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流域的雕刻艺术是怎样的?
两河流域的雕刻艺术起源于苏美尔,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产生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雕像作品。各种形状的苏美尔雕刻,无论是圆雕还是浮雕,都具有宗教特点,并在神庙内各具不同的宗教职能。在瓦尔卡遗址发现的公元前3000年的乌鲁克的埃安纳塔庙里,有一件著名的浮雕石膏瓶,高90厘米,上面有三行精美的人物雕刻。最上面一行是女神伊南娜,全苏美尔人都供奉她,是最受欢迎的女神,雕像上一个裸体的祭司正向她献上一篮水果。伊南娜的下面是一些小神,站在模型神庙和一些动物的身上。第二行是裸体的祭司们拿着祭品。第三行是动物和植物,代表了她的两个“领域”。
阿卡德王国的建立带来了艺术上的飞跃,丰富了苏美尔人稚朴的造型语言,出现了短暂的“苏美尔文化的复兴”。在尼尼微出土的铜制雕塑头像,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范例,这个头像被认为是阿卡德王朝奠基者萨尔贡一世的头像。塑像面部塑造简练而逼真,须发的装饰手法独特而有力,在苏美尔石雕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
巴比伦时期遗留下来的雕塑很少。在马里发现的“手持流出液体的石瓶”的女神像,从风格上看,基本是传统的处理方法:女神手持石瓶,瓶中流出象征丰收的液体,水纹和衣纹融为一体。在苏撒山区发现的一尊黑色花冈岩雕凿的帝王头像,与汉谟拉比法典碑上的帝王形象十分相似:头戴宝冠,长石雕局部的精彩展现。髯编织成规则的纹样,眉毛和眼眶的造型保持着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的古老传统,两眉相连,形成呆板的半圆形。这个头像被假定为汉谟拉比的肖像。还有一个脸和手都镀了金的青铜小雕像,它表现了一个态度虔诚、神态动人的供养人形象。
狮头鹰和双鹿。中间这个古怪的神兽竟象征什么,至今无人知晓。修复后的伊什塔尔门。两侧整齐排列着各种动物的浮雕。浮雕艺术几乎同巴比伦一样古老,在各城神庙里,都发现了某种题材的浮雕。浮雕镌刻在正方形的石灰石板上,从石板中部都有空隙这一点来揣测,石板制成后是用来固定在某一地方或挂在神庙内宗教礼器上的。这些石板上镌刻的题材主要是颂扬石刻的主人为神祗大兴土木的业绩和为此举行的庆典,或是记录军队挺进、战胜邻邦的史实。
具有“鹫碑”称号的安那吐姆石柱,是阿卡德浮雕中的杰出典范。这件纪念碑是用来歌颂拉伽什城邦统治者安那吐姆击败毗邻城邦乌玛所取得的胜利。这块石碑也是一块边界界石,上面刻着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契约。从石碑的上层的画面上,可清楚地看到安那吐姆王正率领军队去战斗,后面跟着一排方形列队的士兵。士兵头戴战盔,手持长矛,身上用大块盾牌连成墙以作掩护。下一层画面是国王站在战车上,正投掷长矛,指挥士兵与敌奋战。石碑的背面描绘的场面是把胜利象征性地归于战神恩利尔之子宁吉尔苏,他把俘虏集中在一个网中,用狮首鹰伊姆杜古德的形象看守着。在石碑的一个断片上,刻画了飞翔着的兀鹰带着敌方士兵的被砍下来的头颅。石碑上的题字揭示出画面的内容,它叙述了拉伽什军队的胜利,并且宣布,被打败的乌玛居民必须向拉伽什的神献纳贡品。这件浮雕反映出苏美尔人纪念性浮雕的基本原则,刀法圆润有力,开始突破苏美尔时期的宗教神秘色彩,注重世俗化的写实主义。
亚述王宫内的椴木浮雕由于各种原因,保存下来的古巴比伦浮雕艺术作品,为数极少。从这些艺术作品看,巴比伦人并没有创造出新的东西,他们只不过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苏美尔—阿卡德人的传统。《汉谟拉比法典》也可看作是一篇浮雕艺术作品,它刻在黑色的玄武岩石柱上,体高2米多,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浮雕刻画了汉谟拉比王肃立在太阳神沙玛什面前接受法典。太阳神的威严与国王的谦恭形成有力的对比,整个场面充满了宗教的虔诚和严肃。这时期还有另外一种赤陶浮雕。其中最完好的一件是绘有裸体女神莉丽思以及支撑她的狮子和猫头鹰的镶板。
到亚述时期,浮雕艺术渐趋完善,代表了美索不达米亚艺术的最高成就。亚述时期的浮雕相当发达,但圆雕很少发现。最著名的雕塑品要算霍尔萨巴德宫殿门口的“人头有翼狮身之守护神像”。这个怪物人头,狮身,蹄如公牛,头戴双层宝冠,留有整理过的长髯。雕塑家为了把怪物表现成在同一时间里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别出心裁地给这个怪物雕了五条腿。这样一来,从正面看,它是站着的;而从侧面来看,它却是走动的。整个雕像给人以威风凛凛的感觉,不愧是霍尔萨巴德宫殿的守护神。守护亚述宫殿的巨型人头狮乌尔军旗局部亚述艺术最出名的是宫廷浮雕。它常常具有一种真正的美,表现了亚述人所取得的最伟大的独创的成就。亚述雕刻较少宗教色彩,其主题通常是国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品大部分表现国王在阅兵、在休息、在接受贡品、在率军打仗、在打猎散心等,但几乎从未见到在履行祭司职能。妖怪、半神和英雄也有刻画,神却明显没有(除岩雕上外)或减少为符号了,如插在祭坛上的一杆矛或天空中的一个带翅圆盘。一般看来,亚述雕刻家似乎是历史上最早进行“人化”艺术尝试的一批人之一,他们要去掉艺术身上从史前继承下来的巫术或宗教含义。亚述浮雕用极为写实的手法表现了战争、狩猎等惊心动魄的紧张场面,充满着激烈的紧张的气氛。
一枚印章和它留下的印痕《亚述帝国战争》浮雕,表现的是国王亚述巴尼拔率领士兵攻打一个城堡的场面:沙场上战车急驰,横尸遍野,一片悲壮景象。亚述巴尼拔王身先士卒,站在战车上,正向敌军射箭,士兵们凶猛地冲向敌阵。城堡中的敌军还在抵抗,正用密集的弓箭射向亚述军队。国王身旁一匹驾车的辕马已经受伤倒下,但国王仍镇定自若地指挥作战。整幅浮雕采用散点透视手法,构图宏阔,各种道具、衣饰和建筑物都刻画得十分精细。浮雕上还刻有文字,记载着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
接月、乞巧、做女红等。
那些待字闺阁中的女子要在这一天的晚上接月、乞巧,那些皇宫中的贵妇当然也是不能例外。大约是在院中摆上供品,待月亮升起时进行祭拜,然后开始乞巧这个仪式。
在古代,妇女们是要做针线活得,那个时候没有现代人的机器,只能靠手工,所以要学“女红”。
她们在月光下依次排放九根针,然后用丝线快速穿过,比赛谁的手更巧;或在一碗平静的水中投针,看碗中的水花以祈求好运。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431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