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种的人物档案
人物设定:电玩珍珠·钻石·白金版道馆馆长。
别称:草系口袋妖怪的博士
所在地区:神奥
出身地:百代市
性别:女
年龄:根据相貌、身材、声音推定约20岁以上。
眼睛的颜色:橙色
头发的颜色:橙色
身份:百代道馆馆长
性格:热情、大胆(唯独惧怕幽灵)、总是充满活力,说话方式直言不讳,装束和个性给人狂野的印象,也有温柔的一面。
兴趣:草系口袋妖怪、口袋妖怪对战。
装束:绿斗篷(中间打有“×”型的结),**的裤子(不修边幅,显得很粗糙),绿靴子。
专长类型:草
掌管徽章:森林徽章
亲属:未知
登场集数(动画):DP031、036~037、054集。
单行本登场(特别篇):30卷。
声优:本多知恵子(Chieko Honda)
彭德怀在吴家花园:种植瓜果蔬菜,每天读书看报,关心附近百姓
万立军1999年毕业于宁夏农业学校,因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新机制在那一年全面出台,万立军在改革大潮中只能自谋出路。干什么呢?万立军跟所有同龄人一样,彷徨过、迷茫过。而出生于农村、学农业的他自然把目标放到了农业上。当他看到家乡的父老乡亲在有限的耕地上辛辛苦苦忙碌,但由于种植技术不高、品种单一、产品跟不上市场的需要、收益很低的情况后,他产生了创办农资服务的念头。
创业需要机会和胆量。1999年,18岁的万立军蹬三轮车帮人卖了7个月的化肥后,他在迎水桥镇河滩村开起了自己的第一家农资店。初次创业,给万立军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由于缺少经验而受骗上当,不但赔了个精光,还欠了外债。然而,万立军是个不服输的人,他认定的事情会执着的干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随后的两年里,随着经验的增长,他的农资销售搞得红红火火,他的农资店发展成4家连锁店,销售收入逐年增长。
几年的打拼,万立军意识到,小打小闹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走正规化企业发展之路。2002年,在家人的支持下,万立军多方筹资60多万元,在市区鼓楼西街注册成立了科源农贸有限公司,从事化肥、农药、种子销售种苗的培育及推广。设农资综合门市部1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下设网点已达18个。并联合圣尼斯公司、先正达公司、北京新禾丰公司等国内外大型种子公司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迎水镇杨渠村租用1000余亩耕地,建设了五个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建立了科源高科技示范园区和优良种苗、种子繁殖中心。
期初做种苗的时候,万立军的同事及家人极力反对。当时的情况是:中卫设施蔬菜产业还未形成,资金缺乏的同时还有部分种植农户不愿接受穴盘育苗。万立军顶着很大的压力,耐心地说服、开导家人和同事,讲解中卫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前景,最终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与支持。
2005年10月,万立军成为了中卫市沙波头区科技特派员。自此,万立军开始着力打造“科源”品牌,从农资销售、种苗生产、蔬菜流通、技术服务、肥料生产各个环节为目标提升其科技含量,为了做大做强中卫市设施蔬菜产业,万立军加强了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西北农业科技大学等有关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并引进、推广了多个新技术、新品种,有力的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年,科源农贸公司下设网点增加至24个,销售蔬菜种苗200万株,繁育水稻、小麦种子150万斤。
