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经常喝的茶中的单宁酸含量最多的是哪种?
单宁酸(简称单宁,又称鞣酸或鞣质),分子式C14H10O9,易溶于水、酒精及醚等。
单宁酸主要用途是用于制革业作革鞣剂,印染业作媒染剂、固色剂。单宁酸还是制蓝黑墨水的原料之一,是重要的制药原料。
一、生产原料和原理
单宁酸是一种植物加工制品。五倍子及多种植物的叶、茎、树皮、果壳等都含单宁酸的成分,而以五倍子中含量最高,一般五倍子含单宁55-60.5%。工业上单宁的提取,多以五倍子为原料,经软水浸提、蒸发、干燥等工序。
二、生产工艺
1.除尘轧碎:将五倍子原料经电磁铁除去铁屑,送入轧碎机内轧碎,用筛子过筛,除去五倍子中的虫尸和中的排泄物等杂质。
2.浸提:浸提的时间、温度、加水量和抽出方法对浸提有很大关系。时间过短浸出率低,温度过高浸出液中含非单宁色素就多,影响成品品质;加水量过多,蒸发时间长,多耗蒸发热量,长期加热,成品颜色过深。故浸提方法采用8个提桶(以铜或木材制成,绝不能用铁)逆流循环浸出法,浸提4次。
浸提条件:温度40-70℃,浸提时间72小时,加水量为原料量的4倍(浸提用水须软水或蒸馏水),直接蒸汽加热。
3.冷冻净化:单宁酸浸出液是一种粘稠体,把浓度约8波美度的单宁液,温度降到0℃,大粒子的单宁体就浓缩成胶状物而沉淀,使上层溶液分离出来成溶解度很大的澄清单宁。冷冻净化在木桶澄清槽中进行,冷冻时间一般24小时。
4.浓缩、干燥:将澄清单宁液在真空中下蒸发浓缩和干燥后,即成工业上所用的粉状单宁。工业用粉状单宁含单宁75-80%,灰分3%,水不溶物1.5-2%。医药上用的单宁是把五倍子原料用酒精抽浸,继将浸出液用温和的还原剂——重亚硫酸钠漂白,蒸干后即为药用单宁酸。
单宁酸 单宁酸
英文名 Tannic acid
别名 鞣酸;丹宁酸 五倍子单宁酸 单宁
分子式 C76H52O46
相对分子量 1700
CAS No.: 1401-55-4
(此第四元处有瑕疵,OHO可能引起误解.其中OH属左键,O属右)
用途 用于印染、冶金、医药等工业
毒性防护 本品低毒,小鼠经口LD50(半数致死量)为6000mg/kg。
包装储运 工业用:用内衬塑料袋,外套麻袋包装,每袋净重50kg。
医药用:用塑料袋包装,每袋250g。然后装于木箱中,每箱净重10kg。 应密封包装,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处,注意防潮。按一般化学品规定贮运。
物化性质 淡**至浅棕色无定型粉末或松散有光泽的鳞片状或海绵状固体,暴露于空气中能变黑。无臭,有强烈的涩味。可燃。溶于水、乙醇、丙酮,几乎不溶于苯、氯仿、乙醚及石油醚。在210~215℃时熔融分解。闪点187℃。自燃点526.6℃。
存在于多种树木(如橡树和漆树)的树皮和果实中,也是这些树木受昆虫侵袭而生成的虫瘿中的主要成分, 含量50%~70%。又称鞣酸、鞣质。**或棕**无定形松散粉末,在空气中颜色逐渐变深;有强吸湿性;易溶于水、乙醇、丙酮;水溶液味涩;在210~215℃分解。单宁酸不是单一的化合物,化学组成比较复杂,大致分为两种:①缩合单宁酸,是黄烷醇衍生物,分子中黄烷醇的2位通过碳-碳键与儿茶酚或苯三酚结合;②可水解单宁酸,分子中具有酯键,是葡萄糖的没食子酸酯。后一种是常用的单宁酸。单宁酸的化学组分随原料来源而异,由中国五倍子得到的单宁酸含葡萄糖约12%;由土耳其五倍子得到的单宁酸含葡萄糖约16.5%。单宁酸是止血剂。在医药上曾用于治疗咽喉炎、扁桃腺炎、痔疮和皮肤疱症等,内用可制止腹泻、肠出血等。单宁酸能与金属、生物碱和糖苷(见苷)等生成沉淀,对这些物质具有解毒作用。单宁酸可用于鞣革、墨水制造、纸张和丝绸上胶、锅炉除垢等,还可作媒染剂、啤酒和葡萄酒的澄明剂、橡胶的凝结剂等。单宁酸本身毒性很低
茶叶店要进行QS认证,确实有点难。进行茶叶QS认证,其前期投入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且能否顺利通过还是个问题。按照QS的申报流程,茶企在提出申报之前,必须按照QS规范要求,在专家的指导下,对企业的生产必备条件进行相应的整改,确保条件完备之后才提请专家组审核,审核通过之后,发证部门会进行随机抽检抽查,这样下来都没有问题之后,才会获得有关部门颁发的QS证书。一、发证产品范围及申证单元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茶叶产品包括所有以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制作的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及经再加工制成的花茶、袋泡茶、紧压茶,共9类产品。果味茶、保健茶以及各种代用茶不在发证范围。 茶叶的申证单元为1个。生产许可证上应注明产品品种,即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花茶、袋泡茶、紧压茶中的1类或几类;茶叶分装企业应单独注明。