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热害主要在什么时期容易发生?主要症状是什么?
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经常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高温天气,同时,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8℃以上,相对湿度在70%以下,这种高温天气对水稻抽穗扬花结实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水稻受热害的主要时期是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期,抽穗开花期遇35℃以上高温,会使花粉粒内的淀粉积累不足或不积累,花粉的生活力减弱甚至死亡,花药不易开裂,散粉力差,授粉不良,造成空粒增加;灌浆期的高温危害主要是造成秕粒增加,粒重减轻。其次为育苗期,苗期遇35℃以上高温热害的主要症状是由于受高温的烧烤,轻者叶尖呈水渍状,重者叶尖全部变白。
水稻的氮素营养和生长发育有哪些联系?
根据水稻对光照反应的不同。水稻淀粉含量是早中晚品种分类,是根据水稻对光照反应的不同,根据淀粉含量的多少,可将水稻分为籼稻和粳稻。大米淀粉具有一些其余淀粉不具备的特性。与其余谷物淀粉颗粒相比,大米淀粉颗粒非常小,在2~8μm之间,且颗粒度均一。
水稻的氮素营养和生长发育联系:(1)促进器官的形成。在水稻各种器官的发生和生长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氮素水平,如根中N<0.75%时,根的伸长受阻;茎基部N1%时,新根原基才能发生。叶片的发生与含氮量有密切关系,当稻苗含N2.5%时,新叶才能伸长;稻叶出鞘以前,心叶含N应在3%左右。分蘖期的氮素水平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稻苗含N3.5%时,分蘖才能迅速生长;稻苗含N<2.5%时分蘖生长会停滞;稻苗含N<1.5%时分蘖会回枯死亡。因此,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分蘖期是含氮量最高的时期,这一时期施用氮肥增产效应最高,生产上常在这一时期施用分蘖肥,以满足体内高含氮量的需要,从而促进早分蘖,增加有效分蘖。
水稻的幼穗分化是产量形成的关键,充足的氮素才能满足颖花的正常分化。据研究,在颖花分化的后期,水稻地上部的含氮量与颖花分化数目有密切的正相关。这是因为氮素可促进稻株体内各种氨基酸和酰胺的形成,有利于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NA)的形成,而RNA则能促进颖花分化,所以增施氮肥能增加颖花分化的数目,提高穗粒数。同时,由于颖花分化正常,加大了颖花壳的容量,故可提高稻谷的千粒重。因此,在水稻生产上常在这一时期施用穗肥来提高产量。
稻谷子粒的品质与氮素营养水平也有关系,据研究,施用氮肥可以提高子粒中米蛋白(0.2%NaOH溶解蛋白)的含量。米蛋白是一种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且有良好保健作用的成分。因此在出芽前后施用适量氮肥,可以提高大米蛋白含量,改善米的品质。
(2)增加光合作用。稻叶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其总氮量或蛋白氮含量成正相关。据研究,叶绿体中的氮占叶片氮的40%,因此,更确切地说,光合强度是与功能叶内叶绿体蛋白氮含量成正比的。在叶绿体的含氮物质中约有一半是由各种蛋白质组成的,包括各种酶在内,其中以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含量最高,其作用是催化CO2的固定,故能促进光合作用。有资料认为,对于高产杂交水稻,在齐穗到成熟阶段维持一定的氮素水平(1.3%~1.7%)对保持旺盛的光合作用是有利的。
然而氮素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及光合作用的良好效果,只有在保证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及正常的呼吸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因为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形成需要有机酸提供碳架。
由于日照不足、密度过高等原因,导致稻株体内碳水化合物不足,或因低温、缺O2、P、K等原因,导致稻株体内呼吸不正常,能量不足时,水稻吸收的氮素就不能及时转化,而导致“氨中毒”。例如:早春育秧,尤其是薄膜育秧,因天晴温度高,施氮后可吸收较多NH+4,而夜间或阴雨天气,温度剧降,呼吸作用与氨同化作用受抑制,因体内的NH+4与NH3的积累而引起原生质中毒,其症状是腐霉烂根、青枯卷叶死苗(类似真菌引起的青枯病)。这些病症容易混淆,可以借助于纳氏试剂测定伸长叶的叶基伸长区域或枯萎老叶来区别,氨中毒的稻叶产生红棕色沉淀物,而正常苗或青枯病则无此反应。
另外,在抽穗前几天大量施用氮肥,如遇上阴雨天气,常导致秕粒增加。也是因为光合产物少,碳的骨架不足,大量用氮会使花粉粒内贮存淀粉分解而减少,柱头上发芽的花粉粒数目显著降低,从而使受精不良,空粒数激增。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475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