创业是艰难的,而万立军在艰难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06年,万立军在抓好1000余亩繁种及生产基地的同时,针对沙坡头区设施蔬菜的部分主导品种退化、新品种引进慢、病虫害严重、产量低、耐贮性差、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低的问题,依据中卫气候条件、土壤因素等特点,不失时机地引进了耐低温、抗病能力强、品质好、产量高的康复番茄,圣尼斯公司的圣彤、瑞德莱特红魔和青莹、先正达公司的瑞菲西红柿和维萨系列黄瓜等优质新品种,并线在部分农户鹏种实验示范。新品种因抗病能力强、产量高使每户经济效益同比增长5%以上。当年,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万立军聘请了5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到田间和大棚现场讲解,解决农户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病虫害的防治和高产栽培技术,培养除了一批技术能力较高的农民技术员,服务带动农户4706家。
也就在一年,为了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后顾之忧,万立军多次带领销售人员南下广州,北上新疆、青海、兰州等地,对蔬菜市场做了详细的了解分析,多方筹措资金,成立了科源农菜专业流通合作社,设立外销网点12个。并在扬渠基地建成了1000立方米的蔬菜预冷库。经历了以销促产、以产增效,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形成农资服务、种苗供应、蔬菜流通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当年,科源农贸公司销售额2310万元,辐射丹东7500户农户从事设施蔬菜种植,为农民直接增加收入225万元。由于技术服务到位,科源产品深受广大农民的青睐。
就在当年,科源农贸公司创建了全区唯一的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和科源工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广大科技特派员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类队伍供应大学生10名科技特派员8名参与创业,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各展所学、各展所用。为此,万立军也多次被自治区人事厅、市人民政府评委全区农村实用优秀人才和中卫市先进个人。
不满足是向前的车轮,是企业发展的不懈动力。万立军在永不满足的精神鞭策下,一路奋勇前行。2007年,万立军在杨渠村基地原有育苗棚的基础上,新建设了自动恒温育苗温室大棚2个;并兴建了农民培训中心、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共举办培训班35次,培训人数达2600多人次。通过广泛培训,有力地提高了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和种植水平。蔬菜技术服务中心新推出的高垄栽培训技术、根部放菌技术、面沾花技术及植物侧剪枝早熟技术等高产高栽培技术,不仅为种植户节省了时间,也使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得到了进一步的增长。
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建设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型企业,万立军又多方筹资220万元,在杨渠基地建设了一家年生产无公害绿色肥料4500余吨的加加工厂。项目建成后,年实现利润25万元,在中卫市10万亩设施蔬菜提供优质、高效的无公害绿色肥料,使广大群众吃到放心菜。当年公司销售额达2650万元,为农民直接增加收入325万元。
这年,科源农贸公司被中卫市人民政府评为中卫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2008年1月,一场50年不遇的特大雪灾给中卫市设施蔬菜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广大大棚种植户的一代温室大棚全部受灾,二代大棚80%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农户绝望了,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了。
