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苗族医药的诗句(唐朝时期的苗族人是怎样的状态)
1.唐朝时期的苗族人是怎样的状态
唐朝前期,苗族分布的区域向西退缩至今川、黔、湘、鄂连接地带,集中居住区域则是今湘西、黔东连接地带。
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苗族中与汉族直接接触较多的部分是分布在今川、黔、湘、鄂连接地带的部分。唐朝和五代的统治者们通过任命当地苗族中的上层分子为羁縻州刺史的方式,来对苗族人民进行统治。
唐朝时期设置的锦州、溪州、巫州、叙州等,都是苗族的聚居区。这一带的苗族中的上层分子便充当了羁縻州刺史。
五代十国时期,楚国马希范有溪、锦等州,仍以溪州彭士愁等为刺史,“立铜柱为界”此时,湘西、黔东一带的苗族已经进人阶级社会,所以唐朝和五代十国的统治者们能够通过苗族内部的统治者们来对苗族人民进行统治。 然而,溪、锦等州苗族内部的氏族或村社组织,依旧明显地存在,所以各羁縻州刺史统辖的是许多氏族或村社。
深人西南腹地的那部分苗族,也是随地组成氏族或村社,既受同区域内大民族统治阶级的支配,又保持自己本民族村的相对独立性。如定居在南诏东南部边境的那部分苗族,就是既受南诏统治阶级的支配,又保有自己政治、经济结构的特点,所以他们向南诏统治者们提出要求“立边城自为一国 。
宗教与教育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传统地讲,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
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
多数情况下,鬼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常给人类带来灾难、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谓东方鬼、西方鬼、母猪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称为恶鬼。 而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常被认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风神、雷神、雨神、太阳神、月亮神等。
对于善鬼、恶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对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较真诚,对恶鬼则须贿赂哄骗直至驱赶使之远离。
在许多地区,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 比如牛在厩内以粪便盖身或在厩内打转、将粪踩成圆圈,猪吃猪仔或躺在食槽里,鸭吃鸭蛋,老虎进田,遇到两蛇交尾,母鸡发出公鸡的鸣叫等均属出现了相应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 土地菩萨苗语叫土地鬼,一般由几块石头垒成,土地屋多为木制或用三块石板搭成,极为简陋,设于寨旁路口处或大路边行人休息处。
家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设立“家神”偶像。祭桥流行于黔东南大部分地区。
龙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对象。 图腾崇拜方面。
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
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
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 其中,黔东南的吃牯脏至今盛行不衰,最为典型。
吃牯脏亦称祭鼓节、鼓社节、鼓藏(牯脏)节,以宗族(鼓社)为单位,每七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寄居中在木鼓里,祭鼓就是敲击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儿孙的供品。
主祭者称为牯脏头,祭品牯脏牛是专门为此而饲养的。 每届祭祀活动前后延续三年之久。
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
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
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 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
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手段。
除了这些传统信仰之外,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深入我国内地传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区、贵州凯里、湖南沅陵等地区有一些苗族群众皈依了基督教,在滇东南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东北、黔西北一带的基督教信仰曾经势头强盛,影响极大。
外国传教使团或者传教士们在苗族地区开设了许多的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甚至实施了一些经济发展项目,对于苗族社会的进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著名的牧师有安顺的党居仁、柏格理、张道慧、王树德等,前二者均殉职苗区。
苗。
2.描写凯里民族风情园的句子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苗岭山麓、清水江畔,是国家民委、国家体改委批准的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发实验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
