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富强的原因是什么?
我能说北宋之所以如此富强,那是因为怂吗?富就是有钱的意思,强就是强大的意思。当这两个字联合在一起的时候,除了当今这个时代,可能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北宋了吧?
01别管北宋强不强,反正挺富的。北宋是真的富有,从清明上河图上就可以看得出,当时北宋的商业贸易是多么的繁荣。据不靠谱专家考据得知,当时北宋的全国财富,可以买下半个地球。这当然是比较夸张的说法,你想买也得人家愿意卖不是?现在我们的楼房市值买几个美国也不费事吧?
可惜人家不卖你也没办法。不过从侧面可以得知,北宋是当时最富有的一个国家。什么大辽、西夏这些渣渣,全都要靠北宋养活。每年若干岁币,丝绸茶叶瓷器,全都是北宋无偿提供给他们。北宋皇帝心态好,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在北宋应有尽有,纯当是救济灾民了。有谮准幸兵以自取重者,准不得已,许之。
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准召利用至幄,语曰:"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利用至军,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河北罢兵,准之力也。---《宋史》
每次打仗打不过的时候,北宋皇帝都会摁下暂停键。打仗不就是要钱吗?这次要多少?你伸出一只手来朝我兜里摸银票,抓到多少算多少怎么样?富得流油,自然是常常遭到周围邻居的嫉妒,所以一旦周围邻居们没钱了,都会跑来北宋捞一笔。不过他们捞的钱真不够北宋塞牙缝的。
相持十余日,其统军挞览出督战。时威虎军头张瑰守床子弩,弩撼机发,矢中挞览额,挞览死,乃密奉书请盟。准不从,而使者来请益坚,帝将许之。准欲邀使称臣,且献幽州地。帝厌兵,欲羁縻不绝而已。---《宋史》
有专家指出,北宋每年救济邻居的岁币,远远小于战争的损耗。所以专家认为这是伟大的北宋皇帝比较精明,算出了这中间的差价,认为是一笔不会赔本的买卖。把总打败仗说得如此清奇,也就我们的专家可以做到了。不过这也能体现出北宋的富有程度,几乎无人可及。
02北宋为什么就这么有钱?这钱是哪儿来的?北宋政府想要有钱,无非就是税收的总量庞大而已。老天爷也不会天上掉馅饼,除了百姓的赋税,哪里还能搞到钱呢?可是北宋并不是平白无故地剥削老百姓,那种富有算不上富有。他们之所以富有,不是税收增加,而是税收的种类比较多。
这么跟你说吧,一般王朝,以农业税作为大头,比较贫困的王朝,商业税基本忽略不计。都快饿死了,谁还出来做生意呢?所以压根就没有商业税。可北宋不同,北宋除了巨头农业税以外,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商业税。也就是说你要进行贸易,那就先交钱再说。想要在市场上合法经营,你不办几个证行吗?
拿到了证书以后,每年是不是还要缴纳所得税?商铺挣了钱,有没有增值税?这些都是北宋王朝的进项。而准素恶特,颇助转运使李士衡而沮特,且言在魏时尝进河北绢五万而三司不纳,以至阙供,请劾主吏以下。然京师岁费绢百万,准所助才五万。帝不悦,谓王旦曰:"准刚忿如昔。"旦曰:"准好人怀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避。而准乃为己任,此其短也。"未几,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徙永兴军。---《宋史》
贸易越发达,北宋政府的收入那就越高。商品在市场上不管流通多少次,每次都有税收,那北宋王朝当然是稳赚不赔的了!再看看北宋的房地产行业,当时想要在北宋汴京城买一套房子,对普通人来说,那就是去太阳上烤红薯一样,不可能的事情。按照换算工资水平来算,一个普通技工在北宋一个月拿一万块钱,那么他想要在汴京城买一套房子需要多少钱呢?
