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秋季节海南农田大部分都面临减产甚至绝收的危险是说明原因是什么
海南“禾虽三熟,而往往不给”,海南稻平均亩产量不足300公斤,与内地其他水稻产区的产量相去甚远。
风雨卷走万担粮
地处热带的海南岛,种植水稻的自然条件有优势也有劣势。海南岛热量高,水稻生长快,周期短,一年可以种三造。但各种自然灾害,对海南水稻产量也产生较大影响。
海南的台风季节,一般始于6月中旬,止于10月中旬,台风季节长达4个月,有时候甚至延长到半年。水稻专家指出,这几个月,都是海南省晚造生长的关键时期。台风来临,大面积水稻倒伏,强降雨也常使稻田被冲被浸,造成减产甚至绝收。据有关专家统计,海南省水稻早造的亩产在400公斤以上,比全年平均水平要高出30%。但受台风和雨水的影响,晚造的亩产则要大大降低,影响到全年的平均单产。
海南长夏无冬,各种病虫害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危害严重。每年,各种病虫害给海南省水稻生产造成大量损失。
粗种粗管难高产
有关专家认为,海南水稻单产低,还有管理技术上的原因。
当前,海南的水稻很大一部分还是采用粗放型管理,耕作水平低,生产投入也不多,水稻田一般只施化肥,很少施有机肥,长期耕作后对地力破坏较大,直接影响到产量。孟卫东说,海南有相当一部分水田是湿地和沼泽地,排灌设施很不健全,别的东西没法种,农民只能用来种水稻。但这类水田种上水稻后,农民舍不得投入而听之任之,既不防治病虫害,也不施肥管理,成为真正的“望天田”,大大影响海南水稻的平均单产。
有专家认为,水稻种植与当地人的耕作习惯也有直接联系。海南水稻粗放的耕作模式,由来已久。据清代史料记载,“其耕也,仅取破块,不复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专家指出,提高海南水稻单产,还要在改变人们的耕作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上下大功夫。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38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