全市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也是全国41个"绿都"之一.凯里设治已有500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曾有"小京州"美称。几百年来,生活在凯里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
凯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是一个多民族大花园,被誉为"苗岭明珠"。凯里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被确立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中心.凯里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境内有瑶林仙境般的渔洞溶洞,有充满神话传奇色彩的香炉山,有如诗如画的清水江,还有数不清的苗族村寨。
凯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生物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仅医药植物和野生动物种类就达400多种,拥有煤、铁、铅、锌、重晶石、铝钒土、石英石、硅石岩等矿藏,其中硅石中二氧化硅含量高达98%,名列西南之罐。
另外,黔东南州里还有雷山、榕江、黎平和从江几个少数民族风情颇为原始古朴的县。其中雷山县以苗族居多,其余三县都以侗族为主,以侗寨为其特色,花桥和鼓楼则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当您看到了鼓楼,您便知道自己已经来到了侗寨。
参考文献:中国鼠标旅游网(。
3.苗族的故事编辑本段[民族简介] 史料载,为蚩尤部族后,蚩尤者,炎帝属也,于炎黄一统后背而南下,入百越进入今天的湖南、广西、云南一带居住。
苗族(Miao nationality ),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
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曾经自称“牡”、“蒙”、“摸”、“毛”,有的地区自称“嘎脑”、“果雄”、“带叟”、“答几”等。
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
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
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编辑本段[宗教习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
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
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
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传统地讲,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
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多数情况下,鬼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常给人类带来灾难、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谓东方鬼、西方鬼、母猪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称为恶鬼。
而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常被认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风神、雷神、雨神、太阳神、月亮神等。对于善鬼、恶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
对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较真诚,对恶鬼则须贿赂哄骗直至驱赶使之远离。 在许多地区,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
比如牛在厩内以粪便盖身或在厩内打转、将粪踩成圆圈,猪吃猪仔或躺在食槽里,鸭吃鸭蛋,老虎进田,遇到两蛇交尾,母鸡发出公鸡的鸣叫等均属出现了相应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
土地菩萨苗语叫土地鬼,一般由几块石头垒成,土地屋多为木制或用三块石板搭成,极为简陋,设于寨旁路口处或大路边行人休息处。家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设立“家神”偶像。
祭桥流行于黔东南大部分地区。龙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对象。
图腾崇拜方面。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
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
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
其中,黔东南的吃牯。
4.苗族有什么歌曲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
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谷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广。如至亲好友迎来送往,男女间谈情说爱,甚至做媒说亲,调解纠纷,制订乡规民约,教育子女,叙述家谱、家规,有时也用诗歌表达。
劳动时也用诗歌来助兴,劳动之余又借诗歌来消除疲劳。 创世歌:是一种很古老的神话故事歌,主要是叙述天地日月的起源,万物的产生。
这类歌有《开天辟地歌》、《万物起源歌》等。 祖先歌:主要叙述人类的产生,民族的来源和迁徙,如《人类起源歌》、《洪水滔天》等。
这类歌主题思想积极进取,在相当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有史料研究价值。 婚姻歌:反映了苗族由氏族内婚到氏族外婚,由母系制到父系制的演变过程,是研究婚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
