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兰州必买的十大特产

兰州必买的十大特产

兰州必买的十大特产

 如果你已经计划前往兰州旅游,那么购买当地特产也是必不可少的旅行计划之一。那么,兰州必买的十大特产都有哪些呢?

 1、苦水玫瑰

 兰州市永登县苦水乡是全国著名的“玫瑰之乡”,苦水玫瑰以其迷人的馨香驰名中外。每当春夏季节,这里鲜花盛开,姹紫嫣红,到处飘期着玫瑰的芳香,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游客。玫瑰的用途很广,经济价值极高,玫瑰花是做糕点、酿酒的必备香料,玫瑰油是香烟、香皂、香水和高级化妆品的主体原料。苦水玫瑰质量好,用它提取玫瑰油,精油率可与世界著名玫瑰产地保加利亚的蔷薇香精媲美。玫瑰的花和根可以入药,具有顺气和血,疏肝解郁的功效。

 地域范围

 在甘肃省中部的永登县所辖苦水镇、中川镇、树屏镇、红城镇、龙泉寺镇、秦川镇、上川镇、大同镇、城关镇、河桥镇、东山乡、柳树乡境内的12个乡镇,128个村。种植区域范围东起永登县秦川镇的石门沟村,南至永登县苦水镇的周家庄村,西至永登县河桥镇的蒋家坪村,北至永登县上川镇的祁联村。区域内海拔高度为1500-2100米,年均气温为6.1℃,以庄浪河沿岸和引大工程秦王川灌区水浇地为主

 特定品质

 盛产于甘肃永登县苦水镇的玫瑰,历经200多年的栽培,形成了闻名遐迩的“苦水玫瑰”品牌,其特点是花繁汁多、清香纯正,苦水镇也因此享有“中国玫瑰第一乡”的美誉。

 文化典故

 苦水玫瑰在永登县的栽植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据记载,在清朝道光年间,永登苦水李窑沟(现下新沟村)有个王姓秀才赴京赶考返回时从西安带回几株玫瑰,栽植在自家花园中观赏。由于极适宜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等环境,生长旺盛,枝多花繁、花香四溢、浓香袭人,深受人们的喜爱,想栽植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家家户户采用分株法竞相栽植,不过数年,各家房前屋后、庭堂院落,都栽满了玫瑰。后发展到地埂、渠畔,主要以观赏为主,进而又陆续扩展到周边地区。由于玫瑰在永登县最早是在苦水引种,又在以苦水为代表的地区内长期栽植,经过人们的不断选育,最终形成了地方品种,因而习惯上称其为“苦水玫瑰”。

 2、安宁白凤桃

 白凤桃果实中大或较大,近圆形,底部稍大,果顶圆,中间稍凹;梗洼深而中广,缝合线浅。果面黄白色,阳面鲜红;皮较薄,易剥离;肉质乳白,近核少量红色。肉质致密,汁多,味甜,香味淡,品质上等。粘核。耐贮运。鲜食、加工兼用。树势中等,树枝较开张,发枝顺直,角度适宜,树体易管理。结果早,丰产。幼树以长中果枝为主,盛果期短果枝大量增加,以中短果枝结果为主。多复芽,花粉多,结果率高,花芽抗寒力强。

 在2009年兰州安宁蟠桃会开幕式上,安宁区被中国果蔬产业品牌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鲜桃之乡”称号,该区盛产的白凤桃也被授予“中国十大名桃”称号。

 安宁白凤桃、果品、甘肃兰州市安宁堡街道桃子协会兰州市安宁区安宁堡街道的黄家滩、红艺、南门、河涝坡、东门、东街、西街、桃林,沙井驿街道的沙井驿、河湾、南坡坪、焦家庄,刘家堡街道的马家庄、崔家庄、邹家庄,银滩路街道的赵家二沟等17个社区居委会。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4′~103°47′,北纬36°05′~36°10′

