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揭西擂茶的相关故事

“擂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据考,“擂茶”这一名称,出现甚早,宋朝,耐得翁《都城纪胜》中已有了“擂茶”的记载。客家人,就其本源而言,多为自北方南迁而来的移民,祖先们原本居住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中原地区,那里的茶文化发展得非常完备,乃至唐代以来,“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封演《封氏闻见录》),“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唐·杨华《膳夫经手录》),后来,他们因战乱、饥荒等原因大批南迁,尽管其迁徙时间及中途驻足的地点不尽相同,但最后的落脚地多半选择了赣、闽、粤三角地区作为自己的定居地,而这块地方,大山阻隔,交通不便,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经济相对落后,民众生活相对贫困。经济上的落后,使得他们不敢企求奢华,只能一代一代地保持节俭的作风。唯有“擂茶”,既不讲究茶的品质,又可自采自制,既不失茶道之真谛,又不受经济之困扰,故能在客家人中长期扎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粤东地区古为蛮荒之地,客家人长年居住于风湿瘴气较重的山林之中,为了防病健身,驱风祛寒,他们从长期现实生活斗争中,总结出客家人防病保健的独特“擂茶”疗法,每当劳动作业回到家,他们宁可不吃饭,也要先喝上一碗擂茶,不仅驱散疲劳,生津止渴,消滞解暑,提神醒脑,健脾养胃,滋补长寿,正是这样,客家人才如此钟爱擂茶,并把擂茶一代又一代传下来。揭西擂茶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北宋时,潘仁美奉宋太宗之命南下征服南汉王朝,派一小分队途经揭西进攻广州,到了揭西因为士兵大都是北方人,加之天气炎热,水土不服,士兵们纷纷上吐下泻,病势严重,将领们心急火燎,却又束手无策。何婆闻讯,传授了一个秘方,用“三生汤”一一喝擂茶治病。根据需要,她吩咐一些人去摘茶叶,一些人去挖生姜,有些人去碾米,有些人去找擂钵和棒子,等把这些东西办齐以后,很快就制成了大量的擂茶。何婆说给那些病倒的士兵每人喝一大碗滚烫烫的擂茶,然后蒙头盖脑睡上一觉,次日醒来,人人浑身大汗,个个大打喷嚏,说也奇怪,将士们都痊愈了。后来,征南人马有一部分留下来屯田,于是擂茶便在揭西县流传下来。

揭西擂茶的相关故事

揭西的特色小吃有:河婆擂茶,大洋苦芛,揭西酿豆腐等。

1、河婆擂茶是具有客家特色的传统食品。先把茶叶、花生、芝麻等放在擂缸里擂成酱,加少许食盐(亦可加糖),后将沸水冲进缸里,即成擂茶。食擂茶,是把擂茶舀进大米饭里,混成粥状,加上虾米、花生、葱、韭菜、大蒜、萝卜干等炒熟配料。配料可按各自口味选择,少则三、五种,多则二十余种。

还有一种是用擂茶泡“甫米”,叫“甫米茶”。正月初七,习惯用七种蔬菜泡擂茶,叫“七样菜茶”;元宵那天,习惯用十五样蔬菜泡擂茶,叫“十五样菜茶”。

擂茶芳香可口,风味独特,能增进食欲,提神醒脑,可作正餐,也可作点心敬客。

2、大洋苦芛,苦笋是客家山区丘陵山地上野生的苦竹在春夏之际生出的嫩笋,因其味甘苦而得名。揭西县南山镇、五经富镇、大洋乡等乡镇的山上都有野生苦笋,但以大洋乡出产的最多最为出名,也最受欢迎,揭西人也就以“大洋苦笋”作为品牌,成为域内所产苦笋的通称。

3、揭西酿豆腐,酿豆腐是以猪肉加上少量虾米、马胶鱼或咸鱼及蒜头,剁成肉酱,塞进豆腐里,用花生油煎炸或清蒸,美味可口,风味独特。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07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