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的功效和作用
川芎的功效和作用
川芎的功效和作用,生活中常吃的食物的功效和作用我们都有所了解,川芎这种药材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改善身体状况,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对人的身体又很好作用的食物,药材对人体的作用过犹不及,下面是川芎的功效和作用。
川芎的功效和作用1一、川芎的功效与作用
1、川芎的.功效
川芎又叫山鞠穷、芎藭、香果、胡藭、马衔、芎藭、雀脑芎、京芎、贯芎、抚芎、台芎、西芎。有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腥痛;症瘕肿块;胸胁疼痛;头痛眩晕;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痈疽疮疡。阴虚火旺,上盛下虚及气弱之人忌服。
功效分类: 行气药;祛风药;活血药。
别名: 山鞠穷、芎藭、香果、胡藭、马衔、芎藭、雀脑芎、京芎、贯芎、抚芎、台芎、西芎。
性味: 味辛;性温。
归经: 归肝经、胆经、心包经。
功效: 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
主治: 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腥痛;症瘕肿块;胸胁疼痛;头痛眩晕;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痈疽疮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研末,每次1-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煎汤漱口。
川芎用于感冒头痛,偏正头痛等症。
川芎辛香善升,能上行头目巅顶,具有祛风止痛作用,为治头风头痛要药,可配细辛、白芷等同用,亦可跟据头痛属于何经进行适当配伍。对于感受风邪引起的头痛,若可荆芥、防风、羌活等同用治风寒感冒头痛;与菊花、僵蚕等配伍,治风热头痛。
川芎用于胸胁疼痛,风湿痹痛,症瘕结块,疮疡肿痛,跌扑伤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痛等病症。
川芎辛散温通,功能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用于各种瘀血阻滞之病症,尤为妇科调经要药。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常配当归等药同用;治胸胁疼痛,可配柴胡、香附等同用;治风湿痹痛,可配羌活、独活等同用;治症瘕结块,可配三棱、莪术等同用;治疮疡肿痛、跌打损伤,可配乳香、没药等同用。
2、川芎的作用
川芎常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祛风止痛,效用甚佳,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昔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能。 本品辛温升散,凡阴虚阳亢及肝阳上亢者不宜应用;月经过多、孕妇亦忌用。
1、川芎治疗风热头痛::川芎一钱 茶叶二钱.水一盅 煎五分 食前热服.(《简便单方》)
2、川芎治产后心腹痛:川芎(洗,锉)、桂心(不见火,锉)、木香(锉,焙干)、当归(去芦须,洗,锉,焙)、桃仁(去皮、尖并双仁,炒黄)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如不欲饮酒,即用水一盏,药末二钱,煎至七分,带热服。(《卫生家宝方》川芎散)
3、川芎治小儿脑热,好闭目,太阳痛或目赤肿:川芎、薄荷、朴硝各二钱,为末,以少许吹鼻中。 (《全幼心鉴》)
4、川芎治疗妊娠腹中痛(胞阻):川芎二两、 阿胶二两、 甘草二两、 艾叶三两 、当归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六两.右七味以水五升 清酒三升合煮 取三升 去渣 纳胶令消尽 温服一升 日三服 不瘥 更作.(《金匮要略》胶艾汤)