 3、皋兰红砂洋芋

 皋兰红砂洋芋种植历史悠久,因种植在皋兰特有的红绵砂地里,故冠名“皋兰红砂洋芋”。皋兰红砂洋芋原产地地域范围为东经103°32′至104°22′、北纬36°05′至36°50′之间。产地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年均气温7.2℃,年均降水量266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768小时,无霜期144天。乡民们发明在地里铺压一层当地特有的红绵砂,俗称红砂地,可降低土壤的PH值,压碱抗旱。而这种红砂地特别适宜皋兰红砂洋芋生长,因此皋兰红砂洋芋产业日益壮大。

 皋兰红砂洋芋是皋兰县利用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一大优势特色产业。其外观皮色鲜亮,块茎表面为浅土色至浅褐色,大小适中匀称,单个块茎重量在175克~199克之间,质量上乘,营养丰富,主含淀粉,干物质中80%为淀粉。在鲜薯块茎中,淀粉含量14%~19%,粗蛋白1.52%。1999年7月26日被国家农业部陕西杨陵农产品鉴定中心鉴定,依据ZBB23008—85标准,综合判定为一级品,命名为“明星牌红砂洋芋”。皋兰红砂洋芋比一般水、旱地洋芋早熟15-20天,亩产量高15%左右,商品率高达80%左右。1995年每公斤售价达到1.1元。明星二社的魏庆周,1995年种的3亩皋兰红砂洋芋,销售收入达7000元,其中有1亩收入高达3000元。目前,皋兰红砂洋芋不仅占领了兰州、白银两大市场,而且远销到陕西、新疆、上海、福建、江苏、浙江、湖北、四川等省市。部分一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俄罗斯等地。

 皋兰红砂洋芋因其淀粉含量高,用途十分广泛。它可做蔬菜,又可做主食,除鲜食外,可加工成皋兰红砂洋芋雪花粉、泥粉、薯片、膨化食品、酥脆薯条、薯饼、罐头,以及食用的粉条、粉丝、粉皮等。它也是淀粉的首选原料,其淀粉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医药、化工、纺织、造纸、橡胶、石油、废水处理等。另外,经加工的废水、废渣等下脚料,可综合利用,生产多种化工原料,如饲料酵母、可燃气体、高效液体肥料等。

 为了将皋兰红砂洋芋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县上制定种植规划和规程,下派农技人员驻守指导,成立皋兰县明星红砂洋芋协会、皋兰县丰水村红砂洋芋协会和皋兰县中堡村红砂洋芋产销协会以及皋兰县明新红砂洋芋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目前皋兰红砂洋芋种植面积已达5万多亩。

 4、皋兰软儿梨

 软儿梨又名化心、香水,它是严冬季节深受人们喜爱的梨中佳品。其清香、醇甜、冰凉、爽口、沁人心脾,一人口使人顿感神清气爽,痛快不已。

 皋兰软儿梨又名化心、香水,它是严冬季节深受人们喜爱的梨中佳品。其清香、醇甜、冰凉、爽口、沁人心脾,一入口使人顿感神清气爽,痛快不已。无怪乎1元老于佑任将它与葡萄相提并论,“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儿梨”。最有趣的是皋兰软儿梨吃法独具特色,将鲜果贮藏到冬日1变为“褐蛋蛋”时才享用,风味更佳。

 皋兰软儿梨种植历史悠久。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张国常编修的《重修皋兰县志》中载,“香水梨俗名软儿,秋时色青黄,味微酸,藏至冬末春初变软变黑,肉悉成浆,甘如蜜”。皋兰软儿梨原产地地域范围为东经103°32′至104°22′、北纬36°05′至36°50′之间。皋兰软儿梨集中产于有“世界第一古梨园”之称的什川镇,西岔镇、黑石川乡、水阜乡、忠和镇、九合镇也有种植。什川镇海拔只有1400多米,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从明末清初就开始“引流种树”。康熙年间开始大规模栽树,现在有近五千亩梨园,其中软儿梨树有七千余株。皋兰软儿梨树属蔷薇科,秋子梨系,其树势强健,生长快,结果早,寿命长,抗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果实繁多,果质优佳。皋兰软儿梨独具特色的是树龄越长,果肉越细,果皮越薄,品质越好。什川至今有三百余年生的古老梨树开花结果,年结果200至400公斤。盛果期的皋兰软儿梨树,最高株产可达800公斤,平均株产250公斤,年总产皋兰软儿梨约100多万公斤。

