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茶艺表演的意义

茶艺表演的意义

茶艺表演的意义

 导语:茶艺表演是一个基于茶艺的表演节目,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术语民俗文化范畴。茶艺表演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艺术地、生活化地展示茶叶的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茶艺这一独特的茶文化表现形式,更日益受到民众的普遍关注和欢迎。茶艺概念最早酝酿于70年代中期,直到1982年才由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正式推出,当时是为了和日本?茶道?相区别,才把中国的品茗艺术以?茶艺?称之,此后遂成为专用名词,并得到广泛认可。其实早在我国中唐时期,陆羽《茶经》中已有一套完整的茶道艺术演示程式。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文中提到的常伯熊,应该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第一位见之于文献的茶道艺术表演家,他看了陆羽《茶经》后,模仿其中饮茶程式,并加以艺术化,使之更适合表演,结果赢得了当时路过湖州的御史大夫李季卿的赞赏,一时传为美谈。这里的所谓?茶道艺术?和我们今天所说的?茶艺?概念是有区别的,前者偏重于?道? (即饮茶时的精神追求),后者偏重于?术?(即品茗技艺)。据史料记载,唐代皇宫中每每以茶汤侍奉,估计宫女们也懂煎茶技艺。如《杜阳杂编》记载:?文宗皇帝尚贤乐善,罕有比伦常延文士于内廷讨论经文,较量文章,令宫女以下侍茶汤饮馔。?流传后世的?唐?宫乐图?反映的就是其中的一个场景。王建《宫词》:?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进士及第,天子要亲自进行面试,并赐茶汤,可以想见其煎茶、奉茶程式是相当隆重的。唐代是禅宗发展鼎盛时期,禅门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昔年达摩祖师面壁调心,曾以茶去昏滞;降魔大师叫人学禅,则皆许饮茶,以至?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使禅茶之风大兴。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手订《百丈清规》,专设茶头,详细规约,以备大众茶汤。这些都应该看作茶艺的最初形式,我们姑且以?煎茶技艺?称之。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无论是唐代宫廷还是民间或者禅门,都没有一套完整的?煎茶技艺?以文字或图画的形式流传下来,所见到的只是片纸只字。这恐怕和中国传统文化重道而不重艺的观念有直接的关系。对于茶道或茶文化,上至王公大臣、文人雅士,下至僧尼道流、平头百姓都乐于谈论;而对于?茶艺?,士大夫乃至普通民众都不大关心,更不用说那些王公大臣、僧道隐逸者们了。此后历史上也都不以茶艺为然,无论是宋元的?点茶技艺?或者明清的?撮泡技艺?,均被摈弃于正史及艺术殿堂之外,于是?茶艺?便在浩瀚的历史文化海洋中淹没了。所以茶艺概念的提出是很及时很有意义的,弥补了中国茶文化的缺憾,对今后中国茶文化发展必将起到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1987年4月,法门寺出土了一套美仑美奂的唐代宫廷茶器,立刻在茶文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使茶文化研究者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法门寺,投向了陕西,投向了唐长安。这套茶器虽然只有?一副七事?(加上金银丝结条笼子、鎏金银盐台、素面琉璃茶盏茶托等共计十三件),且是用来供养唐密曼荼罗的,但其器具之精美、文饰之华瞻、气度之尊贵,千载后睹之,仍然令人神往,叹为观止。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完整、早精美的茶器实物了,也有力证明了茶道、茶艺早在我国唐代就已存在的事实。如此精美之茶器,必有一套与之相应的茶艺程式唐代宫廷茶艺相配套,在奉佛时进行演示,可惜没有文字或图画流传下来,给我们留下了千古难解之谜和遗憾。

 茶艺是一门集音乐、舞蹈、人文精神于一体的、适宜于舞台或室内表演的茶叶冲泡艺术,有着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文化艺术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中国茶艺按历史可区分为传统茶艺和现代茶艺;按地域可区分为南派茶艺、北派茶艺及港台茶艺;按用途可区分为表演型茶艺、实用型茶艺;按类型可区分为高雅茶艺、流行茶艺以及皇室茶艺、贵族茶艺、宗教茶艺、文士茶艺、平民茶艺、民俗茶艺等。虽然名目繁多,但不外乎传统和现代、南派和北派、汉族和少数民族以及带有宗教色彩的茶艺形式,有的则属于拼凑型,姑且以?混合型茶艺?称之。如何严格区分和界定茶艺类型及其概念,如何进一步发展和规范茶艺事业,都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

