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新育40水稻品种介绍

新育40水稻品种介绍

新育40株型紧凑,株高103.8cm,分蘖力比较强,穗型呈半直状,穗长18.1cm,椭圆形的谷粒,千粒重为24.1g,糙米率为83%,精米率为74.5%,整精米率为68.2%,中抗苗瘟以及穗瘟,其生育期为140天,是一种晚熟品种。在2018年的区域试验中,该品种的平均公顷产量为8665.1kg,与对照品种通35相比增产了2.7%。

一、特征特性

1、新育40的株高为103.8cm,株型紧凑,具有比较强的分蘖力,剑叶呈上举状,绿色的茎叶,穗型呈半直状,每亩有效穗数为27.8万,穗长18.1cm,平均穗粒有107.1粒,结实率为86.6%。

2、新育40的生育期为140天,需?10℃积温2800℃左右,属于晚熟品种,该品种的谷粒呈椭圆形,颖以及颖尖的颜色为**,无芒,千粒重为24.1g。

3、该品种的糙米率为83%、精米率为74.5%、整精米率为68.2%、粒长4.8mm、长宽比为1.7、垩白粒率为13%、垩白度为2.5%、透明度为1级、碱消值为7级、胶稠度为70mm、直链淀粉含量为16.6%。

4、根据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该品种中抗苗瘟、穗瘟,抗叶瘟。

二、产量表现

1、2017年的产量

在区域试验中,该品种的公顷产量为8192.7kg(平均),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了2%。

2、2018年的产量

(1)在区域试验中,该品种的公顷产量为8665.1kg(平均),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了2.7%。

(2)在生产试验中,该品种的公顷产量为8559.9kg(平均),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了2.7%。

三、种植地区及种植技术

1、种植地区

一般可以在中晚熟稻区中种植新育40,比如吉林省四平、吉林、长春、通化、松原、辽源等地区。

2、种植技术

(1)通常可以在4月中旬播种新育40,每平方米可以播种种子200g,在5月中下旬进行插秧,行距为30cm,株距为15-20cm,可以栽苗3-5棵/穴。

(2)每公顷可以施入纯氮肥150kg,并按照底肥40%、蘖肥30%、补肥20%、穗肥10%的比例分次施用,而磷肥则全部作为底肥,施用量为100kg/公顷,而钾肥则可施入120kg/公顷,应将60%作为底肥,40%作为穗肥。

(3)需注意,在栽培期间注意防治二化螟、稻瘟病等病虫害。

水稻新品种吉粳117 [高原水稻新品种会粳8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宏科181水稻品种的审定编号为吉审稻20170001,生育期132天,属中早熟粳型优质水稻品种,4月中旬播种,每平方米播催芽种子250克,谷粒椭圆形,千粒重25.1克,中感纹枯病和苗瘟,感叶瘟和穗瘟表现感病,宜在吉林省四平、白城、延边等中早熟稻作区种植。

一、品种介绍

宏科181为粳型常规水稻,是辉南县宏科水稻科研中心选育,亲本来源为辉粳7/通88-7(♀)与吉粳88(♂),选育单位为辉南县宏科水稻科研中心。

二、特征特性

宏科181的生育期为132天,属于中早熟粳型优质水稻品种,其株型紧凑,剑叶上举,株高为97.8cm,茎叶为绿色,分蘖力强,每公顷有效穗数为360.0万穗。穗长为16.9cm,半弯穗型,平均每穗粒数为119.4粒,结实率为93.2%。谷粒为椭圆形,颖及颖尖为**,少有稀疏短芒,千粒重为25.1g。

三、抗性

人工接种和异地田间自然诱发鉴定,中感纹枯病和苗瘟,感叶瘟和穗瘟表现感病。

四、品质

根据农业部NY/T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糙米率为84.7%,精米率为72.8%,整精米率为71.3%,粒长为4.4mm,长宽比为1.6,垩白粒率为5.0%,垩白度为1.0%,透明度为1级,碱消值为7.0级,胶稠度为70mm,直链淀粉含量为16.0%。米质符合一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

五、产量表现

在2014-2015年吉林省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为8917.5kg,比对照长白9增产7.0%;在2016年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为8234.3kg,比对照长白9增产4.2%。

六、种植要点

1、适宜在4月中旬播种,每平方米播催芽种子250g,在5月中下旬插秧,行株距为9?6寸,需氮、磷、钾配方施肥,一般每公顷施纯氮150kg左右,按基肥40%、分蘖肥30%、补肥20%、穗肥10%的比例分期施肥;磷肥75kg左右,全部做底肥;钾肥80-90kg左右,70%做底肥,30%做穗肥。

2、水分管理采用分蘖期浅、孕穗期深、籽粒灌浆期浅的灌溉方法,一般在7月上中旬注意及时防治二化螟,生育阶段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并及时防除杂草。

七、适宜种植地区

该品种适宜在吉林省白城、四平、延边等中早熟稻作区进行种植。

[摘 要] 会粳8号是会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合江20号作母本,合系40号作父本,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2009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丰产性好,米质优,早熟,耐寒性强,高抗白叶枯病等特点。2004-2009年在云南省累计示范种植3650.86hm2,平均产量8010.6kg/ hm2?,较对照会粳3号增产12.41%。