5、川芎治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痛,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疰,太阳穴疼,及感风气:薄荷叶(不见火)八两,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香附子(炒)八两(别本作细辛去芦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白芷、羌活、甘草(爁)各二两;上药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茶清调下,常服头目清。(《局方》川芎茶调散)
6、川芎治首风旋晕,眩急,外合阳气,风寒相搏,胃膈痰饮,偏正头疼,身拘倦:川芎一斤,天麻四两。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细嚼,茶酒下,食后。(《宣明论方》川芎丸)
7、川芎治疗产后血晕:当归一两 、川芎五钱、 荆芥穗(炒黑)二钱.水煎服.(《奇方类编》)
8、治疗新产块痛:当归八钱、 川芎三钱 、桃仁十四粒(去皮、尖 研) 黑姜五分 、炙草五分.用黄酒、童便各半煎服.(《傅青主女科》生化汤)
9、川芎治妇人妊孕五七月,因事筑磕著胎,或子死腹中,恶露下,疼痛不止,口噤欲,用此药探之,若不损则痛止,子母俱安,若胎损立便逐下:当归六两(洗,去,切,焙干,秤)、川芎四两(洗)。上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小盏,煎令泣泣干,酒一大盏,止一沸,去渣,温服,口噤灌之,如人行五、七里再进,不过三服便生。(《本事方》佛手歌)
10、川芎治偏头疼:京芎细锉,酒浸服之。(《斗门方》)
川芎还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对白血病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川芎可治疗维生素E缺乏症,对于因维生素E缺乏引起的雏鸡营养性脑病有保护作用。
川芎口服可促进骨折大鼠及家兔的骨折愈合和血肿的吸收.阿魏酸钠对免疫系统有一定调整作用, 可使γ-球蛋白升高,对T淋巴细胞低下者有一定提高作用。
二、川芎的食用方法
1、川芎煮鸡蛋
功效:活血行气,适用于气血淤滞型闭经。
材料:川芎8克 鸡蛋2个 红糖适量
做法:将川芎、鸡蛋加水同煮,鸡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去渣加红糖调味即成。
用法:每日分2次服,每月连服5~7剂。吃蛋饮汤。每于行经前3日开始食饮。
2、川芎汤
功效:头面伤。
材料:川芎、白芷、防风、当归、赤芍、生地、羌活、陈皮、黄荆子、花粉、茄皮。
来源:《伤科补要》卷四。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3、川芎茶
功效:感冒风寒,头痛鼻塞,身体拘急,畏风者。
材料:紫苏叶(锉碎)、生姜(锉丝)、鲜川芎梗叶(锉碎。如无,用干川芎亦可)、陈皮、鲜菖蒲(用根,锉丝)各等分。
做法:作1盒,细茶1盒,于5月5日午时洗干净手收药,与茶拌匀,用厚纸包封,勿令泄气,焙干,瓷瓶收贮。
用法:每服用时,加葱白,用滚汤泡1钟,热服之。汗出即愈。
川芎的功效和作用2川芎的功效与作用
1、据药理研究,川芎中含挥发油、生物硷、酚性成分、内脂类、阿魏酸及人体必需微量元素锌、铜、铁等物质。动物实验发现,川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水浸剂能降低血压。川芎中所含的阿魏酸与中性成分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据体外试验,对大肠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有挪制作用,并能防治维生素E缺乏症。
2、川芎的美容作用主要用于美发和面部皮肤方面。川芎可以扩张头部毛细血管,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增加头发的营养供应,使头发不易变脆,抗拉强度和延伸性明显增加,并可延缓白发生长,避兔头发干枯脱落,保持头发油润光泽。
3、用川芎提取物配制成的各种洗发香波、洗发液、生发露都有不同程度的美发、护发作用。维生素E,被国际上公认为“抗老剂”,它能促进皮内血液循环,可光洁皮肤、乎皱纹。由于川芎具有抗维生素E缺乏症的作用,所以常服川芎及其制剂,对延缓皮肤衰老大有帮助。用川芎制成的川芎粉刺露可以防治青少年的面部粉刺及各种面部斑点,并可使面部皮肤白嫩滑润。