至少一千万左右。要么就将就着买老婆小住住好了,不过也要几百万才能搞定。所以说北宋的确是非常富有的府,汴京城更是寸土寸金。
03那么北宋强吗?到底强在什么地方?北宋很有钱,这几乎已经成了共识。可是北宋到底强不强呢?这件事好像没什么人去提。因为从军事角度上来说,北宋就是个三流的渣渣。开国以后,北宋就没怎么打过胜仗,一直都用怂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在北宋皇帝看来,能拿钱买来的和平,为什么要去打仗呢?
所以北宋的军事实力的确不强,可是北宋的文化水平却非常强。我们看散文界的唐宋八大家,有六个都是北宋人。分别是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三父子、曾巩。此外诗词方面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分成了各种派别。豪放派有苏轼、辛弃疾作为代表人物。婉约派又有李清照、晏殊、晏几道、柳永等等著名的词人。
这些人在我国光辉的文化历史上,拥有不可抹去的地位。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苏轼评欧阳修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人都是非常爱国的诗人、词人。
他们身上所肩负的,不仅仅是传播文化的责任,更有传播爱国情怀的责任。比如说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可是他总是能够笑对人生。世间所有事对我不公,我却岿然不动。比如说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觉得北宋这些弃城而逃的官员,都是懦夫,没有一个能够像项羽那样舍身忘死的。
那么你说北宋强吗?当然非常强盛。只不过不是军事上的强盛,而是文化产业上的强盛。是文人的强盛,却是武将的耻辱。
总结:经济再发达,没有保护自己的手段,等于白费。说实话,北宋的确很有钱,可惜之所以这么有钱,那是因为他们太怂了。被人摁在地上摩擦,他们也只能笑笑给点保护费。于是乎周围邻居到处都来要保护费,就连一个小小的大理,都能够在西南边陲独立成为一个王国。这是把北宋欺负到了骨子里。可是没有任何办法拯救北宋,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想被拯救。北宋皇帝一直以息事宁人为主。自从宋太宗雍熙北伐失败以后,北宋对辽国和西夏一直都是畏惧之情。尤其是在澶渊之盟签订的时候,北宋皇族颜面尽失,这才刚开国多少年?为什么就开始签订不平等的条约了呢?所以说此后北宋皇族一直都以这种态度面对自己的对手,从来没想过跟对方斗一斗。
到了北宋末年,更是想要依靠金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收复失地。不想着自身的强大,却要依靠别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在不少人眼里,这是一种睿智,可是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耻辱。北宋没有自我壮大的想法,所以也就谈不上所谓的富强了。顶多就是一个富足,根本没有强大可言。
参考资料:
与江西有关的做诗,填词的文学家
#导游证考试# 导语成功=时间+方法,自制力是这个等式的保障。世上无天才,高手都是来自刻苦的练习。而大家往往只看到“牛人”闪耀的成绩,忽视其成绩背后无比寂寞的勤奋。以下为“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二十二章辅导:四川省基本概况”,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 !
四川省是中国西部门户,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工业、农业、军事、旅游、文化大省,也是大熊猫的故乡。四川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
地理环境
四川省深处我国西南腹地、长江上游,东连重庆市,南邻滇、黔,西接西藏,北接青、甘、陕三省。全省面积达48.6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5位。
四川省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之间,高差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明显。全省大致可分为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山地两大部分。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为1000—3000米;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
四川省河流众多,源远流长,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419条,被誉为“于水之省”。除西北的白河、黑河由南向北注入黄河外,其余均属长江水系。天然湖泊有1OOO多个,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山地地区,多数湖泊为冰蚀湖、溶蚀湖、堰塞湖,较大的湖泊有泸沽湖、邛海、马湖和叠溪海子等。贡嘎山冰川是四川的冰川群,也是横断山系和青藏高原东部的冰川群。
气候特征
根据水、热和光照条件的差异,四川省可划分为四川盆地中亚 热带湿润气候区,川西南山地亚 热带半湿润气候区和川西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三大部分。
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属于亚 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这种气候总体上体现出冬暖、春早、夏热、秋雨的特点。盆地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16℃-18℃,冬暖夏热,无霜期230~340天,是我国冬季的温暖中心。
