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水稻除草后,田间怎么管理?

1、药剂封闭。稻田的药剂封闭除草的难度比旱田地小很多,因为稻田的杂草药剂封闭的过程中有水层的参与。只要水层控制在适宜的深度、并且保持水层7-10天,一般来说都有比较好的封闭效果。至于说部分区域出现的少量杂草,只要密度不大,基本不会对水稻的长势造成什么影响。

水稻除草后,田间怎么管理?

稻田杂草封闭的原理与旱田杂草封闭的原理基本相同,都是通过封闭药剂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药剂扩散层。

当杂草种子萌发之后嫩芽向着土壤表层伸长时,嫩芽的尖端接触到药剂扩散层,出现嫩芽卷曲、萎缩的情况,直至种子内部的养分消耗殆尽、死亡,达到防除杂草的目的;

同时,由于稻田封闭药是在有水层的情况下使用,也会在水中形成一定浓度的药剂扩散溶液,而稻田就是一个大的盛着稀释之后的除草剂溶液的大容器。对于一些已经钻出土壤表层的杂草嫩芽来说,接触到除草剂水溶液之后,也会在除草剂的刺激下逐渐的萎缩、停止生长,直至死亡。

因此,对于稻田施用封闭除草剂来讲,最重要的是水层的深度以及保水时间。建议施药时的水层深度在7-10厘米左右,保持水层深度7-10天左右。如果封闭的时间较早,也可以适时的延长封闭时间。切记,封闭期间田面不能缺水。如果天气较热、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可以适时的补充水层直至满足7-10天的药剂封闭时间。

2、叶片喷施处理杂草。通常情况下,购买稻田使用的茎叶处理除草剂,经销商都会告诉您施药之前排干田面水层, 施药之后24-48小时内及时的恢复水层,以提高药剂除草的效果。对于施药之后需要及时的恢复水层来讲,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稻田使用的茎叶处理除草剂,分为触杀型和内吸型两种,后者的比例较多。既然是茎叶处理除草剂,最终的处理结果还是以灭杀杂草为主,包括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完全死亡。

但是,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杂草是野生物种,根系的生长速度和生长量要比同叶龄的水稻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田面无水层、田面相对干旱的情况下,杂草根系的生长速度和生长量会因为缺水的原因而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其实,这种情况与种植水稻过程中采取晒田措施壮秆、壮苗的原理是一样的。如果施药之后,田面出于缺水的状态,杂草对除草剂的内吸速度可能赶不上杂草根系生长的速度,这就会造成杂草地上部的死亡,但是根系还具有一定活性、还能再次重新生发并萌发出地上部的情况,对杂草的防除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而施药之后及时的恢复水层,在稻田土壤中就会认为创造一个水淹、缺氧的环境。不仅仅是对水稻根系的生长有影响,对杂草的根系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在杂草以及吸附了除草剂之后,缺氧环境对杂草根系的抑制作用会表现得更加明显,能够进一步的促进地下根系的死亡,从而提高杂草防除的效果。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东北水稻4月份中上旬育苗,育苗花生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每年只能一次。玉米分春玉米和秋玉米,春玉米四月下旬五月上旬播种,八月下旬可收获;秋玉米最迟不能迟于7月中旬播种。

玉米栽培技术

一、栽培季节

以春玉米(1月25日—2月10日)产量最高;其次是秋种(8月25日—9月10日);再次是冬种(10月20日 —1月10日);最次是夏种(4月25日—5月10日)。总之,玉米最佳播期的选择,要根据玉米的用途和土地使用情况,茬口的安排来确定。饲用玉米适宜于春种和秋种。

二、选地、整地与施足基肥

1、选地

玉米是喜肥水、好温热、需氧多、怕涝渍的作物,过酸、过粘和瘠薄的土壤都会使玉米生长不良。因此,选地最好以排灌方便、便于管理、PH6.5—7之间、肥力中等以上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宜。

2、整地和施基肥

整好地是保全苗的前提条件。选地后进行深耕耙平,一般要做到两犁两耙,耕作层深30厘米以上,以达到“地平、土细、墒足、肥高”的整地质量要求。整地后按双行植行距120—140厘米放线开沟,并按每亩腐熟农家肥1000公斤、豆饼50公斤和过磷酸钙50公斤做基肥条施于沟内;为了排灌方便,结合整地还应开沟作畦,修好四面排水沟。要求做到畦平沟直,沟沟相通,排灌畅通。

三、种子处理与播种

1、选用良种

适合本地的良种应是高产稳产,品质良好,抗病抗倒,又能适合市场需求,销路好。目前饲用玉米选用“掖单4号”、“掖单13号”、“中单 321” 等品种。鲜食玉米选用“甜糯1号”、“苏玉1号”等专用品种。一般直播田每亩用种量1500—2000克 。

2、种子处理

播前晒种3—4小时,一般用50—55℃的温水浸种10—15分分钟,冷却后再浸6—8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洗1—2次即可播种。

3、播种规格

玉米的产量来源于对光能和地力的利用,在一定范围内,叶面积系数越大,光能利用率越高,产量也越高,因此,合理密植才能高产。种植密度须从品种、播期、土壤肥力、栽培条件等多种因素考虑。玉米株型有两种:平展型和紧凑型。平展型品种宜稀植,一般亩植3000—3500株。紧凑型品种宜密植,一般亩植4500—5500株。玉米播种方式主要有等行距和宽窄行两种。等行距种植规格是行距75厘米,紧凑型品种株距在17—20厘米,平展型品种株距在25—30厘米。宽窄行种植规格是宽行140厘米,窄行40厘米,紧凑型品种株距15厘米左右,平展型品种株距20厘米左右。目前我省推广种植的鲜食玉米株型为紧凑型,适宜密植,一般亩植3500—4000株。种植方式主要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70厘米,窄行40—50厘米,株距30厘米。