雪灾无情,人有情。看到这一现状后,万立军迅速为农户培育种苗,为民解愁,为政府分忧,回报社会。当时,正赶上种棚农户抢购种苗,万立军完全可以以市场价销售,但他没有这样做,在巨额利润面前,他选择了回报社会。他先后拿出5万多元20万株种苗援助给了受灾严重的大棚农户,其余35万株种苗全部按成本价提供给农户。于此同时,万立军还带领科源农贸公司全体员工到农户的田间地头进行防冻补救知识的讲解,面对面直接服务农户1300户,发动大小车辆300余辆次,为农户拉运各种防冻设施,使每座种植大棚相应减少经济损失2000元左右。万立军和科源农贸公司的义举,得到了自治区副主席刘慧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得到了大棚种植户的好评。
经过这场雪灾之后,万立军意识到,中卫设施蔬菜今后主要在“提质增效,抗御灾害”上做文章,预防抵御气候的变质。在中卫市科技局的支持下,以“做给农民看,带动农民干”为宗旨,2008年3月,万立军在扬渠率先兴建第三代新型日光温室实验示范基地。新建育苗温室大棚5个,其中,新型保温材料日光温室大棚2个,帘动温室大棚3个。建成后的日光温室大棚年育苗能力可达1000万株,为2万亩大棚提供了优质种苗。
当年,万立军又在文昌镇东园村,投资260万元,建设科源公司设施蔬菜示范园区。一是建设科源公司第二育苗中心,建设日光温室大棚10个。二是建设了新技术、新品种展示园区,新建日光温室大棚40个,并组装配套移动式喷灌、卷帘机、反光幕、膜下滴灌、气肥等新技术,同时茵佳妮设施蔬菜新品种,由技术人员定点技术指导200个示范棚,提高设施农业整体效益,为中卫市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做出示范。
万立军在发展农业设施时,发现近几年苗木花卉栽培、园林绿化有很大发展前途,就牵头成立了“绿大山园林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接手了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工业开发园区内外绿化、景泰高速公路绿化工程等多个项目。
万立军有着天生做商人的机敏,他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捕捉潜在的商机。2008年,当他看到当地水稻品种更新慢、品质差,万立军马上投资建设水稻种植基地,带动周边农民种植新品种,引导农户科学种植,让每位农户科学种植,让每位农户得到了好的收成。
2009年2月,万立军投资280万元,在扬渠基地建成水稻加工厂,并注册了“万齐”商标,生产香米、鲜米、贡米、蟹水米等绿色有机大米。年加工大米3500吨,销售额达1700万元,带动就业人员110名。万齐米业主要实行统一品种种植、统一机械化操作、统一使用无公害农药化肥、统一加工,打品牌销售的经营模式,万齐品牌一经推出,就迅速地占领了消费市场,销往甘肃、青海、新疆、北京、上海等地,受到了用户的好评。当年,万立军还投资72万元扩建了育苗中心一个,育苗能力达到了1500万株。
2010年,万立军投资460万元在扬渠基地建成可储存18000吨蔬果预冷库一座。通过土地流转,经营了2万亩土地的种植业务。在中卫工业园,投资2700万元建设枸杞干果加工厂。
经过多年的打拼于努力奋斗,万立军的企业越做越红火、越做越大。2013年,万立军成立了自己的集团公司--宁夏万齐农业发展集团。
人生苦短,岁月如歌。多年的打拼,万立军不但收获了财富,也获得了很多荣誉,但他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始终坚守“我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的人生信条,积极回报社会,参加社会公益事业,个人累计向社会捐款40多万元。
对于取得的成绩,万立军并不满足。他表示将继续以“做给农民看,带着群众干,拿我做示范,风险自己担”为遵旨,继续扎扎实实地做好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
1959年9月30日,彭德怀来到吴家花园居住,到1965年11月28日去往成都,担任“大三线”建设副总指挥,他在吴家花园度过了六年多时光。吴家花园相传是明末清初人物吴三桂曾经的住所,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对外联络部的专家招待所。
吴家花园是一座京式四合院,内部有14间房屋,院中的景色自成一体。里面有小桥流水,有假山亭阁,还有一些副宅。吴家花园占地五亩,距离颐和园两里地,周围就是一个大村子。彭德怀本就是农家子弟,他的祖辈都是贫苦的农民,为了求得救国救民的道理,他才义无反顾踏上了革命的光明大道。
这个农民的儿子来到吴家花园后,绕着院子走了一圈,估摸出院中的空置土地大概有一亩左右。院墙外还有属于吴家花园的两亩滩涂地,他不顾秋意已寒,脱下鞋子,踏入冰冷的水塘中。他弯下背,从水塘底部捞起一捧淤泥,放在鼻子边闻了闻,对警卫员称赞: “好泥,好泥!”