其中较著名的有各地普遍流传的《兄妹结婚》,黔东南的《开亲歌》、《男妇出嫁》、《换嫁歌》(女子换男子出嫁),黔北遵义地区的《接女婿》、《送亲歌》等。 迁徙歌:在苗族中大量存在。
各地苗族都有自己的迁徙史,因而都有自己的迁徙歌。其中著名的有黔东南的《跋山涉水》,松桃、铜仁地区的《修相修玛》,黔西北的《杨鲁话》,贵阳地区的《格罗格桑》等。
松桃和黔东南的迁徙歌,反映场面宏大,表述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斗争的激烈情况。 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对研究苗族历史很有价值。
理歌、议榔词:反映了苗族古代社会组织情况,主要是叙述各种社会伦理、行为规范,规劝人们去恶从善。 生产劳动歌:各地都有。
其中以黔东南的最为完整,如《刺绣歌》、《种棉歌》、《纺纱织布歌》、《蜡染歌》、《造酒歌》、《造船歌》等。 主题思想积极,多是鼓励人们努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作品。
苦歌:是叙述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诗歌。有控诉土司压迫的,有控诉地主恶霸的,也有许多是怒斥官府的。
起义斗争歌:又称反歌,多是控诉旧社会的黑暗和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如黔东南的,张秀眉之歌》、黔南的《柳天成》、黔西北的《陶新春》,都很有代表性。
这类歌情调激昂,富于战斗精神。 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所唱的歌。
用词含蓄优美,富于抒情。有表白式、问答式等,多是托物言情。
由于没有文字,苗族的书面文学,在历史上多用汉文来创作,数量微乎其微。 在建国前仅湖南、川东一带发现较多。
近年来,贵州也陆续发现了一些苗族文人诗文。清康熙年间,今道真县小里梅江贡生张应迁、张应松、张懿德、张满德,一族四人皆有文誉,共著有《荫语山房诗稿》。
锦屏县亮江乡也发现了清代苗族文人龙绍讷的诗文,其中1878年刊印的《亮川集》四卷,收集了作者主要诗词和杂文。 内容多是描写苗乡侗寨的风土人情,有浓烈的乡土风味。
民国年间雷山县著名的苗族学者梁聚五也写了一些诗文。他的政论文充满了被压迫民族的感情,披露了少数民族政治上的无权和经济上的盆困状况。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培养下,苗族开始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创作队伍,涌现了一批苗族作家,他们的著作有许多在国内获奖,有的被翻译介绍到国外,受到好评。 在民间文学的研究、搜集、整理、翻译、出版方面,也有一批自己的人才,并取得了许多成就。
音乐 苗族音乐,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唢呐曲调和箫琴曲调等,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调和芦笙曲调。 史歌:多为中老年人演唱,带有朗诵形式,往往是唱一段,道白一段。
歌词也很长,少的有几十行几百行,多的千行万行以上。如《开天辟地歌》、《祖先迁徙歌》、《婚姻根源歌》、《理歌》等等。
史歌以黔东南的最完整,也最有代表性,其曲调浑厚,拍节分明,矫健刚劲。 情歌:是民歌的一种,为青年男女所唱。
曲调很多,旋律柔和优美,调意富于抒情,一般是低声对唱。有些地方如六枝、晴隆的苗族情歌,还具有高吭豪放的特点。
飞歌:以其唱腔高吭、声调宏亮而得名。一般是青年男女交际时对唱。
也有的是劳动之余,为表达心情愉快,即兴独唱,也有多人合唱。 听者虽相隔数百米,也能把歌词听得分明。
这类歌以黔东南地区最为著名。 丧歌:是对老年人正常死亡的一种悼曲。
曲调悲戚,词意凄楚。歌者唱到悲恸时,常常声泪俱下,听者往往泪如泉涌。
黔东南、黔中南、黔西北、黔北等地苗族均有。六盘水苗族的悼歌曲调更为著名。
苗族音乐曲调大多是承袭传统唱法,著名歌手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曲调的更新,而在于歌词的创作修饰与提高,所以曲调的变化很少。各地都有著名的歌师。
已故的黔东南雷山县苗族歌手唐德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熟练地掌握了苗族传统的古歌和民歌的唱法,能唱好几种民歌曲调。
他创作的歌词有数千首,其中仅苗汉对照新歌就有1300多首。
5.民族医药为什么是药物宝库的奇葩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并形成 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医药体系,是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 于我国少数民族大多聚居于西南、西北、边疆和贫困地区,使当地的民族医 药和民间医药得到宽容宁静的藏身之地。以云南省为例,云南地处祖国西 南边陲,居住着26个民族,海拔从1 000米到2 000米,蕴藏着6 559种中药 和民族药资源。
特别是具有热带气候特点而又不受台风影响的西双版纳, 有丰富的南药资源,如稀有的龙血树(血竭)、儿茶、诃子、苏木等。近些年来 又引种成功了砂仁、丁香、肉桂、白豆蔻、胖大海等,砂仁产量已占全国产量 80%以上。
云南的道地药材三七,属五加科植物,除有类似人参的作用外, 还有降血脂、降胆固醇、降血压、软化血管、预防癌症、延缓衰老等作用,产量 占全国的80%以上。 优质的天麻、云茯苓、云当归、云木香、云黄连都是传统 的出口品种,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云南的猪苓、山慈菇、石斛、重楼、灵芝等 都是著名的野生优质药材。其中很多是傣药、_药、藏药等民族药,正在成 为许多学者研究开发新药的目标。
在我国西部其他民族地区,特别是藏、蒙、新、桂、宁5个民族自治区和贵、川、青等多民族省,都有和云南相似的特 点,民族医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西藏、青海都把民族医药的开发列为本 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贵州省近几年民族药(主要是苗药)的 生产已占全省医药生产的40%以上。
苗族,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及中西部广 大地区,属温带向亚热带过渡气候。所用药物达数千种之多,常用者约400 种。
