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人口密度大吗

人口:约32万人

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人口密度大吗

人口密度:119人/km2

庆城县(原名庆阳县),总面积2700平方公里,辖5镇10乡153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庆城古为禹贡雍州之地,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祖国医学鼻祖岐伯的桑梓,是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和大书法家米万钟的故里,也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被评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

庆城主要资源为“一黑一绿”。“一黑”指石油和天然气。庆城是长庆油田原油主产区,年产量110万吨,加工原油100万吨,油田作业区遍布全县。“一绿”指苹果、黄花、白瓜籽仁等各类农产品。黄花菜被国家经贸委定为“西北特级金针菜”;“赤诚”牌红富士苹果获部优产品。苹果、黄花面积分别达到19万亩、14.1万亩,优质牧草达到38万亩,规模养殖户达到7234户。2001年该县被农业部命名为“无公害农产品(水果)生产示范县”。庆城是陇东最大的农产品加工贸易基地,特色农产品年出口创汇突破2600万美元,其中白瓜籽仁出口量占全国的78%。县内有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长庆分公司、中油集团庆阳石化公司两个大型企业和西川大量的油田闲置资产,为发展地方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进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县城和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品位有了提升。周祖陵森林公园2001年被评为国家AA级森林公园,2006年通过了国家AAA级旅游景点认证。

2005年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评价居全省14位,国内生产总值居全省1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全省15位,地方财政收入居全省第2位2006年底,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78亿元,财政收入2.55亿元,其中县级财政收入1.32亿元。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评价全省排位,由“九五”末的第22位,跃升至2005年的第14位,前移了8个位次。2004年获“全省基层基层组织建先进县”,2006年获“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

行政区划

庆城县辖5个镇、10个乡:驿马镇、卅铺镇、马岭镇、庆城镇、玄马镇、熊家庙乡、赤城乡、白马铺乡、桐川乡、太白梁乡、土桥乡、蔡口集乡、高楼乡、南庄乡、翟家河乡。县境内有:葛崾岘办事处、王塬良种场、大岔牧场、牛家岔牧场、蔡口集林场、马岭苗圃、子房沟园艺场、周祖森林公园。

历史沿革

汉设郁郅县,宋改名安化县,明、清为庆阳府治。1914年改为庆阳县。据《太平寰宇记》,庆阳,因隋代庆州得名。

2002年6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55号):庆阳县更名为庆城县。

2000年,庆阳县辖4个镇、15个乡:庆城镇、马岭镇、驿马镇、三十里铺镇、熊家庙乡、赤城乡、桐川乡、太白梁乡、冰淋岔乡、土桥乡、蔡口集乡、高楼乡、南庄乡、玄马乡、霍家河乡、蔡家庙乡、葛崾岘乡、白马铺乡、安家寺。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892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驿马镇 24568 三十里铺镇 30601 马岭镇 53336 庆城镇 55121 熊家庙乡 8707 赤城乡15628 白马乡13842 桐川乡11278 安家寺乡11560 太白粱乡6447 冰淋岔乡5835 土桥乡6455 蔡口集乡5750 高楼乡 11133 南庄乡 10917 玄马乡 21321 翟家河乡 7145 蔡家庙乡 11504 葛崾岘乡 7781 

2004年,全县辖5个镇、14个乡。

资源环境

庆城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石油、天然气储量较大,现有长庆油田和中油庆化集团公司两大企业从事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近年来在南部塬区几个乡镇探明的油气资源相当丰富,为使庆城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新兴石油城创造了条件。庆城县土特产资源质好、品优,盛产的“庆针”牌黄花菜畅销海内外,“赤诚”苹果、马岭黄酒、中药材、白瓜籽仁、甘草酸铵等产品,荣获省优名牌产品。其中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优秀农民企业家工维江创办的泰和土特产品贸易公司加工营销的白瓜籽仁占到全国总量的70%,苹果、黄花菜、梨枣、草畜等支柱产业已形成规模,农户每年从产业中获取的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60%左右坚实基础。

县区经济

截止2003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24.54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74亿元.增长25.3%;规模以卜丁业增加值4520万元,增长24.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5亿元,增长37.4%;农民人均纯收入1596.3元,增长5.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021.6元,增长8.6%,农村经济紧紧围绕“两个增收”和“强县富民”的目标,突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商品意识,粮食产量达到9.9万吨,创历史新高。农村果、畜、草、油四大支柱产业呈现大规模扩张,退耕还林、扶贫开发、小流域治理、科技示范园建设稳步推进,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农村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观。