彭德怀在青年时期,曾在洞庭湖滨当过堤工,给恶霸劣绅用洞庭湖的淤泥堆田。他受尽了欺压,也是那时背被艰苦的劳动压得微驼,他自然也明白水塘里的淤泥,是种植瓜果蔬菜的好材料。
彭德怀曾对看望自己的侄子侄女说: “劳动对我是很需要的,国家还很困难,我还可以为人民减轻负担嘛!” 于是,彭德怀带领着警卫员、工作人员,在院中开荒种植瓜果蔬菜,挖池塘养鱼、种藕。
在劳动中,61岁的彭德怀和同志们一起挖淤泥,和同志们把淤泥用筐抬到院子中。同志们劝说他多休息一下,他总是不肯放下铁锹、箩筐,不服老。每次劳动,彭德怀总是满身泥水,浑身都被汗水打湿了,他笑着对同志们说: “出身汗,全身上下可舒服了。”
经过一个月的辛勤劳动,水塘被整整齐齐的清理出来了,水塘被加深,池塘里养了鱼、种了莲藕。堆积多年的淤泥,则被运到院子中,成为了田地的好肥料。院中的一亩多空地,也被收拾了出来,被彭德怀种上了各类瓜果蔬菜。
等到侄子侄女再来看他,吴家花园成为了真正的“花园”,蝴蝶在菜园里翩翩起舞,蜻蜓在“尖尖露角”的莲叶上驻足停留。彭德怀对侄女彭梅魁说: “你看,这回才真正成为了花园了。” 为了积肥,彭德怀用工资买了一个大缸,这个大缸有三尺多高,放在院子东南角屋檐下。
这个大缸就是粪缸,把粪便收集起来,盖上盖子,防止臭味跑出来。等到菜园中的瓜果蔬菜需要的时候,拿来用来施肥,院中的一亩荒地,在水塘淤泥和积累肥料滋养下,变成了肥沃的土地,庄稼们茁壮成长。彭德怀是一刻都闲不住的,有一次他看到菜园旱了,也没有叫警卫员,自己提着水桶去水塘里打水,准备浇灌一下菜园。
可是毕竟有了年岁,池塘边湿滑,摔了一跤,滑进池塘里。警卫员听到动静,赶紧下水救出了彭德怀,他胳膊就被摔伤了。等到下一次侄子侄女来看望他,看到他受了伤,关切地问: “伯伯,你怎么胳膊受伤了?怎么回事呀?”
彭德怀告诉了孩子们,是因为想打水浇菜,不小心给摔倒了。孩子们急切地说: “伯伯,你这么大年纪了,以后别干这些活了。” 彭德怀却对孩子们说: “像我这样的年纪,在农村干活的有的是,我没有什么娇贵的。我本就是农家子弟,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往后我一定注意,不再跌跤就是了。”
彭德怀还向孩子们介绍起大粪缸,说自己用便盆,把粪便收集起来,积少成多,种菜就不需要买肥料了。他高兴地对孩子们说: “现在肥料靠供给,给百姓的本就紧缺,我要是不买肥料,不就可以多卖些给老百姓吗?”
彭德怀除了种植瓜果蔬菜,在吴家花园六年间,他每天都要读书看报,而且有严格的学习计划。他常常读一些革命书籍,还学习了一些农业、园艺、种田等方面的书籍。这时的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不是在读书学习,就是在菜园里拾掇瓜果蔬菜。
每当他学习累了,就去往菜园里转一转,看着长势喜人的瓜果们,他的疲倦一扫而空。菜园里种植着白菜、萝卜、红薯、南瓜、豆角、葡萄树,还有一颗嫁接的苹果树,以及一小片麦子。这些都是彭德怀的珍贵宝贝,看着它们长得好,彭德怀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总是笑着对身边的同志说: “你看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老倭瓜很争气,一条藤上结了好几个,个头还大,估计不会再掉了,嫁接的苹果树也活了。” 院中的一小片麦子也渐渐孕育出麦粒,讨厌的麻雀总是来偷吃,彭德怀在学习中,听到唧唧咋咋的麻雀叫声,总要出来驱赶它们。
有时候,一天要出来驱赶了五六次,耽误了读书学习。为了让麦子不受损失,他用小扇子做了三个“扇人”,在清风中,小扇子“呼噜呼噜”不停旋转,吓得讨厌的麻雀再也不敢来了。彭德怀笑着对同志们说: “这是老百姓的智慧,我只是借来用一下,这样就能保证颗粒归仓了。”