茶叶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其产品类别编号:1401。 二、基本生产流程及关键控制环节 (二)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 1.鲜叶、鲜花等原料因被有害有毒物质污染,造成茶叶产品农药残留量及重金属含量超标。 2.茶叶加工过程中,各工序的工艺参数控制不当,影响茶叶卫生质量和茶叶品质。 3.茶叶在加工、运输、储藏的过程中,易受设备、用具、场所和人员行为的污染,影响茶叶品质和卫生质量。 (三)关键控制环节。 原料的验收和处理、生产工艺、产品仓储。 三、必备的生产资源 (一)生产场所。 1.生产场所应离开垃圾场、畜牧场、医院、粪池50米以上,离开经常喷施农药的农田100米以上,远离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 2.厂房面积应不少于设备占地面积的8倍。地面应硬实、平整、光洁(至少应为水泥地面),墙面无污垢。加工和包装场地至少在每年茶季前清洗1次。 3.应有足够的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仓库或场地。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应分开放置,不得混放。茶叶仓库应清洁、干燥、无异气味,不得堆放其他物品。 (二)必备的生产设备。 1.绿茶生产必须具备杀青、揉捻、干燥设备(手工、半手工名优茶视生产工艺而定)。 2.红茶生产必须具备揉切(红碎茶)、揉捻(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拣梗和干燥设备。 3.乌龙茶生产必须具备做青(摇青)、杀青、揉捻(包揉)、干燥设备。 4.黄茶生产必须具备杀青和干燥设备。 5.白茶生产必须具备干燥设备。 6.黑茶生产必须具备杀青、揉捻和干燥设备。 7.花茶加工必须具备筛分和干燥设备。 8.袋泡茶加工必须具备自动包装设备。 9.紧压茶加工必须具备筛分、锅炉、压制、干燥设备。 10.精制加工(毛茶加工至成品茶或花茶坯)必须具备筛分、风选、拣梗、干燥设备。 11.分装企业必须具备称量、干燥、包装设备。 四、产品相关标准 GB9679《茶叶卫生标准》;GB/T9833.1《紧压茶 花砖茶》;GB/T9833.2《紧压茶 黑砖茶》;GB/T9833.3《紧压茶 茯砖茶》;GB/T9833.4《紧压茶 康砖茶》;GB/T9833.5《紧压茶 沱茶》;GB/T9833.6《紧压茶 紧茶》;GB/T9833.7《紧压茶 金尖茶》;GB/T9833.8《紧压茶 米砖茶》;GB/T9833.9《紧压茶 青砖茶》;GB/T13738.1《第一套红碎茶》;GB/T13738.2《第二套红碎茶》;GB/T13738.4《第四套红碎茶》;GB/T14456《绿茶》;GB18650《原产地域产品 龙井茶》;GB18665《蒙山茶》;GB18745《武夷岩茶》;GB18957《原产地域产品 洞庭(山)碧螺春茶》;GB19460《原产地域产品 黄山毛峰茶》;GB 19598《原产地域产品 安溪铁观音》;SB/T10167《祁门工夫红茶》;相关地方标准;备案有效的企业标准。 五、原辅材料的有关要求 (一)鲜叶、鲜花等原料应无劣变、无异味,无其他植物叶、花和杂物。 (二)毛茶和茶坯必须符合该种茶叶产品正常品质特征,无异味、无异嗅、无霉变;不着色,无任何添加剂,无其他夹杂物;符合相关茶叶标准要求。 (三)茶叶包装材料和容器应干燥、清洁、无毒、无害、无异味,不影响茶叶品质。符合SB/T10035《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 六、必备的出厂检验设备 (一)感官品质检验:应有独立的审评场所,其基本设施和环境条件应符合GB/T18797-2002《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相关规定。审评用具(干评台;湿评台;评茶盘;审评杯碗;汤匙;叶底盘;称茶器;计时器等),应符合SB/T10157-1993《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相关规定。 (二)水分检验:应有分析天平(1mg)、鼓风电热恒温干燥箱、干燥器等,或水分测定仪。 (三)净含量检验:电子秤或天平。 (四)粉末、碎茶:应有碎末茶测定装置(执行的产品标准无此项目的不要求)。 (五)茶梗、非茶类夹杂物:应有符合相应要求的电子秤或天平(执行的产品标准无此项目要求的不要求)。 七、检验项目 茶叶的发证检验、监督检验和出厂检验按表中列出的检验项目进行。对各类各品种的主导产品带“*”号标记的出厂检验项目,企业应当每年检验2次。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424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