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俗名徒长病。公稻子等。该病分布于世界各稻区,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该病经过种子消毒及采用无病种子可基本控制危害,但个别品种或不经种子消毒,育苗期间温度高时发病较重。
1 症状识别
此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苗不久即可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比健株高出l/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在死苗上生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1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问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剥开病茎,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褐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剥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以后茎秆逐渐腐朽。
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
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
2 病原鉴定
恶苗病系由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属的Fusariumonili-formeScheld(串珠镰孢菌)引起的。病部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一般五色。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小型分生孢子呈卵形,椭圆形或纺锤形,无色,单胞,或有双胞,大/j、为4-6微米x2-5微米,最初在分生孢子梗上串生成链状或簇生成球状,以后分散。大型分生孢子五色,细长,新月形,两端弯曲尖削,基部有足胞,大小为16-57微米x2.5―4.5微米,一般有3―5个隔膜。大型分生孢子通常着生于多次分枝的五色分生孢子梗上,多数分生孢子集聚时呈淡红色或橙红色,干燥时呈粉红色或白色。
病菌能产生赤霉素,所以能引起稻株徒长和节上产生不定根。
3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病株上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亦有越冬能力,但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
病种子播种后,幼苗就会感病,重者幼苗枯死。健种子播种发芽后,也可由于分生孢子萌发从芽鞘侵入而引起幼苗发病,导致徒长等症状。一般病株中菌丝体会蔓延到全株,但不熊扩展到穗部。感病或枯死的病株表面产生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而引起再侵染。在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侵染花器,造成秕谷或畸形,侵人颖或种皮组织内,而使种子带菌。脱谷时,病部的分生孢子也会飘落黏附于种子上,病菌便在种子表面越冬。
4 发病条件
4.1 带菌种子一般种子田未及时收割与脱谷,由于增加了带菌与侵染机会,这类种子播种后,往往比及时收割和脱谷的种子发病重。
4.2 种子受伤、脱谷时,由于脱谷机空隙小,转速过快,可。造成种子受伤几率高,如播种这类受伤种子比未受伤的种子发病重。
4.3 幼苗弱肓、苗床灌水不及时,缺水受旱,发生龟裂,易使幼苗根部受伤,或拔苗时由于育苗床土缺水使根部受伤,这类幼苗插秧后发病常重。
4.4 浸种不彻底药剂浸种不彻底的病种子比浸种消毒彻底的种子发病常重。
5 防治方法
此病是由种子传播为主的少循环病害,因此,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留无病种子和做好种子处理是防治关键。
5.1 建立无病留种田:留种田应选用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留种田及附近一般生产田,发现病苗或病株应及时拔除,以防传播蔓延。留种田应单收、单打、单贮。
5.2 种子消毒处理:?种子消毒处理是防治此病的有效措施。
种子消毒常用的药剂与方法有:
①25%施保克(咪鲜胺)乳油25毫升,加0.15%天然芸薹素20毫升,加100升水混配,,可浸4b0千克水稻种子,温度10%15~C、浸种7-5天,温度16―20~E、浸种4―3天,温度20-25℃、浸种3-2天,每天并要搅拌三次,取出直接催芽;
②25%使百克乳油2000倍液浸种72小时,亦可预防恶苗病、稻瘟病等。
一般浸种水位应超出种子10厘米,每天早、中、晚各搅拌一次。
5.3 拔除病株:结合田间作业,发现病株应立即连根拔除,防止传播蔓延。
5.4 防止稻苗根部和种子受伤;防止伤口形成是减少病菌侵入的关键。如育苗期要防止缺水受旱,损伤稻根;拔秧前要先灌水湿润,以防损伤秧苗根部;脱谷时要注意脱谷机间隙不宜过小,转速不宜过快,以免种子颖壳受伤,均可减轻病情。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恶脚苗,在秧田和本田均可发生,一般以秧田期发生严重。该病初侵染菌源为种子带菌,菌黏附在稻种上,随着播种出苗,病菌侵入,造成秧苗细弱、徒长而死亡。恶苗病发生轻重与初次侵染菌源多少关系密切,也受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和栽培管理的影响。发病还与土温关系密切,土温30~35℃时,病苗最多。脱粒时受伤的种子或移栽时受伤的秧苗,易于发病。旱育秧比湿润育秧发病重,湿润育秧又比水育秧发病重;长时间深水灌溉或插老秧,深插秧、中午插秧或插隔夜秧发病严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11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