(叶代峻 衷维纲)
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别名芎?。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是四川省的著名地道药材,主产于灌县和崇庆县,有四百多年的栽培历史;四川省其余地区和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也有种植。以根茎入药。含阿魏酸、川芎嗉、4-羟基-3-丁基酜内酯、大黄酚、瑟丹酸、川芎内酯等。药理实验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降压、抗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味辛,性温。有活血行气,散风止痛的功能。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胸胁胀痛、感冒风寒、头晕头痛、风湿痹痛及冠心病心绞痛等症。
一、形态特征
高30—70cm。根茎呈不规则的拳形团块,常有明显的轮状结节,外皮黄褐色,切面黄白色,表面密生细须根。茎直立,圆柱形;中空,表面有纵向沟纹;上部分枝,中部和基部的节膨大如盘状,基部节上常有气生根。叶互生,叶柄基部扩大成鞘状抱茎;2—3回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5对,边缘不整齐羽状全裂或深裂,裂片细小,两面无毛,仅脉上有短柔毛。复伞形花序顶生,伞梗和苞片有短柔毛;花小,白色,萼齿5;花瓣5,椭圆形,顶端短尖突起、向内弯;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2,柱头头状。双悬果卵形,有窄翅(图14—22)。
图14—22 川芎形态图
1.花枝 2.根茎 3.花 4.果实
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特性
在主产地四川省灌县,川芎的生长期280—290天。1月中耕培土时要扯去地上部分,称为“薅冬药”,可以以此为界,把生长期分为前期和后期。四川省中药研究所曾分期取样,观察了川芎在前、后期的生长特点(图14—23、24)。
图14—23 川芎地上部分生长量的变化
图14—24 川芎干物质积累与根茎体积膨大的变化
1.前期
8月栽种后,茎节上的腋芽随即萌动,抽出幼叶。栽后一个月生长较慢。9月中旬至11月中旬地上部旺盛生长,叶内干物质逐渐增加,11月上旬增加最快。11月中旬株高、株幅和叶片数基本固定,叶内干物质积累速度渐趋缓慢;12月中旬后由于部分叶片枯黄掉落,干物质反略减少。前期植株多为基生叶丛,仅部分植株有1—2根短小的幼茎。
栽后一个月左右可见新的根茎形成。11月中旬前地上部旺盛生长时期,根茎干物质积累不多,体积膨大的速度快于物质积累;地上部生长转缓后,根茎才迅速生长充实,物质积累速度便逐渐超过体积膨大的速度,12月上旬积累最快。“薅冬药”前大约两个月,根茎积累的物质占前期的80%以上或全生长期的40%以上。
2.后期
薅冬药时部分叶片仍呈绿色,扯去地上部一周后陆续出土返青。2月中旬后普遍抽茎,此后茎叶生长随气温增高而日益迅速。3月下旬茎叶数基本稳定,4月下旬以后生长渐慢。地上部干物质后期一直增加,积累速度越来越快,4月末至5月上旬最快,接近收获才缓慢下来。
根茎干重在“薅冬药”后一个月略微增加。随后约一个半月,由于抽茎长叶消耗了贮存的养分,体积虽仍在长大,干物质却不断减少,干物率显著下降。3月末根茎干重降至后期的最低点。此后根茎迅速生长充实,物质积累日益加快,积累速度又逐渐赶上并超过体积膨大的速度。收获前大约一个半月,根茎干物质积累几为后期的全部或接近全生长期的一半。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川芎喜温和的气候,在四川多栽于海拔500—1000m的平坝地区或丘陵。灌县栽种川芎的平坝地区海拔700m左右。据1954—1980年的气象记录,年平均气温15.2℃,极端最高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5℃;栽种适期8月上旬,平均气温25.0℃,收获适期5月下旬,平均气温20.9℃;全年日平均气温≥5℃的日数为310.1日,积温5315.7℃;降雪5.5日,降霜26.0日,霜期96.6天。栽培地宜日照充足;但出苗阶段忌烈日曝晒,需盖草荫蔽,否则幼苗易枯死。秋春两季日间晴朗、清晨有露、昼夜温差较大的天气对川芎生长最有利。川芎的繁殖材料常在海拔900—1500m的山区培育。海拔较高的山区气候较寒冷,可选向阳处;低山则应选半阴半阳的地方,如日照过强,气温过高,常易发生虫害。
