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安盟有何特产?
发菜 一种野生藻类植物。俗称地毛, 黑色,形状细长如人发,营养丰富,是名贵的副食品,亦有医疗作用。内蒙古发菜产量大,质量闻名。产地主要有中西部地区的苏尼特左旗、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镶黄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达拉特旗、鄂托克旗、准格尔旗、乌审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每年全区收购量在2.5--3万公斤,最高年份达6.5万公斤之多。
蕨菜 属羊齿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可供食用。匍匐地上。又叫龙头菜、野鸡膀子等。春季生出嫩叶,卷曲如拳,有**羽状复叶。嫩叶及茎可供食用。蕨菜营养丰富。主要产于赤峰市和兴安、锡林郭勒等地。
口蘑 天然食用菌。分白蘑、香蘑、青腿蘑、鸡抓磨、黑蘑等品种。肉质细嫩醇厚,味道鲜美,有素中之荤的美称。自治区口蘑主要产区在锡林郭勒盟的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和阿巴嘎旗及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等草原地区,正常年景全区年产量可达50万公斤左右,其中白蘑约5万公斤。
黑木耳 又名云耳。担子菌纲,木耳科。子实体略呈耳形,褐色。生于枯死的树干上。由于黑木耳胶体有巨大的只附力,能起洗骨作用,因此是冶金、采矿、国防工业、纺织工业及理发业工人的保健食品。有溢气强身、活血止痛之效。主要产地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地区,每年商品量达70万公斤以上。亦能人工培育。
猴头蘑 蘑菇的一个种类。生长在柞树干上。刚生出时呈乳白色,逐渐转微黄,肉刺长1-3厘米。采集干燥后变为黄褐色,形状酷似猴子脑袋,故称为猴头。有海味燕窝之说。也是一种名贵药材。主要产于大兴安岭林区。
黄花菜 金针菜的一种。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谈**,有香气。黄花菜中鲜嫩粗肥者,可用于制菜或做汤,亦为调呸珍品,在付食品干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行销全国的土特产品之一。年产量达100万公斤左右。
肉苁蓉 多年生寄生草木。列当科。别名甜大芸、肉松蓉、苁蓉、地精。全株无叶绿素,黄褐色,叶小,鳞片状。生长盐碱地或干河沟砂地,寄生在红沙草、盐瓜爪、珍珠草、白刺草和芨芨草的根上。它是一种良好的补益药,具有“滋肾壮阳,补益精血”的作用,被冠以沙漠人参的美称。主要产于阿拉善盟、巴盟。
沙棘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胡颓子科。枝灰色,有刺。叶互生,线状披针形,被银色鳞毛。生长不择土壤,可做固沙植物。果也可提炼沙棘精或做饮料。中医学上以沙棘入药,主治咳喘多痰,闭经,咽喉肿痛等,沙棘在自治区各地都有分布。
麻黄 小灌木。麻黄科。枝丛生,叶鳞片状。夏季开花,花单性,成卵形穗状花序,种子藏于肉质苞片内。中医学上以茎枝入药,性温,味辛微苦。功能发汗解表,利尿,主治外感风寒、怕冷、发热、无汗咳嗽、气喘、水肿等症;我区麻黄素产量占全国第一。
甘草 豆科。多年生木质草本。亦称甜草、甜草根。高可达100厘米。夏季开花,蝶形花冠,淡紫色。荚果狭长椭圆形,弯曲成镰刀状或环状。内蒙古是主要产地之一,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质量居第一位。以伊克昭盟和赤峰市产量最多。
松茸 食用真菌。又名松蕈、松菇。产于内蒙古大兴安岭。菌体大而胖,肉质细腻肥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还具有抗癌的药理性能。
笃斯 生长在自治区大兴安岭林区一带的杜鹃花科小灌木笃斯秧上的酱果,为大兴安岭的特产之一。亦称笃斯越桔。笃斯皮薄汁多,味酸甜非常可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每年产笃斯约750万公斤,丰年还更多些。
黄芪 内蒙古黄芪又称正北芪。豆科。亦名黄耆。多年生草本,根甚长。以根入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中医学上有“圣药”之称,亦可作为滋补食品。内蒙古黄金**含粉质、糖份高、条秆粗壮,前身色鲜黄,畅销国内外。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盟、赤峰市、乌兰察布盟、包头市、巴彦淖尔盟和阿拉善盟。