 皋兰软儿梨的果实近圆形,平均果重在125克左右,秋末冬初成熟。初收乍摘时,其色黄中带绿,青中泛红,果肉较硬而味微酸。若将鲜梨用麦草加温“发汗”经10多天,便呈淡**,则皮薄质软,酸甜适宜。然后将无损伤的梨拣出,贮藏于窖内或室内木架板上,经40多天,果肉细胞发酵软化,果皮变褐返砂,果味变甜,此期称为“化心”或“糖心”。若存至翌年二、三月间食用,其味更佳。随着气候变冷,果子冻结如石,吃时仓促不能消融,若用火力,其味乃变酸,失去原来风味,需置于温暖处自然化开或将它浸泡于冰冷的水中,约莫十多分钟后,冰壳凝其表面,捞出后去掉冰壳,梨软如泥,浆液充盈,味甜胜似蜂蜜,且富酒味。吃时撕破表皮,用嘴吸吮,一包如糖似蜜的果汁顿时溶入口中,饮之甜津津、凉丝丝,清香无比,沁人肺腑,余味久久不绝。所谓“皮薄一包水,化肉一团泥”,因此,皋兰软儿梨也称“香水梨”。于佑任先生曾赋诗:“冰天雪地软儿梨,瓜果城中第一奇。满树红颜人不取,清香偏待化成泥”。至于民间传说,更是把皋兰软儿梨称作“天庭神仙味,人间灵芝草”,简直成了仙果。

 皋兰软儿梨不仅风味独佳,而且营养价值丰富,含果酸、苹果酸、柠檬酸、蔗糖、葡萄糖等多种成份,可溶性固形物一般在13%左右,营养价值极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软儿梨有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毒等功效。如果吃了过于油腻的食物胃里不舒服,或喝醉酒,头昏脑胀,或发热头痛,咳嗽口干,浑身难受,或煤气中毒,眩晕恶心……吃几个皋兰软儿梨或喝几口汁水,会在一定程度上解除病苦。

 皋兰软儿梨栽培历史悠久,为县内特色优势农产品。长期以来,什川人对于梨树的养护颇有心得,刮树皮、“铺沙治虫”等古老的养护方法和先进实用的科技相结合,加之独特的嫁接、修剪技术,使梨树不断焕发青春。2012年12月24日,什川镇被环保部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2013年4月12日,什川古梨园被吉尼斯认证为“世界第一古梨园”;2013年5月21日,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皋兰县成立世界第一古梨园保护局,修订《关于保护什川老梨树的若干条例》,完成对现存的9082株百年古梨树建档立卡挂牌工作,做到一树一卡,跟踪管理。推广梨树管护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时查处和严厉打击人为破坏古梨树的行为。实施梨花谷项目,大量栽植皋兰软儿梨。成立皋兰软儿梨专业合作社,具体开展皋兰软儿梨的栽培、管护、加工、销售等。

 皋兰软儿梨

 种植(果品)

 甘肃

 皋兰县农产品行业协会联合会

 皋兰县所辖什川、石洞、忠和、九合、水阜、黑石川等6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2′~104°22′,北纬36°05′~36°50′。

 5、榆中菜花

 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心

 榆中菜花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榆中县的来紫堡乡、定远镇、和平镇、三角城乡、城关镇、连搭乡、夏管营镇、小康营乡、金崖镇、青城镇、新营乡、清水乡、银山乡、马坡乡等14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9′15″~104°34′40″,北纬35°34′20″~36°26′30″

 6、榆中大白菜

 榆中县南部二阴地区气候冷凉湿润,生产蔬菜病虫害轻,农药污染轻,具有生产无公害大白菜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榆中大白菜具有叶球炮弹形、合抱、叶帮洁白、外叶深绿、中柱短、口感佳的特点。