川芎宜在雨量充沛、比较湿润的环境中生长。灌县年降水量1243.7mm,平均相对湿度81%。幼苗出土需要充足的水分,如表土过干,容易缺苗。高温季节若雨水过多,地内积水,块茎易罹病腐烂。
川芎不可连作,否则病虫害严重。平坝地区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中性或微酸性的砂质壤土。过沙的冷沙土不易保水保肥,过于粘重的黄泥、白鳝泥、下湿田等通透性差,排水不良,都不宜栽种。山区培育繁殖材料最好选荒地,也可以用休闲2—3年的熟土,土质可以稍粘。
川芎根系多分布于表土层,要求表层土壤能供给充足的养分。因此生长前期要及时勤施追肥,促使植株较早长成健旺的绿色部分,使根茎在当年能积聚较多的同化产物,奠下第二年良好生长的物质基础。川芎喜有机肥,对氮素肥料很敏感,在施用一般农家肥料的基础上,加施氮肥能显著增产;施氮时配合施用磷、钾能增进肥效,更多地提高产量(表14—39)。
表14—39 氮磷钾化肥对川芎产量的影响
注:每亩用肥量:农家肥——猪粪尿3750kg,草木灰100kg,土粪1000kg;N——硫酸铵25kg,P——过磷酸钙40kg,K——硫酸钾10kg。
三、栽培技术
(一)整地
山区培育繁殖材料,选地后除净杂草,就地烧灰作基肥,耕地深25cm左右,耖细整平,依据地势和排水条件,作成宽1.7—1.8m的畦。平坝地区栽培前作多是早稻,早稻前茬最好是苕子、紫云英等绿肥。早稻灌浆后放干田水,收割后铲去稻桩,开沟作畦,畦宽约1.6m,沟宽33cm,深约25cm,把表土挖松耖细,整成鱼背形。最好先用堆肥或厩肥撒施畦面,挖土时使之与表土混匀。
(二)繁殖方法
川芎用无性繁殖,繁殖材料是带有节间的地上茎茎节,习称“苓子”,主产区历来在山区培育。
1.培育“苓子”
12月底至1月中旬,在平坝地区挖取部分川芎根茎(称为“抚芎”),除去须根泥土,运往山区。栽种期不应迟于2月上旬。栽时在畦上开穴,株行距24—27cm见方,穴深6—7cm。每穴栽抚芎一个,小抚芎可栽两个,芽向上按紧栽稳,穴内施堆肥或畜粪水,盖土填平。
3月上旬出苗。3月底至4月初苗高10—13cm时亮蔸疏苗,扒平穴土,露出根茎顶端,选留粗细均匀、生长良好的地上茎8—12根,把其余的从基部割除。疏苗后和4月下旬各中耕除草一次,同时施追肥,用畜粪水和腐熟饼肥混合浇穴。
7月中、下旬茎节显著膨大、略带紫褐色时为收获适期,应选阴天或晴天露水干后,抓紧采收。收时挖起全株,将受虫害的和根茎腐烂的剔除,留下健全植株,去掉叶子,割下根茎(干后供药用)。把茎秆捆成小束,运至阴凉的山洞或室内,地上铺一层茅草,将茎秆逐层放上,上面用茅草或棕垫盖好。每周上下翻动一次;如堆内或贮存处温度升到30℃以上,应立即翻堆检查,防止腐烂。
8月上旬取出茎秆,割成长3—4cm、中间有一节盘的短节,就成繁殖用的苓子。依据苓秆粗细和着生部位不同,通常把苓子分为大当当、大山系、正山系、细山系、纤子、软尖子和土苓子(图14—25)。其中正山系和大山系较好,栽后出苗整齐,长势较佳;软尖子和纤子是苓秆上部的节,多纤细,节盘不甚突出,贮存的养分少,最好不用。
图14—25 川芎苓子
1.大当当 2.大山系 3.正当系 4.细山系 5.纤子 6.软尖子 7.土苓子海拔1000m左右的地方或邻近没有山的新产区栽培川芎,有利用本田苓子来繁殖的。以本田苓子繁殖,早春要亮蔸疏苗;收获期延至6月底或7月上、中旬;茎秆需贮藏1—2月,如贮藏得当,也能获得较好的苓子。川芎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长有密切的关系,据收获时测定,茎叶干重与根茎干重成正相关,相关系数r=0.916±0.076。本田培育苓子须疏苗,必然影响根茎生长;茎秆贮藏期较长,茎节内养分消耗较多,并易遭虫害;连续多年用本田苓子作种,还容易发生根茎变形等退化现象;所以只要有条件,川芎苓子仍宜在山区培育。
2.栽种
8月上、中旬为栽种适期,不宜迟至8月下旬。如栽种过迟,当年生长期短,会使入冬前根茎的物质积累减少。栽前应仔细挑选苓子,把受虫害的、无芽或芽已萌发的剔除。栽时在畦上横开浅沟,行距约33cm,沟深2—3cm。每行栽8个苓子,株距20cm左右;行间两端各栽苓子两个,每隔6—10行的行间密栽苓子一行,以备补苗。苓子须浅栽,应平放沟内,芽向上按入土中,使既与土壤紧密接触,又有部分节盘露出土表。栽后用筛细的堆肥或土粪掩盖苓子,必须把节盘盖住。在畦面铺一层稻桩或稻草,减少强烈日光照射或暴雨冲刷的影响。
