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思茅区彝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怎么样?
普洱市思茅区彝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2016-05-26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边城西路8号5幢2单元201号。
普洱市思茅区彝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30802MA6K6AC88W,企业法人刘彪,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普洱市思茅区彝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家禽、牲畜、蜜蜂的养殖、收购、加工及销售;茶叶、咖啡、蔬菜、经济林木、中药材、经济作物、苗木的种植、加工及销售;农副产品的收购、加工及销售;从事货物和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普洱市思茅区彝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玉溪市峨山县怎么样?
人们通常习惯以有无辣味或辣味的轻重,将辣椒分为“辛辣椒”、“微辣椒”和“甜椒”。但在植物学上主要按亲缘关系、形态特征等进行分类。
(一)林奈分类
18世纪中叶(1753年)林奈(Linnaeus)在《物种》一书中首先将辣椒分为两个种,即一年生椒(Capsicum annuum L.)和灌木状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1767年林奈又把辣椒分为另外两个种:小樱椒(C.baccatumL.)和大椒(C.grossum L.)。
(二)伊利希分类
伊利希(Irish,1898)在林奈分类(1753)的基础上又将一年生辣椒分为以下7个变种。
Capsicum annuumL.一年生辣椒
var.conoides(Mill.)Irish朝天椒
var.fasciculatum(Sturt.)Irish簇生椒
var.acuminatunm Fingern线形椒
var.longum(D.C.)Sendt.长形椒
var.grossum(L.)Sendt.圆形椒
var.abberviatum Fingern圆锥椒
var.cerasiforme(Mill.)Irish樱桃椒
Capsicum frutescens L.灌木状椒
(三)贝利分类
后来贝利(Bailey L.H 1923)认为林奈所划分的一年生椒和灌木状椒应属于同一个种,在热带这个种为多年生的灌木类型,而在温带地区又作一年生蔬菜种植,并采用了C.frutescens L.为种名,其下分为5个变种:
var.cerasiforme Irish樱桃椒
var.conoides Irish圆锥椒
var.fasciculatum Sturt.簇生椒
var.longum Sendt.长形椒
var.grossum Sendt.灯笼椒
由于贝利分类中所涉及的实际上多为一年生辣椒,故目前许多学者也使用C.annuum这一种名。《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1991)中辣椒所用的种名即为: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而日本基本上采用Irish的分类法。
(四)斯密斯分类
Smith和Heiser等于1951—1953年将辣椒分成4个种:
Capsicum pendulum Wild铃椒
Capsicum frutescens L.灌木椒
Capsicum annuum L.一年生椒
Capsicum pubescens Keep.茸毛椒
(五)费洛夫分类
20世纪中叶,苏联作物研究所收集了近800份辣椒种质资源,并对其地理分布、生态条件、形态特征和种间杂交的可育性方面进行了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费洛夫(A.И.ФИЛОВ,1956)在对辣椒的进一步分类中,将一年生辣椒分成4个亚种(其中又将甜椒——灯笼椒亚种(ssp.grossum)分为5个变种……),21个变种:
1.甜椒亚种(C.annuum ssp.grossum Fil.)
var.pomifera番茄形椒
var.latum钟形椒
var.ovatum圆锥椒
var.cordatum保加利亚尖椒
var.zilindricum圆柱椒
2.大辣椒亚种(ssp.acerum Fil.)
var.proboscideum M.象鼻形椒
var.longum Sendt.长椒
var.breviconoideum Haz.锥椒
var.fuscus Cordero.褐色圆锥椒
var.procerus Fil.高秆椒
var.dactylus M.指形椒
3.小辣椒亚种(ssp.microcarpum Fil.)
var.acuminatum Fing长尖椒
var.brevidactylus M.短指椒
var.reptatum Fil.匍匐椒
var.conoides Mill.圆锥椒
var.cerasiforme Mill.樱桃椒
var.ovare Haz.卵形椒
var.fasciculatum Sturt.簇生椒
var.ornamentale Haz.观赏椒
4.野生辣椒亚种(ssp.spontaneum M.)