川西南山地全年气温较高,四季不明显,但干湿季分明,全年有7个月为旱季,降水的90%集中在6-10月。这里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四季温暖,适宜开展冬季的避寒康养之旅。
川西高山高原地区为高寒气候区,大部分地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降水量少而集中,昼夜温差大,日照强,阳光充足,年日照达2500小时,同盆地形成
鲜明的对比。甘孜县是四川境内日照最多的地方,有“小太 阳 城”之称;石渠县有极端最低气温-35℃,被称为四川的“寒极”。
行政区划
四川全省共有2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包括1个副省级市(成都),17个地级市(绵阳、自贡、攀枝花、泸州、德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资阳、宜宾、南充、达州、雅安、广安、巴中、眉山),3个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18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有4个自治县)。
历史沿革
四川省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万年以前,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和地质学年代上的更新世早期。
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川西地区,以古蜀族为中心建立的蜀国;另一个是在今川东地区(包括今重庆市),以古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古巴国和古蜀国创造了极为丰富且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地域文化——“巴蜀文化”。古蜀国可能与古史传说中的“三代蜀王”——蚕丛、柏灌、鱼凫有关,广汉三星堆遗址可能就是鱼凫王族建立的早期蜀王国的都城。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置巴、蜀二郡,统一了今天的四川和重庆地区。汉届益州。唐属剑南道及山南东、西等道。宋置川陕路,后分置益、梓、利、夔四路,总称“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元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辖区内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清为四川省,基本确定了现在四川的南部省界。民国时期,今四川西部分治为西康省。1955年西康省划归四川。1997年将四川分为重庆直辖市和四川省。
人口民族
截至2014年年底,四川省的常住人口为814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768.9万人,乡村人口4371.3万人,城镇化率46,3%。汉族人口为7649.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为490.8万人,有14个世居的少数民族,是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的彝族聚居区和的羌族聚居区。世居的14个少数民族按在省内人口的多少依次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少数民族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有:彝族264.40万人,藏族149.55万人,羌族29.69万人,苗族16.47万人,回族10.45万人。
宗教信仰
远古四川地区各民族的原始宗教与周边地区的宗教信仰,在交流与融合、碰撞与冲突的历史进程中,最终在东汉时期,促成了道教在四川的创立。道教的历史渊源,可上溯至距今3∞0多年的殷商时代。但作为一种宗教的形成,一般以东汉顺帝时,沛国人张陵在蜀郡鹤鸣山造作道书、创立“五斗米教”为起点,史称“化道西蜀”。
东汉末年佛教进入四川地区,历经1800多年的曲折发展,逐渐累积形成今天厚重瑰丽的巴蜀佛教文化,其建筑、绘画、雕塑、金石、文学、音乐等,无不璀璨夺目,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四川汉语系佛教各派中,最盛的是禅宗,四川也是中国禅宗最兴盛的地区之一,自古有“言禅者不可不知蜀”的说法。
基 督教在唐代被称作景教,公元8世纪景教传人四川。伊斯兰教在四川的大规模传人是在元明时代。
交通状况
四川省是我国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四川省公路以成都为中心,干、支线公路呈辐射状分布,同时,又辅以东西,南北线路的相互交织。主要的公路干线有川藏公路、川青公路、川陇公路、川陕公路、川渝公路、川云东路、川云中路、川云西路及川滇路等。
铁路方面,四川铁路已形成包括宝成铁路等5条铁路干线、8条铁路支线和4条地方铁路线组成的铁路网,并相继开通了成灌快速铁路、成(都)绵(阳)乐(山)城际快速铁路等省内高速铁路。随着成(都)兰(州)铁路、成(都)贵(阳)客运专线和西(安)成(都)客运专线的陆续建成,进出四川的铁路交通将更为流畅、便捷。
航空方面,四川省拥有1个国际机场和12个支线机场,在建1个国际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中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港、世界前40大繁忙机场之一和中国中西部最繁忙的枢纽机场。2014年,成都双流机场旅客吞吐量达3750.7万人次,居全国第5位。
自然资源
四川省矿产资源丰富且种类比较齐全,能源、黑色、有色、稀有、贵金属、化工、建材等矿产均有分布。有32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5位,其中钛矿、钒矿、硫铁矿等7种矿产居全国第1位。天然气、锂矿、芒硝等11种矿产居全国第2位;铂族金属、铁矿等5种矿产居全国第3位;炼镁用白云岩、轻稀土矿等8种矿产居全国第4位;磷矿居全国第5位。