 一. 茶艺的形式美

 茶艺的表演形式是很独特的,一方茶席、一张茶几、一套茶器、一位茶艺师就可以进行表演了,如果需要或为了加强效果,还可以配解说词,还可以配音乐,还可以配一名乃至数名茶侣(协助茶艺师表演的人员)。因此单从形式上看,茶艺表演和戏曲表演(注:这里所说的戏曲主要指昆曲和京剧,下同)最为接近。这种形式的好处是简洁集中,主题鲜明,能一开始就引起观众注意。不足之处是表演形式较为单一,内容大同小异,缺少变化,其艺术性和观赏性相对于戏曲要逊色很多。今后能否使茶艺和戏曲紧密结合,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改变,在故事和情节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使之更加趣味化和艺术化,我以为值得一试。

 当然在趣味化和艺术化的同时,也要注意茶艺的实用性和独特性,说到底,茶艺只是一门茶叶冲泡艺术,衡量茶艺表演成功与否,除了程式编排、文化内涵等诸多因素外,与冲泡出来的茶品质量也有着直接关系,切不可为茶艺而茶艺,仅就这一点而言,茶艺表演又要比戏曲表演难度大了许多。

 茶艺的形式美还体现在茶艺表演者的服饰和扮相上。一般而言,茶艺师及其茶侣服饰以简洁、明快为主,而且很有些复古的意味在里面,类似于戏曲里的青衣。因此在设计服饰时,诸如头发的.样式、头饰的选择,服装的颜色、式样,衣领、衣扣及袖口、裤脚的纹饰等,都要和整体茶艺表演氛围相协调,最忌讳庸俗和脂粉气。茶艺师能否带手镯可以区别对待,纤纤玉腕上挂一环温润的玉镯更能增添茶艺表演的观赏性,何乐而不为呢?至于化妆,小型场合的表演以不着妆或仅着淡妆为主,如果是较大场合,不妨着浓一些的妆,可以参照戏曲青衣的扮相,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茶艺师及其茶侣是不主张用气味浓烈的香水及化妆品的,诸如指甲油、紫色眼影、大红口红之类的也不主张用,因为这和茶艺表演的整体气氛不兼容。色彩及气味很柔和很淡然的香水和化妆品可以适量用一些,但切不可过

 二. 茶艺的动作美

 茶艺动作包括手的动作、眼的动作、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相对于戏曲表演而言,茶艺表演动作很简单,如何在舞台上通过简单的道具和动作语言把茶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充分展示出来,对茶艺表演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仅就茶艺动作语言而言,国内外茶艺专家和茶艺师有不同见解,但也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定:茶艺师上场及谢场时,要行半鞠躬礼,行礼时双手可自然交叉身前或垂于身体两侧;茶艺表演开始时手的动作要逆时针划圆,这是对客人的尊重;手臂运动要自然柔和,以曲线为主,柔中有刚;脸部要面带微笑,口唇自然微启,视线要随着双手动作流动等。这些都还是一些粗浅?功夫?,距离茶艺表演的要求还很远。单靠?兰花指凤凰三点头?之类简单动作语言显然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欣赏趣味和要求,应该有创新、有变化、有突破,应该把茶艺表演提升到新层次、新品位。因此我个人以为,今后的茶艺教学和培训应把形体训练加进来,而且要占据一定的份额,否则茶艺的动作美就无从谈起。

 三. 茶艺的结构美

 茶艺结构包括两个概念:位置结构和动作结构。位置结构指舞台、茶器、茶艺师之间的关系和构成。由于茶艺表演最初给观众以视觉冲击的就是位置结构,因此如何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更趋于合理,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相对于戏曲表演而言,茶艺表演是静止的,占用的舞台空间也很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在舞台背景布置及灯光上下功夫。譬如在舞台布景上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中?高、远、深?的透视法,以传统山水画或古典诗词、茶经茶谱为主题,强化茶艺表演的古典美。另外茶席的设计,茶几、茶器、壁挂等、的摆放位置也很重要,除实用性外,也应该考虑其视觉美感和效果。