 榆中大白菜

 甘肃

 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心

 榆中县辖8镇15乡,主产区包括三角城乡、城关镇、连搭乡、来紫堡乡、定远镇、和平镇、夏管营镇、小康营乡、金崖镇、青城镇、新营乡、马坡等11个乡镇。东经103°49′15″~104°34′40″,北纬35°34′20″~36°26′30″

 7、皋兰旱砂西瓜

 皋兰素有“瓜果之乡”美誉,旱砂西瓜在皋兰种植历史悠久,其以瓤沙、味甜、口感好享誉全国,颇受消费者的青睐。

 皋兰旱砂西瓜

 种植(果品)

 甘肃

 皋兰县农产品行业协会、联合会

 皋兰县所辖忠和、石洞、水阜、什川、九合、黑石川等6个乡镇38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2′~104°22′,北纬36°05′~36°50′。

 8、皋兰禾尚头小麦

 小麦精品“和尚头”

 “和尚头”是皋兰北山干旱地区种植的优质小麦之一,其特点是耐旱、抗病、无污染,内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份,面筋高、口感好。相传明、清时期曾作为贡品,供皇室家族享用,在西北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民间用“和尚头”小麦面粉做“长寿面”,烧制的“烧锅子”是兰州地区人民喜爱的食品。皋兰种植“和尚头”小麦的.历史,是从元末明初开始的,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据《兰州市志·农业志》记载:“兰州地区距今5000年前已种植小麦,汉代小麦生产仅次于粟稷”。明代以前,兰州地区种植小麦,仅限于市区近郊。而兰州城北广大地区,即现在的皋兰、永登秦王川、景泰、白银市等地,历届羌、戎、匈奴、鲜卑、吐蕃、蒙古等民族居住,以游牧为主。

 “元末,饥荒严重,人民死亡流离,土地大部荒芜,无人耕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至二十三年(1389年),甘肃庄浪卫等地出现荒地垦壁,粟麦有获,米价日减,每石至500文的景象。”

 明初开荒种麦,并非就是现在的“和尚头”。现在的“和尚头”小麦,是在皋兰气候干燥、·强光日照自然环境下,经长期自然条件的选择和劳动人民对小麦品种选育的产物。元代以来,皋兰气候日趋干旱。据解放以来气象观测记载,皋兰年平均降水量266毫米,年蒸发量1807毫米,是降水量的7倍。皋兰降水多集中在7月、8月、9月,占年降水量的80%。相对湿度平均为54%,绝对湿度为6.6毫巴,干燥度为1.89,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据资料分析,平均十年中六年是春末夏初早,平均两年发生一次伏旱。干旱发生机率为87%。这与“十年九旱”的民谚是相吻合的。皋兰县地区气候的另一特点是强光照。平均日照时数大于或等于5℃的积温3216.6℃,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2802℃,无霜期144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法则,“和尚头”小麦正是在500年的栽培历史中,经自然选择选育的小麦精品。

 “和尚头”小麦属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为须根系,主根可入土300厘米以上。次生根多集中在20厘米~50厘米的耕作层,以利于充分吸收其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茎直立中空,由4~6个生长节组成。在新砂地和雨水较正常的年份,“和尚头”小麦分蘖成穗率可超过10%。蘖小叶窄,无腊粉,株高122厘米,穗状花序,小穗有2朵~3朵花,穗无芒,圆锥形,壳色红,成熟后口紧,不掉籽。颖果椭圆、红色,麦粒中、小,较细长。发芽时,芽鞘坚硬、粗壮而长,鞘尖锐利似锥,可刺破坚硬的砂层或土块,利于抗旱深播、早播。“和尚头”小麦质量高,尤其是蛋白质含量高,这是在强光照、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下,植物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结果。据省农科院、甘农大测定,“和尚头”小麦千粒重35克,面粉白度74.81%,偏黄度15.9%,粗蛋白含量16.02%。黑石乡的白坡、大横、石青等地的“和尚头”粗蛋白含量18.54%,赖氨酸含量0.54%,干面筋含量13.9%,湿面筋37.05%,沉淀质29.8%。与其它品种小麦相比,粗蛋白高出2~4个百分点,赖氨酸高出0.1~0.2个百分点,面筋含量高出4~5个百分点。“和尚头”属硬质小麦,咬断麦粒,茬口呈玻璃质状,硬度达14.9,也高于其他小麦。“和尚头”小麦粉质较细、砂,含纤维少,容易消化吸收,口感好,是兰州地区做拉条子、馒头的最佳原料。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陪同柬埔寨宾努亲王到兰州郊区访问,村民用“和尚头”面制做的浆水长面招待,受到郭沫若、宾努的高度赞誉。