苦杏仁 山杏果仁。中国传统出口商品。苦杏仁味苦,含脂肪油50%,并含有苦杏仁甙和苦杏仁酶,可以制取杏仁油(脂肪油)和挥发性杏仁油(苯甲醛)。在医药上,有宣肺降气之功,可治外感咳嗽、气喘、喉痹、肠燥便秘等症。在工业上,可做化妆原料
中文名肉苁蓉(《本经》)
类别茎藤类
异名肉松蓉(《吴普本草》),纵蓉(《本草经集注》),地精(《石药尔雅》),金笋(《现代实用中药》),大芸(《青海药材》)。
来源为列当科植物肉苁蓉或苁蓉、迷肉苁蓉等的肉质茎。
植物形态①肉苁蓉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15~40厘米。茎肉质肥厚,圆柱形,**,不分枝或有时从基部分2~3枝。被多数肉质鳞片状叶,**至褐**,覆瓦状排列,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2.5厘米,宽4~8毫米,在茎下部者较短且排列较紧密,上部者较长,排列较疏松。穗状花序圆柱形,长8~25厘米;宽6~8厘米,花多数而密集;每花的基部有1枚火苞片和2枚对称的小苞片,大苞片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尖,小苞片长圆状披针形,与花萼几等长;花萼钟形,淡**或白色,长1~1.3厘米,5浅裂,裂片近圆形,无毛或多少被有绵毛;花冠管状钟形,5浅裂,裂片近圆形,紫色,管部白色;雄蕊4,花药倒卵圆形,先端有短尖的药隔,花药与花丝基部被皱曲的长柔毛;子房上位,长椭圆形,花柱细长。蒴果椭圆形,2裂。种子多数。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于盐碱地、干河沟沙地、戈壁滩一带。寄生在红沙、盐爪爪、着叶盐爪、珍珠、西伯利亚白刺等植物的根上。分布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地。
②苁蓉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可达1米。形与肉苁蓉相似,但茎上鳞片状叶呈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4厘米,宽4~8毫米,先端渐尖。花**,大苞片线状披针形,近于光滑,小苞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稍长于花萼;花萼光滑无毛,裂片边缘有细圆齿。
生于湖边、沙地、琐琐林中,寄生在琐琐的根上。分布内蒙古等地。
③迷肉苁蓉
多年生寄生草本。茎基部特别肥厚,直径30~45厘米,鳞片状叶;呈卵状披针形;茎中部较细,直径15~25厘米,鳞片状叶呈长团状披针形。穗状花序长圆形或圆柱形;苞片边缘密被绵毛;花冠裂片边缘具细毛。
生于沙地、琐琐林中,寄生在琐琐根上。
分布内蒙古等地。
采集春、秋均可采收。但以3~5月间采者为好,过时则中空。春季采者,通常半埋于沙土中晒干,商品称为"甜大芸"、"淡大芸"或"淡苁蓉"。秋采者,因水分多,不易晒干,须投入盐湖中1~3年后,取出晒干,称为"盐大芸"、"咸大芸"或"咸苁蓉"。
药材①甜苁蓉呈圆柱状而稍扁,一端略细,稍弯曲,长10~30厘米,直径2~6厘米。表面灰棕色或褐色,密被肥厚的肉质鳞片,呈覆瓦状排列。质坚实,微有韧性,肉质而带油性,不易折断,断面棕色,有花白点或裂隙。气微弱,味微甜。
②盐苁蓉形状较不整齐,黑褐色,质较软,外面带有盐霜。断面黑色,气微,味咸。以上均以肉质、条粗长、棕褐色、柔嫩滋润者为佳。
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等地。以内蒙古产量最大。
化学成分肉苁蓉含有微量生物碱及结品性中性物质。迷肉苁蓉含有生物碱。
药理作用肉苁蓉稀酒精浸出物加入饮水中饲养幼大鼠,其体重增长较对照组快。水浸剂、乙醇-水浸出液和乙醇浸出液试验于狗、猫及兔等麻醉动物,证明有降血压作用。肉苁蓉对小鼠有促进唾液分泌及呼吸麻痹作用,促进唾液分泌的成分为某种有机酸样物质,呼吸 *** 成分可能力甙类。
炮制肉苁蓉:拣净杂质,清水浸泡,每天换水1~2次(如系咸苁蓉,泡尽盐分),润透,切片(纵切),晒干。酒苁蓉:取苁蓉片,用黄酒拌匀,置罐内密闭,坐水锅中,隔水加热蒸至酒尽为度,取出,晾干。(每肉苁蓉100斤,用黄酒30斤)
《雷公炮炙论》:"凡使(肉苁蓉),先须用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尽,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丝草样,却蒸,从午至酉出,又用酥炙得所。"
性味甘酸咸,温。
①《本经》:"味甘,微温。"
②《别录》:"酸咸,无毒。"
③《本草正》:"味甘咸微辛酸,微温。"
④《玉楸药解》:"甘咸,气平。"
归经入肾、大肠经。
①《本草经疏》:"入肾、心包络、命门。"