代表药物主要有大血藤、小血藤、腊梅根、见血飞、海桐皮、接骨木、白龙 须、骨碎补、马鞭草、杠板归、抱石莲、三角枫等。 青藏高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藏药资源,储量大,而且大都为青藏高原所 独有。
据初步掌握,在青藏高原地区有藏药植物科682属2 200多种; 其中,菌类14科35属50种;蕨类30科55属118种;苔藓类5科5属5种, 还有藏药动物57科111属159种;藏药矿物80多种。 为了发挥藏区的藏药 优势,先后在西藏、青海、甘肃成立了藏药制药厂30多家,年产值达5亿多 元。
有些藏药产品已经远销日本、印度等10多个国家。其中青海金诃藏药 集团开发的“七十味珍珠丸”等4种藏药成为我国唯一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 管理局(FDA)认可的产品。
这就让世界走近藏医药,让藏医药走向世界,并 对其进行有益的探索开启了充满希望的大门。 蒙药是在蒙古民族传统医药学基础上,汲取了藏、汉等民族以及古印度 医药学理论的精华而形成的具有民族风格的、独立的医药体系,在我国民族 药中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上,蒙古族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蒙医药学家和著名 的蒙药典籍,其中较有影响的有18世纪的《识药晶鉴》是蒙药的奠基篇,收载 蒙药390种。 同时代的《药物识别》,全书分为四部,共收集药物678种。
19 世纪初,古布拉通尔吉用藏文编著《本草图鉴》,收载蒙药879种,成为今天学 习和研究蒙药的主要经典。现代蒙药发展较快。
据统计,?我国现有蒙 药2 230种。 中国民族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随着我国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必将 促进我国医学科学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促进我国医药文化的繁荣和医 药产业的兴旺,同时为各国替代医学提供更广泛的选择,为世界传统医学的 发展提供经验,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作出更大的贡献。
6.苗族有哪些文化苗族的文化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采、风格独特的民间文学和艺术。
民间文学主要有诗歌和传说故事,多以口头传说流传至今。诗歌一般是五言体,间有七言体或自由体,大多只讲调而不押韵,一般曲调简单,变化不大,节奏也不太严格,篇幅长短不拘,分别为古歌、理词、巫歌、苦歌、反歌、情歌和儿歌等。
如《老人开天地》、《九十九个太阳和九十九个月亮》等就是讲述苗族历史的古歌,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与自然界的斗争情景。苗族的诗歌和古老的传说故事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也是研究苗族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苗族是个喜爱歌舞的民族,音乐舞蹈和苗戏等具有悠久历史。史籍上早有男吹芦笙女振铃的记载。
苗族“飞歌”享有盛名,现已作舞台演唱或谱曲演奏。器乐分打击乐和管弦乐两类,以木鼓、皮鼓、铜鼓和芦笙最为驰名;此外还有芒筒、飘琴、口弦琴、木叶和各种箫笛。
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猴儿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技巧很高,深受国内外赞赏。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丽多彩。
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解放后已发展到能染彩色图案,并向国外出口。苗族的传统银饰多种多样,包括手钏、项圈、头饰、胸饰、银衣等,花纹雕凿精工,也享有盛名。
苗族人民创立自己的医学,把人体的疾病分为内科36症,外科72疾,治疗方法20余种。石启贵先生著有《苗医验方》、《畜医指南》。
陆科闵著有《苗族药物集》。19世纪末,松桃厅地甲司苗医师龙老二能为孕妇剖腹取出死胎。
治骨折、蛇伤、毒箭射伤、刀枪伤,苗药医有神速之效。苗药多用生药,现采现用。
芍药姑娘的故事和诗歌
1. 关于重楼药的诗句
2. 关于重楼的诗句
关于重楼药的诗句 1.重楼的诗词歌赋
剧情诗词:《点绛唇·重楼》
酒入愁肠,一生惆怅情多少。
纵横吟啸,思恋相萦绕。
魔堕凡尘,难遣流年老。
人间道,天涯芳草,依旧多情好 刻印
魔族的特技之一,有很多种类,多数刻印只是附着在他人身上,当这些人处于特殊状况的时候,刻印会把信息传递给释放刻印的魔。像重楼这样高等级的魔可以施放带有魔奴的刻印,当达成一定条件的时候,魔奴会化身而出,保护或者杀死被刻印的人。(《仙剑3》游戏里,在霹雳堂地牢中被景天等人杀死的魔灵披风(魔披风)就是重楼为监视、保护景天紫萱等人而施放的刻印)
解体
这是魔族的终极法术,凝聚全身的魔力,一瞬间爆发出来,具有毁天灭地的绝大力量。作为魔来说,这也是个禁术,低等级的魔施用这个法术后,会逸散为齑粉消亡,即使高等级的魔能勉强维持形体,也会丧失全部力量,等同凡人。魔族不死不灭是其种族特性,即使灰飞烟灭,也会慢慢凝聚成形重新成魔,是六界之中唯一不入轮回的种族,神界人界仙界妖界死后会进入鬼界轮回。
法术
鬼降、心波、魔血弹、烈焰燃雷、变身。
空间魔法
重楼可说是魔族最擅长空间魔法的魔,他不仅能够轻易往来六界,就连空间被扭曲的“神魔之井”,他也能来去自如。同时,他还可以创造独立于现实空间之外的自己专属的空间。至于将其它生灵从一界传送到另外一界,对于重楼来说,也是轻而易举的。
2.哪个有关于药的诗歌
药名诗:顾名思义即以药名入诗,且运用得当,贴切合理,可曲折委婉的表达人情事理。
宋?陈亚写的药名诗有一百多首,可惜大部分都已失传,但所存的零篇断简也为数
不少。陈亚多以药名入诗,以药名叙事抒情,较著名的有一诗四词:
诗为:
登湖州消暑楼
重楼肆登赏,岂羡石为廊。
风雨前湖夜,轩窗半夏凉。
罾青识渔网,芝紫认仙乡。
却恐当归阙,灵仙为别伤。
词为: 生查子(四首)
(一)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槟榔渎。分明记得当
归远志樱桃熟,何事菊花地,犹来回乡曲。
(二)小院雨馀凉,石竹风生砌,罢扇尽从容,半下纱橱睡。起来闲坐北