等到孩子们再来看他,他笑着对孩子们说: “你看这麦子长得多好,麦穗长、颗粒饱满还多。” 有一次侄女来看伯伯,彭德怀问侄女: “你有没有菜吃?” 侄女回答: “有。” 彭德怀又关切地问: “你粮食够不够吃?” 侄女点了点头,说: “伯伯,够吃的。”
彭德怀好像没有听到似的,指着院中的马齿笕,说: “要是没菜吃,这东西可以当菜吃,可以当粮食。” 后来,彭德怀还是割了一大兜子马齿笕,给侄女带走了。1963年春一个周末,侄女彭梅魁和丈夫张纯一,带着三个孩子前来看望伯伯。
彭德怀喜爱孩子,把三个孩子一个个抱在怀里,一个个逗他们,孩子们和外公开心玩在一起。彭梅魁提出让伯父和三个孩子们和一张影,彭德怀拒绝了,转身进了屋。彭梅魁拿出相机,按下快门,只有彭德怀的身影和三个孩子同框,这张照片后来被称作“最美伟人照。”
彭德怀出身贫寒,和人民心心相印,血肉相连。他把人民的事情,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为此他多次主动降低自己的伙食标准。他把自己的口粮一减再减,规定自己每个月只吃18斤口粮,国家供给给他的东西,他也很少买。
孩子们担心他的身体,劝说他: “一定不要太节省,要注意身体 健康 。” 彭德怀则笑着说: “解决国家和人民的困难,我有两个办法:一是努力生产劳动,二就是勤俭节约。” 1964年,孩子们要回湘潭老家,彭德怀让孩子们给老家生产队,带去了自己一百元工资,帮助家乡的乡亲们。
彭德怀这时节俭到极点,他的牙刷前头的毛已经很稀疏了,还舍不得换一个。有一次,孩子们看到这个破旧的牙刷,想要给丢了,给伯父重新买一个。彭德怀赶紧拦下来,对孩子们说: “不要扔了,不要浪费了,能够多用一天就多用一天吧!”
在吴家花园,彭德怀自己的衣物破了,他亲手动手自己缝,从不麻烦工作人员。他的贴身衣服总是补丁摞补丁,却不舍得换一件新衣服。孩子们看他枕头套破了,提出帮伯伯缝一下,他连忙拒绝说: “不用,不用,我过一段时间自己补好就行了。”
在吴家花园六年间,彭德怀和周围村子里的百姓们,也渐渐熟悉起来。彭德怀有晚饭后散步的习惯,他喜欢走在田间小路上,而且一定要走到村子里。他有时候在桥上静思,仿佛回忆起小时候在家乡,那时候哪有现在怎么好的生活?
有时候遇到社员在田里工作,他总是和他们聊一会,聊他们的生活中的喜悦和困难?他看到社员工作繁忙,总是撸起袖子,下田帮助社员们劳动。附近有个八十多人的村子,彭德怀几乎每家都了解情况,常常同他们聊天。
村子里的百姓们,都知道这个热心的老同志,越来越喜欢这个好心的老人。吴家花园院外有一口水井,这口水井天旱就干涸,到了雨天就满了,其实井水就是雨水。后来,管理局决定在吴家花园内打一口水井,方便彭德怀使用。
彭德怀看到附近百姓们用水困难,提出这口水井不能我自己用,也要让附近百姓来打水。后来,在吴家花园西北角打出井水来,彭德怀站在大门口,欢迎乡亲们来打水。乡亲们有的挑着水桶,有的拿着大铜盆,接了水都笑盈盈的离开了。
彭德怀脸上挂满了笑容,后来,管理处不让老百姓来吴家花园内打水了,引得彭德怀很不高兴。他拿出自己的工资,让警卫员去买了一条管子,把水引到墙外去,在墙外修了一个水池子,继续让附近百姓喝到甘甜的水。
百姓们从此打水,都到水池子里打水,常常排成长队。有时候,彭德怀发现有孩子独自来挑水,总是亲自帮他们打上来,帮他们送回家去。1961年夏天,吴家花园附近的百姓家,还没有电灯,到了晚上吴家花园附近总是漆黑一片。
附近百姓家的孩子们想读书,只能点蜡烛,彭德怀看在眼中。当时,大家都没钱,也没有引电灯的材料,彭德怀决定帮助他们。他拿出自己的工资五六百元,购置了电杆、电线,把电引到了临近吴家花园的十四户百姓家中,孩子们终于可以在电灯下读书学习了。