工业化进程整体推进。坚持把工业突破作为增强发展后劲的重中之重,以促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突破口,紧紧依靠石油和农副产品两大资源优势,做好“一黑一绿”两项产业;努力提高地方丁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力。目前,境内有资产过亿元的大型企业9户,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1户,过千万元的32户,过百万元以上的147户。其中:泰和土特产品公司、宝源公司、居立门业等企业产品畅销悔内外,成为工业突破战略的巨型航母。

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商贸流通着力培育二大经济区块,加大龙头企业和示范园区的带动、辐射作用。已初步形成驿马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区,年加工农副产品上万吨,交易额达2.87亿元,出口创7700多万元,成为陇东名副其实的“早码头”;庆城商贸流通区以强劲的区位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成为北部三县商贸物流中心;凹/,J经济开发区积极吸引油p1单位创办三产,充分利用油田闲置资产兴办企业,形成了以石化、建材、商流为重点的经济协作走廊。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规模逐年扩大,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突破所有制结构,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个体户发展到5319尸、民营企业159户,经营领域已经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力‘面,民营经济产值达到3.4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事业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抓共建,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科技工作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年内共实施科技项目19个,全县科技示范园累计达到41处,示范面积4.96万亩;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学质量、教师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四制”改革平稳运行,高考进线同比增加300人;普教、扫盲下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卫牛事业在突如其来的“非典”考验中稳步发展,并借助国家、省地的支持.使城乡卫生医疗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城乡文化生活口趋活跃,文化工作借“香包节”、“四交会”,成功举办了公祭周祖、岐伯圣景落成典礼和岐伯中医学术研讨会;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体育竞技水平有了提高¨“播电视工作完成了广电宽带网建设.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联网;计划生育工作:重新摸实底子,落实四项手术,环孕情服务和基层基础管理取得了新成效;环境质量和市容管理有所改善;土地管理盘活资源,规范用地;人事、劳动、物价、质监、安全生产、气象、残疾人保障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社会各项事业空前繁荣。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硬件”,美化投资环境,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城市整体服务功能日臻完善。以北区开发为突破门.拉动了全县城镇建设规模,年初敲定的北区开发11项重点工程基本完成。12条街道铺油罩面,统办楼主体,庆华小学,张家沟路坝工程,绿化、亮化、排水等配套工程建设如期完成,金凤苑职工住宅区和电力职工住宅在建。县城改造、东壕和莲池商场建设全面竣工,旅游开发建设迅速。投资680万元,完成岐伯圣景、烽火台、钟鼓楼、帝系王风大牌坊建设,周祖森林公园人围省级旅游网络,知名度明显提高。这一切不仅增添了城巾现代气息,方便了居民生活,而且为扩大庆城知名度,招商引资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旅游风景

书艺瑰宝黄公碣

在庆城县博物馆的石刻展厅内,展出了数十通四体皆备、风格各异的石刻碑记,其中署名《云亭宴集》的诗碑,令观众拊掌称奇,寻芳恨晚。诗云:

江静明花竹,山空响管弦。风生学士麈,云绕令君筵。越馀百生聚,三吴远接连。庖霜刀落绘,执玉酒明船。叶县飞来舄,壶公谪处天。酌多时暴谑,舞短更成妍。惟我孤登览,观诗未究宣。空馀五字赏,文似两京然。医是肱三折,官当岁九迁。老夫看镜罢,衰白敢争先。

这通诗碑,铭刻着北宋黄庭坚的诗篇和书艺瑰宝,是明代嘉靖戊午年,分守河西道、陕西布政司左参议、南都陈风勒石摹刻的。原置庆城西街考院内,1954年移置鹅池空同阁,1985年藏入博物馆,为甘肃著名的一通诗碑。

黄庭坚(1045年一1105年)为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授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绍圣初,知鄂州。后因得罪章悼、蔡京,贬宜州,卒于任所。庭坚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同出苏轼门下,合称“苏门四学士”。工诗,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论诗标榜杜甫,提倡“奇胎换骨、点铁成金”;影响广远,开创了江西诗派。又能词,尤擅行、草书。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瘗鹤铭》。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王长者史诗老墓志铭》及草书《廉颇蔺相如传》等。