亭中,滴尽珍珠泪,为念婿辛勤,去折蟾宫桂。
(三)浪荡去未来,踯躅花频换,可惜石榴裙,兰麝香销半。琵琶闲抱理
相思。必拔朱弦断,拟续断朱弦,待这冤家看。
(四)朝廷数擢贤,旋占凌霄路,自是郁陶人,艰险无夷处,也是没药疗
孤寒,食薄何须误,大幅纸连粘,甘草归田赋。
诗词中包含了前胡、半夏、当归、相思子、白芷、苦参、狼毒、远志、菊花、茴香、余粮、石竹、苁蓉、北亭、珍珠、细辛、桂、莨菪、踯躅、石榴、麝香、枇杷、筚拨、续断、代赭、蒴擢、凌霄花、桃仁、芜荑、没药、薄荷、大腹皮、甘草等草药名嵌在当中
3.关于医药的诗句
中药诗六首
有福之女
身处重楼观玉竹,面施轻粉着蝉衣。
杯斟白酒胡麻饭,海马将军喜远归。
有功之臣
天丁大戟穿山甲,铁脚灵仙鬼见愁。
十大功劳金不换,红花月季上乌头。
有备无患
六月雪飞夏枯草,常山独活白头翁。
余粮小豆陈仓米,故纸防风静守宫。
休闲之人
金箔河车千里光,使君夜合卧蛇床。
闲观木槿垂盆草,小坐莲房五味尝。
赞誉红娘
红娘笑立南星夜,鬓插金钗石决明。
忘却防风传蜜语,含羞大力助张生。
小园观景
蝴蝶双双飞紫菀,时当半夏赏丝瓜。
满园玉果金钱草,荷叶浮萍映日斜。
4.莘莘学子苦求 关于“重楼”与“徐长卿”两味药的典故
重楼,又名七叶一枝花、蚤休、草河车。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七叶一枝花的根茎。因其茎单一直立,轮生小叶多为7片,排列于枝顶,顶生小黄花一朵而得名“七叶一枝花”。主产于云南、广西、广东等地。其性味苦,微寒,有小毒。具有清热解毒,熄风定惊,趾咳,平喘等功效。常用于毒蛇咬伤,咽喉肿痛,高热抽搐、肺热咳嗽,哮喘等证均有一定效果。据报道,近年来临床用于肿痛及多种癌症亦有一定疗效。
因重楼新用途逐渐开拓,用量逐年增加,野生资源越挖越少,趋于枯竭。近年来亦有野生变家种,因其生长期较长,产量较低,进展缓慢。市场货源紧缺,价格年复一年攀高。日前,广州清平药材专业市场上,偶有统装粉质重楼少量来货,有沽每斤48—50元(公斤下同),特选大块沽58—60元,同比价上涨92%和100%,因两品来货趋少,销价盘比盘高,市场争购较为激烈,销价将持续攀高。有行家预言,优质重楼100元关口不远,将有目共睹。
徐长卿[来源] 为萝藦科植物徐长卿 Cynachum paniculatum (Bge.)Kitag.的干燥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1m,根须状,具香气。茎细,节间长。叶对生,披针形至线形,长5~14cm,宽5~15mm,先端尖,全缘,边缘稍外卷,有缘毛。圆锥状聚伞花顶生或生于叶脉腋内,花多数,黄绿色。蓇葖果单生,披针形;种子顶生多数银白色绒毛。花期5~8月,果期9~12月。
[药材性状] 根茎呈不规则柱状,有盘节,长0.5~3.5cm,直径2~4mm。有的顶端带有残茎,细圆柱形,长10~16cm,直径1~1.5cm。表面淡黄白色至淡棕**,或棕色;具微细的纵皱纹,并有纤维的须根。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类白色或黄白色,形成层环淡棕色,木部细小。气香,味微辛凉。
[采集地] 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
[功能主治] 祛风化湿,止痛止痒。用于风湿痹,胃痛胀满,牙痛,腰痛,跌扑损伤,荨麻疹、湿疹。
有详细.
川大华西医学院老乡.
5.重楼的诗词歌赋
剧情诗词:《点绛唇·重楼》
酒入愁肠,一生惆怅情多少。
纵横吟啸,思恋相萦绕。
魔堕凡尘,难遣流年老。
人间道,天涯芳草,依旧多情好 刻印
魔族的特技之一,有很多种类,多数刻印只是附着在他人身上,当这些人处于特殊状况的时候,刻印会把信息传递给释放刻印的魔。像重楼这样高等级的魔可以施放带有魔奴的刻印,当达成一定条件的时候,魔奴会化身而出,保护或者杀死被刻印的人。(《仙剑3》游戏里,在霹雳堂地牢中被景天等人杀死的魔灵披风(魔披风)就是重楼为监视、保护景天紫萱等人而施放的刻印)
解体
这是魔族的终极法术,凝聚全身的魔力,一瞬间爆发出来,具有毁天灭地的绝大力量。作为魔来说,这也是个禁术,低等级的魔施用这个法术后,会逸散为齑粉消亡,即使高等级的魔能勉强维持形体,也会丧失全部力量,等同凡人。魔族不死不灭是其种族特性,即使灰飞烟灭,也会慢慢凝聚成形重新成魔,是六界之中唯一不入轮回的种族,神界人界仙界妖界死后会进入鬼界轮回。
法术
鬼降、心波、魔血弹、烈焰燃雷、变身。
空间魔法
重楼可说是魔族最擅长空间魔法的魔,他不仅能够轻易往来六界,就连空间被扭曲的“神魔之井”,他也能来去自如。同时,他还可以创造独立于现实空间之外的自己专属的空间。至于将其它生灵从一界传送到另外一界,对于重楼来说,也是轻而易举的。
关于重楼的诗句 1.重楼的诗词歌赋
剧情诗词:《点绛唇·重楼》
酒入愁肠,一生惆怅情多少。
纵横吟啸,思恋相萦绕。
魔堕凡尘,难遣流年老。
人间道,天涯芳草,依旧多情好 刻印
魔族的特技之一,有很多种类,多数刻印只是附着在他人身上,当这些人处于特殊状况的时候,刻印会把信息传递给释放刻印的魔。像重楼这样高等级的魔可以施放带有魔奴的刻印,当达成一定条件的时候,魔奴会化身而出,保护或者杀死被刻印的人。(《仙剑3》游戏里,在霹雳堂地牢中被景天等人杀死的魔灵披风(魔披风)就是重楼为监视、保护景天紫萱等人而施放的刻印)
解体
这是魔族的终极法术,凝聚全身的魔力,一瞬间爆发出来,具有毁天灭地的绝大力量。作为魔来说,这也是个禁术,低等级的魔施用这个法术后,会逸散为齑粉消亡,即使高等级的魔能勉强维持形体,也会丧失全部力量,等同凡人。魔族不死不灭是其种族特性,即使灰飞烟灭,也会慢慢凝聚成形重新成魔,是六界之中唯一不入轮回的种族,神界人界仙界妖界死后会进入鬼界轮回。
法术
鬼降、心波、魔血弹、烈焰燃雷、变身。
空间魔法
重楼可说是魔族最擅长空间魔法的魔,他不仅能够轻易往来六界,就连空间被扭曲的“神魔之井”,他也能来去自如。同时,他还可以创造独立于现实空间之外的自己专属的空间。至于将其它生灵从一界传送到另外一界,对于重楼来说,也是轻而易举的。
2.求仙3中所有龙葵,重楼的诗句,加资料
御街行·失魂雨
冰风谷,龙葵与景天从悬崖落下
纷纷雪落人飘坠
同死生
共玉碎
前尘后世君莫问
柔肠百结如醉
情丝未断
尘缘难了
萦绕千千岁
舍却残生犹不悔
身已空
尽成泪
路长梦短无寻处
总是情愁滋味
眉间心上
柔肠百结
尽付东流水
景天初遇龙葵时的诗
大梦初醒已千年
凌乱罗衫
料峭风寒
放眼难觅旧衣冠
疑真疑幻
如梦如烟
看朱成碧心迷乱
莫问生前
但惜因缘
魂无归处为情牵
贪恋人间
不羡神仙
点绛唇·重楼
紫萱结局,叹重楼的词
酒入愁肠
一生惆怅情多少
纵横吟啸
思恋相萦绕
魔堕凡尘
难遣流年老
人间道
天涯芳草
依旧多情好
阮郎归·龙葵结局
临流揽镜曳双魂
落红逐青裙
依稀往梦幻如真
泪湿千里云
风骤暖
草渐新
年年秋复春
温香软玉燕依人
再启生死门
3.重楼的经典名言
1、你……竟沦落至此?
