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有关古代神医的故事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他发明了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又称炎帝,然而关于神农氏是否就是炎帝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有关古代神医的故事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民医治疾病。

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则又成了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首领。长期以来,对于神农氏是否是炎帝这个问题,一直悬而难决。

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能食用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用作药用;不能够食用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里,提醒人们注意不可以食用。

[神农尝百草]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四天,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走哇,走哇,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闻到了香气。神农他们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狼虫虎豹,把他们团团围住。神农马上让臣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都赶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一块块伤痕,后来变成了皮上的斑纹。

这时,臣民们说这里太险恶,劝神农回去。神农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说着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

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们又劝他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神农摇摇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办法。后来,人们就把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叫“望农亭”。然后,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来。神农灵机一动,有了!他当下把臣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从来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才搭到山顶。传说,后来人们盖楼房用的脚手架,就是学习神农的办法。

神农带着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顶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老百姓找吃的,找医药,神农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做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后来,人们就把神农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们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都劝他还是下山回去。他又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说罢,他又接着尝百草。

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经》,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神农尝完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草药,来到回生寨,准备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见了。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农正在为难,突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和护身的几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从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气弥漫。

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

华夏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烈山,坐落在湖北省随州厉山镇九龙山南麓。古神农洞位于九农山腰。史书记载“神农母安登,感农而生炎帝”于此。在炎帝神农烈山名胜区内,建有炎帝神农洞、炎帝神农碑、炎帝神农纪念广场、炎帝神农纪念馆、炎帝神农牌坊等纪念性建筑物。炎帝神农烈山名胜区规划建设,以“建筑返古、环境还野”为特色,规划成“世界烈山宗亲会馆”、“祭祀朝圣”、“圣遗迹游览”、“大同街市”、“炎帝故里经济技术开发”、“服务接待管理”六个区,兴建修复炎帝神农殿、烈山大宗祠、圣贤殿、功德殿、神农庙、安登泉、百草园、观天坛、神农九井等景点。景观有姜河新潮、九岭晴岚、烟寺晚钟、山村夕照、古洞青雪、断岩缩雾、龙凤旗杆等,因材借景,秀丽非凡。几千年来,每逢炎帝生辰祭日,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群众前来烈山敬奉炎帝神农,缅怀华夏始祖,烈山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

春秋战国到今,历朝历史学家、历史文献作了肯定的记载,炎帝神农诞生於“湖北随州厉山”。如:春秋《礼记.祭法二十三》:“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起於厉山,或曰有烈山氏”。春秋《国语*鲁语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三国时韦昭注: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於烈山,(礼记*祭法)以烈山为厉山也。

《春秋左传注》第四册:“有烈山氏山之子曰柱为稷,(沈韩补注云:“(祭法)云:‘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注:‘厉山氏,炎帝也,起於厉山,或曰有烈山氏’。农即柱,厉山在今湖北随县北四十里”)自夏以上祀之”。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晋朝杜预为其作注曰:“烈山氏,炎帝也,起于厉。”

神农故里:炎帝始祖诞随州

“逶迤九十九冈岭,云壑幽藏小洞天。井社延里环厥水,鼎舜颉颃际仪轩。沧桑有变岩未变,草木能仙石亦仙。千古教民勤稼穑,烈山典祀至今传。”

相传,盘古开天地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安登的美丽少女,天天到烈山上放羊,一有空闲就到山上一个幽深的古洞里小憩一会。一次,她坐在洞中倚着洞壁睡着了,在甜美的梦乡,她见到一个自称七龙子的英俊少年同她相亲相爱,缠绵不已。后来安登住进洞里,并在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生下七斤重的肉球。家人对肉球颇为反感,于是举起石刀,欲劈肉球,没想到肉球自动裂开,跳出一个胖小子。安登十分高兴,为他取名“石年”。这个石年,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这个洞穴被后人称为神农洞,坐落在洞天山东麓,为神农故里最能撼动人们情思的景点之一。

中文名称: 扁鹊

又名: 秦越人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卒年: 公元前407—310

生平简介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卢(今济南市长清县)人。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扁鹊,传说是黄帝时代的名医。

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

济南郊区鹊山西麓有扁鹊墓,墓前石碑署“春秋卢医扁鹊墓”,并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整字样。

事迹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以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转身就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管辖的部位,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问了。”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就病死了。

“中医总的来说是一种基于实证的实用学科。中医能治病,这是几千年走下来一个民族的繁衍验证过来的。世界上没有一种骗术能够存在如此长时间而不被摒弃。但是中医的麻烦是它的传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据某种自圆其说的原理而自证其有的。于是就不乏牵强附会甚至白日见鬼的成份。

比如这边是一种植物,那边是一种病,在这中间是一个大大的黑箱。这个黑箱就是这种植物治这种病的依据。比如说芦根,白色,中空,入肺经。因为肺为金,主西方,配兑位,兑为白。可以。那么还有银耳,白色,好,入肺经。但是冬虫夏草治疗肺病在说法上就有些麻烦,冬虫夏草是深褐色的实体,既不白也不空,那么好,以淡盐水冲调引经。但还是不对,咸主水啊,说好的金呢。别急,虫草色棕,棕为艮,为土,而土生金,所以虫草入肺经。这一圈绕的;还有,按照生克原理,金生水,但是得了肾病,补肺却不足取。你见过治肾病补肺的古方么?没有。此路不通。那怎么办?也有话,肾乃先天之本。它给你来个特殊化。肾是肇始,天生的,后天的没有谁能再生它。

还有一些古已有之的提法根本就被现代解剖学验证错误的。比如左肝右脾。肝明明在右侧,脾在左侧。那不是露馅了?然而不然。翻翻中医学基础就知道,中医里说的脾跟西医解剖学里的脾脏不是一回事,西医里的脾是个实体,而中医里的脾则是一系列功能的总称,中医的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降浊,为仓廪之官。打个不确切的比方,中医里的脾好比是五脏六腑的动力系统,动力的强弱来源于脾气的盛衰,所以治疗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一系列脏腑下垂,中医开方总离不开补脾气。脾气补上来了,脏腑就托住了。升清么。又说,一看嘴唇发白,八成脾虚,为什么?脾统血,在华为唇,嘴唇发白那一定是脾统血功能的疲弱所致;要是多梦少眠呢?开几盒人参健脾丸。为什么失眠要补脾?脾在志为思,所以健脾丸一定有安眠理气、调理中焦的作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595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