var.baccatum L.草莓椒
var.minimum Mill.针形椒
(六)加佐布希分类
苏联加佐布希(B.Л.Γaзебущ,1958)又将辣椒分为4个种,29个变种:
Capsicum angulosum Mill.秘鲁椒
var.jazepezucku Haz.佳真处卡椒
var.bicoloratum Haz.两色椒
var.tetragonocarpum Haz.四角椒
var.longipetiolatum Haz.长柄椒
var.cylendropedicellatum Haz.筒状椒
var.macrophyllum Haz.大叶椒
var.mesaphyllum Haz.小叶椒
Capsicum conicum Haz.哥伦布椒
var.umbilicatum Haz.缠头椒
var.baccatum Haz.浆果椒
var.medelinse Haz.麦哲椒
var.cereolom Haz.蜡烛椒
var.elongatum Haz.长柄椒
var.brevipellolatum Haz.短柄椒
var.lamprocarpum Haz.灯笼椒
var.vellosoanum Haz.天罗隆椒
Capsicum annuum L.墨西哥椒
var.fascioculatum Irish朝天椒
var.cerasiforme Irish樱桃椒
var.longum Sendt.长椒
var.breviconcidum Haz.短锥椒
var.grossum Sendt.柿子椒
var.ovoidcum Fingerh.阔椭圆椒
var.conoides Irish圆锥椒
var.ribeiforme Haz.红醋栗椒
var.bukasovu Haz.布卡晓夫椒
var.ornamentele Haz.观赏椒
var.acuminatum Haz.长尖椒
var.chordule Haz.小刀形椒
Capsicum pubescens Keep.茸毛椒
var.nigroisementum Haz.黑子椒
var.griseonigosemineum Haz.灰黑子椒
(七)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IBPGR)分类
1983年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发表的《辣椒遗传资源》一文中,将辣椒属(Capsicum)归纳为栽培种、未被利用的野生种和已被人们所利用的其他辣椒种共32个,其中确定了辣椒栽培种有5个,分别是:
1.一年生辣椒
(C.annuum)包括各种栽培甜椒和辣椒的大部分品种,是目前栽培最广,生产上最重要的一个种。它原产于中美洲,核型分析表明它起源于墨西哥。该种的野生变种(C.annuum var.minimum)分布在美国南部至南美洲北部的广大地区;另一野生变种(C.annuum var.glabriusculum)分布在美国南部、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Pickersgill,1969)。这个种的特征是花多单生,少簇生,花梗多下垂、少直立,花冠乳白色居多,少紫色,花药蓝色或紫色,萼片平直。成熟果花梗和花萼连接处无环状缢痕,果肉较硬(某些品种较软)。种子浅**。染色体数2n=2x=24,具近端着丝点染色体臂2对。
2.灌木状辣椒
(C.frutescens)原为野生种,灌木或亚灌木,类似杂草或半驯化植物,广泛分布于美洲热带低凹地区,东南亚也有分布。其特征为花多单生,少有2至数朵簇生,花冠乳白色至白色,略呈绿色或**,花冠裂片稍外卷,花药蓝色。有些叶节具2个或多个花梗,花梗直立。果实纺锤状,长7~14cm,果肉一般较软,成熟果花梗和花萼之间无环状缢痕。味极辣。种子浅**。染色体数2n=2x=24,具近端着丝点染色体臂1对。
C.frutescens抗疫病和黄萎病(Mikova Popova,1981),因此对辣椒抗病育种有重要价值。
3.中国辣椒
(C.chinense)为亚马孙河流域栽培最为广泛的一个种,和C.frutescens一样,广泛分布于美洲热带地区。该种类似于木本辣椒,每叶节着生花2朵至数朵,簇生,少单生,花冠多绿白色,少有乳白色或紫色。花梗直立或斜向。与C.frutescens区别主要是花萼与花梗之间有缢痕。果肉较硬。种子浅**。染色体数2n=2x=24,具近端着丝点染色体臂1对。据Mikova和Popova(1981)研究,该种可抗黄萎病。
4.下垂辣椒
(C.baccatum var.pendulum)主要产于南美洲,其他地区很少种植。它的栽培种是C.baccatum var.pendulum,野生种为C.baccatum var.baccatum(Eshbaugh 1970)。野生类型主要集中在玻利维亚及其周围地区。花单生,花冠上有**、棕褐色或棕色斑点,并具有显著的萼芽,与一年生辣椒不同。成熟果的花梗和花萼连接处虽有时具不规则皱纹,但无环状缢痕。果肉较硬。种子浅**,染色体数2n=2x=24,具近端着丝点染色体臂1对。C.baccatum抗TMV、CMV和疫病(Mikova和Popova,1981)。
5.柔毛辣椒
(C.pubescens)广泛种植于安第斯山区,在美洲中部和墨西哥部分地区也有栽培,是一种具有独特形态的栽培种。目前尚不清楚其祖先,但其和南美洲的一些野生种C.eximium、C.cardenasii和C.tovari有亲和性。花单生,花冠紫色,少有白色带紫色。成熟果花梗和花萼连接处无环状缢痕。果肉硬,果实**或橘**,肉较厚。种子浅黑色,多皱纹,染色体数2n=2x=24,具近端着丝点染色体臂1对(《中国作物遗传资源》,1994)。