黄庭坚一贯主张诗词创作要以超轶绝俗为高标。在《跋东坡乐府》中,他称赞苏词:“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段话代表了他一贯的审美趣味。这首《云亭宴集》的意境与格调,正体现了诗人这种高华超逸、不落尘俗的审美理想。另外,他在诗歌创作中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因此,山谷诗词用典颇多,书卷气甚浓。这首诗虽也多处用典及化用前人诗句,但诗句之间却缓缓流布着一种典雅优美、静穆平和、俯仰自得的气息。

这通《云亭宴集》诗碑,不但诗句优美,而且书法艺术也达到了较高的境界。通篇书法是在爽朗、洒脱、豪壮的节奏中进行。运笔的圆、挺、硬,表现出作品气势与力量的完美结合。虽为碑刻,但刀刻斧凿却掩盖不了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一种本乎天性的真情。行笔的疾徐、点画的提按、结体的开张与揖让,都在独创的书艺风格中显出精深与博大的一面,是作者真实心灵的自然坦露。

人们观赏珍贵的陇上金石奇葩,无不为黄公“点铁成金”的诗意和“纵横奇崛”的书艺所感染,更加激起我们对先贤的敬仰和追念。

声震八方慈云钟

在庆城县城西南角,有一座意韵隽永、极具魅力的古典建筑艺术,已成了街肆之中富有生机的“点睛”之笔。它就是远近闻名的慈云寺钟楼。慈云寺几经改建,现已成为博物馆的住所。巍峨的钟楼以其独特的阅历,婷婷玉立于如今高楼云集的丛林里,深沉地观望着这个城市的变化,吸引着无数游客登临观光。

钟楼坐落在两层10多米高的石砌基座上。一层基座东西北三面有厦房环卫,南部为宽阔的月台。在月台北部有一券形门洞,进门左折,攀登陡峭的石梯,便登上了2层基座。只见8根大木柱矗立在石基之上,支撑着青灰色的歇山式楼顶。顶饰飞檐回环,鸱吻俯仰对峙,筒瓦板瓦上下扣连,附有兽纹的瓦档、滴水组成连续图案,簇拥着楼檐四周。楼内,有一口周可3人合抱、径逾2米、重达4,000公斤的偌大铁钟,在二龙交蟠钮的连接下,高高悬挂于楼中横梁之上。读其铭文,方知此钟铸造于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年),至今已800岁了。它不仅年高寿长,而且其上有古印度的悉昙文字和汉文数千字,是庆阳历史沿革的佐证,也是研究古代中印语言文字和金代冶炼技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因此,这口铁钟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已成为祖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铁钟,又称梵钟,原为慈云寺院报时集众敲打的法器,渊源于印度祗园精舍无常堂悬挂的颇梨钟,在我国自古即有制作,而大兴于北周时期。关于慈云寺这口铁钟的来历、钟楼的建造,在庆阳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马莲河上游的川道里,住着一对同胞姐妹。姐姐喜欢穿一身黄衣裳,妹妹喜欢着一身黑衣。虽然二人衣着不同,但都长得貌妍如花,肤洁如玉,而且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音。不论上山砍柴或下河挑水,那优美的歌声、动听的音符,时常飘荡在川原谷地,引逗得百鸟止鸣,众人驻足。不料,姐妹俩的才貌被当地官兵知晓,顿生歹意,立即派随从前去抓获。姐妹二人不愿落人魔掌,即双双跳河自尽,化为两口大钟,姐姐为铜钟,妹妹为铁钟。两钟顺河漂流而下,相撞之声好似在唱:“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你去宁州,我落庆阳。”当两钟漂流到庆州古城南马莲河口时,铁钟就留在了庆阳,而铜钟继续南下,落在了宁县。

庆州知州见天赐巨钟,忙召集民夫修筑钟楼。钟楼修好后,楼台很高,偌大的铁钟一时无法运上楼台,.急得知州抓耳挠腮,日夜坐卧不宁。突然,从巷道中过来一位须眉皆白的长者,知州彬彬有礼地向他求教,那长者叹息道:“唉!土都壅到脖子根的人了,我还能有啥法子。”话音刚落,飘然而逝。知州惊愕过后,心有所悟。连忙指挥民夫挑土堆坡,用“土壅”的办法将庞然巨钟移上了楼台。