 动作结构是指茶艺表演过程中动作间的关系和构成。由于茶艺表演过程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20分钟左右,这就要求茶艺表演应该一气呵成,不能有松散拖沓甚至冷场之感。结构紧凑并不意味着中间没有停顿,和音乐一样,一首传统大曲的时间也只有十几分钟,但其中有强弱,有起伏,有停顿,有变化,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茶艺表演的强弱起伏可以由动作完成,而停顿和变化则要由动作结构来调整。譬如煎水时都有一个等待时间,如何巧妙利用这一时机给观众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至关重要。如同书法和绘画,满纸都是墨会使人感觉喘不过气来,合理留白则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果用绘画语言中的?密不透风,疏能走马?来指导我们的茶艺表演,我看很有意义。

 四. 茶艺的环境美

 在谈茶艺位置结构时已谈到了茶艺表演的舞台背景布置,如果是在庭院或室内表演,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在庭院表演时,四周的亭台水榭及山石林木最堪入茶,如果有一池春水或一曲回廊,则更能增加茶艺表演的神韵。所以江南园林最适宜于传统茶艺表演,正犹如昆曲最初就是在江南园林里幽幽传唱一样。这里不需要任何人为的布景,也不需要任何解说和配乐,甚至也不需要任何观众。四时景物变化就是最好的布景,风声水声鸟鸣声就是最好的音乐和解说,亭台水榭及山石林木就是最好的观众。

 如果在室内表演,诸如墙上字画和壁挂的取择、博古架上器物的陈设、花架上花盆及花品的选择等,都是要认真考虑的因素。

 五. 茶艺的神韵美

 谈茶艺的神韵美离不开前面提到的四点,只要这四点都做到了,茶艺的神韵美差不多也就有了。当然,茶艺的神韵美和茶艺师的表演及茶艺程式的编排关系最为密切。茶艺神韵是一个比较抽象和空灵的概念,但她又离不开具体的茶艺表演形式,是一种更加理性化和精神化的东西,也是认真咀嚼后的心得。

 譬如绘画,古人区分绘画作品为能品、妙品、神品、逸品,其中神品、逸品最有神韵。再譬如诗歌,《沧浪诗话》区分诗歌为九品,九品外还有神品,其中神品为诗歌美之极致。

 茶艺神韵也是如此。茶艺表演可以区分为上品、下品和神品。举凡那些没有个性,没有特点,东拚西凑的?混合型茶艺?都属于下品;举凡那些编排合理,有一定茶文化内涵的茶艺表演可归为上品;神品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有个性、有特点、有一定的茶文化内涵,更要有一定的茶道精神在里面,更要有一种神韵在其中,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为茶艺表演之极致。如何使茶艺表演到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呢?我以为除了上面谈到的四个因素外,茶艺师的个人修养和气质以及对茶的感悟尤其重要。茶艺表演到了一定境界时,所表演的形式甚至内容已经淡化了,重要的是表演者的个性表现准确点说是人性的表现。如何处理好其间关系,如何把善良美好人性通过茶艺表演凸现出来,不仅是一个优秀茶艺师应该经常思考和实践的话题,也是我们评判茶艺表演有没有神韵的标准。

 茶艺神韵还和茶道精神有关,这一点在茶艺欣赏里谈。

 六. 如何欣赏茶艺

 一套完美的茶艺不但应该包括一定的程式,更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茶道精神。而我们欣赏茶艺也应该由这三个方面入手。

 茶艺程式虽然繁复,而且各具特色,但不外乎备器、煎水、赏茶、洁具、置茶、泡茶、奉茶、饮茶这几个基本程式,关键是看其间的关系和构成。一套好的茶艺程式总是针对某一类茶叶精心设计的,程式安排总是以能最大限度体现该类茶叶品质为基本出发点,而且始终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通过茶艺表演,把茶品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相反,举凡那些有违茶理茶性,不能体现茶品特点的茶艺程式都是不合理的,纵然表演者使出浑身解数,只能适得其反,因为先天不足是很难通过后天努力来滋养和弥补的。

 茶艺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一套好的茶艺程式应该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茶席、茶器、茶品、服饰设计乃至解说词、音乐配置等,都应该有历史文化的影子,这样才显得厚重,才更具特色。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对茶艺的影响也是如此。文化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茶艺设计者应该认真总结和对待,使茶艺程式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考验,最终登入文化艺术殿堂。

