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绿一红的解释
1、一绿:庐山云雾茶:产自九江市的庐山,最早是一种野生茶,后来由东林寺的名僧慧远将其改造为家生茶,此茶始于汉朝,宋代被列为贡品,曾经多次被评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庐山云雾茶的特点是茶芽肥、绿、润、多毫,条索紧凑秀丽、香气鲜爽持久、滋味醇厚甘甜、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通常用“六绝”来形容。由于受庐山凉爽多雾的气候以及日光直射时间短等地理条件的影响,云雾茶形成了叶厚、毫多、耐泡的特点。
2、二绿:狗牯脑茶:此茶产自吉安市的遂川,民间传言遂川有三宝:金桔、板鸭、狗牯脑。狗牯脑茶起名于遂川汤湖镇的狗头山,它的芽头比较细,最好的冲泡容器是透明的玻璃杯,一次的投茶量是2克左右,入水的时候一定要沿壁入水,因为此茶的绒毛比较多,如果不沿壁入水的话,会导致茶色浑浊。实际上,它的绒毛都是营养成分比较高的物质。
3、三绿:浮梁仙芝:此茶产地是景德镇的浮梁县,琵琶行中的“前月浮梁买茶去”道出了浮梁种茶制茶的深远历史。浮梁茶叶的外销历史可追溯到汉朝,明清时间大量销往欧洲,成为了外国人的日常必需品。浮梁仙芝生长在得天独厚的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平均每斤含4万以上芽头,具有条索紧细、白毫微显、色泽翠绿、兰花高香、汤色明亮、滋味鲜爽、叶底匀嫩等特点。
4、四绿:婺源绿茶:婺源被称为茶乡,婺源茶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是著名的产茶区,一直以来都盛产绿茶。这里的茶树大多生长在高山深谷中,饱受雾露滋润,萌发的芽叶厚嫩柔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等成分,制成的茶叶具有“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三大特点。
5、一红:宁红茶:宁红茶是我国最早的功夫红茶之一,产自于江西省修水县,修水古称宁州,因此得名宁州红。清道光至民国初期宁州红曾是中国顶级红茶的代表,畅销欧美,拥有“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之美誉的美誉。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 来源:中国日照 作者:信息中心 阅读: 〕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但很难溶进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17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