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蒴藋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蒴藋的别名 4 来源 5 原形态 6 生境分布 7 化学成份 8 蒴藋的药理作用 9 性味 10 归经 11 功能主治 12 蒴藋的用法用量 13 注意 14 附方 15 蒴藋的临床应用 16 摘录 17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蒴藋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蒴藋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蒴藋 1 拼音

shuò diào

蒴藋简介

2 概述

蒴藋又名扦扦活、接骨草、走马箭、七叶麻。出《名医别录》。为忍冬科植物接骨草Sambucus chinensis Lindl.的全草或根。分布华东、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肃、宁夏等地。甘、酸,温。活血消肿,祛风除湿。1.治跌打损伤,骨折疼痛,风湿关节炎。内服:煎汤,9 15g。外用:捣敷。2.治肾炎水肿,脚气,茎叶煎服。3.治瘰疬,根研末调敷;风疹瘙痒,全草煎水洗;疮痈肿毒,鲜草捣敷。孕妇忌服。蒴藿的果实名蒴藋赤子,捣烂涂治疣目。全草含黄酮类、酚类、鞣质、熊果酸、β谷甾醇、绿原酸等。种子含氰苷类。外敷酒调剂,内服煎剂可加速骨折愈合;油膏剂能轻度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有轻度消肿作用[1]。

3 蒴藋的别名

接骨草(《履巉巖本草》),接骨木(《东医宝鉴》),真珠花、珊瑚花、排风藤、铁篱笆(《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吴草(《草木便方》),英雄草(《分类草药性》),苛草(《天宝本草》),走马箭、赤苓叶(《岭南采药录》),公道老(《中国树木分类学》),排风草、鸡罅风(《中国药植志》),扫地风、八棱麻(《贵州民间方药集》),葛辣、五甲皮、龙州三七(《广西中兽医药植》),大臭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七叶麻(《江西民间药草》),马鞭三七、落得打、珍珠连(《浙江民间草药》),秧心草(《四川中药志》),八里麻、臭

4 来源

蒴藋为忍冬科植物蒴藋的全草或根。

5 原形态

蒴藋为灌木状草本,高达3米。主根垂直,副根不多。茎具棱,平滑无毛,多分枝。叶对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5~9,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5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偏斜稍圆或阔模形,边缘具密而尖锐的锯齿,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平滑无毛,或叶脉上有短柔毛;叶柄长约3厘米,无托叶,小叶柄短或近于无柄。复伞房花序顶生,直径约20~30厘米,有短柔毛或几为绒毛;小苞片细小,卵状披针形;花小,白色,萼5裂,下部愈合成钟状:花冠辐射,5裂,裂片卵形;雄蕊5,与花冠裂片互生,花丝短,药室向外开裂;雌蕊1,子房卵圆形,柱头头状;花间杂有**杯状的腺体。浆果球形,红色,直径3~4毫米。花期8月。果期10月。

本植物的花(陆英),果实(蒴藋赤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6 生境分布

生长于山脚、河边。分布山东、河南、江西、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圪。

7 化学成份

全草含黄酮类、酚性成分、鞣质、糖类、绿原酸。种子含氰甙类。根含大量鞣质、还原糖外,还含生物堿。又从干叶分离出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α香树脂醇棕榈酸酯、熊果酸和多量硝酸钾。

8 蒴藋的药理作用

①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

家兔用人工方法造成骨折,经夹板固定后,外敷散落得打(酒调),3日更换1次。每日内服落得打煎剂,第4周末有圆形较致密之多量骨痂及显著钙化(X线照片),组织切片上可观察到,大块骨痂组织己大部分骨化,多量的骨小梁形成。从骨折局部血肿中注入磷32,用落得打后,脉冲消散率较快,说明有"活血散瘀"作用。组织中磷的沉积也高于对照组,说明落得打能促进磷在骨痂中的沉积,因而加速骨折愈合。

②消肿作用

家兔外敷落得打醇糊剂未出现局部血管扩张现象。其煎剂对蟾蜍下肢血管的收缩作用不显著,较高浓度对离体兔耳血管有显著的收缩血管作用,其油膏剂在家兔及小鼠的实验中,均有轻度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上述作用可能与其消肿的疗效有关。

