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陆羽勤学

陆羽勤学

陆羽勤学

陆羽,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断言:“世界上无人能否认陆羽的崇高地位。”

的确,出生于唐代一个穷苦人家的陆羽堪称饮誉世界、炳耀千秋的中华骄子,一代茶圣。这和他自幼好学、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

733年,一个秋天的清晨,西塔寺的智积禅师早课之后漫步在西湖之滨。忽然听到不远处有大雁的喧叫声,他走近一看,愣住了:竟有三、四只大雁拍打着翅膀护卫着一个婴儿。他赶走大雁,抱起婴儿,回到寺中,收养下来。

禅师在惊喜之余给孩子算了一挂,得到的结果是“鸿渐于陆,其羽可为仪”。于是,给婴儿定姓为“陆”,取名为“羽”,字“鸿渐”。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陆羽在禅师的养育下长到了九岁。

陆羽从一懂事时起就跟着寺里和尚学朗读,对读书很有兴趣。禅师见他念经专心,几次三番劝他皈依佛门。然而陆羽却不想永远在狭小的寺庙里过安稳日子,他向往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一心想读书学儒,做一点对社会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智积觉得徒弟辜负了他的养育之恩,十分恼怒。从此以后,他罚陆羽干重活、脏活,还要他放牛、割草,想以此逼他改变主意。然而,陆羽决心已下,再苦再累也不反悔。相反,繁重的体力劳动反倒更加坚定了他读书学儒的决心。他一有空就读书。放牛时,总是把牛赶到有草的地方,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可以专心读书、写字了。

有一天,他在放牛的时候,偶尔看见一个过路人手里拿着一本书,就赶忙好言好语地央求这个人借书给他看看。拿过书来一看,原来是汉代学者张衡的《南都赋》。他一看就着了迷,竟然把那个过路人忘在一边儿。那人见他如此酷爱读书,十分感动,就把这本书送给了他。从此,他如获至宝,有空就读,就连放牛归来的路上也不肯放过。

有一天放牛归来,他只顾在牛背上看书,竟不知不觉地骑着牛走进了西塔寺。智积禅师见了,大失所望,知道他不但没有悔改之意,反而越来越背离佛道了,对他大加斥责了一番。

后来,干脆连牛也不准他再放了,专门派了一个小和尚监视他,不准再走出寺院一步。可是谁也看不住他想往读书学习的心。他由衷感谢智积禅师的抚育,但是,为了追求知识他打定主意,决心走出佛门。

有一天,他趁监视他的小和尚有事走开的时候,便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西塔寺。

陆羽出寺后,在一次读书时偶然发现一段有关茶叶的记载。陆羽自幼为禅师煮茶,本领很高,于是,他决定下工夫钻研茶叶的事情。

为了了解茶叶的各方面情况,他拜师采茶,跑遍了义阳“五山两潭”,作了详细的考察记录,获取大量关于茶叶的第一手资料。二十七岁时,他隐居浙江吴兴,开始闭门著书。在765年,他终于写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初稿,又过了五年,才正式出版。

《茶经》一书,极大地推动了茶的知识的传播,“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为了这部专著,陆羽献出了毕生精力,被人们尊称为“茶神”、“茶圣”。人们为纪念他,在他的故乡天门县城北郊“文学泉”旁还专门建了一座“陆羽亭”,直到现在仍保存完好。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陆羽的成就与他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

关于茶的书籍推荐

茶 叶类著作中以陆羽 的《茶经》 为最早。陆羽(733——804)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竟陵子”。原本为弃儿,后为僧人收养,因不堪师傅虐待,离开了寺院,并一度曾为伶工,后隐居。上元初(760)又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隐居。在湖州的顾渚山,陆羽与皎然、朱放等人论茶。顾诸山在浙江湖州,是个著名的产茶区。据《郡斋读书志·杂家类》载,陆羽还著有《顾渚山记》2卷,当年陆氏与皎然、朱放等论茶,以顾渚为第一。陆羽和皎然都是当时的茶叶名家,分别著有《茶经》和《茶诀》。后来陆龟蒙 在此开设茶园,深受前辈的影响,他写过《茶书》一篇,是继《茶经》、《茶诀》之后又一本茶叶专著。可惜《茶诀》和《茶书》均已失传。唯有陆羽的《茶经》3卷传世。