中国在辣椒分类上以采用Bgiley的分类为多,同时也采用Irish的分类,有时也有学者采用费洛夫分类(《蔬菜栽培学各论(北方本)》,1979)。
美国对Bailey、Irish、Smith和Heiser的分类法均有采用,但以采用Smith和Heiser分类较多。
苏联各种不同的分类法均有采用,其中加佐布希(B.Л.Γaзебущ.,1958)分类法因十分繁琐,其他国家少有采用。
综上所述,虽然1983年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IBPGR)讨论过辣椒属(Capsicum)统一分类的问题,但实际上仍未能形成统一的分类共识。
(八)中国辣椒的植物学分类
中国辣椒种质资源极为丰富,目前全国所收集的各地地方品种已达2000多份,经初步鉴定结果,确定中国有两个种,即一年生辣椒(C.annuum L.)和灌木状辣椒(C.frutescens L.)。
1.一年生辣椒
(C.annuum)中国各地栽培的辣椒品种绝大部分属一年生辣椒。李佩华(1994)在对中国辣椒的初步研究中,将一年生辣椒以果实的不同形态特征为主要分类依据共将其归属为6个变种:
(1)长角椒(C.annuum L.var.longum Sent.)果形有牛角形、长圆锥、羊角形3种。果形指数3~5,果基花萼多数平展。该变种在中国各地分布最广,栽培面积最大。该变种种质资源较为丰富,湖南、湖北、贵州、云南、江西、山西、河南等省栽培最多。植株高矮不一,株型较开展,分枝性较强。单株结果多,果梗下弯,果实下垂,果实长圆锥形或粗长圆锥形,个别略弯曲,颇似牛角或羊角,故称牛角形或羊角形;按其果的大小、长短又可细分为大牛角(大羊角)、牛角(羊角)、小牛角(小羊角)或长牛角(长羊角)和短牛角(短羊角)形。果面光滑或有浅棱,部分品种有浅皱或多皱。果顶先端渐尖,有时呈小钩状、钝状,少数品种平或略凹。果基部花萼多平展,少有浅下包。纵径10~27cm,横径1.7~4.0cm。单果重以10~40g居多,最大单果重也有70~150g,果肉厚0.15~0.40cm。果实含水量中等,味微辣或辣,宜鲜食或兼加工用。该变种的部分品种具有抗逆、抗病、丰产、适应性强等特性,不仅广泛用于生产,如兖州羊角椒、昭通大牛角椒、宁夏牛角椒、石河子牛角椒、伊利大辣椒、益都辣椒等;而且其中有一部分是重要的育种亲本材料,如湘潭晚、21号牛角椒、汉川椒、云阳椒、伏地尖、吉林耐湿椒等。
(2)指形椒(C.annuum L.var.dactylus M.)该变种有长指形、指形、短指形3种果形,果形指数在5以上,果基部花萼下包或浅下包,果肉薄,为中国辣椒重要种质资源。栽培分布广,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福建、陕西、河北、山西等省。中国出口外销的干辣椒优良品种大多出自该变种。植株矮至高大,株型较开展,分枝性较强。单株结果率高,果实下垂或直立,果顶先端渐尖,有时呈小钩状或呈钝状(短指形为多)。果实纵径5~24cm,短指形纵径5cm左右,长指形纵径12cm以上;横径均较细小,果形指数较高。单果重3~15g,最大单果重20~30g。果肉厚0.10~0.15cm。果实含水量少,辛辣味强,宜加工干制。其代表品种有陕西省的8819线椒和8212线椒,河北省的望都辣椒、鸡泽辣椒,云南省的邱北辣椒,四川省的西充椒、什邡椒,河南省的永城辣椒,福建省的宁化辣椒,湖南省的攸县玻璃椒等。
(3)灯笼椒(C.annuum L.var.grossum Sent.)该变种果形有长灯笼、方灯笼、宽锥形和扁圆形4种,果形指数1~2,果大、肉厚、味甜居多,也是重要的辣椒种质资源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华东沿海、华北、东北地区大中城市近郊。植株矮至中等,直立、紧凑。单株结果少,果柄多下弯,少直立。果面光滑有纵沟,浅至深。果顶略凸,平或下凹(浅至深)。果基部梗洼处多内陷,花萼平展。果大,纵径5~10cm,横径5~8cm,肉厚0.3~0.6cm,薄肉型以0.3cm左右为多。单果重40~200g,最大单果重750g。果肉含水量高,质脆、味甜或微辣,多为鲜食炒菜用。该变种中大部分为甜椒,其抗逆性和抗病性均低于辣椒,适宜夏季较凉爽地区和反季节栽培,且对肥水条件要求较高。其代表品种如上海甜椒、北京茄门、山西省的二猪嘴、吉林省的麻辣三道筋、吉林3号,黑龙江省的双富、巴彦、牛心辣椒等。
(4)短锥椒(C.annuum L.var.breviconoideum Haz.)该变种多分布在江苏省南京市、安徽省合肥市、云南省昆明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植株矮至中高。结果多或中等。果实下垂,中小圆锥形或中小圆锥灯笼形。果顶钝尖或有凹陷,果面光滑有纵沟,有的品种有许多较深的横向皱褶似螺旋状,或有凹凸。单果重6~14g,纵径6~11cm,横径2.5~6cm,果形指数2左右,果肉较薄,约0.15cm,多汁,质软,味微辣或辣,可鲜食。其早熟性突出,适于早熟栽培或在育种中作早熟亲本。代表品种有江苏省的南京早椒(黑壳、黄壳),安徽省的合肥四叶椒,湖北省的武汉矮脚黄,云南省的昆明皱皮辣,江西省的九江早椒,四川省的二斧头,河南省的漯河一窝蜂,山东省的铃铛皮辣椒等。