 “和尚头”小麦具备极强的抗旱、耐瘠薄、耐盐碱性能。在土壤含水仅有5%~10%的极干旱土壤上,也能开花结实,土壤含盐量不超过0.3%时,生长正常。播种时,新砂地不需施肥,中砂地用耧种点化肥即可(一般亩种10公斤尿素或硝铵)。生长期内不需要追肥。“和尚头”小麦的另一特点是高效益、低成本、无污染。生产每公斤“和尚头”所需成本只需0.18元左右,而水地小麦需0.8元左右。“和尚头”小麦的市场价格要比水地小麦高30%以上。由于“和尚头”在种植中,基本不施化肥、农药,所以无污染,是地地道道的无公害绿色食品。

 “和尚头”小麦一直是干旱地区粮食作物的主栽品种。在上个世纪50年代,全县种植20多万亩,60年代增至36万亩左右。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1980年“和尚头”种植面积仍在20万亩左右。1986年以后,“和尚头”种植面积10~12万亩,平均亩产75公斤左右。其中,8万亩旱砂地“和尚头”小麦,平均亩产100公斤左右;4万亩早土地“和尚头”小麦,平均亩产45公斤左右。

 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的发展已面向市场经济,由数量型向质效型转变。“和尚头”小麦将以其质量高、效益高、低成本、无污染等品质优势,成为质效种植业的首选品种。种植技术方面,在压砂覆盖技术的基础上,可发展塑膜覆盖、秸秆覆盖。蓄集雨水滴灌、喷灌,使“和尚头”单产稳定在100公斤~120公斤左右。

 9、兰州百合

 百合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全国各地都有出产,其中以兰州人工栽培的兰州百合最为有名。兰州百合独到之处是色泽洁白如玉,形大味甜,肉质肥厚细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矿物盐和果胶,含糖量比驰名南国的宜兴百合、龙牙百合还高,而含粗纤维甚低。

 10、榆中莲花菜

 榆中莲花菜叶表面呈灰绿色或蓝绿色,菜形端正,近似球形和扁球形,饱满、紧实,外形美观,品质鲜嫩。富含维生素C以及矿物质,并提供必要的营养,可溶性糖35克以上,粗蛋白9.28克以下,维生素C271.4mg/kg以上。农药残留、重金属指标均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榆中莲花菜的理化指标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要求。

 榆中莲花菜所特有的结球紧实,外形美观,品质鲜嫩,绿色营养的独特品质与其产区所处的黄金纬度及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密不可分。榆中县地处西北的黄金种植区,县域内土层深厚,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量适中,昼夜温差大,风力小,这为榆中莲花菜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榆中莲花菜

 甘肃

 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心

 榆中莲花菜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甘肃省榆中县辖8镇15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9′15"~104°34′40",北纬35°34′20"~36°26′30"

 兰州简介

 兰州,简称“兰”、“皋”,古称金城,甘肃省辖地级市、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截至2020年,兰州共下辖5个区、3个县,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兰州常住人口438.4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31.29亿元。

 兰州地处中国西北地区、中国大陆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位于甘肃中部,是甘肃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教中心,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西部地区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面向“一带一路”、辐射中亚西亚南亚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会。

 兰州自秦朝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自古就是“联络四域、襟带万里”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以“金城汤池”之意命名金城,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兰州得益于丝绸之路,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商埠重镇。后成为中国最早接受近代工业文明的城市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成为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生物制药和装备制造基地。