《茶 经》 分三卷十门,即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中“一之源”记茶的生产和特性;“二之具”记采茶所用的器物;“三之造”记茶叶的加工,这两节的中心是叙述饼茶的制法,即用甑蒸茶叶,用杵臼捣茶,放入铁模中,拍以为饼,用锥刀开孔,用竹贯茶放入焙炉中焙之,最后剖竹或纫榖树皮串茶,每串有一定的重量,名之曰穿。“四之器”记茶叶加工时所用的器物;“五之煮”记述茶叶的饮用方法,把茶饼以缓火炙过,用木质药研碾为粉末,用罗筛为茶末,煮时用鍑沸汤,一沸之时调以盐少许,二沸之时一边搅动一边放入茶末。饮茶之时,因为茶色以淡黄为贵,所以要酌入越州出产的青瓷茶具中,乘热啜饮浮其上的精英部分。“六之饮”,介绍了饮茶方法,列举了觕(粗)茶、散茶(煎茶)、末茶(粉茶)、饼茶(砖茶)。“七之事”中掇拾古书中有关茶的文字,叙述了茶的历史。这部分所占的篇幅较长。“八之出”,叙述茶的产地,并按上、次、下三个等级评价各地茶叶的优劣。“九之略”,讲述野外茶叶加工的有关事宜。“十之图”,即将上述九个方面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置诸座隅,以备便览,实际内容还是九个方面。全书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种茶经验和自己 的体会,包括茶的起源,种类,特性,制法,烹煎,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以及有关茶叶的典故和药用价值等,是世界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

《茶 经》 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茶事活动的历史,从而说明我国是世界上茶树的原产地。《茶经·一之源》记载:“茶者,南方 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这是对茶树的原产大树种的描述,比英国人1823年在印度发现的原产大树种要早一千多年。《茶经》还从植物学和古农学的角度,记录了茶树的植物形态、命名 、生态环境、种植方法,以及自古以来种茶的加工制作和饮方法等,表明我国是茶叶的故乡。二,《茶经》对饮茶功的探讨,为茶叶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基础.书中把饮茶的作用概括为几个可以理解和验效的方面,即饮茶有解热渴,驱凝闷,缓脑疼,明眼目,息烦劳,舒关节,荡昏寐等功效,同时《茶经》中还具体提出,饮茶能“醒酒”,“令人不眠”,长期饮茶能“有力悦志”,“增益思考”,“轻身换骨”(减肥);茶叶还被列入医药处方,主治“瘘疮”,“小儿惊厥”等症。三,《茶经》总结,推广了迄唐代中期我国先进的造茶工艺.把造茶法归结为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并提出了制茶质量的鉴别方法“别”。使得造茶有个完整的概念和统一的规范,便于推广。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在《茶经·二之具》和《茶经·三之造》中。四,《茶经》记载了一整套茶的煮饮法。总结出了被后人概括称为的“煎茶法”的煮饮法,正如唐代皮日休在“茶经序”中所言:“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沦蔬而啜者无异也。”陆羽 的煎茶法是饮茶史上的一次飞跃,这种茶法至今仍然保留在闽越一带的功夫茶和日本的茶道之中。

《茶 经》 的问世对于茶业和茶学的发展起到奠础的作用。唐代皮日休评价陆羽 和《茶经》的功绩时说:“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季疵始为《经》三卷,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其为利也,于人岂小哉!”[1]自陆羽著《茶经》以后,“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2]因此,《茶经》的问世还促进了中国与周边民族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交往。