4、播种

我省种植玉米由于温度较高,一般采取直播栽培,而较少采用育苗移栽。具体方法是起畦种植,畦宽120—140厘米(包沟),畦高约20厘米左右,在畦面上开两行间隔50—60厘米的浅沟,将已处理好的种子每点双粒播于沟中(按株距),边播边盖土,盖土1寸并踏实。

四、需肥规律

玉米对氮、磷、钾需求量最多,全生育期对三要素的吸收量以氮最多,钾次之,磷较少。因此玉米的施肥以增施氮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一般来说苗期(1—6叶)生长慢、植株小,吸收的养分也少,此时的施肥量应占肥量的10%左右。拔节至开花期(7—16叶)生长很快,此时正是雌雄穗形成发育时期,吸收养分速度快、数量多,是植株需要养分的临界期,在此时供给充足的营养物质,能够促进穗多、穗大。此时的施肥量应占总肥量的60%左右,后期(17叶以后)吸收速度逐渐减慢,吸收量也减少。施肥量应占总肥量的20%左右。氮、磷、钾施用比例一般在3:1:2.8左右。磷、钾肥应在前期施用。如果肥量不足,应主要用在拔节和开花期。

五、田间管理

1、苗期的管理

玉米苗期是生根发叶和茎、节、叶分化形成的营养生长时期,根系的大部分在此时形成。苗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做到苗全、苗齐、苗壮,为穗粒期的生育打好基础。

(1)定苗、间苗:掌握“去弱留强,间密存稀,定向、留匀、留壮苗”的原则,定苗一般在5片真叶时进行,每穴留一株壮苗,同时进行查苗补苗,带土移苗,并浇足定根水,保证幼苗成活。如缺苗过多,可用补播种子的办法解决。

(2)中耕除草:玉米苗期中耕可进行1—2次,并结合施肥,适当培土。中耕的深度要求做到苗旁浅、行中深,定苗前浅,定苗后深,同时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

(3)水肥管理:在5—6片叶时,第一次追施苗肥,每亩施尿素7.5—10公斤,于畦中间开沟条施,然后盖土。苗期如缺水,应及时进行灌水,宜沟灌。在雨天、土壤潮湿、积水的情况下,要注意开深沟排积水,改善土壤通气条件。

2、穗期的管理

穗期田管目标是:攻秆、攻穗、严防缺水脱肥,使植株整齐、茎节粗短、叶片宽厚,根粗量多,雌雄穗发育好。

(1)水肥管理:在8—9片叶时,进行第二次追肥,即施攻秆肥,这次肥量占总施肥量的25%左右,每亩施复合肥10公斤加氯化钾7.5公斤,施肥方式为条施。在14—15片叶时(大喇叭口期),进行第三次施肥,即施攻穗肥,这次肥量占总施肥量的35%左右,每亩施复合肥20公斤加氯化钾10公斤,结合大培土施用。在9片叶和15片叶时分别进行一次根外追肥,亩用 50克 稀土或800—1000倍磷酸二氢钾喷施。玉米从拔节到抽穗植株开始进入旺盛生长,需水分多,尤其抽雄前后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这时缺水,发育不良,雌雄花期不协调,影响授粉,造成秃顶、缺粒或空秆,所以这时期应保持土壤持水量在70—80%。雨水多的地区,要注意开沟排水。喇叭口至抽穗期是玉米螟为害的危害期,都要喷施500—800倍敌百虫或杀虫双+Bt粉混合喷施,防治玉米螟。

(2)中耕培土:为防止土壤板结,消灭杂草,提高根系的生长机能,促进根系的多发和深扎,穗期要根据土壤和杂草情况进行中耕、培土。一般拔节到抽雄前进行1—2次中耕,在行间进行2—4寸的深中耕,切断部分毛根,刺激多发新根,增强抗旱抗倒能力。在抽雄前的“大喇叭口”期,再浅中耕1次,并培高土垄。

3、抽穗结实期的管理

此期是决定有效果穗数,每穗结实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此时,主要抓适量补肥(尿素10公斤)、抗旱与排涝、人工辅助授粉等工作。抽穗开花和灌浆时应及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满足植株对水分的要求,但灌水切忌漫灌,以灌跑马水为好。雨天注意排水,以免积水缺氧伤根。玉米开花期,如遇不良天气,应进行人工授粉2—3次,一般在晴天上午9—11时进行,可减少缺粒和秃顶。

六、病虫害防治

原则上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在管理上要早发现早防治。玉米病害主要有大小叶斑病、锈病、纹枯病等。虫害主要有玉米螟、粘虫、玉米蚜、棉铃虫、小地老虎等。药剂防治上,大小叶斑病、锈病可用50%多菌灵500倍、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500倍液喷施。玉米螟、粘虫可用10%氯氰菊酯2000倍加Bt粉800倍、玉米蚜可用20%康福多3000倍、棉铃虫可用Bt粉800倍加天力粉剂800倍喷杀。

七、收获

根据不同的栽培目的,玉米的收获期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全生育期春、秋植80—85天,夏植70—80天,冬植90—100天。一般在授粉后16—22天收获,夏种16天,冬种22天,采果后要及时供应上市。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02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