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星宿菜的功效与作用
星宿菜
(《福建民间草药》)
异名假辣蓼、泥鳅菜(《广州植物志》),红根草(《福建民间草药》),红气根、红七草、金鸡脚、百煎草、蛙霓草(《广西中兽医药植》),黄鳅窜、红头绳、血丝草(《江西民间草药》),红灯心(《浙江中药资源名录》),红筋仔(《闽东本草》),大田基黄、麻雀利(《广西民间常用草药》),红筋草、地木回、拔血红、红香子、红梗草、田岸柴(《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定经草、水柯、红根仔、矮荷子(《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报春花科植物星宿菜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星宿菜
多年生柔弱草本。根茎长出匍枝。茎常分枝,有黑色细点,基部带红色,高30~70厘米。叶互生;阔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4~9厘米,宽1~2厘米,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渐狭,近于无柄,表面具黑褐色腺,干后凸起。花序长总状,稍有腺毛;苞片三角状披针形,长约2毫米,花梗长1~3毫米;萼5裂,裂片椭圆状卵形,先端钝尖,边缘有缘毛,膜质,中部有黑色点,长约1.5毫米:花冠白色,长约3毫米,喉部有短腺状毛,裂片5,倒卵形,先端钝尖,背面有黑色点;雄蕊5,着生于花冠中部,花丝短,有腺状毛;花柱较雄蕊短。蒴果球形,径约2~2.5毫米。花期7月。果熟期9月。
生于水边、路旁、湿地。分布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台湾、湖南、湖北等地。
采集4~8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性味苦涩,平。
①《救荒本草》:"味苦涩。"
②《福建民间草药》:"微苦涩,平。"
③《闽东本草》:"味酸苦,性微温。"
功用主治活血,散瘀,利水,化湿。治跌打损伤,关节风湿痛,妇女经闭,乳痈,瘰疬,目赤肿痛,水肿,黄疽,疟疾,痢疾。
①《福建民间草药》:"活血行瘀,利尿逐水。"
②《江西民间草药》:"治打伤肿痛,目赤肿痛,疟疾。"
③《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治吐血,咳嗽。"
④《闽东本草》:"活血通络,舒筋消肿。治月经不调,血虚寒热,阴囊肿大,跌打损伤,骨折,痔疮,身骨酸痛。"
⑤《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治小儿疳积,疝气,黄疸,心胃气痛,眼热红肿,淋浊,肺痨咳嗽。"
⑥江西《草药手册》:"治胃炎,乳腺炎,中耳炎,妇女白带。"
⑦《福建中草药》:"祛风行气,活血通络。治中暑腹痛吐泻,痢疾,关节风湿痛,闭经,痛经,瘰疬,乳痈,蜈蚣螫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3两)。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选方①治跌打伤肿痛:星宿菜根五至七钱,水酒煎服;另用鲜全草同葱白切碎捣烂,加洒酿糟再捣匀,敷伤处,一日换一次。(《江西民间草药》)
②治关节风湿痛:星宿菜、冬蓼根各三两,南风藤二两。水酒各半煎服。如筋痛,星宿菜和老酒炖服。(《闽东本草》)
③治中署腹痛吐泻:星宿菜干全草一两,食盐少许,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④治妇人经闭:星宿菜根二至三两,红糖一两。酌加黄酒和水各半,煎成半碗,饭前服,日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白带,月经不调,小便不利:星宿菜根一两。水煎,兑甜酒服。(江西《草药手册》)
⑥治目赤肿痛:星宿菜根五至七钱,水煎服。另用一两煎水熏洗。(《江西民间草药》)
⑦治遍身水肿:星宿菜一至二两。酌加水煎成半碗,饭前服,日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⑧治黄疸型肝炎;星宿菜根、野南瓜根、大青根、白茅根各一两,精肉三两,水炖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手册》)
⑨治疟疾:星宿菜根五至七钱。水酒各半煎,头煎于疟疾发生前二小时服下,第二煎当茶饮。(《江西民间草药》)
⑩治血痢:星宿菜二两。捣烂,用蜜糖或黄糖冲开水服。(《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⑾治感冒,遍身酸疼:星宿菜二至三两。同红糖半两,共煎成半碗,饭盾二小时服。(《福建民间草药》)
⑿治痔疮:星宿菜半斤。煎汤熏洗患处。(《闽东本草》)
⒀治蛇咬伤:鲜星宿菜全草捣烂绞汁,酌加米酒服,渣涂伤口。(《闽东本草》)
提醒您:星宿菜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这些中药你可能都没听说过,不过治病可是一绝
白背杨
(《广西植物名录》)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银白杨的叶。
植物形态银白杨
乔木,高10~35米。幼枝密生白色绒毛;冬芽圆锥形,有白色绒毛,或仅边缘有细柔毛。单叶互生,长短枝叶形有显著区别:长枝的叶宽卵形或三角卵形,长5~12厘米,宽3~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3~5掌状圆裂或不裂,有钝齿,幼时两面密生白色绒毛,以后上面的绒毛脱落,下面的不落;短枝的叶较小,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叶柄长2~5厘米,有白色绒毛。雄花序长3~7厘米;苞片有长睫毛;雄蕊6~10;雌花序长2~4厘米;柱头2,2裂,红色。蒴果,无毛。
生于山坡。分布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广西等地。
采集春、夏季采收。
化学成分叶和树皮中含少量糖甙。根中含7-ο-甲基香橙素。
功用主治祛痰、消炎、平喘、止咳。治慢性气管炎、咳嗽、气喘。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
用银白杨叶制成不同剂型于不同季节共观察1115例,平均有效率在88%左右,显效率为52%左右。对咳、痰、喘均有疗效,但平喘作用稍差;生效时间多在服药后3~5天。对虚寒型疗效较好,肺燥型次之,痰热型较差。疗程长者疗效较高。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剂型及用法:一1:2糖浆剂一日服3次,每次10毫升。二注射剂一肌肉注射,每日一次,每次1毫升(含生药2克)。三浸膏丸一每次10粒,日服3次(每日总量相当生药25克);部分病例同时并用注射剂或加服百蕊草(每次5钱,冲泡后分3次服)。初步观察,各种剂型的疗效无明显差别。副作用:无严重副作用,仅少数患者有胃部不适,口干、腹泻、面部轻度浮肿等反应,个别出现皮疹;一般均较轻微,不影响治疗。
提醒您:白背杨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小 编 导 读
岭南,指南岭之南的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及海南。岭南多山多水,其地理环境特别适合植物生长,这其中就有不少大家都没听说过的草药,但它们的治疗效果可不差。周福生教授在治病用药时十分擅长运用岭南中草药,想不想知道周教授常用的药里有哪些你没听说过的?
