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中医理论知识中药词典:树脂类—苏合香

-

中医理论知识中药词典:树脂类—苏合香

药名:苏合香

拼音:SUHEXIANG

来源: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所分泌的树脂。

功效:通窍,辟*杀虫,开郁化痰,行气活血,利水消肿。

主治:治卒然昏倒,痰壅气厥,惊癎,痉病,温疟,心腹猝痛,疥癣,疹痱,冻疮,气积血症,胸腹冷痛,气逆脘痛,水胀。

性味归经:辛,温。①《别录》:“味甘,温,无毒。”②《本草正》:“味甘辛,性温。”

入肺、肝经。①《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②《得配本草》:“入足太阴经。”③《本草再新》:“入脾、胃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剂。外用:溶于酒精,涂敷。

用药忌宜:《本经逢原》:“阴虚多火人禁用。”

药物配伍:1、配皂荚,开窍,对卒然昏迷,口噤不开属于实闭之症,可用两药研末,吹鼻取嚏,以促苏醒。2、配郁金,芳香祛浊,开窍解郁,宣痹止痛,用治邪热入心或邪热痰浊蒙蔽心窍之神昏谵语,惊狂,癫痫诸证有效。3、配白矾,豁痰开窍,则癫痫,惊狂可治。4、配远志,开心窍,散心邪,有强脑醒神作用,用治湿浊蒙蔽清窍,精神恍惚,健忘等症。5、配厚朴,用治脾胃呆滞,湿浊不化,腹胀,食欲不振。

别名:帝膏(侯宁极《药谱》)、苏合油(《太平寰宇记》)、苏合香油(《局方》)、帝油流(《现代实用中药》)

处方名:苏合香、苏合油、苏合香油等

商品名:普通苏合香:初夏将树皮割破深达木质部,使香树脂渗入树皮内。到秋季时剥下树皮,榨取香树脂,残渣加水煮后再压榨,榨出的香树脂即为普通苏合香。

精制苏合香:将普通苏合香溶解于酒精中,过滤去渣,再蒸去酒精,则成精制苏合香。

均以色棕黄或暗棕、半透明、无杂质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原产小亚细亚南部。我国广西有栽培。药材主产土耳其西南部。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通常于初夏将树皮击伤或割破,深达木部,使分泌香脂,浸润皮部。至秋季剥下树皮,榨取香脂;残渣加水煮后再榨,除去杂质,即为苏合香的初制品。如再将此种初制品溶解于酒精中,过滤,蒸去酒精,则成精制苏合香,宜装于铁筒中,并灌以清水浸之,置阴凉处,以防止走失香气。

拉丁名:原植物苏合香树LiquidambarorientalisMill.

考证:出自《名医别录》①《唐本草》:“苏合香,紫赤色,与紫真檀相似,坚实,极芬香,惟重如石,烧之灰白者好。”②《梦溪笔谈》:“苏合香酒,每一斗酒,以苏含香丸一两同煮。极能调五脏,却腹中诸疾。每冒寒夙兴,则饮一杯。此方本出《广济方》,谓之白术丸,后人亦编入《千金》、《外台》,治疾有殊效。”“今之苏合香,如坚木,赤色。又有苏合油,如粝胶,今多用此为苏合香。按刘梦得《传信方》用苏合香云:皮薄,子如金色,按之即小,放之即起,良久不定如虫动,气烈者佳也。如此则全非今所用者,更当精考之。”

生药材鉴定:苏合香为半流动性的浓稠液体,黄白色至灰棕色,半透明,质粘稠,挑起则连绵不断。体重,入水则沉。气芳香,味略苦辣而香。以黄白色、半透明、有香味者为佳。

中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中有很多中药本草著作,正是因为这些著作,中药的理论、功效、服法等被保存了下来,作为执业药师其中的一员,这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为了帮助更多人了解,小编以以下七本中药典型代表作为例,为大家简单介绍: 《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为汉代本草代表作。该书虽假托传说中的神农而作。其序例部分简要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所记功用大多朴实有验。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草经集注》 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作者为陶弘景,书成于公元500年左右(南北朝梁代)。在序例部分除对《本经》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外,又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合药取量、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等内容,大大丰富了药学理论。在各论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该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该书是在普查全国药材基础上,由长孙无忌、李勣、苏敬等21人共同编撰而成。书成于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共54卷,载药850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本书的完成依靠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充足的人力物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作者唐慎微。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宋元丰五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宋大观二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 简称《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该书的作者为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全书共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绘药图1100余幅,附方11000余首。其序例部分对本草史及药性理论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和发挥;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在广泛收集民间用药和注意研究外来药的基础上撰成此书。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 《中华本草》 为当代本草代表作。该书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国60多个单位500余名专家历时10年共同编纂的划时代巨著。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了20世纪中药学科、藏药学科、蒙药学科、维药学科、傣药学科及苗药学科的发展水平,不仅对中医药、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傣医药及苗医药的教学、科研、临床治疗、资源开发、新药研制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而且对我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以上就是环球网校小编为广大执业药师们整理的七部中药典型代表作,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更多执业药师相关内容请关注环球网校!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40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