这个神奇的传说故事,虽然不具备史实,但却有文学的真实,是古老的庆州人民对大钟的钟情创作。它原作为慈云寺的附属建筑,历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直至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浑然不觉之间,一晃就是800多年。在6个朝代、数百年的每一天的特定时辰里,从朦胧的拂晓到沉静的夜半,悠扬厚重的钟声,一波一波自庆城传播到40华里之外,震撼着牛群般的山山岭岭,摇曳着四面八方婆娑的树影,不时传人深窑敝屋的百姓耳中,提醒、催促、鼓舞着庆阳人去面对生活中的艰辛,去追寻生活中的乐趣。他们随着钟声的喻示,让文化一代代延续着,让人们顽强奋斗着。与时俱进的社会思潮逐渐改变了古钟的作用。到民国初年,利用慈云寺的院落,这里办起了第一所完全小学,这口古钟原有的社会功能随之淡化,一变而成为师生们上下课的号令。进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老骥伏枥的古钟又发挥它的余热,充当了中共庆阳党校和每年三级干部会的集众使者。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座钟、怀表、手表、电子表渐渐地进入千家万户,带在了人们的手腕上,这才使古老的铁钟光荣“退休”。在安享天年的同时,它宽容地让天真的晚辈在膝下尽情嬉戏,让外来宾客辨识自己身上深奥的文字。

2020年6月,庆城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陕甘宁片区)。

2019年3月,庆城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陕甘片区)。

2016年2月16日,庆城县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杜甫《绝句四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华佗-华佗,字元化,出生在东汉未年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的一个普通士族家庭,约生于汉冲帝永熹元年(公元145年),卒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华氏家族本是一个望族,其后裔中有一支定居于谯县以北十余里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华庄。

至华佗时家族己衰微,但家族中对华佗寄托了很大的期望。

从其名、字来看,名“佗”,乃负载之意,“元化”是化育之意。

华佗自幼刻苦攻读,习诵《尚书》、《诗经》、《周易》、《礼记》、《春秋》等古籍,逐渐具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

在华佗成长的过程中,除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外,盛产药材的家乡也给他以不少的影响。

谯县出产多种药材,如“毫芍”、“毫菊”,早已闻名天下。

再加水陆交通较为发达,所以谯县自古就是一个药材的集散中心。

至今在毫县的通衢大街上,中药材货栈比比皆是。

幼年的华佗在攻读经史的同时,也留心医药,当地父老传说他曾在泥台店一带读书养性,学医识药。

在封建社会里,读书人大多以出仕做官为荣。

而华佗则不然,他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终身以医为业,矢志不移。

他青少年时期,正值东汉桓帝、灵帝之际,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纲不正,政出私门,卖官鬻爵,贿赂公行。

对百姓敲骨吸髓,疯狂榨取,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华佗目睹官场之腐败和苍生之苦难,决心弃绝仕途,以医济世。

当时朝廷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对华佗的品行、学识很为赏识,太尉黄琬要征辟他为官,华佗谢绝了,沛相也荐举华佗为孝廉,对此他也婉言谢绝了。

这充分表明了华佗志向的坚定和品德的高尚。

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

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如战国时的扁鹊,西汉的仓公,东汉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所有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在华佗多年的医疗实践中,他非常善于区分不同病情和脏腑病位,对症施治。

一日,有军吏二人,俱身热头痛,症状相同,但华佗的处方,却大不一样,一用发汗药,一用泻下药,二人颇感奇怪,但服药后均告痊愈。

原来华伦诊视后,已知一为表证,用发汗法可解;一为里热证,非泻下难于为治。

又有督邮顿某,就医后自觉病已痊愈,但华佗经切脉却告诫说:“君疾虽愈,但元气未复,当静养以待完全康复,切忌房事,不然,将有性命之虑。”其时,顿妻闻知夫病已经痊愈,便从百里外赶来看望。

当夜,顿某未能慎戒房事,三日后果病发身亡。

另一患者徐某,因病卧床,华佗前往探视,徐说:“自昨天请医针刺胃管后,便咳嗽不止,心烦而不得安卧。”华佗诊察后,说:“误矣,针刺未及胃管,误中肝脏,若日后饮食渐少,五日后恐不测。”后果如所言而亡。