2、是刚才那个杂碎伤的?哼!我刚刚应该——
3、你!可以叫我重楼。
4、哼!牺牲他人,居然说得如此问心无愧,冠冕堂皇!
5、六界之中,唯人有情,可成夫妻,却偏有人不知珍惜,妄想修仙!
6、六界兴衰,自有天定,岂是凡人能改?你小子又是什么东西?不惜姻缘,妄谈天下。
7、杵在这找死吗?滚!
8、蓬莱?这就是人间七十二仙界之一?没个仙人,一地死尸,哼!
9、满嘴胡言,什么修仙?根本是无知愚人的痴心妄想!
10、妄称半仙,自欺欺人,此等愚行还要妄称仙人,人界果然是六界底层,可笑!
11、你如此禁锢灵力,危险。
12、你……哼!本座偏要管,你待如何?
13、区区小事,还伤不了我!
14、哼!相助?你也配?!本座出手不是为你,更不是为蜀山!
15、现在你是人,我也是人,而他是仙,人仙殊途,你我却是一样的……
16、哼!求人不如求己!
17、何来何往,有何可怕?
18、哼!在本座眼里,人间纷争有如蝼蚁相争,毫无意义。本座怎会屈尊相助?
19、无知!神鬼妖仙皆为众生,你有何本事护佑?先顾惜你最亲近之人吧!
20、外人?不是内人吗?
21、说到底,还是为了女人……上次比试,你也是这样。哼!总是看不破,从一个网跳进另一个网……
22、我有什么不好,我一向独来独往,过去这样,将来也这样!
23、要反悔?不是说宁愿自己死,也要她们活着吗?魔界又没什么好怕的,难道我不是你的朋友吗?
24、为什么?!天下竟有我力不能及之事……
25、相见不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我知道她平安就够了……
古时形容美人时,有“立如芍药,坐如牡丹之说”,二者的根颈都可入药。
相传二者原本都不是凡间花朵。有一年人间瘟疫灾害,王母和各仙女向人间撒丹药救灾,剩余的丹药在人间就变化为芍药和牡丹。而芍药的名字直到现在仍然保留着“药”这个字。
“世人盛爱牡丹的富贵,而文人雅士却偏爱芍药”
关于芍药的传说
东汉神医华佗在其后宅辟药园、凿药池、建药房、种药草,广为传授、种植、加工 中药材 技术。但每味药他都要仔细品尝,弄清药性后,才用到病人身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有一次,一位外地人送给华佗一棵芍药,他就把它种在了屋前。华佗尝了这棵芍药的叶、茎、花之后,觉得平平常常,似乎没有什么药性。
一天深夜,华佗正在灯下看书,突然听到有女子哭声。华佗颇感纳闷,推门走出去,却不见人影,只见那棵芍药。华佗心里一动:难道它就是刚才哭的那个女子?他看了看芍药花,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你自己全身上下无奇特之处,怎能让你入药?”转身又回屋看书去了。
谁知刚刚坐下,又听见那女子的啼哭声,出去看时,还是那棵芍药。华佗觉得奇怪,喊醒熟睡的妻子,将刚才发生的事给她描述了一遍。妻子望着窗外的花木药草说:“这里的一草一木,到你手里都成了良药,被你用来救活了无数病人的生命,独这株芍药被冷落一旁,它自然感到委屈了。”华佗听罢笑道:“我尝尽了百草,药性无不辨得一清二楚,该用什么就用什么,没有错过分毫。对这芍药,我也多次尝过了它的叶、茎、花,确实不能入药,怎么说是委屈了它呢?”