(5)樱桃椒(C.annuum L.var.cerasiforme Irish)中国云南、贵州、福建省等少部分地区有栽培,主产区为云南省的建水县。植株中等高,结果多,果实直立或斜生,果小,大多为近小圆球形,呈樱桃状,少数为小宽锥形似鸡心,又称鸡心椒。果色有红色、**或微紫色。樱桃椒纵径2.1~2.4cm,横径2.40~2.65cm,单果重1.6~10g;鸡心椒纵径2.85~4.00cm,横径0.6~1.6cm,单果重1~3g,肉厚0.2~0.4cm。果基部花萼平展,果顶平。辛辣味极强,多用于制干椒或切碎腌渍,也可作观赏植物栽培。其代表品种有云南省的樱桃椒,福建省的沙县纽扣椒等。
(6)簇生椒(C.annuum L.var.fasciculatum Sturt.)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海南、陕西、贵州、河北、河南等省。植株矮或高大,株高45~90cm,枝条密生,叶狭长,果实簇生,细长,果色鲜红至深红色,每簇果实2~10余个,短指形或短锥形。果小,单果重2~6g,纵径4.0~7.8cm,横径0.8~1.40cm,果肉薄,约0.07~0.10cm,辣味浓。耐热,耐病毒病。宜制干调味用。主要代表品种有四川省的七星椒、湖北省的石首七姐妹、陕西省的安康十姐妹,河北、山东省的天鹰椒、海南省的五彩椒等。
2.灌木状辣椒
(Capsicum frutescens L.)本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地区。主要有:
(1)小米辣 为中国唯一的野生辣椒,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较多,在元江和建水县也有零星分布,海南省有少量栽培,主要生长在荒山坡和沟谷及房前屋后的路边。多年生,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常年能开花结果,为直立灌木或灌木状草本,株高可达80~180cm,开展度94~152cm。茎叶光滑,绿色,叶片小而窄,卵形至卵状披针形。花单生,偶有2花着生于同一叶腋处,花小,花冠浅绿白或浅绿**。果顶向上,单生,嫩熟果绿色,老熟果红色。果极小,近长纺锤状,类似较大的麦粒,果基部花萼下包。果实纵径1~2cm,横径0.4~0.6cm,肉厚0.1cm,单果重0.15g,果柄长1.5~3.0cm。肉质软,辣味强,可鲜食或晒干作调味品,老熟果具有花萼和果柄易分离而自行脱落的原始特性。
(2)大米辣 分布于云南省思茂、景洪、勐腊、个旧等县(市)。多作一年生栽培,茎枝幼嫩时为草质,成长后逐渐木质化。植株生长势强,分枝多,株高90~110cm,开展度150~180cm。茎、叶、花形态特征同小米辣。果实在植株上除直立着生外,还有下弯和侧生者,果实较小米辣大,短指形,近似萝卜角状。嫩熟果浅绿黄或浅绿色,老熟果红色,有光泽,果基部花萼下包。果实纵径4~7cm,横径0.7~1cm,肉薄,约0.1cm,胎座小,种子多,单果重1.0~1.5g。晚熟,结果多,较耐热、耐湿。对病毒病和炭疽病抗性较强。辣味强,老熟果红色,果肉含水少,品质较好,宜制干,也可腌渍。
(3)云南涮辣椒 属稀有辣椒种质资源,为多年生灌木状辣椒一个新的栽培变种(刘红等,1985)。学名Capsicum frutescens L.cv.Shuanlaense L.D.Zhou,H.Liu et P.H Li,cv.nov。分布于云南省西部及西南部思茅、潞西、瑞丽等县(市),零星种植于半阴处。夏秋季开花结实,一、二年生,直立,为草本至亚灌木,株高160cm,开展度150~170cm,花小,花冠浅绿黄或浅绿白色。果单生下垂,嫩熟果浅绿色,老熟果橘红转鲜红色,有光泽。果实为卵状短圆锥或圆锥小长灯笼形,花萼小,平展或下包,紧扣果肩部。果实纵径3.7~7.0cm,横径2.0~3.0cm,3~4心室,肉厚0.1~0.2cm,单果重4.5~7.0g,果内种子少。晚熟。结果期需高温、高湿。耐热。易感病毒病。具特有的辛辣气味,辣味极强,不能直接食用,只能将果切开,在热汤中涮几下,整锅汤即有辛辣味,故有:“涮辣”之称。
(4)大树辣[Capsicum frutescens L.f.pingbianense P.H.Li,L.D Zhou et H.Liu,f.nov(C.annuum L.f.pingbianense P.H.Li,L.D.Zhou et H.Liu,f.nov.)] 云南省东南部屏边县地方品种,栽培历史悠久。该变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为多年生高大灌木。四年生株高可达3m,树干横径4~6cm,侧枝繁茂,可生长7~8年。花冠白色,花冠裂片边缘及基部带浅紫晕。果柄下弯,果实粗指形,花萼浅下包,果顶渐尖或钝尖。嫩熟果深绿色,老熟果深红色,纵径7.0~12.5cm,横径1.2~1.5cm,单果重6g左右。辛辣味强并具有芳香味,可鲜食或干制,红熟果可作调味品。晚熟。在种植地区轻度感染病毒病。
峨山彝族自治县