四川省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占全国的30%,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82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银杉、桫椤、珙桐、水杉、秃杉5种;四川是全国的中药材基地、的芳香油产地。珍稀动物保护资源品种居全国第2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55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黑叶猴、川金丝猴、黔金丝猴、白唇鹿、华南虎、云豹、雪豹、牛羚、四川梅花鹿、野牦牛、黑颈鹤、小鸨、巨蜥等33种,“国宝”大熊猫85%以上分布在四川。
文化艺术
四川有着深厚的文化积存。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说明,早在三四千年前,蜀人就已经在成都平原创造了精美的青铜器文化。汉代文学界的旗手司马相如(有“赋圣”之誉)、杨雄都是四川人。唐代大诗人,被誉为“诗仙”的李白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在其创作的成熟期和丰收期都寓居在四川。宋代的苏氏三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就占了3个席位。明代学者杨慎被赞为“明代著述第一人”。清代有张鹏翮、赵熙等文化名人。近现代文坛上,郭沫若、巴金、李劫人、阳翰笙、沙汀、艾芜等都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名人。
四川曲艺起源甚早,在四川东汉墓中出土的各种类型的说唱艺术陶俑,表情诙谐,神态逼真,表明了那个时期曲艺的普及和成熟。2000多年来,灿烂而辉煌的四川历史文化不断地浇灌着这朵艺苑的奇葩,使之发展为今天品类甚多、内容丰富、颇具水平的表演艺术。主要的曲艺种类有四川扬(洋)琴、四川竹琴、四川评书、四川清音、四川谐剧、四川金钱板、四川荷叶、四川盘子、四川花鼓、四川双簧等。
在中国戏剧争奇斗艳的百花园中,川剧不愧是一枝绚丽的“天府之花”。川剧也称“川戏”,作为一个独立的地方剧种,大约产生于清乾隆年间。在川剧的多种声腔中,高腔最能代表川剧的独特风格。川剧表演中最引人注目的独门特技是“变脸”“滚灯…‘踢慧眼”等,为川剧的绝活。
特产美食
四川古称“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地灵人杰,又因蜀道艰险,历代受战乱影响较少,四川人民得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发展出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川菜、川酒、川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享有盛誉,有“吃在四川”之称。
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素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声誉。川菜之味的核心在于香,川菜最突出的长处就在于特别讲究味的多重组合,追求味的巧妙变化,川菜的烹饪艺术的核心在于味觉艺术。最负盛名的菜肴有回锅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麻婆豆腐、毛肚火锅、夫妻肺片、灯影牛肉、担担面、赖汤圆、龙抄手等。
川酒在全国酒类生产和酒文化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当之无愧地名列前茅。今天,川酒以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剑南春、水井坊(全兴大曲)、郎酒和沱牌曲酒“六朵金花”代表性。
四川是我国最早饮茶、植茶和出现茶叶市场的地区。顾炎武《日知录》称:“自秦人取蜀,而后始知有饮茗之事。”秦以后饮茶的习俗才传人我国其他地区。四川茶叶的质量和产量在唐以前都居全国首位,并且品种繁多,闻名古今,尤以“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而广为传颂。
四川的特产丰富。东晋常璩在所著《华阳国志》中,把蜀锦、蜀绣作为“蜀中之宝”加以赞扬。四川的锻丝工艺、漆器工艺、竹木工艺等也极富地域特色,彝族漆器、羌绣等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特色鲜明。
四川是我国中药材生产的主要基地,不少中药是四川独有的,如带有“川”字头的药材川芎、川贝母、川羌活、川黄檗、川牛膝、川附子等。
民俗风情
四川的东部是的四川盆地,地势低陷,平原、丘陵、山壑散布其间;西部则是高原、山脉的世界。这样的地势地貌条件,造就了四川类型各异的自然环境,也使东部的盆地和川西的高原山地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民俗文化类型——东部盆地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农耕民俗和西部的少数民族民俗。
四川东部的民俗文化主要体现在岁时节庆、生养婚丧、民间信仰、民间传说、建筑习俗以及独具特色的四川客家习俗等几个方面,如成都每年正月、二月青羊官的灯会和花会,三月龙泉的桃花会,四月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仲春之月新都的木兰会、彭县的牡丹会,端午节新津、金堂的龙舟会,初夏郫县的望丛祠赛歌会,九月新都桂花会等;人日(正月初七)游草堂、正月元九(正月初九)登高、广元女儿节、游百病、保保节等则体现出四川节庚浓郁的人文特色;大石崇拜和竹崇拜则是四川民间信仰习俗的集中体现。
在四川的众多佛教信仰习俗中,以“宝光寺数罗汉”最生动和有代表性。四川梓潼七曲山大庙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张亚子,当地人民对其定期祭祀朝拜,已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庙会、迎神出巡及文昌扫荡活动。