《茶 经》 流传极广,版本很多。除收入《百川学海》、《说郛》、《文房奇书》、《山居杂志》、《百名家书》、《格致丛书》、《唐宋丛书》、《小史集雅》、《学津讨源》、《湖北先正遗书》、《唐人说荟》、《茶书全集》等丛书以外,还有大量的单行本行世,包括几种明刻本、清刻本和民国刻本,以及日本刻本。日本天野元之助在《中国古农书考》一书中对《茶经》在日本的流传情况有较为详细的叙述,据他估计,《茶经》的刊本大约可以数上三十种[3]。还被译成外文,收录进英国人威·乌克斯所著的《茶叶全书》(AllaboutTea)中。

《茶 经》 之后,各种与茶有关的著相继出现,据《宋史·艺文志》的记载,陆羽 在《茶经》三卷之外,又有《茶记》一卷、温庭筠《采茶录》一卷,不知作者的《茶苑杂录》一卷,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一卷,毛文锡《茶谱》一卷,蔡襄《茶录》一卷、沈立《茶法易览》十卷,吕惠卿《建安茶用记》二卷,章炳文《壑源茶录》一卷,宋子安《东溪试茶录》 一卷,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一卷等12种。不见于“艺文志”的还有陶榖的《茗录》一卷,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 ;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一卷。周绛的《补茶经》一卷;刘异的《北苑拾遗》一卷;王端礼的《茶谱》;蔡宗颜的《茶山节对》一卷,又《茶谱遗事》一卷;曾伉的《北苑总录》十二卷;还有佚名的《北苑煎茶法》一卷;佚名的《茶法总例》一卷;佚名的《茶杂文》一卷;佚名的《茶苑杂录》一卷等。

在众多茶 叶类著作中,又以建安茶的著作最多。建安今属福建,北苑是建安属下的一个茶叶产地,其所产之茶,又名“建茶”。宋代福建是全国主要的茶叶生地之一,在宋代出现的各种茶录、茶经中,以记建茶者为最多,第一本就是丁谓的《北苑茶录》。丁谓在写作《北苑茶录》(又名《建安茶录》)时仍然采用了绘图的形式,所以有人称丁谓的著作为“茶图”。

紧接着蔡襄又撰《茶 录》二卷,蔡襄认为陆羽 的《茶经》 ,不载闽茶;丁谓的“茶图”虽载闽产,但仅仅是论采造,而不及烹试,于是作者便在皇佑中撰写了《茶录》二卷,并于治平元年(1064)自书刻石。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论茶”中说:“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又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并认为“茶味主于甘滑”。自唐至宋,饮茶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前者为煮茶,后者为泡茶,从而使茶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宋代罗大经撰《鹤林玉露》中对此有如下的叙述:“《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后世沦茶,鲜以鼎鍑,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之说。又陆氏之法,以末就茶鍑,故以第二沸为合量而下末。若以今汤就茶瓯沦之,当用背二涉三之际为合量”[4]《茶录》下篇“论茶器”中的“汤瓶”相当于陆羽说的“鍑”。在“汤瓶”取代“鍑”的同时,制造汤瓶使用的金属也趋于贵重。对此,《茶录》中也有论述。

不过蔡襄的《茶 录》也有不完备的地方,于是宋子安又作有《东溪试茶录》 一卷。东溪,是建安的地名,书中对它的地理情况做了详细叙述。宋子安作此书,目的是补丁谓“茶图”和蔡襄《茶录》之遗。书分八目,其基本观点是品茶要辨所产之地,有的产地相距很近,而好坏差别很大。因此书中对于诸焙道里远近,言之最详。在“茶名”条中提到,“柑叶茶树高丈余,细叶茶树高者五六尺,丛茶丛生,高不数尺”。从这些记载中可以推想到当时摘叶茶树的大小。