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成立于1951年5月12日,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也是云南省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县。全县两个街道两个镇两个乡,土地面积2,908,869亩,人均26.1亩,耕地面积174,099亩,人均1.2亩。在这块神奇古老的土地上,居住着彝、汉、哈尼、回、蒙古等勤劳、勇敢、智慧、纯朴的14万各族人民。少数民族占62.8%。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峨山历史悠久,据塔甸老龙洞出土的旧石器时期人类下颌骨及石器、骨器、动物骨骼化石,证明距今约1—2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据史籍记载,峨山地域在先秦时期属古滇国辖地,汉属益州郡愈元县地。三国时期益州郡划设建宁郡,峨山属建宁郡俞元县地,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南宁州绛县地。后属南诏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国时期属秀山郡。元宪宗六年(1256年)置嶍峨千户,隶阿僰万户。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置嶍峨州,隶临安路;二十六年(1289年)改置嶍峨县,隶属安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仍置嶍峨县,隶临安府。清沿明制。民国建立人仍名嶍峨县。民国2年(1913年)裁府设道,隶蒙自道。民国18年(1929年)废道制,直隶云南省政府。民国19年(1930年)更名为峨山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49年10月24日在甸中成立峨山县临时人民政府。1950年2月2日县临时人民政府由甸中迁回县城。1951年5月12日成立峨山民族自治县。
1954年6月18日改称峨山县彝族自治区。1956年1月17日改称峨山彝族自治县隶玉溪专区。1971年隶玉溪地区。1998年隶玉溪市。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峨山彝族自治县辖5个镇、3个乡:双江镇、小街镇、甸中镇、化念镇、塔甸镇、岔河乡、大龙潭乡、富良棚乡;化念农场?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2005年概况
2005年完成生
产总值14.86亿元,比2002年增5.85亿元,年增长14.3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5亿元,比2002年增2.87亿元,年增长30.1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5亿元,比2002年增0.58亿元,年增长26.72%;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928元, 比2002年增802元,年增长11.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28元,比2002年增2498元,年增长12.07%。
2005年工业经济拉动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2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6.7个百分点。资源优势、区位优势逐步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愈显现。同时,较好地拉动了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大农业投入,落实农业科技措施,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全县粮经种植比例由2002年的50.4∶49.6优化为2005年的41.5∶58.5 。烤烟支柱地位得到巩固,粮食、油菜稳步发展,畜牧业结构调整和良种引进工作力度加大,林业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
在党的领导下,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民有民营为主要形式,完成了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进一步理顺体制,明晰产权,激活机制,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促进了生产要素向优势特色行业集中,支持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发展势头增强,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以“一瓶酒、一块铁、一包肥、一壶油”为主的县域特色产业。
三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24∶33∶43 调整为2005年的22∶36∶42。[1]