③其他作用

落得打煎剂对小鼠热板法并不表现镇痛作用,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试管内无抑制作用。

9 性味

甘酸,温。

①《别录》:"味酸,温,有毒。"

②《云南中草药选》:"辛湿,温。"

③《四川中药志》:"性微温,味甘淡,无毒。"

10 归经

《长沙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11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治风湿疼痛,肾炎水肿,脚气浮肿,痢疾,黄疸,慢性气管炎,风疹瘙痒,丹毒,疮肿,跌打损伤、骨折。

①《别录》:"主风瘙瘾疹身痒,湿痹。可作浴汤。"

②《日华子本草》:"治瘑癞,风痹。煎汤浸,并叶用。"

③《长沙药解》:"行血通经,消瘀化凝。疗水肿,逐湿痹,下症块,破瘀血,洗瘾疹风瘙,敷脚膝肿痛。"

④《分类草药性》:"根,治筋骨痛,两足疼痛,跌打损伤。"

⑤《贵州民间方药集》:"茎叶可利尿,治脚肿胀,除风湿。外用治痈肿、疮疖,又治蛇虫咬伤。"

⑥《四川中药志》:"根能利尿,消痰降气,治黄疸肿胀,脾胃虚弱和消化不良。"

⑦《上海常用中草药》:"茎叶,发汗利尿。根,活血散瘀,祛风活络。"

12 蒴藋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鲜者3~4两);捣汁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浴或捣敷。

13 注意

江西《中草药学》:"孕妇禁服。"

14 附方

①治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蒴藋叶火燎,厚安席上,及热眠上,冷复燎之。冬月取根,春取茎,熬,卧之佳。其余薄熨不及蒴藋蒸也。诸处风湿,亦用此法。(《千金方》)

②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蒴藋根刮去皮,捣汁一合,和酒一合,暖,空心服,当微吐利。(《梅师集验方》)

③治脚气初起,从足起至膝胫骨肿疼者:蒴藋根捣碎,和酒糟三分,根一分,合蒸热,及热封裹肿上,日二。亦治不仁顽痹。(《千金方》)

④治肾炎水肿,脚气水肿:蒴藋全草四至八钱。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黄疸:蒴藋根炖五花肉服。(《四川中药志》)

⑥治五淋:蒴藋鲜根每次三至四两。合猪赤肉炖服(合猪小肚亦佳),连服三四次。(《泉州本草》)

⑦治妇人赤白带:蒴藋鲜根每次三两。合猪小肠炖服,连服三至五次。(《泉州本草》)

⑧治跌打受伤及骨折疼痛:蒴藋根六钱。酒、水各半煎好,滤去渣,加白糖一两,搅和服。(《江西民间草药》)

⑨治骨折:鲜血满草根皮及叶,共捣烂外敷。(《云南中草药选》)

⑩治打伤或扭筋肿痛:蒴藋鲜根切碎,同连须葱白、酒酿糟,捣烂敷患处,一日换一次。(《江西民间草药》)

⑾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急性扭伤血肿,水肿:血满草五钱至一荫。煎服或煎水外洗患部。(《云南中草药选》)

⑿治打伤吐血:蒴藋干根、侧柏叶各三钱,地榆四钱。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⒀治风疹瘙痒:蒴藋全草,煎水外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⒁治小儿赤游行身上下:蒴藋煎汁洗之。(《子母秘录》)

⒂治痈肿恶肉不尽者:蒴藋灰,石灰。上二味各淋取汁,合煎如膏。膏成食恶肉,亦去黑子。此药过十日后不中用。(《千金方》)

⒃治红肿痈毒:蒴藋鲜根或叶切碎捣烂,稍加鸡蛋。捣和,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15 蒴藋的临床应用

①治疗急性菌痢

100%蒴藋注射液,每6小时肌肉注射2毫升,3、4天后改为每日2次,每次2毫升,至大便正常后停药。治疗57例,痊愈53例,无效4例。大便肉眼观察正常平均为4.9天、镜检正常为5.6天、培养转阴为5.9天。

②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以100%蒴藋注射液2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治疗20例,全部治愈。治疗时间平均3天。