四川西部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以彝族、藏族、土家族、苗族、羌族、纳西族等有代表性,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转山会、羌族的敬天神等都是极富民族色彩的传统节庆活动。
旅游资源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四川到处是绚丽的自然风光,到处是知名的历史古迹。
九寨沟是中国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项国际桂冠的旅游区,以高山湖泊群和瀑布群为主要特点,被誉为“人间仙境”“童语世界”。
黄龙以彩池、滩流、雪山、峡谷、森林、瀑布“六绝”著称于世,是融大型露天喀斯特岩溶钙华景观、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区,被誉为“人间瑶池”。
乐山大佛坐落于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合的乐山城下,是世界上的佛像。
峨眉山以其雄、秀、奇、幻著称于世,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拥有佛光、云海、日出、圣灯四大自然奇观。
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山上的宫、观、桥、亭、坊、阁、泉、池,或匿于绝岩之下,或隐于密林之中,呈现了无穷的幽意,体现了道家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有“青城天下幽”之称。
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悠久、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泽被后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涵盖成都、阿坝、雅安、甘孜4个市州12个县,覆盖8个自然保护区和9个风景名胜区,面积9245平方千米。这里保存了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是全世界、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是全世界大熊猫种群分布最多的地区,是全世界温带区域中植物物种最丰富的区域。
四川人才荟萃,众多历史人物或出生于四川,或成长于四川,或在蜀地为官,或游览于蜀地,多有遗址或纪念物留存,并留下了千古佳句与诗篇。武侯祠、杜甫草堂、三苏祠、李杜祠等,恰若灿烂的明珠,点缀着这片浪漫的大地。
四川宗教十分发达,因而有上千座保存较好的宗教寺庙。其中新都宝光寺、成都文殊院、广元皇泽寺、乐山大佛寺、平武报恩寺及峨眉山的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金顶等佛教寺庙,成都青羊宫、梓潼七曲山大庙及青城山建福宫、天师洞、上清官等道教宫观,规模较大,较为。
截至2017年5月,四川共有世界遗产5处,世界地质公园2处,列入联合国“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自然保护区4处;风景名胜区15处(蛾眉山风景名胜区、九寨沟一黄龙寺风景名胜区、青城山一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贡嘎山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石海洞乡风景名胜区、邛海一螺髻山风景名胜区、白龙湖风景名胜区、光雾山一诺水河风景名胜区、天台山风景名胜区、龙门山风景名胜区、米仓山大峡谷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1处,自然保护区29处,森林公园33处,地质公园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3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8座(成都、自贡、宜宾、泸州、乐山、阆中、都江堰、会理),旅游度假区l处(西昌邛海)。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
诉衷情
一波才动万波随 蓑笠一钩丝。锦鳞正在深处 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 信还疑 上钩迟。水寒江静 满目青山 载月明归。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病起荆江亭即事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嘉佑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蝶恋花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②
杨柳堆烟,③
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④
楼高不见章台路。⑤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⑥
②几许:多少。 ③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④玉勒:玉制的马衔。雕鞍:精雕的马鞍。游冶处:指歌楼妓院。 ⑤章台:汉长安街名。古代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⑥乱红:落花。
赏析点拨:
此词写暮春闺怨,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难以言明的内心隐痛。“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写出了**生活的环境的阴森、幽遂及与外界隔绝的特点,表现了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的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冶游不归;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篇末“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乱花飞过秋千去”,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