2011年综合
[2]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7.92亿元,增长10.5%,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6.18亿元、17.97亿元、13.77亿元;财政总收入7.65亿元,增长3%,地方财政收入3.86亿元,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23亿元,增长3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亿元,增长2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46元,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6089元,增长16.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7%。
农业经济
实现农业总产值9.95亿元,增长7.8%。实现粮食总产5591万公斤,增长17%,确保了粮食安全。烤烟生产再创佳绩,收购烟叶1164万公斤,交售收入2.21亿元,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烟农增收4355万元,实现烟叶税4858万元。全力支持红塔集团推进中国第一座烟草庄园——玉溪庄园·峨山凤窝园建设,着力打造有机烟叶生产基地。种植油菜6.29万亩,实现产值3598万元。种植蔬菜3.43万亩,实现产值9837万元,增长53.9%。积极推进良种繁育、动物防疫、标准化生产等工作,实现畜牧产值3.54亿元,增长15.6%。稳步推进“2213”工程,新植竹子2.43万亩、核桃2.91万亩、魔芋1.02万亩、除虫菊1.2万亩;累计种植竹子13.22 万亩、核桃17.33万亩。完成中低产林改造1万亩。农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兑付农业保险324万元。全面落实农作物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强农惠农政策,兑现补贴资金1155万元。启动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工作,兑现奖补资金339万元。投入1656万元,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52个。投入210万元,实施新农村重点村项目17个。
工业和建筑业
实现工业总产值52.63亿元,增长14.8%。“四个一”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产值36.53亿元,主导地位更加凸显。贯彻落实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园区产业聚集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入园项目26个,实现产值37.42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1.1%。重点工业项目顺利推进,源天生物除虫菊产业化迁扩建、顺兴纸业10万吨包装纸、宏峰建材60万吨旋窑水泥项目竣工投产;矿冶集团化念铁矿深部开采技改和100万吨菱铁矿磁化分选、天恒通泰公司劣质褐煤深加工等项目稳步推进,绿汁江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第一级龙门电站即将完工,第二级雨果电站建设积极推进;新银河化工迁扩建、中粮集团15万吨木薯燃料乙醇、翔展公司3万吨数控机床铸件及精加工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第三产业
以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民族文化旅游、房地产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13.77亿元,增长7.7%。积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完成《峨山县旅游业总体规划(修编)》、《“梁子一路情”文化旅游线路策划》和《塔甸镇大西部分区域概念性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彝人谷”等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全年共接待游客7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7 亿元,增长15.1%。继续落实汽车下乡、家电下乡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全年共补贴15338台次、671万元。交通运输、房地产保持较快增长,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发展。市场监管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城乡市场繁荣兴旺。