事隔几日,华夫人血崩腹痛,用药无效。她瞒着丈夫,挖起芍药根煎水喝了。不过半日,腹痛渐止。她把此事告诉了丈夫,华佗才知道他确实委屈了芍药。
后来,华佗对芍药做了细致的试验,发现它不但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镇痛、滋补、调经的效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芍药承春宠 何曾羡牡丹
——咏芍药古诗词赏析(上)
川 雪
在春末夏初百花凋零之际,有一种花独放异彩,这就是被称作“殿春花”的芍药。芍药是我国栽种历史最悠久的花卉之一,有近五千年之久。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芍药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数次出现,并且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作为代表爱情的美好个体出现,寄予了美好的“意”。此后,芍药意象渐渐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与发展,其“象”外之“意”也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文学意象。?芍药花在文学作品中从物态之美、到意蕴品格之美,总为文人墨客所称道,也总是与美好的事物相牵连。
在《诗经·郑风·溱洧》中,有“维士与女,伊共相谑,赠之以芍药”的描写。芍药出现在男女约会的故事之中,并且是作为约会中互相赠送的礼物,可见芍药传递的是爱慕之情、仰慕之意。芍药在这里代表的是纯洁、神秘的爱情。这首诗奠定了芍药意象的情感基调,为此后芍药题材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南朝诗人谢朓在《直中书省》中写道:“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将芍药的物态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将芍药的风情融入其间,为文人们所称道。
芍药花有红、黄、紫、墨等多种颜色,在古诗词中出现的芍药多为红色,红色芍药色泽艳丽,有“红药”之称。唐代诗人元稹在《红芍药》中赞美芍药的颜色:
芍药绽红绡,巴篱织青琐。
繁丝蹙金蕊,高焰当炉火。
翦刻彤云片,开张赤霞裹。
烟轻琉璃叶,风亚珊瑚朵。……
艳艳锦不如,夭夭桃未可。
晴霞畏欲散,晚日愁将堕。……
意思是:红芍药绽放如红绸簇拥,花蕊是金丝蹙成。花红如燃烧的火焰,花瓣是彤云剪裁,张开如红霞包裹。锦帛不能与其媲美,桃花没有其明艳。满天彩霞也惧怕它而散开,落日见到它也愁苦欲坠。芍药的红色,艳而不俗,晶莹剔透,可以为人带来生命的活力和丰富的内心感受。每年的五月份,百花殆尽,而风中芍药却分外妖娆,显出勃勃生机。
芍药的香味淡雅,若有似无,给人清新怡人的感觉。芍药花朵硕大,由于是草本植物,花朵多盛开在根茎顶端,茎细花大,摇曳生姿,因而也被称作“没骨花”。又结合其或艳丽或淡雅的色泽,以及若有似无的清香,这种仿佛弱女子般娇养细嫩之美,自古就与“多情”结下了不解之缘。宋代诗人秦观在《春日》中写道: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这首诗写募春雨后景色。雨后庭院的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头,娇艳妩媚。全诗描写传神,具有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诗人将芍药看作是多情的象征,含苞待放的芍药好比挂着泪珠的柔弱女子,其脉脉含情的娇柔之态更加引人注目。
唐代诗人张九龄《苏侍郎紫薇庭各赋一物得芍药
仙禁生红药,微芳不自持。
幸因清切地,还遇艳阳时。
名见桐君箓,香闻郑国诗。
孤根若可用,非直爱华滋。
诗的意思是:芍药的风范高,是上天眷恋的禁品,以故“仙禁生红药”。幸运的是她占有有利的地理条件,还有阳光照耀,因而存活了下来。她被列入黄帝时的医师桐君的采药录,她的清香流传在《诗经·郑风》之中。芍药根可以入药治病,并不单单爱她的花香。诗人将芍药的最初记载,芍药的色、香、姿作了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芍药的外在美和实用价值,委婉的抒发了自己愿为国效力的志向。
唐代诗人钱起在王维故居前怀念王维所作的《故王维右丞堂前芍药花开,凄然感怀》中写道:
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
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
诗人吟咏芍药,或许是出自本人对芍药生命力的赞叹,或许是感念王维对芍药的欣赏。王右丞虽人已不在世,但其故居庭前的芍药一如既往的开放。诗人在感伤之余,还称赞芍药的生命力之旺盛胜过耐寒的轻松。“主人不在花长在”,赞扬芍药有坚持、有信仰
唐代诗人韩愈写有一首《芍药歌》:
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
翠茎红蕊天力与,此恩不属黄钟家。
温馨熟美鲜香起,似笑无言习君子。
霜刀翦汝天女劳,何事低头学桃李。
娇痴婢子无灵性,竞挽春衫来此并。
欲将双颊一睎红,绿窗磨遍青铜镜。
一尊春酒甘若饴,丈人此乐无人知。
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