②《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
③《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足少阴肾、手阳明大肠经。"
功用主治补肾,益精,润燥,滑肠。治男子阳痿,女子不孕,带下,血崩,腰膝冷痛,血枯便秘。
①《本经》:"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妇人症瘕。"
②《别录》:"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
③《药性论》:"益髓,悦颜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壮阳,大补益,主亦白下。"
④《日华子本草》:"治男绝阳不兴,女绝阴不产,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遗沥,带下阴痛。"
⑤《本草经疏》:"白酒煮烂顿食,治老人便燥闭结。"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剂。
宜忌胃弱便溏,相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蒙筌》:"忌经铁器。"
②《本草经疏》:"泄泻禁用,肾中有热,强阳易兴而精不固者忌之。"
③《药品化义》:"相火旺,胃肠弱者忌用。"
④《得配本草》;"忌铜、铁。火盛便闭、心虚气胀,皆禁用。"
选方①治男子五劳七伤,阴痿不起,积有十年,痒湿,小便淋沥,溺时赤时黄:肉苁蓉、菟丝子、蛇床子、五味子、远志、续断、杜仲各四分。上七物,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平旦服五丸,日再。(《医心方》肉苁蓉丸)
②治下部虚损,腹内疼痛,不喜饮食,平补:肉苁蓉二斤,酒浸三日,细切,焙干,捣罗为末,分一半,醇酒煮作膏,和一半入臼中,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温酒或米饮下,空心食前。(《圣济总录》肉苁蓉丸)
③补精败,面黑劳伤:苁蓉四两(水煮令烂,薄切细研),精羊肉,分为四度,下五味,以米煮粥,空心服之。(《药性论》)
④强筋健髓:苁蓉、蝉鱼。为末,黄精酒丸服之。(《本草拾遗》)
⑤治虚损,暖下元,益精髓,利腰膝: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蛇床子、远志(去心)、五味子、防风(去芦头)、附子(炮裂,去皮、脐)、菟丝子(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巴戟、杜仲(去粗皮,炙微黄,锉)各一两。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温酒下二十丸,盐汤下亦得,渐加至四十丸为度。(《圣惠方》肉苁蓉丸)
⑥治肾虚白浊:肉苁蓉、鹿茸、山药、白茯苓等分。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枣汤每下三十丸。(《圣济总录》)
⑦治发汗利小便亡津液,大腑秘结,老人、虚人皆可服:肉苁蓉(酒浸,焙)二两,沉香(别研)一两。上为细末,用麻子仁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饮送下。(《济生方》润肠丸)
⑧治高年血液枯槁,大便燥结,胸中作闷:大肉苁蓉三两,白酒浸,洗去鳞甲,切片,白汤三碗,煎一碗,顿服。(《医学广笔记》)
⑨治消中易饥:肉苁蓉、山茱萸、五味子。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盐汤下二十丸。(《医学指南》)
⑩劳伤,精败面黑。用肉苁蓉四两,水煮烂,切薄研细,炖羊肉吃。
⑾肾虚白浊。用肉苁蓉、鹿茸、山药、白茯苓,等分为末,加米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枣汤送下。
⑿汗多便秘(年老或体虚的病人)。用肉苁蓉(酒浸,焙过)二两、沉香末一两,共研为末。加麻子杜汁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八丸。白开水送下。
⒀消中易饥(按:患此病者常多食,但身体很消瘦)。用肉苁蓉、山萸、五味子等分,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盐酒送下。
⒁破伤风(口禁,身强直)。用肉苁蓉切片晒干,烧成烟熏伤处,累效。
提醒您:肉苁蓉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452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