 茶道精神是一个较为严肃的话题,因为中国人轻易不言?道?,但?道?又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茶道精神是茶艺表演的灵魂,是评判一套茶艺程式好坏的重要因素。一套好的茶艺程式应该包含茶道精神在里面,否则其艺术和文化内涵就无从谈起,也就没有?神韵?之说了。目前我国茶艺表演仍然只停留在?艺?的层面上,能否在今后的一至两年内向?道?靠拢?我以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要向?茶道?靠拢,就必须解决中国茶文化、茶艺、茶道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方面陈文华先生在《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一文中已解说得相当透彻,读者可以参阅。另一个要解决的就是中国茶道精神问题。那么什么是中国茶道精神呢?目前明确提出的有很多,如台湾茶学家林馥泉先生最先提出?敬、雅、洁?三字;台湾茶艺协会提出?清、敬、怡、真?四字;范曾平先生提出?和、俭、静、洁?四字等。虽然有叫?茶艺精神?的,有叫?茶道四义?的,但都可归属茶道精神。大陆方面,庄晚芳先生提出?廉、美、和、敬? 四字;程启坤、姚国坤先生提出?理、敬、清、融?四字;陈香白先生提出?七义一心?说,认为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林治先生提出?和、敬、怡、真? 四字;作者本人也提出?清、合、空、真?四字(见拙作《冷香斋煎茶日记》),并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一个?真?字。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中国茶道的精神实质,至于是否需要统一,我个人以为目前尚无此必要。中国和日本不同,日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岛国,一方茶席,一罐抹茶,几件茶器,一间小小的茶道室已然具足,?清、敬、和、寂?四字便可将岛国茶道精神网罗无遗。而中国的情况则复杂的多,仅茶品就有一千多种,能表演的茶艺程式也不下数十种,而且各地在人文历史、文化传承、风俗习惯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要用简单的几个字来囊括其茶道精神几乎是不可能的。

 茶叶是一种代表和平、环保、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健康饮品,茶艺表演是传播茶文化的一条最直接、最富有生命力和艺术观赏性的最佳途径,我们要通过茶艺表演,在民众中提倡和推广科学健康的品茗方法,籍此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这不仅关乎我们的茶文化事业的得失成败,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对于中国茶艺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我以为十分重要,应该成为今后茶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

赣南采茶戏最早出现在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

安远县九龙山区盛产名茶,因有九株特别好的茶树而得名。由于安远九龙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但盛产名茶,又是赣、粤两省茶商最理想的茶叶贸易市场。清代安远县九龙山一带为全国重要茶区之一,不仅生产贡品茶,而且茶叶还远销国内外,每当春茶上市时,海内外人士云集,茶叶交易十分繁荣。

由于居民从事茶叶生产者甚多,所以,使配合采茶制茶劳动时的歌唱也得于发展,茶农上山采茶时都唱采茶歌,后来这些采茶歌与民间歌舞相结合,形成了载歌载舞的"采茶灯"。茶农常以这种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因以茶篮为道具故亦称°茶篮灯”。九龙山区的茶农就是以"茶篮灯"这种独特的文艺形式来喜庆茶叶丰收,欢庆佳节,迎神祷雨,接待茶商。

而茶叶的贸易促进了赣、粤两地的文化交流,使得粤东采茶最早传入安远县九龙山,安远九龙山就成了赣粤进行文化交流最为方便、最为频繁的场地,而九龙山茶区本土的“茶篮灯"和粤北的采茶最能融通,相互吸收。就此,安远县九龙山这座赣江、东江的分水岭,孕育出了赣南采茶戏。

九龙山简介:

九龙山也叫九龙嶂,位于三百山西北部,濂江、新龙、凤山、镇岗四乡交界处。虽名气不及三百山,风景却毫不逊色。

九龙山东西绵亘17公里,九峰耸立,山脊蜿蜒,重峦叠翠,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相传这里是九条真龙吐珠的地方。就连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都曾慕名登山,挥毫作《九龙劲松图》。九龙山主峰海拔1106米,总面积50平方公里。从高空视角看去,只见群山青翠,山石嶙峋,飞瀑垂挂,云雾缭绕。

春日的九龙山,山色空濛旖旎风光秀丽。晨间山雾从山谷中慢慢升起,一一汇聚在林海群山之上,随风而动变幻莫测,站在山巅远眺,仿佛置身九天仙境,伸手可摸流云。春来水涨,山间飞瀑奔流,远远望去,正应了李白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走近时便能听到震耳欲聋的水声,像那春雷轰轰作响。

银白的瀑布配上葱郁的丛林,此刻大自然就是最有灵气的画家,随手一挥便成一幅大气的写意山水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14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