诗中赞美芍药为“好花”,开在暮春,没有其它的花木与之争艳斗奇。翠茎红蕊,是上天赐予的杰作。芍药花色艳丽,形态娇美,秉性独特,是天女下凡剪裁而成,天生不与其它花同;芍药坚持自我,“何事低头学桃李”。诗人把酒赏芍药,自得其乐,并感叹“丈人此乐无人知”。诗人赞美了芍药淡泊名利、不争春风的品格,表明了自己坚持操守、不学世俗的心志。
韩愈还写有一首《芍药》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诗中写成片栽种的芍药所展现的旺盛生命力及美好形态和浓郁芳香,其一派生机勃勃的浩然之态灵动而出。
唐代诗人王贞白的《芍药》:
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
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
妒态风频起,娇妆露欲残。
芙蓉浣纱伴,长恨隔波澜。
诗中的芍药“承春宠”而盛开,虽然是殿春,但何时羡慕过牡丹呢?诗中赞美芍药貌美,连风也嫉妒,霜露也羡慕。诗中展现出一副芍药悠然自得,在春风中独自开放的景况。芍药不艳羡牡丹,也不追逐名利,原与高洁的荷花为友,心境十分开朗。
再看宋代诗人施枢的《芍药》:
天女霜刀剪亦难,露红烟紫碧阑干。
步摇衣袂飘霞佩,钿合钗梁间宝冠。
枝上任他无力笑,灯前还作有情看。
采根亦可舒民病,始信无经载牡丹。
诗的开头赞美芍药的美是天上的仙女也无法拿捏剪裁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自然美。其色红润,似红露紫烟花团锦簇。其姿态摇曳生姿,如仙女下凡。“枝上任他无力笑,灯前还作有情看”,又将芍药的姿态与“有情联系起来了。最后一句,赞扬了芍药的药用价值,同时也暗示了芍药应该比牡丹更为人们所重视。
宋代诗人梅尧臣的《杨乐道留饮席上客置黄红丝头芍药》写道:
洛阳贾牡丹,江都买芍药。
卖与富人欢,买为游人乐。……
诗人提出牡丹为富人所有,而芍药更加平易近人,符合大众审美,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欢乐和美好。
芍药在古诗词中常用来作为爱情的象征。唐代诗人乔知之写有一首《下山逢故夫》:
妾身本薄命,轻弃城南隅。
庭前厌芍药,山上采蘼芜。
春风罥纨裙,零露湿罗襦。
着将憔悴日,提笼逢故夫。
这首诗是写一位女子在下山途中遇到抛弃她的前夫,内心颇多感慨。念及自己被弃之后的凄惨境地,在憔悴零落之时,偏巧遇见忘情负义之人,羞愧难耐。诗中的“芍药”是指代自己,同时也是用来比喻自己与前夫之间一去不复返的爱情。“蘼芜”则是指代前夫的新欢。这里的芍药象征着当初结下誓盟的美好情感,和女子年轻貌美的样子,只是这爱情已经被前夫厌弃,而去山野中寻找新鲜的“蘼芜”了。
宋代词人杨泽民的《四园竹》词云:
残霞殿雨,皞气入窗扉。井梧堕叶,寒砌叫蛩,秋满屏帏。罗袖匆匆叙别,凄凉客里,异 乡谁更相知。念伊其。当时芍药同心,谁知又爽佳期。直待金风到後,红叶秋时。细 写情辞。何用纸。又却恐、秋深叶渐稀。
整首词是哀怨、凄苦的色调。上阕描写了深秋时节,客居异乡的诗人孤苦无依,内心凄凉,思念故人。下阕中,诗人回想到心中所爱,“当时芍药同心,谁知又爽佳期”,这里的芍药同心,指男女之间的爱情约定,芍药在这里依然是情感的信物,是爱情的象征。可惜的是,当时的“芍药之约”不再,佳期难逢,情辞难抒,秋深情亦深。
芍药花茎细嫩,叶绿花红,临风摇摆,摇曳生姿,与女子风姿很是相似。在古诗词中,常将芍药与女子相比,表达某种情感。
先看唐代诗人孟郊的《看花》:
家家有芍药,不妨至温柔。
温柔一同女,红笑笑不休。
月娥双双下,楚艳枝枝浮。
洞里逢仙人,绰约青宵游。……
全诗较长,共三十六句,节选的是前八句。诗中不仅描写芍药温柔一如女子,艳丽动人,还仿佛“洞里仙人”,风姿绰约,行踪飘缈。表达了诗人对芍药的喜爱之情。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草词毕遇芍药初开,因咏小谢红药当阶翻诗以为一句未尽其状,偶成十六韵》:
罢草紫泥诏,起吟红药诗。
词头封送后,花口拆开时。
坐对钩帘久,行观步履迟。
两三丛烂熳,十二叶参差。
背日房微敛,当阶朵旋欹。
钗葶抽碧股,粉蕊扑黄丝。
动荡情无限,低斜力不支。
周回看未足,比谕语难为。
勾漏丹砂里,僬侥火焰旗。
彤云剩根蒂,绛帻欠缨緌。
况有晴风度,仍兼宿露垂。
疑香薰罨画,似泪著胭脂。
有意留连我,无言怨思谁。
应愁明日落,如恨隔年期。
菡萏泥连萼,玫瑰刺绕枝。
等量无胜者,唯眼与心知。
这首诗是诗人吟诵南朝诗人谢朓“红药当阶翻”一句时,认为这一句未能把芍药的状态完全描绘出来,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诗人是将芍药当作女子来吟诵和描摹的。从芍药的形态、色泽、风姿等方面用拟人手法,作了生动的描绘。“动荡情无限,低斜力不支”,既写了芍药的情感意蕴,更描摹了一个娇柔无力的女子形象,将芍药的风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宋代词人王十朋的《点绛唇·温香芍药》:
近侍盈盈,向人自笑还无语。牡丹飘雨,开作群芳主。
柔美温香,剪染劳天女。清晨去,花间歌舞,学个狂韩愈。
词人称赞芍药“柔美温香”,这是形容女子特质的。又赞美其“剪裁劳天女”,即是指芍药的形态、色泽都非凡品,乃是仙女精心剪裁、晕染所得,是浑然天成的。这又为芍药形象注入了几分仙气,进一步渲染了芍药不同凡花的精神气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58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