③治疗肺炎

用100%的蒴藋注射液肌肉注射,2岁以内2毫升,3~4岁3毫升,4岁以上4毫升,均每日2次,至体温正常后3~5天停药。治疗16例,治愈12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胸透检查炎性病变全部吸收;1例临床症状体征好转,胸透炎性病变大部分吸收;3例无效。

④治疗慢性气管炎

用小臭牡丹鲜品茎叶4两,加水煎约1小时,每日3次分服,10日为一疗程。治疗183例,经三个疗程,近期控制40例(26.7%),显效62例(33.8%),好转56例(30.6%),无效16例(8.9%)。据观察,病型与疗效无显著差别,但显效以上的效率,喘息型较单纯型明显增高;对并发肺气肿者也有定的疗效。本品能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故平喘作用较好;并有一定的止咳祛痰作用,但消炎作用较差,有的疗效还不巩固,药物显效时间亦较慢。治程中有2例服药后有轻度头昏、恶心、呕吐及上腹隐痛,1例发生过敏性紫斑。此外,曾采用小臭牡丹滴鼻剂滴鼻,臭草挥发油胶丸内服,亦均有一定近期疗效。

⑤用于止痛

八棱麻全草粉末装入胶囊,每粒0.3克。痛时服2粒。用于各种手术后切口痛、牙痛、腹痛等100例,92例用药后15~30分钟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有效率达92%。

⑥治疗骨折

取落得打根茎,洗净烘干后研成细末,用时掺入少许面粉(4:1),以白酒调成泥状,平铺在纱布上敷于骨折处,再用夹板固定,每5~10天换药1次,每隔1天滴入白酒1次,以加强药性作用。定期作X线检查,一般不同时并用牵引法。早期抬高患肢并作自主性肌肉收缩活动以利消肿,以后适当活动促使功能恢复。治疗各部位闭合性骨折45例,平均治愈时间33~48天。其疗效原理似为:外敷落得打以后,首先对于血管起收缩作用,可使毛细血管肌细胞收缩,致减少或阻止血液由长流毛细血管向网状毛细血管的流入,因而网状毛细血管内压力变低,使组织内水肿液容易被吸收;同时由于血管收缩,长流毛细血管血流加快,又可使在其远心段与网状毛细血管汇合处形成负压样的吸引作用,进一步减低网状毛细血管内压,更有利于渗出液的吸收。由于这种良性循环的形成,外伤性炎症区的静脉回流障碍得以较快的解除,软组织的肿胀得以迅速地消退,疼痛亦随之而减轻,亦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此外,以100%蒴藋注射液2毫升,每日2次肌肉注射,对多发性疖肿有较好效果。

16 摘录

杜仲又名胶木,即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杜仲的中药属性及药理作用。

杜仲的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

 本品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 的干燥树皮。4~6月剥取,刮去粗皮,堆置?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 甘微辛,温。

 ①《本经》:"味辛,平。"

 ②《别录》:"甘,温,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

 归经 入肝、肾经。

 ①王好古:"肝经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经。"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入丸、散。

 禁/宜人群

 宜:中老年人肾气不足,腰膝疼痛,腿脚软弱无力,小便余沥者宜食;妇女体质虚弱,肾气不固,胎漏欲堕及习惯性流产者保胎时宜食,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行走过迟,两下肢无力者宜食;高血压患者宜食。