编辑本段民族概况
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编辑本段交通运输
峨山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213国道纵贯全境,是通往思茅、西双版纳等南部边疆的交通咽喉。县城距昆明126公里,距玉溪28公里,距昆玉铁路终点站17公里。昆玉及玉元高等级公路建成后,到昆明仅需1个多小时,到玉溪只需20分钟。 ?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峨山物华天宝,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煤、铜、钴、镁、铅、锌、硅、高岭土、硅澡土、花岗岩、大理石等。这些矿藏大都分布于公路沿线,品质较好,矿点集中,便于开采。其中铁矿储量达亿吨以上,平均品位达50%以上,煤炭储量近3000万吨,且多为优质无烟煤。峨山山清水秀,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森林茂密,低纬度、高海拔的良好生态环境和立体气候,极适宜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郁郁葱葱的森林蕴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
编辑本段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并入国家电网运行,全县8个乡镇73个村(办)全部通电、通路;建成公路1356公里,新修的高速公路(玉元公路)预计2000年通车,城乡程控电话总容量近万门,开通了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机,建成各类专业市场15个。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峨山属高原地貌形态,地形东部狭长,西部较宽。境内海拔2000以上的高山有60多座,较大的有高鲁山、大西山、总果山、大黑山、火石头山等。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部因受曲江(县境称猊江)切割,形成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山地与谷地相间的地貌形态。中部的岔河、塔甸、富良棚等乡属岩溶比较发育的石灰岩地区,群山起伏,溶洞、洼地较多,有地下沟、河分布,地面水源较缺。西部和北部,山高坡陡,箐深谷狭,地形破碎。全县平均海拔1691米,最高点为北部甸中镇镜湖行政村的火石头山,海拔2583.7米,最低点在西部绿汁江边的丫勒,海拔820米。
峨山地层出露比较齐全,从最新的第四系到古到老的昆阳群地层均有出露,而以距今7000万年至2.25亿年的中生界地层分布最广,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0%以上。
峨山地处康滇地盾东界,燕山运动时期(距今7000万年左右),康滇地盾发生强烈褶皱、形成了许多断裂带,县境东部的双江、小街等地,位于曲江断裂带上,地壳运动剧烈,地震活动频繁。据史料记载,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至公元1970年的275年间,曾发生过7次较大地震。发生于1970年1月5日凌晨1时零分34秒的一次大地震,震级达里氏7.7级,震中在小街镇大海洽行政村驻地梅子树村。这次地震波及云南省南部的大部地区,以峨山、通海、华宁、建水等县灾情最重。峨山受灾面积达475.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3.58%。小街、双江等镇的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编辑本段生物化石
1、恐龙化石。如今先后在甸中镇的昔古牙村附近、古井村南面l公里半的山坡上;岔河沿河村、中正村东200米处的山坡上;大龙潭塔克村;西舍迭以北1公里至绿汁江斜坡地带等多处发现距今二亿三千五百万年左右、一亿七千万年左右、晚三叠世至早朱罗世的恐龙化石。
2、古象牙化石。甸中镇团山水库发现15颗长0.11米,宽0.08米厚0.025米,距今500万年前的古象牙化石,现由峨山县文化馆收藏保存。
3、其他动、植物化石。甸中镇贾栗木村发现爬行动物化石,经鉴定属“蛇颈龟类一新种”,定名为“峨山蛇颈龟”。时代是晚朱罗世。在贾栗木村附近的“莫若依多”(彝语,就是鱼睡觉的地方),曾发现过不少鱼化石,专家鉴定为“早朱罗世的硬骨硬鳞类鱼”.是现代侧鱼、鲤鱼的祖先。另外,在塔甸乡黑腻村附近,也曾发现“莫若依多”类化石。
在富良棚乡稻香村西面的绿汁江边的几堵崖壁上,则富有中生代植物化石,在含碳质的石灰岩上,有着多种层理清晰的棵子类和真蕨类化石,其种类之多,数量之丰,被专家们称之为中生代的植物化石宝库。
4、恐龙脚印。在甸尾村的冬帽山脚下“妖精塘”的石灰岩上,地质工作队于1982年12月发现17个恐龙脚印,每个均呈鸡爪形,相距有1.2米.中趾长0.31米.两边趾尖趾0.25米。
