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水稻怎么插秧
1、手插秧手插秧中最重要的是插秧深度,一般插秧深度超过5厘米就低节位分蘖很少,7厘米以后就几乎没有分蘖。因此,插秧时的水田地水不要过深,达到不露地皮的程度。地的硬度成为保证质量的关键,如果地过分软,即使插秧浅,插秧后因为稻苗自身重量,秧苗就往下沉,也会插得较深;如果地过硬,插秧后容易飘苗。再一个是插秧时,接触地面的手指最好是两个手指,并且不是向下插,应该是横着贴,这样就可以保证浅插的同时还保证不飘苗。
2、机插秧标准是走插秧机时,在不影响已插过的秧苗前提下,汪泥汪水插秧。机插秧时盘育苗的出苗均匀,四边整齐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空插率。插秧时稻田的四周留下走一次插秧机的宽度后,从外往里插秧,最后插外面四周。插秧后补苗时坚持“有苗就不补,缺两棵补一穴,缺一穴就不补”的原则。本田秧苗缺一穴时,对产量影响不大,不要补的太多。
水稻插秧机的原理和构造
说起水稻,我想大家应该都是耳熟能详。水稻,作为人类很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和食用历史都相当悠久,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水稻的大规模种植也不断进步,现代工具水稻机更是解放了农民,那么对于水稻机插秧,其的播种量与成苗率是否有联系,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一句话来说,水稻机插秧的播种量一定得控制好,过多过少对成苗率都没有良好的影响。
一、播量与出叶
播量的是多少是决策幼苗出叶速率和较多可长出是多少叶面的主要要素。每盘用种量70-320克芽种,栽种后20天出叶速率相距并不大,叶龄也相仿。之后伴随着播量的提升出叶速率陆续缓减。播量70克/盘芽种出叶终止时间(播后日数)为50天、播量120克/盘芽种为40天、播量180克/盘芽种为35天、播量240克/盘芽种为30天、播量320克/盘芽种为25天。播量40克/盘芽种左右的播后55天已达6片叶以上,而播量320克/盘芽种的还滞留在3片叶下列。
二、播量与苗高
不一样播量苗高的变动状况是播后20日内各播量补苗高差别并不大,播后30-40天苗高随播量的提高而提高,播量大的显著陡长,播过多的幼苗生长发育停滞不前。播后40天播量小的(70-120克/盘芽种)生长发育一切正常;播量适中的(120-180克/盘芽种)逐渐陡长苗最大;播量大的(180克/盘芽种以上)生长发育遭受抑止,苗高没有提高。
三、播量与干重
幼苗干物质重的变动与播量关系极其密切,不一样播量、不一样秧龄,干物重的转变总的发展趋势是伴随着播量的扩大,单棵干重缩小。但在25天秧龄时,各播量中间差别较小,伴随着秧龄的提升各播量中间的干物重差别扩大。35天秧龄时每盘播量在100克芽种的干物重持续上升,200克芽种以上的干物重提升非常少,播量增加到300克芽种的幼苗干物重则有一定的降低。
插秧机的工作过程,因结构不同而各有差异,但基本流程大致相同。其“群体逐次分格取秧直接栽插”原理为:秧苗以群体状态整齐放入秧箱,随秧箱作横向移动,使取秧器逐次分格取走一定数量的秧苗,在插秧轨迹控制机构作用下,按农艺要求将秧苗插入泥土中,取秧器再按一定轨迹回至秧箱取秧。
各种插秧机栽插部分的组成基本相同:人力插秧机由秧箱、分插秧机构、机架和浮体(船板)等组成,自走式机动插秧机还设有动力驱动、行走装置、送秧机构等部分。 是水稻插秧机的主要工作部件,由取秧器及其驱动机构和轨迹控制机构组成。取秧器在驱动机构的驱动和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轨迹从秧箱中分取一定数量的秧苗并将其插入土中,然后返回原始位置开始下一次循环动作。按分秧动作,有横分和纵分两种。①横分取秧器有适于拔取苗栽插的秧夹和适于带土苗栽插的切扒式秧爪,两者根据需要可互换使用。秧夹由活动夹片和固定夹片构成,其张开度根据秧苗的粗细和秧苗数量进行调节;切扒式秧爪带有脱秧片,使带土秧苗从秧爪上顺利脱出。②纵分取秧器有适于拔取苗栽插的梳式秧爪,适于带土苗栽插的有装上脱秧器的梳式秧爪,或采用筷子式秧爪。梳式秧爪在分秧过程中对秧苗有分理作用;筷子式秧爪在插入带土秧苗中取秧时,由推秧片把带土苗强制推出。
一定数量的秧夹或秧爪按规定行距配置在秧夹(或秧爪)排上。在滚动直插式插秧机上,一般有2~4个秧爪排与作圆周运动的分插轮转臂铰接相连;在摆动直插式插秧机上。一般是一个秧爪排同作往复摆动的摇臂铰接相连,也可将一个取秧器直接装在一组曲柄连杆机构的连杆上,进行分组驱动。在多数插秧机上,取秧器的运动轨迹除由驱动机构控制外,还受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常用的轨迹控制机构有导槽、滑道、凸轮、行星齿轮和四杆机构等,与各种驱动机构配合组成各种类型的分插秧机构。 人力插秧机以船板为承载浮体,支承机器的全部重量,一般不设行走装置,作业时由人力牵引,使船板在泥面滑行。自走式机动插秧机的行走装置包括驱动轮、导向轮和陆地运输轮等。驱动轮多采用叶片式铁轮,并有独轮驱动、两轮驱动和四轮驱动等类型,其承载浮体有整式船板和间隔配置的浮板两种类型,支承机器的部分重量。中国的乘坐自走式机动插秧机多采用前面一个驱动轮、后面为整体式船板的独轮驱动方式,陆地运输时加装2个尾轮,具有结构简单、行驶阻力小、操纵轻便、行驶直线性和转弯靠行性能好等特点。日本则采用前面两个导向轮、后面两个驱动轮加3~4块浮板的驱动方式,或前、后4个驱动轮加浮板的驱动方式。日本的手扶自走式机动插秧机多采用两个驱动轮加浮板的驱动方式。 动力驱动部分及其他自走式机动插秧机的动力驱动部分包括发动机、 变速传动装置,以及转向、换档、离合等操纵机构。此外还有各种调节装置、监测讯号装置、牵引架、插秧手座位、秧篮及遮阳装置等辅助部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85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