《东溪试茶 录》之后,讲建茶的又有黄儒的《品茶要录》二卷。黄儒是建安人。这本书专门论述建茶的采制和加工,不过这本书与别人的著作有个很大的区别,它不是专讲有关建茶的好话,而是针对建茶在加工和制售过程中所出现的假冒伪劣现象进行暴光,以表建茶之真。全文约1300字。分为:一采造过时;二白合盗叶;三入杂;四蒸不熟;五过热;六焦釜;七压叶;八渍膏;九伤焙;十辨壑源沙溪。

黄儒之后,接着熊蕃又撰有《宣和北苑贡茶 录》一卷。北苑位于建安东部的凤凰山麓,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3)之初,在这里制造砖茶。到了宣和年间(1119-1125),北苑以盛产贡茶闻名。撰者熊蕃(建阳人)亲自观察了产茶的情况,并作了记录。全文约一千七、八百字,旧注约一千字。所论皆建安焙造贡茶的法式,包括建安茶的沿革、贡茶的变迁、茶芽的等级,还列举了贡茶四十余种的名称及其制造年份。书中附有三十八个图,是熊蕃之子熊克所补,把贡茶的形态和尺寸一一图示,以“写其形制”。书出版于淳熙九年。

赵汝砺又作《北苑别录》一卷。赵汝砺是熊蕃的门生,他在担任福建路转运使主管帐司之时,有感于《贡茶录》一书中有不完备的地方,撰著此书,全书约二千八百字,旧注约七百字。补“别录”所遗。熊氏书中辑入贡品,此书均有著录。其内容详于采茶、制茶的方法。在“采茶”条中写道:“采茶之法……每日常以五更挝鼓,集群夫于凤凰山(山有打鼓亭),监采官人给一牌入山,至辰刻则复鸣锣以聚之”。在“拣茶”条中写道:“小芽者其小如鹰爪”,“中芽古谓之一枪二旗是也”,“紫芽,叶之紫者也”“白合乃小芽有两叶抱而生者是也”,“乌蒂,茶之蒂头是也”,又说:“凡茶以水芽为上,小芽次之,中芽又次之,紫芽、白合、乌蒂皆在所不取”。又在“榨茶”条中说:把蒸好的茶叶做原料的“茶黄”再三淋洗,放在榨机中使它出膏。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精神博大,这和茶书对茶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息息相关,好学好茶,肯定是免不了多看书的,今天就和我一起,来手下这一份书单吧!

1.《中国古代茶书集成》

作者:朱自振/沈冬梅/增勤

内容简介:这本书收录了历代茶书(含唐五代、宋元、明、清)近120种(包括辑佚),是迄今为止对中国茶书遗产所作的最完备的清查、鉴别、收录和校注。再也不用跑图书馆啦!

2.《茶趣》

作者: 王从仁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茶文化“小典”。说“小”,是因它只有十七万字;说“典”,是因它几乎囊括了茶文化的方方面面,茶之逸事茶之趣闻潺潺而来,妙哉。

3.《茶经》

作者:陆羽

内容简介:茶的精神从此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的物质文化,更多的是丰富的茶精神文化。

4.《川人茶事》

作者: 陈锦

内容简介:该书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从纵横两方面阐释了四川茶铺产生的历史原由,梳理了其形成发展的脉络并展示出深厚的人文内涵。行文流畅,而且有大量珍贵的生动翔实的,将四川茶铺的文化特色以及四川人的传统生活展现无遗。

5.《茶叶全书》

作者:(美)威廉·乌克斯

内容简介:第一本西方视角的茶叶百科全书,涉及历史、技术、科学、商业、社会、艺术等各个方面。它与陆羽的《茶经》、日本荣西和尚的《吃茶养生记》并称世界三大茶书经典。

6. 《茶道的开始》

作者: 原著陆羽 / 导读 郑培凯 / 绘者 咪兔8号

内容简介:《茶道的开始》是台湾教授郑培基以插话形式对茶学经典《茶经》的另类阐述,图文并茂地去阐释专著,生动形象好理解,非常适合初学者。

7.《大观茶论》

作者:赵佶(宋徽宗)