周教授治疗脾胃病用药有一个特色,就是喜用广东本地药材,而且善于运用本地药材,这些药物是我们在大学时没有学过的,更谈不上运用,周教授在临床中将岭南中草药运用得十分广泛,疗效显著,现将其常用的岭南中药材临证用药经验用经验总结如下。
(一)用药概述
从古至今,岭南的许多医家和民间医生在治疗疾病方面,善于运用生长于岭南本地的草药或药材,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用药经验,为保障岭南人民的 健康 作出了贡献。从已有记载进行分析,岭南本地草药多属植物性草药,而且多为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其性味多苦寒,大多具有清热利湿或祛湿的功效。 常用的岭南中草药有布渣叶、鸡蛋花、两头尖、白背根木、芒果核、木棉花、火炭母、崩大碗、鬼针草、鹿衔草、毛冬青等。
(二)常用药物或药对用药经验
01、 清肠道湿热药
清肠道湿热多运用黄连、败酱草等药,然而周教授临床往往喜用 布渣叶、土茯苓、木棉花、鸡蛋花等, 用于治疗 大肠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腹痛等。周教授认为,此类药物多微寒微苦,较为轻灵,清湿热而不伤脾胃;广东人体质多脾虚夹湿热,苦寒则伤脾,湿热未清而岀现脾虚加重,较为棘手,用此类药物则较为适宜。 临床中见舌淡嫩,舌体胖大而苔薄黄者,往往以此类药加减,特别是平时体虚,脉细弱者,忌用苦寒伤胃之品。患者虽有舌苔偏黄或口苦等表现,也不可猛攻,应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酌加布渣叶、鸡蛋花等岭南中草药。
02、 清热解毒药
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 土牛膝、岗梅根、火炭母、十大功劳叶。 土牛膝苦甘,性寒,功效清热利咽,泻火解毒,对湿热内滞证或便秘而均有咽痛者较为适宜。火炭母微苦、微酸,性寒,功效清肺利咽,清热利湿,对肠道湿热内滞引起的痢疾及腹痛有效,周教授常用火炭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胃肠炎。岗梅根味苦甘,性寒,归肺、肝、大肠经,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对于肺咳嗽,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咳嗽、咽痛或咽部异物感,周教授在临床常用。
03、 消食导滞药
常用的消食导滞药有 鸡矢藤、独脚金 。特别是独脚金,性味甘淡,微寒,功效清热消疳,善清肝热以消疳积。对小儿因食滞而引起的腹痛、纳呆、疳积疗效较佳。周教授临床中常让患者以此药煲汤,药食同源,可取得不错的疗效。鸡矢藤则清热祛湿消滞,也有止痛的作用,临床常用于食滞夹湿热者。
04、 止痛药
常用的止痛药有两面针、救必应。两面针又名入地金牛,味辛苦,性平,功效为行气止痛、祛风湿,常与救必应、鸡骨香同用,治疗胃溃疡及胃炎等,对牙痛及胃痛因于热者用之疗效突出。周教授常将救必应用于湿热胃痛,肠道湿热则用火炭母。
05、 肝病用药
常用的肝病用药有 田基黄、白背叶、叶下珠、广东金钱草、溪黄草 。其中,叶下珠微苦甘,微寒,清热利尿,清肝明目,清肝经湿热。白背叶也是周教授治疗肝病的常用药物之一,白背叶微苦涩,性平,有疏肝活血、清热祛湿之功,用于肝瘀血滞所致的胁肋疼痛、肝脾肿大,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有降酶及缩小肝脾的作用。
06、 消化道肿瘤用药
常用消化道肿瘤用药有 八月札、急性子、石见穿 等。周教授尤其喜用八月札,其味苦,性寒,归肝、脾经,疏肝理气,活血止痛,除烦利尿,临床常用于肝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以及肺癌、乳腺癌等;还能治疗癌性疼痛及肝胃气痛。急性子微苦而温,祛瘀散结,临床用于治疗食道癌,可配伍石见穿、半枝莲、瓜蒌等。
07、 总结
岭南中草药是岭南地区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武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特别适合于岭南气候及岭南地区人们的体质,很多药物的使用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及学习。
拿出小本本记下来,周教授的这些用药经验的确让人受益匪浅。
周福生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脾胃病专家,想要了解的脾胃病的读者朋友们看过来,这本《周福生脾胃病临证经验》也许正是你需要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29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