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陶县磁县哪个县穷
馆陶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冀鲁豫接壤区,依傍蜿蜒流淌的卫运河,与山东省冠县、临清市隔河相望。东距济南150公里,西距邯郸75公里,北距北京420公里。全县辖4乡4镇277个行政村,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总人口2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万人。近年来,先后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等30余项国家、省级荣誉。馆陶县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近两年先后有信德电力配件、昊阳化工、北方汽校、生物质电厂、六和牧业综合开发等一批投资超亿元项目陆续落地、开工、达效。仅2007年一年,就有鑫利达轴承、奇浩轴承有限公司,食品饮料城、隆昌奶牛、超远农机铸造、多凯复合材料和生物质电厂等6个项目被列为省、市重点项目,“东龙”牌系列白酒、“金凤”牌无公害鸡蛋、“张氏民旺”牌饲料被列为省名牌产品、优质产品或著名商标。北科大邯郸科技园、洪源工业园、轴承工业园、服装工业园等项目集中区基本实现“五通一平”,已陆续入驻企业45个。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5.6亿元,增长1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1亿元,增长47.8%;全部财政收入完成8336万元,增长37.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24元,增长11.8%。
馆陶县产业基础雄厚,特色优势明显。馆陶是“中国蛋鸡之乡”,蛋鸡产业是全县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群众受益最多的特色产业,全县蛋鸡存栏1900万只,人均占有量全国第一,素有“邯郸有个馆陶县,全国人均两枚蛋”之称。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5.5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8万亩,是“河北省蔬菜之乡”。轴承产业发展较快,依托全国最大的轴承市场——山东烟店市场,建设了低速微型轴承加工带,长达5公里、入驻企业45家、专业村13个,年加工轴承10亿套,年产值达到5.2亿元。陶山黑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黑陶彩陶创作研究基地”,陶艺产品已累计开发上千个品种,年产值1.2亿元,远销海内外,受到中外顾客的青睐。棉纺产业以洪源纺织、百思特纺织等为龙头,年产值4亿多元。医药食品产业形成了“东龙”白酒、“孔雀”酱菜、“表皮因子”生物制药和“惠尔旺”饮品等系列名牌产品。蛋鸡、蔬菜、铸造加工、棉纺和医药食品五大主导产业有力地提升了馆陶核心竞争力。
馆陶县市场建设较快,商贸经济繁荣。形成了金凤市场、陶山市场、金龙建材市场等一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其中,金凤市场是集禽蛋交易、蔬菜、水果、饲料批发、储藏等为一体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到38亿元,先后被确定为“农业部定点市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肉禽蛋批发市场十强市场”(列第1位)、“全国农副产品批发百强市场”(列第19位)、“全国农产品大流通十佳市场”。顺利通过国家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授予“全国农产品大流通突出贡献奖”,金凤市场已成为全国较大的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之一。
磁县古称磁州,位于河北省南端。全县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总人口61万人,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之一。磁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晋、冀、鲁、豫四省通衢,京广电气化铁路、京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邯郸飞机场坐落在县城北10公里处。磁县资源丰富,特产充裕,已探明矿产资源20多种,烟煤、石灰石、耐火粘土、陶土、红砂石、膨润土、上水石等10余种矿产资源,总储量23亿吨。其中烟煤可采量达6.5亿吨。属主焦煤和优质动力煤,驰名中外的六河沟煤矿就在磁县。磁县有耕地70万亩,宜林山场24万亩,淡水养殖面积5万亩,是河北省粮食集地和农业开发县。磁州大米、白莲藕、滏阳河鲤鱼久负盛名磁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是理想的旅游观光胜地。县内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
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45亿元,财政收入14.5亿元,当年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亿元,全县年末存款余额达58亿元。2008年7月份河北省公布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次,磁县荣膺29位,迈入全省三十强行列。
聊城市城市怎么样
山东地级市有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枣庄市、东营市、烟台市、潍坊市、济宁市、泰安市等16个地级市。
山东省下辖16个地级市,分别是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枣庄市、东营市、烟台市、潍坊市、济宁市、泰安市、威海市、日照市、滨州市、德州市、聊城市、临沂市、菏泽市。山东省人民政府驻地在济南市历下区省政府前街1号。
山东——济南
济南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山东中西部、华北平原东南部边缘,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6°01′—37°32′、东经116°11′—117°44′之间。北连京津冀、南接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 、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沪经济轴上的重要交汇点,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济南八景闻名于世,是拥有“山、泉、湖、河、城”独特风貌的旅游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济南
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胶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黄金大十字”。 聊城不仅起着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与山西、河北等内陆省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东部沿海的先进技术,还可利用东部省份的丰富资源,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市境发现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100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可见,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秦汉时期,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铜、铁、铝是主要生产工具,利用水井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豪富之家乘车马出行,铜镜、熏炉成为必需品,能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培养了不少名士武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自然灾害较多,其间局部统一的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事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隋大业4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临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唐代是市境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教育事业发达,造就了许多名人;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明朝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东阿文定公于慎行于万历七年所写的《东昌府城重修碑》,有“万货辐辏,江北一都会”、“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等名句,至今被竟相传引。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乐九年(1415)间曾数次兴工开复会通河,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今之东昌府区)成为沿运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外籍商人会馆傍河而立,有崇楼高阁、殿宇名刹,清康熙帝4次来聊,乾隆帝9次驻跸聊城。市境商贸昌盛,农业、纺织业、印刷业、笔业、工艺品生产业、砖窑业、食品业、造船业、漕运业发达。民国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会会员秘密组织民众进行革新。民国时期,聊城是鲁西政治、文化、中心。民国初,有棉业研究所、讲习所、实验厂,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车运输公司、电灯公司、银行、织布厂、医院、官立中学堂、师范学校等。民国中后期,由于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农工商各业遭受极大破坏。1937年“七七事变”后,聊城成为抗日的前沿。抗日武装6万余人,与日军作战80余次,保卫收复了大片国土,聊城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基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强渡黄河之际,市境有3.7万人参军入伍;在淮海战役、渡江南下作战中,境内民众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聊城人民继承优秀历史传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聊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旅游业成为新兴产业。聊城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蔬菜、果品、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其中高蛋白小麦、鸭梨、圆铃大枣、香瓜、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等名优稀特产品驰名中外,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食用菌栽培面积居全国首位,久负盛名的冠县鸭梨种植面积达60万亩,为全国之最,肉牛年出栏100多万头,肉鸡年出栏500多万只。水利资源充足,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加之位于黄河位山灌区上游,水利条件十分优越。市境可利用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454.86亿立方米,过境黄河水资源420.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9.51亿立方米。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石膏、铁等地下矿藏丰富。地热资源尚待开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粮食作物品种500多个,经济作物品种107个,蔬菜品种600多个,药材品种61个,林木果树品种225个,花卉品种146个,饲养动物品种95个。聊城是山东省交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聊城铁路编组站是京九线上的4大编组站之一。从聊城出发,1小时到达济南空港,4小时到达青岛海港,3.5小时即可到达北京。 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网络立体化的现代化电信网络。聊城还开通了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通讯网络。“聊城信息港”是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的一部分,它与国外信息网相连,实现了与世界资源共享。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名胜古迹2700多处,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观有470多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保护单位15处,特别是聊城城区独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国北方的威尼斯”之称。 凭借“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全新城市定位和不懈地努力,一个新兴的旅游休闲目的地——聊城,也大踏步走在了休闲城市建设的前沿。 2008年“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2010年“第三届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论坛揭晓了“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评选结果,聊城两次次榜上有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57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