内容简介:全书共20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点茶”部分更是该书精华,是我们现在了解宋代茶道的珍贵文献史料。

8.《茶人茶话》

作者: 陈平原

内容简介:本书精选的作者是周作人、林语堂、汪曾祺、唐鲁孙、黄裳、董桥、葛兆光等中国现当代54位作家、学者的随笔、散文共70篇。你总会在其中找到你的“知音”。

9.《中国茶知识千题解》

作者:刘祖生、刘岳耘

内容简介:全书均以问答的方式,对一千多个茶方面的知识点进行了读解,涵盖了古今茶文化、茶品鉴、茶保健、茶生产知识的方方面面。

10.《日日是好日》

作者: 森下典子

内容简介:本书以作者25年的茶道学习经历和身心成长,详尽细致地描述了茶道的美妙与禅意——行茶、分茶、碗泡、传杯、清壶的茶事美学。

11.《茶及茶文化二十一讲》

作者:程启坤/姚国坤/张莉颖

内容简介:非常详细且有深度的一本茶文化读本。历史、分类、器具、文学、宗教、产业、古籍、风物等本书无所不包,不仅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从哲学层面论述了其由技而艺,由艺而道的核心精神。

12.《平常茶非常道》

作者:林清玄

内容简介:清雅的文字,古典的意境,佛禅的睿智。这是一本禅茶文化的散文集,作者看似漫不经心娓娓道来,其中却有深意。

13.《品茶要录》

作者:(宋)黄儒

内容简介:黄儒觉得陆羽所著《茶经》中疏忽了品尝建安茶,故特别叙述品茗时对茶叶欣赏应有的鉴别标准,并且列出十项因采制方法错误而使茶味失色的缺点。

14.《中国茶文化》

作者: 徐晓村

内容简介:茶作为一种物质性的饮料能够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联系,成为一种精神的滋润物,《中国茶文化》就是茶这种饮料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联系而形成的文化。

15.《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

作者: 马晓俐

内容简介:本书的开拓创新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的宏观架构独特,文本分析细腻,把英国茶文化放在历史、文化、经济、艺术和文学等多维空间里,多学科、多视角、多方位地探讨英国茶文化的独特风采,同时展示茶的多维魅力,引证规范,多有创见,科学性强,很好地填补了所在领域的空白。

16.《茶人三部曲》

作者: 王旭烽

内容简介:作家王旭烽的代表作,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展示了杭州一个茶叶世家的兴衰沉浮,着重通过忘忧茶庄三代茶人的命运悲欢的展示,对茶的精神、茶人精神的透视,演绎出中华民族所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

17.《茶董》

《四库全书》存目

内容简介:晚明文人热衷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此《茶董》专论茶事。而本书以摘抄诗句、故事为主,专门择录了南北朝至宋、金茶事,但不涉及采造煎试之法。这本书是时代特色在文化上的一种反映。对于想要探究古时茶事的读者,非常有帮助。

18.《茶设计》

作者:[英] 简?佩蒂格鲁

内容简介:本书以从茶叶税收到茶会礼服的衍变过程为主线,对茶的社会地位及经济价值展开论述,内容丰富,诙谐幽默,颇具吸引力,对于想了解英国茶文化还是有些帮助的。

19.《茶马古道》

作者: 《茶马古道》编辑部

内容简介:由致力于茶马古道研究的专家参与设计、把握路线框架结构,由专业摄影师亲向沿茶马古道路线行走、拍摄,历时1年多时间编辑完成。不仅真实再现了古道原貌,而且充分挖掘出了旅行乐趣,提供关于茶马古道最权威的上路指引。

20.《茶味初见》

内容简介:怀抱浪漫的茶人梦想,一步步在茶山行走。将这些年的茶思茶语记录下来,直到终于化为这手头丰厚的文字。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12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