 忌:杜仲性味平和,补益肝肾,诸无所忌。

 炮制方法

 杜仲:除去粗皮,洗净,润透,切成方块或丝条,晒干。

 盐杜仲:先用食盐加适量开水溶化,取杜仲块或丝条,使与盐水充分拌透吸收,然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有焦斑为度,取出晾干。(每杜仲100斤,用食盐3斤)杜仲经炒制后,则杜仲胶被破坏,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地理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500m的低山、谷地或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杜仲的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杜仲有抗癌和抑癌之功效,其有效成分与其所含的木脂素、苯丙素及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有关。根据报道,杜仲所含的京尼平苷酸甲酯具有抗肿瘤的作用。杜仲所含的丁香脂素双糖苷在淋巴细胞白血病P388 (Ps)系统中有较好的活性,浓度12.5 mg/kg可控制T/C值)?126。Okada等从杜仲叶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出的地普黄酮,是一种干扰T淋巴细胞功能的免疫抑制物质,对人鼻咽癌(KB)和鼠淋巴细胞白血病(P388)均有生长抑制活性。日本学者研究了杜仲茶的抗变异作用(anti-mutagenicity),发现该作用与绿原酸等抗变异性成分有关,揭示了杜仲对肿瘤预防的重要意义。徐诗伦等发现杜仲水煎液可使实验动物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显著降低,血糖和血浆皮质醇含量升高,促进肝糖元堆积,导致胸腺萎缩。实验表明杜仲具有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说明杜仲作为助阳补肾药是有科学依据的。?肾?与机体免疫功能也存在一定联系。徐诗伦等研究认为杜仲增强免疫的作用大小,也可以反映其补肾作用的强弱。他们还发现杜仲水煎液对细胞免疫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腹腔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活性,增强机体的非特异免疫功能,又能对迟发型超敏反应起抑制作用。比较杜仲及其不同炮制品水提液增强免疫的作用,发现炮制后杜仲的作用强于生杜仲。经研究发现杜仲叶乙醇提取物同样能够增强细胞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给小白鼠ip杜仲叶的20%和50%的乙醇提取物,可明显增强小白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及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而对正常小鼠脾抗体形成细胞无明显影响。杜仲叶和皮的水煎液的免疫药理作用一样,2种杜仲叶的乙醇提取物能够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及非特异免疫功能,而对体液免疫无明显影响,推测杜仲叶乙醇提取物治疗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引起的疾病可能有一定的疗效。

 2、关于肾虚腰痛

 杜仲和青娥丸是治疗肾虚腰酸腰痛的常用方药。许多慢性腰部疾病,包括腰部软组织、腰椎、后腹膜脏器、盆腔等的慢性病,如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慢性肾病、慢性尿路感染、慢性盆腔炎、慢性强直|生脊柱炎、慢性腰椎问盘突出症等,都有慢性腰酸腰痛的症状。病人腰痛腰酸,喜敲喜暖,中医辨证为肾虚或肾督亏损。杜仲与川断、补骨脂、菟丝子等同用,有改善症状的效果。这种腰痛腰酸不是消炎止痛片所能缓解的。 杜仲是安胎的良药,并能治疗妊娠腰酸腰痛。

 3、关于降压

 杜仲降低血压的作用是近代研究发现后才运用的,是中药应用的发展。它对原发性高血压和肾性高血压都有功效。现临床上降压药很多,很少使用杜仲制剂来治疗高血压。但杜仲改善头晕头痛、身体困重等症状的效果比较好。

 4、关于治疗肾病

 对慢性肾病、狼疮性肾炎,我们临床常用杜仲、川断与接骨木、落得打等药同用,短期内可改善腰酸腰痛,长期服用可减少蛋白尿。其机制可能与杜仲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体内激素水平,改善肾小球血流等有关。它对肾性高血压也有协助降低的作用。

 5、关于药材资源

 杜仲是乔木的树皮,国内各省均有栽种,l5~20年才能长成,局部取皮。现药店配到的杜仲,皮薄丝少,说明树尚未长高成材。取皮过早,不但影响疗效,而且对保护药材资源是很不利的。只有广泛地栽种,才能既能绿化环境,又保证药材的充分供应。杜仲的枝皮和树叶也有白丝相连,能否入药,可以研究试用。杜仲叶和茶叶制成袋泡茶,长期服用可以强身和改善腰酸、头晕等症状。

 中国早在两千年前的古籍中,就有杜仲树皮煎汤饮服可增强肌肉的记载。在悠久的中医发展历史中,人们一直很重视杜仲强筋健骨、补肝肾、抗衰老等作用。研究证明,杜仲叶具有在微重力环境条件下抵抗人体肌肉和骨胳老化的功能,可作为空间保健品。动物实验表明,杜仲含有一种可促进人体的皮肤、骨骼、肌肉中的蛋白质胶原的合成与分解的特殊成分,具有促进代谢、防止衰退的功能,可用来预防宇航员因太空失重而引起的骨骼和肌肉衰退,有关部门对这项研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432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