 2012年,国务院批复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明确把建设兰州新区作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并于2020年将兰州发展为西北地区现代化大都市。2017年,《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把兰州—西宁城市群培育发展成为支撑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格局、维护西北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城市群。

;

甘肃的大棚蔬菜哪里多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

位于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南靠泾河和渭河,,是国务院印发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三个重点经济区之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西安一小时交通圈”。

泾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下游。县境介于东经108°29′40″—108°58′23″,北纬34°26′37″—34°44′57″。东与三原县、高陵县交界,南与咸阳市渭城区接壤,西隔泾河与礼泉县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与淳化县、三原县毗邻。县城位于西安市北偏西54公里,咸阳市北偏东28公里, 距首都北京1290公里。全县南北宽27公里,东西长37公里,总面积780平方公里,有耕地67万亩,人均1.35亩。泾阳县总人口4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3万,占总人口的89.5%;非农人口5.2万,占总人口的10.5%。

行政区划

泾阳县辖12个镇,4个乡。

镇:泾干镇、永乐镇、云阳镇、桥底镇、王桥镇、口镇、三渠镇、太平镇、高庄镇、中张镇、兴隆镇、白王镇

乡:崇文乡、龙泉乡、蒋路乡、燕王乡

自然资源

[气候]

泾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3℃,冬季(1月)最冷为-20.8℃, 夏季最热(7月)为41.4℃。年均降水量548.7毫米,最多降水量829.7毫米,最少为349.2毫米。日照时数年平均为2195.2小时,最多(8月)为241.6小时,最少(2月)为146.2小时。无霜期年均213天。

[矿产资源]

境内矿产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有石灰石、粘土、铁矿、大理岩矿、白云岩矿、石英砂岩矿和泾河沿岸的沙砾石矿,其中石灰石、藏量最为丰富,发展前景广阔。现已探明储量599亿立方米,大理石岩矿总储量为52万吨、耐火粘土总储量为242.68万吨,且易开采,发展前景广阔。

[水资源]

全县水资源由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组成.地表水资源总量19.2328亿立方米,主要由三条过境河流供给.泾河自王桥镇谢家沟入境,张家山出谷,东南流至桃园村附近出境。县内河长77.3公里,流域面积634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8.67亿立方米。张家山谷口建有著名的泾惠渠引水枢纽,是该县地面灌溉的主要水源。冶峪河系渭河二级支流,口镇三王沟入境,口镇出谷,东注清河。县内河长27.3公里,流域面积45.7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539万立方米。清峪河为该县与三原县的界河,接界段长16公里,年平均径流量0.63亿立方米,境内流域面积100.5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年均8306万立方米,占全县水资源总量的25.8%。

[地质地貌]

泾阳县位于渭河地堑北缘中段,岐山至富平断裂带两侧。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7公里,海拔最高1614米,最低361米,垂直高差1253米。境内北部和西北部系嵯峨山、北仲山、西凤山及黄土台塬。山区面积9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2.4%。中部为冲洪积平原,自西向东逐渐展宽降低,大部分海拔400米左右,地势平坦,面积50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4.5%。南部为黄土台塬,位于泾河以南,塬面开阔,海拔为430 —500米,面积18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3.1 %。

[综合实力]近年来,泾阳县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建设陕西经济强县的目标,大力实施畜菜果富民战略、工业富县战略、城镇带动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和科教兴县战略,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县域经济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立足产业抓龙头,围绕龙头抓配套,优化环境抓民营,发挥优势抓招商,突出区域特色,实施重点突破,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呈出结构升级、改革深化、建设加快、开放扩大、社会进步的良好态势.泾阳县列陕西省综合经济实力第九位。

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8.27亿元,同比增长13.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770万元,同口径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66元,较上年增长7.1%。