采桑子?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此词描绘颖州西湖波平十顷、莲芰香清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志趣。全词即景抒情,词风清疏峻洁,意境清淡平和,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残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夕阳无限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但这时的西湖,作者却觉得“好”。好就好在“花坞苹汀”。在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在花池里的花,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寓于景中了。“十顷波平”,正是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里写的 “无风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野岸无人舟自横”,这句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作者改“渡”为 “岸”,说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自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欧公在此词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 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 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赏析: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 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 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
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
踏莎行
小径红稀, 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 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 珠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 斜阳却照深深院。
赏析: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 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 “遍” “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在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晏殊诗词的特点
他是闲雅情思的词人。因为他身居高位,他是宰相,经常表现一些高雅的主题,使他的诗词并不是俚俗语言,而是更多的以精约洗练的笔触来表达某种生命的感触。他是一种以少总多的一种古典的传统,比如他著名的写景的句子,“昨夜西风调碧树”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的词经常是一种意象式的,他常引唐诗入词。比如,“情只似春杨柳,占断可怜时候”,这样的句子,以写多情,写愁,抽象的感情很难写,他就用了一个春杨柳,所以他对后来影响很大,大家读秦观的词,无边丝雨细如潮,写这个愁,他就用丝雨表达,所以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唐诗的意向的方式。
晏殊的身世经历,就决定了他的词作的内涵的闲雅情思,手法的硬瘦,也就同时局限了词人的视野,那晏殊的词的题材比较狭窄,他绝不会有东坡词的惊涛骇浪,他更多的写一些什么庆佳会,祝延长,什么祝寿酒宴的作品,这样的一些应酬之作,另外他即使是写景物,我发现他经常重复,他也的最多的就是燕子,无情一去云中燕,有意归来梁上燕,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岑相识燕归来,又回来了,很多的燕子,那后边这两句本身就是诗句,那么诗词都不分了,从这点上来说,是不是也可以看出晏殊以诗为词这样的特点,同时晏殊的词喜欢写花,写草,写梅花,写细雨,写落幕,写愁绪,细草愁烟,幽花怯露等等。
晏殊富贵显达的身世与他诗词风格的关系
由于晏殊的才华出众,使他很顺利地获得了高官厚禄,但我在他的诗词中经常可以感受到他的悲伤与无奈。其实,晏殊正是一位敏锐的诗人,所以他的身世虽达,而他的诗词中所流露的一份“无常”的伤感,却是与其他不达的诗人同样真实也同样深切的。在他的伤感中,可以体会到一种旷达的怀抱。
晏殊的一首与其风格不太相符的作品
山亭柳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晏殊诗词的风格,一向都表现得平静圆融,而这首词却偏偏写的声情激越,感慨悲凉。晏殊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会表现出他的另一面的刚峻的性格,而且极为激动。在这之后就会觉得这首诗表现出的感慨激越不但并非例外,而且正是必然的意中之事。这首风格例外的作品,不但不能使晏殊的理性的诗人的基础动摇,而且反更多了一层有力的证明。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西)。自称“家世为儒”,
《胡使》诗云:
南粟鳞鳞多送北,北兵林林长备胡。胡使一来大梁下,塞头弯弓士如无。折冲素恃将与相,大策合副艰难须。还来里闾索穷骨,斗食尺衣皆北输。中原相观双失色,胡骑日肥妖气粗。九州四海尽帝有,何不用胡藩北隅?