 [关键词] 会粳8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一、选育经过

 会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1995年用早熟、优质品种合江20号作母本,用早熟、耐寒品种合系40号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96-1998年采用集团育种方法选育,1999-2001年进行系圃法选育,2002年选育而成,2003年参加会泽县水稻新品种(系)多点试验,2004年参加会泽县水稻新品种(系)区域性试验,2005-2006年参加曲靖市水稻新品种(系)区域性试验(山区组),2009年12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二、产量表现

 2003年参加会泽县水稻新品种(系)多点试验,平均单产546.18 kg/亩,较对照会98繁3(平均单产650.87 kg/亩)减产104.69kg,减16.08%,居11个参试品种(系)的第5位;2004年参加会泽县水稻新品种(系)区域性试验,平均单产490.0 kg/亩,较对照会98繁3(平均单产321.7 kg/亩)增产168.3kg,增52.32%,居11个参试品种(系)的第3位;2005-2006年参加曲靖市水稻新品种(系)区域性试验(山区组),4个区试点两年平均单产500.75kg/亩,?较对照沾粳7号?(平均单产489.05kg/亩)增产11.7kg,增2.4%,居6个参试品种(系)的第3位。其中:2005年4个区试点年平均单产507.5kg/亩,?较对照沾粳7号?(平均单产507.3kg/亩)增产0.2kg,增0.04%,居6个参试品种(系)的第4位;2006年4个区试点年平均单产494.0kg/亩,?较对照沾粳7号?(平均单产470.8kg/亩)增产23.2kg,增4.9%,居6个参试品种(系)的第3位。

 2004-2009年六年累计示范种植会粳8号3650.83hm2,在68个对比测产点(测产面积7.93 hm2)进行实割测产,会粳8号6年平均产量8010.6 kg/ hm2?,较对照会粳3号增产12.41%。其中:2004年参加曲靖市水稻新品种(系)展示0.24hm2?;同年扩大示范种植1.1 hm2?;2005年示范种植102.67 hm2?;2006年示范种植730 hm2;2007年示范种植1010.4 hm2;?2008年示范种植1333.33 hm2;2009年示范种植473.33 hm2。

 三、主要特征特性

 1.主要农艺性状

 会粳8号全生育期175d左右,植株清秀,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叶色绿,早熟,株高85-95cm,穗长17-18cm,穗实粒97粒,千粒重25g;粒形长椭圆,壳黄褐色,颖尖无色,无芒,不落粒;米白色,无腹白,垩白率低,食味好。

 2.稻米品质及抗性表现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检验,结果为:出糙率78.7%,整精米率63.6%,垩白度5.1%,粗蛋白(干基)6.5%,直链淀粉24.6%,胶稠度42mm。2009年经云南省农业大学生物研究所对会粳8号开展抗病性鉴定试验,结果是会粳8号中感稻瘟病,高抗白叶枯病。

 3.适宜种植区域

 会粳8号适宜在会泽、宣威、马龙、沾益等海拔1900-2200m稻区示范种植。

 四、栽培技术

 1.精选种子,浸种消毒

 播种前要严格精选种子,并晾晒1-2d,用施保克浸种48h,进行种子消毒,预防恶苗病,保证苗全,苗匀,苗壮。

 2.培育旱育壮秧

 用软塑盘培育旱育壮秧或苗床培育旱育壮秧,30 kg谷种可播900盘(561孔/盘),摆栽大田1 hm2。

 3.适时早栽,合理密植

 一般在3月中旬播种,5月上旬摆栽,秧龄控制在45d以内,采用21cm×9cm规格进行摆栽,密度在60万丛/ hm2。

 4.科学配方施肥

 会粳8号耐肥性强,应早施分蘖肥,多施农家肥,增施P、K肥。每hm2施优质农家肥15000kg,水稻专用复合肥600kg,硅肥750 kg,作底肥一次性全层施入,摆栽后5-7d每hm2追施碳酸氢铵225 kg作分蘖肥。

 5.科学管水

 采用“干湿交替灌溉,露泥摆栽,寸水活苗,薄水分蘖,苗够晒田,适水孕穗,干湿壮籽”的方法进行水浆管理。

 6.综合防治病虫害

 于水稻破肚70%至抽穗5%时,每亩用75%三环唑20-30g,兑水45-60kg喷雾预防穗瘟。齐穗期用“井岗霉素”喷雾预防稻曲病。破肚5%时,用“艾美乐”或“锐劲特”等杀虫剂喷雾预防稻飞虱及二化螟。

 参考文献

 [1] 李晓霞,崔春梅.通育粳1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中国稻米,2006,(1):21

 [2] 李彦利,孟令君,贾玉敏,等.水稻新品种通禾820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中国稻米,2007,(1):25

 [3] 李德金,陈国艳,陈利荣,等.高原水稻新品种会粳7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中国稻米,2008,(2):41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32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