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虫是什么虫?
? 所谓“秋分虫”,简言之就是指秋分时节的虫。谚语有“秋分虫,大集中”的说法,说明在秋分时节,正是各类虫全都出现的时节,此时也是准备蛰伏的时节。
? “秋分虫”除了泛指“秋分”时节的各类虫,也有在民间单指那些秋分时节出现的有其自身价值的虫。这就是“秋分虫”的特指了。下面分别介绍。
一、“秋分虫”指苍耳虫? 苍耳虫是一种药材,可以用于治病。在我国传统医学的偏方中,就有一个有名的“麻油拌秋虫”配方。其做法各种传统偏方中都有介绍,就是在秋分日收集苍耳草熬膏,并将苍耳草上的“秋分虫”浸入麻油内备用。民间就把这种苍耳草上的苍耳虫叫做“秋分虫”。
秋分虫(苍耳虫)
? 有人曾经在文章写道:村里有一种草,草茎很粗,茎内长有一种大约指甲盖那么长的肉虫。秋分那天,折断草茎,将虫子抓出来,放进菜油罐里浸着,它一直不烂。人们说那种虫子治疔灵验得很。
? 这种民间偏方在古代典籍中是有记载的。秋分虫(苍耳虫)其药始见于《本草纲目》,称其有“治疔肿、恶毒“的功效。
二、“秋分虫”指禾虫? 这种虫主要产地在珠三角地区。那里的禾虫分为正宗禾虫、荔枝虫、禾花虫、草头虫、秋分虫几种。被称为“秋分虫”的那种禾虫盛产于秋分时节。
? 禾虫,又名地蚕。在农历三四月出水的禾虫,称“荔枝虫”。这时期的禾虫体积小,吃时带有腥味。农历八九月出水的禾虫,称“秋分虫”,又称“禾花虫”。
? 据称,禾虫是一种高蛋白食品,被誉为“筵中特有菜肴”。
三、秋分节气的气候特点? 秋分虫的说法与秋分节气的气候特点有关。
? 每当秋高气爽时节,就标志着秋分节气的到来。和春分一样,秋分也是一一年之内天地、日月、昼夜、阴阳的又一次平分与平衡。
? 所谓“秋分”,古人称之为“阴阳相半”“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意思就是到了秋分时节,白天和夜晚是平分的,同时也是秋季的平分。
? 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赤道上,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这一点和春分一样。从秋分开始,气温开始逐日下降,渐渐步入深秋季节。
? 秋分三候表达了秋分的气候特点,那就是:
? 一候雷始收声。雷电终于至此结束,只有等到明年惊蛰之后,才能再次听到雷声了。
? 二候蛰虫坯户。宋代王安石诗中写道:“忽忽远枝空,寒虫欲坯户。”“坯”指细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分吹来,树叶飘落树枝空了;天气逐渐变冷,冬眠的小虫开始藏入洞穴,用细土把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这句诗写出了秋分的气候特点。
? 三候水始涸。秋分后降雨明显减少,天气更加干燥,水汽蒸发变快,所以,江河湖泊的水位变低,浅水及沼泽地还有可能干涸。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降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那句诗“巴山夜雨涨秋池”就是写的秋雨连绵。
? “秋分虫”的解答大体如上。总结一下:秋虫泛指秋分时节的虫,同时在不同的地区特指具体的虫。第一二点是介绍了常见的两种特指,一是指苍耳虫,一是指禾虫。第三点是说明为什么“秋分”会产秋虫,答案就是与气候特点有关,那就是此时正是百虫大集中并准备蛰居之时。
山药为常用中药材,为著名“四大怀药”之一,享誉国内外。本品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能。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1、选地整地:山药为深根作物,宜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土质肥沃,透气性强,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低洼积水、土壤黏重的地不宜种植。忌连作,一般间隔3~5年种1次。
选好地后进行深翻,细耙,整平,结合深耕施足底肥。然后起垅或作高畦、平畦,一般垅宽40~50cm,畦宽100~120cm,畦长视地形而定。
2、选种:一般在收获山药时,选择粗壮而无病害的根茎,于芦头7~15cm处折断,切成长10~15cm段,切口粘上草木灰,以使伤口愈合,置通风处晾4~5天后,储藏于沙中,备作种用。珠芽***零余子***繁殖:于植株枯萎摘收零余子,选择个大饱满,无病虫害,色泽好的作种。用溼沙或两合土埋于室内,也可装入箩筐内,置于室外越冬。