这样的言语,在曾巩的论政之文中不曾有过。"斗食尺衣皆北输“,"胡骑日肥妖气粗“,这是对北宋朝廷刮民髓赍盗粮的苟安政策的生动概括。剥夺百姓的衣食,养肥入侵的军马。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曾巩循循儒者,于此也不能不慨乎言之。
曾巩还有《追租》一诗,其中有句云:"赤日万里灼“,"禾黍死硗确“。"饥羸乞分寸,斯须死笞缚“。"公卿饱天禄“,"每肆诛求虐“。这是说天旱民饥,而官方不恤。曾巩在这里颇有为民请命之意。最后说:"试起望遗村,霾风振墟落“,面对民间疾苦,曾巩是无能为力的。
曾巩一生,历任地方官职,鞠躬尽瘁,似乎没有什么抱怨。几次上书,皆以侍亲为言。但在诗中,有时也微露不满。
又如《人情》诗云:
人情当面蔽山丘,谁可论心向白头!天禄阁非真学士,玉麟符是假诸侯。诗书落落成孤论,耕钓依依忆旧游。早晚抽簪江海去,笑将风月上扁舟。
在这样一些诗里,曾巩流露了更真切的情感。曾巩不是诗人,但在诗里却更体现了他的"全人“。
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曾巩的《咏柳》是哲理诗,借柳鞭挞了得志便猖狂的小人。
《城南》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城南》所写: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雨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料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这也许就是《城南》一诗的诗意吧?
西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此诗题为《西楼》,其实只是写了从楼上望到的一场暴雨。前两句写雨前风起云涌,雷声骤起,预示暴雨即将来临。诗人于是高高挂起了四周的窗帘,躺下身来卧观群山急雨。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晋朝末年曾征他为著作佐郎,不就。刘裕篡晋建立宋朝,他更厌倦了政治,在《述酒》诗里隐晦地表达了他对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贫病交加,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写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后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这成为他的绝笔。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他幼时家境清寒,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宝谟阁直学士等职,韩侂胄当政时,因政见不合,隐居十五年不出,最后忧愤成疾而终。有《诚斋集》。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绍兴三十二年以前,他是学江西派风格的,这诗作后来被他烧掉了。此后到淳熙四年(1177),是他诗风转变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他一方面向张浚、张栻学习和切磋理学的奥旨,同时把从日常生活中体验与领会理致的见解挪移到文学创作中来。
他在《题唐德明建一斋》诗中说:“平生刺头钻故纸,晚知此道无多子。从渠散漫汗牛书,笑倚江枫弄江水。”这种蔑视书本而重视日常生活的态度成为他诗风转变的契机。现存《江湖集》的七百多首诗中,既有学陈师道五律、王安石七绝及唐人绝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风趣轻快的小诗,如: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之一)
“诚斋体”的形成,不仅是重视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获取新颖生动素材,还要求具有透脱的胸怀与哲理的思考;诗人在热情地投入自然万物与日常生活,与之打成一片而彼此交融的同时,又必须跳出来冷静理智地观照与领悟其中所涵蕴的人生哲理,这样写成的诗,才不仅有自然与生活的盎然生机,而且富于理趣,像下面几首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乱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春迹无痕可得寻,不将诗眼看春心。莺边杨柳鸥边草,一日青来一日深。(《过杨二渡》之一)
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舟过谢潭三首》之三)
杨万里的诗较少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但这类诗虽为数不多,其中也有些是写得比较好的。如《悯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写出了农民艰难度日的困苦;而《初入淮河四绝句》写他出使金国时所见所思,也能引发读者丰富的感想,如第三首: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从总体上说,机智活泼、风趣自然是杨万里诗的显著长处,但他的诗同时也很少表现尖锐的、深重的人生感受(在这一点上,他还不如黄庭坚),因此大多取材细琐,缺乏雄大的气魄。
初夏睡起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读严子陵传
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
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
过杨村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475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