或者砾石多,土壤瘦瘠,自然质量低。
2.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Ri)的计算方法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是在最优土地利用水平和最有利经济条件下,该分等评价单元内的农用地所能实现的最大可能单产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农用地的“本底”产量水平。
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R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Ri——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求和运算符;
αtj——第j种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Clij——第i个分等单元内种植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βj——第j种指定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3.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结果
根据式(3-8)和式(3-9),把全自治区各县(市、区)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有灌溉条件下,采用光温生产潜力指数计算;无灌溉条件下,采用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计算)以及各指标区的产量比系数代入计算,得出全自治区各县(市、区)评价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二)农用地利用等指数的计算
1.农用地利用等指数(Yi)的计算方法
农用地利用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和农用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平均利用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在当地最有利经济条件下,该分等单元内的农用地可能实现的最大产量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农用地的“现实”产量水平。
农用地第j种指定作物利用等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农用地利用等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Y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Yi——第i个分等单元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Rij——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的标准粮产量(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Klj——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
2.农用地利用等指数的计算结果
根据式(3-10)和式(3-11)可知,农用地利用等指数是对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进行的利用水平的修正。也就是说,在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条件下评价单元内农用地实现的产量水平。在本次农用地分等中,从利用等指数的计算结果分析得出,利用等指数高,农用地实现的产量水平高;反之,利用等指数低,农用地实现的产量水平低。
(三)农用地经济等指数的计算
农用地经济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农用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平均利用条件和农用地所在土地经济分区的平均经济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是在当前的农业技术经济条件下,该分等单元内的农用地所能实现的最大经济产量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农用地的“经济”产量水平。
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农用地等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G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Gi——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Y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Kcj——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经济系数。
根据全自治区各县(市、区)农用地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与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的数据,采用上述方法计算各等值区内评价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其中,全自治区农用地经济等指数最高的评价单元为水稻单元,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为2554.52,位于灵山县;全自治区农用地经济等指数最低的评价单元为旱地单元,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为175.30,位于那坡县。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00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