这年夏天又是个多雨的季节,豆大的暴雨一连下了几天,还没有停下的意思。到了凌晨四点,彭德怀突然被一阵雷声惊醒,他穿上雨靴,去往村民卢兴家。这时卢兴家的两间老屋,正在狂风暴雨中摇曳,屋顶已经快被掀开了。
这时卢兴一家八口躲在危房内,彭德怀劝说他们去吴家花园躲一躲,他们不肯。于是,彭德怀和哨兵们搬来芦席,他拿着手电筒,指挥哨兵给卢兴家补房顶。在大雨中,这位老人浑身湿透,冻得瑟瑟发抖。
在替卢兴家补好屋顶后,这位老人不顾危险,淌着深水,去另几户家庭困难的百姓家查看情况。另几户百姓家也不乐观,于是他让哨兵把百姓们接到吴家花园,这几户百姓终于到了温暖的地方。彭德怀又让人煮了热姜汤,送到每个挨淋的百姓手中。
彭德怀小时候受过苦,知道百姓们的困难,总是把这些困难放在心上。吴家花园附近一户百姓李文林家,就受过彭德怀帮助,李文林本是民兵队长,却突遭劫难半身瘫痪。在彭德怀的关心下,李文林得到了救治,身体恢复了 健康 。
在李文林刚刚生病时,李文林的妻子为了给丈夫治病,给大儿子退了学,把刚出生的二儿子给送了人。彭德怀得知这件事后,给李家送去白糖、奶粉、饼干,国家供给给他的鲜奶,他也不喝了,让工作人员给李家送去。
彭德怀后来让工作人员,给李家又送去鞋子、袜子,帮助了李文林一家。后来,他更是劝说李文林夫妻,让李文林的大儿子复了学,让他们把小儿子给带回来。后来,公社领导知道了李文林家的情况后,帮李文林一家解决了医疗费问题。
后来,李文林夫妻多次来看望彭德怀,说: “您真是救了我们一家人。” 在彭德怀看来,身边的同志有困难,自己怎么袖手旁观呢?吴家花园的工作人员们,也多得到过彭德怀的照顾,他们家里有困难了,彭德怀总是拿出自己的工资,帮助工作人员们。
后来,吴家花园附近的百姓们,成年人称呼彭德怀为“彭老头”,小孩子喊他“彭爷爷”。百姓们都说: “彭老头来了以后,我们有了福。” 还有人说: “彭老头是好人,国家解决不了的问题,他给解决了(安电灯)。”
他们可能不知道,彭德怀在太行山上,就是这样同百姓们相处的。1939年,彭德怀率领八路军驻扎在襄垣县南丰沟村。一天傍晚,他吃完晚饭出来散步,突然看到一户村民家门口围着很多人。
彭德怀靠近一看,一头骡子在地上扑腾,肚子朝天,病得不轻。彭德怀让警卫员赶紧叫来八路军的兽医,让兽医给骡子诊治。到了半夜,彭德怀还担心老百姓骡子的安全,提着灯来到这户百姓家,看到骡子安然无恙在吃草,才笑着离开了。
喜鹊在我国有着好的寓意,襄垣当地有俗语说: “喜鹊迎面喳喳叫,定有财帛亲人到。” 八路军去往各地,都遵守当地百姓的风俗,团结着所有抗战军民。有一天,一位十五岁的八路军小战士调皮,爬上树把一个喜鹊窝给拆了。
彭德怀知道消息后,把小战士叫来,抚摸着小战士的头说: “我们八路军走到哪里,都要尊重当地风俗,否则就会脱离群众。” 彭德怀并没有指责这位小战士,而是温和地告诉他道理,小战士知道自己错了,低下了头。
后来,这位小战士向百姓们道了歉,百姓们都说: “小孩子年纪小,正是贪玩的时候,挑个喜鹊窝算个啥?你别批评他了。” 彭德怀只笑着对百姓们说: “这是八路军的纪律,不尊重百姓的风俗,也该受批评。”
这件事传遍四里八乡,当地百姓都说: “日本兵、国民党兵来了,烧杀*掠,无恶不作。人家八路军来了,连树上的喜鹊窝都保护着,真是实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的队伍。” 1939年7月,八路军总部转移到武乡砖壁村,村里的百姓听说八路军来了,都来欢迎八路军。
在欢迎的队伍里,有一个叫李二孩的百姓,带领当地乐班吹奏了一番,表达了对八路军打日寇的敬意。此后,每当八路军打胜仗,李二孩总是带领乐班,欢迎八路军将士们凯旋。1940年11月,彭德怀来拜访李二孩,给他送来一把竹笙,表达了对李二孩的感激之情。