3、栽植:一般于春分至清明前后栽种。珠芽***零余子***作种栽的多采用高畦或垅作栽种,畦按行距20~25cm开沟,沟深6~10cm,垅作栽种的于垅上开浅沟,两法均按株距10cm下2~3个珠芽,然后覆土,种后浇水或盖上一层草,使土壤保墒。当年秋季挖出作种栽。芦头作种栽的多采用垅作或平畦栽种,垅作的于垅上开沟种植,畦作的按行距30~45cm,沟深15cm,宽15cm,可种双行或单行,芦头顺序平放沟内,若双行可摆成人字形,使芦头在沟之中线的两旁,相距3cm。栽后施粪土或覆土,稍加镇压,然后浇水或盖上一层草即可。有的产地为加工光山药,多采用穴栽,即于种植前用木棍或铁钎打洞,洞口直径2~5cm,深40~100cm,洞内填细沙或谷壳,待下沉后栽种,并将种栽的根芽对准沙土,然后覆土。
栽培管理
1、浇水:北方产区种植山药生长期要注意适时、适量浇水,以促进山药根部生长发育,使根茎粗、圆、长,两头匀称,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干旱会使根部发生畸形或分杈。第1次浇水不宜过多,否则会长粗脖子。当地表未干时进行第2次浇水,以防地表干裂,造成植株死亡。以后浇水要逐次增多,以不超过根部生长的深度为宜,否则根部易长成细长状。浇水时间以早晚为好,如遇连续高温天气,地温增高,可用井水小浇,以调节地温。雨季要注意田间排水,以免造成根部腐烂。
2、中耕除草:山药出苗后,在南方正值高温多雨季节,土壤易板结,特别在旱地种植又无稻草遮盖的情况下,每次浇水或雨后杂草滋生很快,要及时中耕除草,一般进行2~4次。生长初期松土由浅渐深,生长后期则应浅松,以免损伤地下部分。
3、搭架:山药是缠绕草本植物,生长期要搭架,以利通风、透光,促使根茎生长和防止蔓延伏地丛生,叶枯黄或感染病虫害。一般苗高20cm左右,可用竹条或树枝插于垅***畦***面上,使之攀缘;支架要牢固,高20cm左右。
4、间苗:山药栽子或芦头,一般可萌生几个芽,形成一株数蔓;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应进行间苗,要求每株留1~2个健壮的芽,其余茎叶全部摘除。
5、追肥:山药为喜肥植物,除施足底肥外,在生长期还要追肥2~3次,追肥时间,第1次在苗高30~45cm时,第2次在6~8月初,第3次在8月下旬。追肥可采用沟施,肥种以腐熟的人粪尿或饼肥。施肥量可视地力、肥源等情况而定。
6、病虫害防治:
***1***病害:
①炭疽病:病原为真菌中半知菌类盘圆孢属黑盘孢菌。主要危害茎、叶。发病初期在叶脉上产生褐色小斑,病斑逐渐扩大后呈黑褐色***中部褐色***,并有不规则轮纹,上面有小黑点。茎基部常出现深褐色水渍状病斑,造成枯茎落叶。天气潮溼时病部可产生粉红色黏状物,即病原分生孢子堆。病原菌以菌丝在病株或残体上越冬,翌年在适宜条件下,分生孢子借风或水传播浸染,并能引起多次浸染。当夏季温度在25 0C~30℃,相对溼度大于80%时,发病严重。防治方法:搞好田间清洁,及时清除枯枝残叶并将其烧毁,防止病原菌传播。栽种前用1:1: 150倍波尔多液浸种栽5~10分钟;发病期可用5%退菌特可溼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洒,7天1次,连续2~3次。
②褐斑病:病原为半知菌类中柱盘孢属黑盘。主要危害叶,发病初期在下部叶片上,产生**或黄白色病斑,病边缘变褐色,微突出,中部淡褐色,散生黑色小斑点,即分生孢子盘,有时发病严重时叶片枯死。菌丝或分生孢子盘附着于受害部位越冬,翌年随风、水传播浸染,并能引起多次反复浸染,高温、高溼易感染发病。防治方法:清除病枝残叶烧毁;用1:1: 120倍波尔多液喷洒;用5%托布津可溼性粉剂500~800倍液,7~10天喷洒1次,连续2~3次。
③白锈病:天气炎热,土壤水分过大,通风不良的情况易发生。发病时叶片先出现**斑点,叶背生一层白色粉末,逐渐变成黑点,最后叶片枯萎而死。防治方法:及时清除枯枝残叶,烧毁或深埋;用1: 500多菌灵或1: 1:120波尔多液喷洒,7~10天1次,连续3~4次。
2、虫害:主要有蛴螬、地老虎、黑肉虫等虫害。防治方法:前两种害虫可用90%敌百虫原药配制成1:100的药液或用5%锌硫磷50g,拌鲜草5kg,制成毒饵诱杀;黑肉虫可用乐果乳剂或杀虫脒毒杀。
山药的生长环境
山药适应性较强,有喜温、喜肥、耐寒、忌积水、怕干旱的特性。生长期适宜温度20℃~30℃;30℃以上则抑制生长;出现霜冻时地上部分枯萎,而根茎能越冬。光照不足时藤蔓徒长,根茎细而短。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470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