近年有些药农以中稻为川芎前作,乃采取育苗移栽的办法;8月上旬把苓子密植于事先备妥的苗床,任其生根出苗,待中稻收割后带土移栽于本田,效果亦好。
(三)田间管理
栽后如连晴不雨,可引水入畦沟灌溉,使表土保持湿润。半月左右幼苗出齐,揭去盖草,随即中耕除草一次,以后约每隔20天再中耕除草一次。中耕时只能浅松表土,以免伤根。前两次中耕应同时补缺苗,挖取密栽于行间的幼苗,带土移植。1月上、中旬部分叶片枯黄时薅冬药,先扯去地上部分,再中耕除草,并将行间泥土壅在行上。
前三次中耕除草后各施追肥一次,用畜粪水与腐熟饼肥或氮素化肥混合穴施;第三次施水肥后,还要用土粪、草木灰、腐熟饼肥等拌匀,施于植株基部。三次追肥须在栽后两个月内施下,以及时供应地上部生长盛期的需要。第二年3月上旬可施一次春肥,用畜粪水加少量氮素化肥淋穴。四川省中药研究所曾作过春肥试验,每亩施猪粪尿750kg,硫酸铵7.5kg,硫酸钾2.5kg,干根茎产量增加了17.4%。
主产区给川芎施肥,特别强调施饼肥,甚至有“一斤饼肥增产一斤川芎”的说法。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就此进行的试验表明,在饼肥缺乏时,以化学肥料全部或部分代替饼肥,同样能获得相似的甚至较高的产量(表14—40)。
表14—40 饼肥和化肥肥效试验的川芎产量
注:农家肥与表14—39相同,饼肥是菜籽饼每亩100kg,化肥与表14—39的NPK处理相同。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1.根腐病
(Fusarium sp.)
俗称“水冬瓜”。使用根茎已腐烂的苓子作种,或雨水过多、排水不良致使土壤过湿时容易发生;通常近收获时发生较多,对产量影响较大。染病块茎内部腐烂,呈黄褐色浆糊状,有特殊臭味,地上部枯黄凋萎。防治方法:在挖取抚芎和收获苓秆时严格挑选,剔除已经染病者;田间发现病株立即拔除,集中烧毁;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2.白粉病
(Erysiphe polygoni DC.)
夏秋季发生较多。叶背和叶柄密布白色粉状物,叶片逐渐变黄枯死。可用石硫合剂或甲基托布津或粉锈宁药剂防治。
3.叶枯病
(Septoria sp.)
常在5—7月发生。叶上呈现不规则的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焦枯。可用2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防治。
4.川芎茎节蛾
(Epinotia leucantha Meyrick.)
土名“臭鼓虫”,是主产区的主要虫害。在四川灌县每年发生4代,第四代以蛹态在川芎残株或地面落叶间越冬。山区育苓阶段为害最烈,幼虫从心叶或叶鞘处蛀入茎秆,咬食节盘,致使苓子不能作种。在平坝地区为害又造成缺苗。防治方法:育苓阶段可用80%敌百虫100—150倍水溶液喷雾,并注意着重防治第一代二龄前幼虫;平坝地区栽种前严格选择苓子,并用5∶5∶100的烟筋、枫杨叶(麻柳叶)和水,共泡数日后浸苓子12—24小时。
5.蛴螬
9—10月发生。咬食幼苗基部。稻田栽培的不常见,旱地栽培的有时发生较多。
其它尚有锈病(Puccinia ligusticola Miyake)等。
四、采收与加工
(一)采收
栽后第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收获。收获过早根茎不够充实,产量低;过迟则气温增高,雨水多时病害常易蔓延。收时选晴天挖起全株,抖掉泥土,除去茎叶,将根茎在田间稍晒后运回。
(二)加工
根茎运回后应及时干燥,一般用柴火烘炕。炕时火力不宜过大,以免表面炕焦;每天翻炕一次,使受热均匀。2—3天后,根茎逐渐干燥变硬,散发出浓郁香气,即取出放入竹制撞蔸,来回抖撞,除尽泥土和须根,选出全干的即为成品。续炕时下层放鲜根茎,上层放半干的,逐日翻炕,直至全部炕干。炕干率为30—35%。每亩产干根茎100—150kg,高产的可达250kg。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15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