农业生产

1、蔬菜

泾阳县是陕西省政府确定的“蔬菜基地”。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0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达8500多亩,蔬菜总产量达50万吨,实现收入3.2亿元。全县已形成了云阳、扫宋、蒋路、龙泉、燕王五个种植过万亩的蔬菜大乡,30个500亩以上的蔬菜大户。全县主栽品种有黄瓜、西红柿、西葫芦、板椒、蘑菇、甘蓝、大白菜等50余种。全县已形成专业蔬菜批发市场6个,其中云阳蔬菜批发市场占地150亩,日交易量500吨,日交易额40万元,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同时还配套建成了贮存量达1500立方米的气调式冷库5座,组建了由22辆保温、冷藏运输车组成的运销车队,开通了泾阳--西安,泾阳--咸阳,泾阳--铜川3条蔬菜直销“绿色通道”。目前,泾阳蔬菜已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正在努力把泾阳县建成西北最大的生产、加工、集散基地,为振兴农村经济,农民致富奔小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2、畜牧

该县坚持面向市场,推广畜牧先进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推广畜牧产业化。到97年底,全县大家畜存栏3.66万头(匹),其中奶牛存栏1.52万头;黄牛存栏2.1万头;羊只存栏14.3万只,其中奶山羊11万只;生猪存栏12万头;家禽存栏200万只,其中笼养鸡185万只;全县全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48万吨、1.75万吨和9.97万吨。畜牧业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专业化经营的格局,成为全省最大的奶畜生产基地和鲜奶销售市场。畜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奶牛产业化示范区。菜、奶、畜有了长足的发展。

3、粮食作物

该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粮食作物的种植主要是夏秋轮作。夏季作物以小麦为主。秋季作物以玉米为主。由于农灌设施比较发达。粮食产量很高。间或种植棉花、大豆、油菜等经济作物,但是均不成规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该县可耕种土地面积减少很快。原先很多种植区域已经为工业开发取代。部分灌溉设施也以废置结局。总体上,农业生产逐渐的向工业化生产让步。

工业发展

1、乳品

该县是全省最大的奶畜生产基地和鲜奶销售市场,乳品加工实现了新的突破。全县乳品加工企业10家,年乳品加工能力10000吨,全县奶畜生产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2.41亿元。乳品加工形成群体,向企业集团化、产品系列化迈进。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不拘一格建龙头”,采取民营,引进外资等多种形式,创建乳品加工企业。

在龙头企业建设中,注重了名牌产品和系列产品的开发,生产出工业奶粉、甜脂粉和乳酸菌保健奶粉三大系列十多个产品,创出“泾塔”、“秦川”两个有一定地方声誉的名牌产品。乳品加工企业的建立,解决了奶畜饲养户的鲜奶销售问题,带动和促进了奶畜生产的发展,使农民的年收入大大增加。

2、吉元线缆电器制造公司

陕西省泾阳吉元线缆电器制造公司是以铜冶炼、铜材加工为主,线缆制造相互配套一条龙生产的大型专业化企业,被机电部、邮电部评审为质量、信誉最佳企业之一,95年被确定为陕西省示范企业。

吉元公司占地10万平方米,现有612名职工,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15名,拥有1.2亿元固定资产,7千万元流动资金。生产电工圆铜杆、无氧圆铜杆、裸线2万吨,漆包线4000吨及各种线缆。直属工厂有陕西省泾阳电工厂,陕西省泾阳铜材厂和一个控股的中日合资陕西省双安电器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电解铜、圆铜杆、线材、漆包圆(扁)铜线、纸包、线包、薄膜线及各种规格的绝缘电线等;其中,泾阳电工厂生产的高强度聚脂漆包线;泾阳铜材厂生产的T型电工圆铜杆等荣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双安公司高品质、高精尖微细漆包线连续多年受到陕西省技术监督局的通报表彰,因此组建了以吉元公司为龙头的吉元工业小区。

为了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和引进国内外资金,项目和技术,加快吉元工业小区建设,制定了“泾阳县吉元工业小区优惠政策”,吸引客户在吉元小区投资、发展。

3、泾阳水泥厂

泾阳水泥厂是该县的骨干企业,利税大户,生产的“泾阳牌”水泥多次荣获国家、部、省优产品称号,产品供不应求。现有职工62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0人,拥有固定资产4500多万元。生产能力20万吨/年,利税1000多万。

