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长城敌台的结构特点和作用是怎样的?
平面形状呈方形。敌台的构筑,通常是突出于城墙的内外两侧,突出尺寸是根据地形以便于发扬火力和实施侧射为准。突出外侧约4~5米,内侧约1~2米,所以敌台又有骑墙敌台之称。但也有少数只突出外侧的。敌台的结构分为上下两层,实际是将守台士卒的战斗和生活设备融为一体的建筑。戚继光在蓟镇指挥构筑的敌台高约9.6米,四周的周长为38.4米。敌台的下层为砖拱起券,构成了几个能容纳10~30人休息和住宿的小房间,房间的四壁开设供火器射击用的炮窗。敌台的上层构筑有雉堞、隙望孔和射洞,以便作战,并备有施放烟火和报警的一些附属设施。如八达岭西门“北门锁钥”的南一、二、四敌台和北一、二、三、四敌台等。在长城线上构筑敌台和墙台,大大提高了长城防线守备的坚固程度。首先,它可以节约兵力,只要顽强地守住敌台和墙台,就能有效地控制两台之间的城墙地段,从而可以减少两台之间的兵力配备。其次,是墙台和敌台可以充分发扬火器的威力,以台上的炮窗或射孔实施密集交叉和侧射火力,能充分地控制两台之间城墙的墙顶、墙面和墙脚,使进犯之敌在城下难以立脚。两台上的各种火器,如火炮、鸟铳、火箭及弓弩,甚至滚木礉石等,都可以重层、集中、密集交叉地实施轮番打击攻城者。即使有少量敌人登上城墙,由于敌台高于城墙顶部,仍可将敌人歼灭于墙顶,制止其扩张。在不良天候条件下,如雾、雨、雪、风和夜间能见度不良等条件下,敌人想偷袭城墙,也将是十分困难的。敌台是周围防御,可以独立作战,即便敌人突入墙内,也可以从背后或侧方射击敌人。它的兵力、火器、储存都较充分,可以长期坚守,配合从纵深内和侧方调来的机动部队,消灭突入城墙内的敌人,恢复被突破的城墙。敌台构筑的规格和结构是以适应地形条件为前提,在各种地形上构筑的敌台尺寸也颇难求得一致。以八达岭的敌台为例,通常台高7.2米,台上雉堞高1.5米,敌台的底层长约12米,宽约8.2米,上层长约11.7米,宽约8米。敌台的下层有炮窗,能对墙外实施侧射。在敌台之内有台阶可供上下,敌台的炮窗和射孔呈外八字形,根据情况既照顾到视、射界的开阔,又照顾到守备人员的防护和伪装。在城墙线上两台之间的距离,是依据地形、城墙走向、火器交叉控制的距离等条件而定的,通常每隔300~500米保持一座敌台(或墙台),但是还要看守备地段的重要程度和地势是否便于控制而定。如八达岭的“北门锁钥”处的南一、二、三台之间的距离都不到200米,但是,南三台与四台之间竟达400余米。又如在金山岭,仅仅25公里的长城线上就构筑了158个敌台,平均敌台的间隔只是100多米,可见地段的重要程度了。这些敌台构筑得十分雄伟、壮丽,建筑艺术巧夺天工。台墩的平面有方形、扁形和圆形及棱角形,顶部有船篷顶、窟窿顶、四角和八角顶,全以砖石构筑。敌台的券门是以汉白玉石砌制,上刻花卉浮雕,精美别致。这表现了千百万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
敌台(突出墙外侧)每座敌台有官兵60人,设1名台总负责指挥,5台设1把总,10台设1千总。每台配有佛朗机炮、神机炮、其他兵器、信号器材和储备坚守一个月所需的粮食、饮水。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163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