据考察:一亿七千万年前,“妖精塘”一带,是一片沼泽、湖泊区,气候炎热,水边生长着茂密的蕨类植物,是恐龙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因此常常在湖边淤泥上留下明显的脚印。后来,湖泊干枯,植物死亡,恐龙也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而灭绝,但留下的脚印却随着淤泥变成岩石而被保留下来,成为珍贵的化石。
编辑本段地方特产
小街舂鸡
化念烤鹅
坡脚杂菜
核桃煮鸡蛋
玉林泉酒
玉林泉酒始创于清朝中叶,民国年间便驰名滇中,距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玉林泉酒始终固守云南传统的小曲小罐发酵工艺,坚持纯粮酿造,以其绵、甜、净、爽的独特风格及个性魅力,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日久弥香,给人们带来激情与欢乐。
2005年,玉林泉酒业借势而上,与世界500强企业——泰国TCC集团联姻,实现强强联合,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依托泰国TCC集团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管理理念、良好的人脉关系和优异的产品品质,将玉林泉打造成中国大型小曲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和国际知名品牌。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元人民币,拥有员工500余人,通过外引、内培等方式,造就了一支能吃苦、懂管理、善经营、技术精的专业团队。 2008年玉林泉酒业基础白酒产量达到7000千升,可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超过2000万元。公司顺利研制成功53°原浆酒、12年50°陈酿酒、20年52°陈酿酒,以其独特优异的品质、精美的包装装潢引领云南小曲白酒跻身于中、高档白酒行列,改写云南有好烟、好茶、无好酒的历史。
在玉林泉酒业发展征程中佳信频传,2007年玉林泉酒在“云南十佳名酒”评选中获得专家评分第一名。获得“云南著名商标”,连续8届蝉联“云南省消费者喜爱商品”,2005年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把玉林泉评为“全国酒类产品质量安全诚信品牌”和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换届考核样品酒,国家商务部举办“中国名酒”评选活动,玉林泉作为云南省唯一参评品牌获得专家好评。最值得欣慰的是玉林泉酒业成为了云南省唯一参与中国“小曲白酒”国家标准的制定企业。玉林泉酒作为云南省小曲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其产品品位和行业地位得到了大幅提升,成为了全国37家重点白酒生产企业。
气候特征 : 峨山属中亚热带半湿润凉冬高原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总的气候特点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差立体分布。年平均日照为2286.9小时,日照率为52%。全年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127130卡。年平均气温15.9℃,月均气温一月份最低,为8.4℃;七月份最高,为21.2℃。
由于县内各地海拔悬殊,气温各异。化念、丫勒等低热河谷区最高,年均达20℃左右,农作物可一年三熟,大西、总果等高寒山区最低,年均13℃左右。
由于县内地形小块多样,地域性强,低热河谷坝子散落于崇山峻岭之间,在小范围内的山上山下,南坡北坡,气温高低差别十分明显。无霜期约268天,在局部范围内,霜冻几乎年年都不同程度地出现。降水量适中,年均降雨量为934.6毫米。
其分布特点是:山区多于坝区,坝区多于河谷地带,如富良棚、塔甸等山区,年降雨量达1000—1100毫米,双小、小街930毫米,甸中、大龙潭800毫米,丫勒、化念等低热河谷地带仅700毫米。降雨量集中在夏秋季节,5—10月平均降雨量765.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2%,特别是8月中、下旬多大雨或暴雨,11月至次年4月降雨量达169.3毫米,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8%。降雨年际差异较大,如1971年降雨量达1229.4毫米,而1979年降雨量仅518.1毫米,相差近1.4倍,以年降雨量850—1000毫米为正常年。40年来,丰水年有19年,正常年有8年,不足年有13年,其中有5年为干旱年,年降雨量不足750毫米。
参考资料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24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