太行山区本来就十年九旱,加上日寇残酷的“扫荡”,和层层麻麻碉堡、铁丝网的“封锁”,太行山区抗日军民的生存环境艰难。为了解决附近百姓田地干旱的问题,彭德怀召开会议,决定派遣一个水利建设技术小队,进行水利勘测。
后来,这个小队不负众望,拿到一手勘测资料,制定了 “用水车提水、筑土渠引水浇灌” 的灌溉水利建设方案。第二年春天,八路军指战员们和附近百姓们一起,拿着锄头、铁锨开始了“劳动大会战”。
彭德怀带头跳进冰冷的水中,开始了紧张的劳动,初春寒冷,他的额头还是渗出点点汗水。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工作,一条一千米、三米宽、一米宽的水渠修建完成,一条坚固的拦河坝竣工,大木制水车也做好了。
伴随着水车转动,河水被送入水渠内,送到了干旱的农田里,造福了当地百姓。1942年冬,八路军总部驻扎在军寨村,警卫连的同志们抓了一个“特务”,送到彭德怀面前。彭德怀一看,只是一个14岁的孩子,孩子瘦骨嶙峋,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
彭德怀温和地询问道: “孩子,你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这个小孩听到彭德怀这样问,眼泪瞬间落了下来。原来,这个孩子叫贾世宏,本来住在县城,后来日寇占领了县城,杀害了他的父母兄弟。
他的奶奶带着他,牵着家中仅剩的两头驴,趁着大雪天逃了出来。他们走到半路,又遇到了一群汉奸,把毛驴给抢走了,奶奶因为寒冷加上气愤,最终在半途中去世了。贾世宏只好各处流浪,流浪到军寨村,就被抓来了。
彭德怀眼眶湿润了,他怒斥道: “这些日寇、狗汉奸,真是太可恨了,我们一定要把他们全部歼灭,替所有受苦受难的百姓报仇!” 后来,彭德怀让贾世宏参加了八路军,让他在战场上为家人报仇雪恨。
1942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彭德怀在晚饭后,又去散步。他来到一条独木桥上,突然看到一个小女孩落入水中,岸边还有另一个小女孩在哭。彭德怀二话没说,跳入水中,把落水的小女孩救了上来。
他不顾浑身湿透,寒风刺骨,用大衣紧紧把落水的小女孩裹住。后来才知道,这个落水的小女孩才六岁,名叫赵彩凤,和姐姐一起来捡柴火,不小心滑入水坑中。赵彩凤获救后,她的母亲把烤干的大衣,送到麻田八路军驻处,并连连表达感谢。
彭德怀只笑着说: “军民本就是一家人,孩子落在水中,任何一位同志都会救起来的。” 八路军总部在左权县麻田驻扎期间,彭德怀还多次照顾附近贫寒的百姓。比如附近的赤贫户汪福成,彭德怀就常常帮助他,汪福成把彭德怀当成贴心人。
1942年到1943年间,麻田当地遭遇了旱灾,彭德怀把自己的伙食费省下一部分,帮助汪福成一家。彭德怀还号召八路军部队勤俭节约,帮助驻地附近百姓,度过荒年。有时候,汪福成在家门口碾面,彭德怀有空总是帮助他筛面。
有时候时间宽裕,彭德怀背起锄头,去东山帮汪福成开了几处荒地,汪福成家的光景渐渐好了起来。在离开麻田前,彭德怀拿出大衣和手杖,送给了汪福成一家,他只说: “你们以后用得着,也算我给你留个纪念!”
汪福成一家满含热泪,望着八路军队伍离去,直到望不见一点背影。彭德怀从湘潭乌石山村走来,他小时候受尽了旧 社会 的欺压,他不忍心看到百姓们受苦,这会让他有钻心之痛。彭德怀一生耿直刚正,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关心群众,把人民的疾苦永远系在心间,他燃尽自己的一生,照亮了人民的康庄大道。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497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