泾阳县石灰分布广,易开采,品质好,储量599亿立方米,含氧化钙54%以上,含镁量在0.2%以下,是生产硅酸盐水泥、高铝水泥、大坝水泥、白灰等建材的优质原料。

基础设施

在大规模的城市扩建和改造完成以后,为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和改善投资环境,决定建设口镇至永乐公路。公路全长42.8公里,其中永乐到泾阳县城建为一级公路10.9公里,泾阳县到口镇建为二级公路33.9公里。一级路面宽26米,二级公路面宽12米。项目估算投资9522万元。我们计划自筹980万元,申请公路建设专项投资1562万元,其余6980万元将通过招商或申请专项贷款解决。

口永路是贯穿该县的主要交通干道,也是该县建设的第一条收费公路。经实测,混合交通量5100辆/日,参照208国道眭村站的收费标准,年收入可达1396万元,投资回收年限为12年。

泾河状况

泾河是黄河的二级支流,全长455.1公里,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有两个源头,南源出于泾源县老龙潭,北源出于固原大弯镇。西源流至甘肃平凉市八里桥汇合,东流平凉、泾川、于杨家坪进入陕西长武县、再流经彬县、永寿、淳化,在泾阳县张家山界入关中平原,于高陵陈家滩与渭河汇合。

泾河流域面积45421平方公里,包括宁夏东南部、甘肃陇东,陕西关中西北部33个县市,总人口570万,有耕地2025万亩。流域内地貌有山区、丘陵、高源、平原四种类型。山区占4.31%、以六盘山、关山为代表;高原沟壑纵横、沟壑面积占50%以上。泾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雨量和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气温10℃左右。

泾河主要支流有马莲河、蒲河、黑河、泔河等,干流平均比降2.47%。宁夏,甘肃两省区支流集中区,干流深切黄土高原和丘陵100-150米,干流自甘肃平凉至陕西彬县早饭头,河谷条1-3公里,跌水少,多沙滩;以早饭头到泾阳县张家山,为100公里的急流峡谷段,穿越沙岩和石灰岩的土石山原区,谷深山陡,水流湍急,多有险滩,为八百里秦川冲积平原区,地势地坦,水流平稳,比降仅1%,土壤肥沃,宜于灌溉。

泾河流域的历史贡献,最主要的是周王朝的发迹和郑国渠的兴建。周王朝发迹于豳(今陕西彬县),从公刘至周太王(古公_文)十余代在豳居住,开发农业后来受到戎狄的侵略,周太王由豳迁岐,才由泾河流域迁徙到渭河流域,定居岐山下的周原(今岐山,扶风县一带)传至文王,武王达到鼎盛时期。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终于建立了西周王朝。周先祖居豳,其文治武功对伐纣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诗经·豳风·七月》对农事活动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说明当时西周农业在全国曾起先导作用。历史把“重稼穑、殖五谷”称为豳风遗训。至今北京先农坛还保留着古建筑“诵豳堂”,颐和园内还有座“豳风桥”,可见泾河农业对我国农业影响之深远。

泾河流域解放以来改善了交通。先后在泾阳在渡、礼泉北屯、彬县火石咀及甘肃的泾川、平凉等地建造了泾河大桥、在西峰建成机场,大大方便了交通。近几年工业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同时对流域内名胜古迹进行了良好的保护和修葺。陕西先后维修了旬邑塔、彬县塔、永寿塔和彬县大佛寺、水帘洞。在礼泉县建了昭陵博物馆,成为陕西第二个“碑林”,是西安地区旅游的新热点,旅游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2020年11月,2020年中国茶业百强县排行榜出炉,泾阳县位列第68名。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泾阳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6月,泾阳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陕甘宁片区)。

2019年3月,泾阳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陕甘片区)。

2018年2月,泾阳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靖远、景泰等地。甘肃的大棚蔬菜主要集中在靖远、景泰、天水等地,其中,靖远县发展大棚蔬菜的面积最大,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此外,景泰县也拥有一定的蔬菜大棚规模,主要种植有机蔬菜和无公害蔬菜,在兰州市榆中县、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和永登县等地,也有一些蔬菜大棚的分布。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19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