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社会特征

新石器文化特征相同,即陶器和打制石器共存,均无磨制石器。但在地域分布、具体文化特征及经济生活上,又有明显的差别:玉蟾岩(蛤蟆洞)遗址分布于南岭北麓,属湿热的中亚热带南部气候,其文化遗存是陶器和大型的打制石器伴出,人们的经济生活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无性繁殖的根茎果类作物的栽培已经开始,水稻的栽培可能处在萌芽时期;庆阳地区的几个地点,地处南温带北部,气候温暖偏干凉,其文化遗存出地于晚更新世地层中,属同一时期的地层中出土大型的打制石器,农业未产生;于家沟遗址位于干寒的中温带南部,遗址下部文化堆积的第2层陶器和细石器共存,人们的经济生活是狩猎经济为主(细石器是为狩猎经济服务的,遗址中出地的动物骨骼以作为狩猎对象的食草动物的羚羊为主),不见农业经济的痕迹。 现已发现的有陶器和少量磨制石器的遗址,华北地区有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阳原县于家沟(下部文化堆积的第1层),华南地区有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广西自治区柳州大龙潭鲤鱼嘴(第1期文化),广东省英德市牛栏洞(第3期文化)等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社会特征

上述几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除文化遗存均有少量陶器和少量磨制石器为其共同特征外,在其分布地域、经济生活、文化特征等方面仍有一定的区别。河北省阳原县于家沟遗址下部文化堆积的第1层,虽有磨光石器,但石器的主体是细石器,反映其经济在生活的主体是狩猎经济,农业经济或许刚刚开始。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与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 (1)都有少量原始陶器;

(2)磨制石器中除仙人洞的穿孔石器可能是套在挖掘棒上作农具外,其余磨制石器都不属农业生产工具。 中国现已发现的只有少量局部磨制石器而无陶器的遗址主要有广东省阳春县独石仔(上文化层)、封开县黄岩洞,广西自治区柳州白莲洞(第2期文化)等。

独石仔、黄岩洞和白莲洞三个遗址均位于南岭以南区,地处南亚热带的湿润区,并都属洞穴遗址。独石仔上层文化、黄岩洞文化、白莲洞第2期文化,其文化遗存的共同特征是,文化遗存中均无陶器打制石器均以用作农业工具的砍砸器为主,都有一定数量的磨制石器,其中包括很少量的刃部磨光的石斧。

其文化遗存的年代为距今14,000~10,000年,时值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亦即末次冰期结束后的时期,这时岭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经济的产生,在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水平达到能开始栽培农作物时,农业也就首先在华南地区萌芽了。石器中大量砍砸器和少量刃部磨光石斧的出现,则标志着砍倒、晒干、烧光的“火耕农业”的产生。在这一时期属于禾本科农作物的水稻还不可能种植,栽培作物可能属于无性繁殖的根茎果类,即园艺性作物。独石仔上层文化、黄岩洞文化和白莲洞第二期文化,应归属“前陶新石器文化”或称“无陶新石器文化”。 传统的观点将制陶业、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制造业的出现作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四要素和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

中国及西亚近几十年来的考古资料证明,上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四要素不一定是同时产生的。上述第一种类型,只有打制石器和陶器共存,而无磨制石器,说明在一些地区陶器产生的时间早于磨制石器。第三种类型,只有少量刃部磨光石器而无陶器亦即在一些地区磨制石器的出现早于陶器,这种“前陶新石器时代”(或称“无陶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西亚和中国都有发现。第一种类型中的甘肃省庆阳地区的几个地点,其年代在距今25,000~1;

6000年,尚处在末次冰期中,缺乏农业产生的气候条件,农业还不可能产生,河北省阳原县于家沟下部文化堆积的第2层,陶器和细石器共存,既无磨制的农业工具,又无可用于“火耕农业”的大型砍伐器,也缺乏农业产生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农业不可能产生,从气候、生态环境,并结合近50年考古发掘资料来考察,中国的秦岭至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农业产生的较早,北方沙漠草原地区农业出现较晚,这就是说各个不同地区农业产生的时间是不相同的。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气候、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各个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就会使农业、家畜饲养业、制陶业和石器的磨制技术在各地产生的时间各不相同。一个遗址或某一个遗址某一期文化是否进入新石器时期,不能用农业、家畜饲养业、制陶业和磨制石器这四要素一同去衡量,亦即四要素同进具备即新石器时代,否则就为旧石器时代。无陶新石器时代文化或称前陶新石器文化,无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均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两种类型。

新石器时代早期(约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社会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采集狩猎经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依靠自然资源的直接获取来维持生计。他们通过采集野果、根茎、种子和捕猎动物来获取食物。

2. 游牧生活:在一些地区,人们过着游牧生活,跟随野生动物的迁徙,寻找适宜的资源和环境。他们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而是根据季节和资源的变化而不断迁徙。

3. 原始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时代早期也是农业的初期阶段。人们开始尝试栽培植物和驯化动物,逐渐实现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定居生活。这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社会组织简单:新石器时代早期社会的组织相对简单,通常以家庭或氏族为单位。人们生活在小规模的群体中,相互依靠和合作。社会结构相对平等,没有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

5. 石器工具的使用: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主要使用石器工具,如石斧、石锛、石器等。这些工具对于狩猎、采集、制作器具和建造简单的住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社会特征是原始的、简单的,人类正处于从采集狩猎向农业定居生活转变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为后来的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是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二是发明了陶器;三是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有的学者特别强调农业起源的意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249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