某郡守患疑难症,百医无效,其子来请华佗,陈述病情,苦求救治。

华佗来到病人居室,问讯中言语轻慢,态度狂傲,索酬甚巨,却不予治疗而去,还留书谩骂。

郡守原已强忍再三,至此大怒,派人追杀,踪迹全无。

愤怒之下,吐黑血数升,沉疴顿愈。

原来这是华佗使用的一种心理疗法,利用喜、怒、优、思等情志活动调理机体,以愈其疾。

华佗对民间治疗经验十分重视,常吸取后加以提炼,以治疗一些常见病。

当时黄疸病流传较广,他花了三年时间对茵陈蒿的药效作了反复试验,决定用春三月的茵陈蒿嫩叶施治,救治了许多病人。

民间因此而流传一首歌谣:“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世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

华佗还以温汤热敷,治疗蝎子螫痛,用青苔炼膏,治疗马蜂螫后的肿痛;用蒜亩大酢治虫病;用紫苏治食鱼蟹中毒;用白前治咳嗽;用黄精补虚劳。

如此等等,既简便易行,又收效神速。

中年以后,华伦因中原动乱而“游学徐土”。

徐州是江淮重地,有郡、国六,下辖六十二个城、邑,人口二百余万,首府为彭城(今江苏徐州)。

民间传说他就住在彭城附近的沛国(今江苏沛县)。

其实华佗的行医足迹,遍及当时的徐州、豫州、青州、兖州各地。

根据他医案中所及地名查考,大抵是以彭城为中心,东起甘陵(今山东临清)、盐读(今江苏盐城),西到朝歌(今河南淇县),南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南直至谯县(今安徽毫县),即今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广大地区,方圆达数百平方公里。

在行医的同时,为了采药他还先后到过朝歌、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彭城卧牛山、鲁南山区和微山湖。

由于行踪地域广阔,又深入民间,华佗成了我国历史上民间传说众多的医家。

就这样,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华佗的医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熟练地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临证施治,诊断精确,方法简捷,疗效神速,被誉为“神医”。

对此,《三国志》、《后汉书》中都有一段内容相仿的评述,说他善于养生(“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用药精当(“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针灸简捷(“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手术神奇(“刳剖腹背,抽割积聚”、“断肠滴洗”)。

所留医案,《三国志》中有十六则,《华佗别传》中五则,其他文献中五则,共二十六则,在先秦和两汉医家中是较多的。

从其治疗范围看,内科病有热性病、内脏病、精神病、肥胖病、寄生虫病,属于外、儿、妇科的疾病有外伤、肠痈、肿瘤、骨折、针误、忌乳、死胎、小儿泻痢等等。

正当华佗热心在民间奉献自己的精湛医术时,崛起于中原动乱中的曹操,闻而相召。

原来曹操早年得了一种头风病,中年以后,日益严重。

每发,心乱目眩,头痛难忍。

诸医施治,疗效甚微。

华佗 *** 前来诊视后,在曹操胸椎部的鬲俞穴进针,片刻便脑清目明,疼痛立止。

曹操十分高兴。

但华佗却如实相告:“您的病,乃脑部痼疾,近期难于根除,须长期攻治,逐步缓解,以求延长寿命。”曹操听后,以为华佗故弄玄虚,因而心中不悦,只是未形于色。

他不仅留华佗于府中,还允许他为百姓治病。

公元208年,曹操操纵朝政,自任丞相,总揽军政大权,遂要华佗尽弃旁务,长留府中,专做他的侍医。

这对以医济世作为终身抱负的华佗来说,要他隔绝百胜,专门侍奉一个权贵,自然是不愿意的。

何况,曹操早年为报父仇,讨伐徐州的陶谦,坑杀徐州百姓数万人,尸体壅塞,泗水为之不流,接着又连屠取虑、夏丘诸县,所过“鸡义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徐州是华佗后期行医和居住之地,与百姓休戚与共,内心岂不愤慨!因而决心离开曹操,便托故暂回家乡,一去不归。

曹操几次发信相召,华佗均以妻病为由而不从。

曹操恼羞成怒,遂以验看为名,派出专使,将华佗押解许昌,严刑拷问。

面对曹操的 *** ,华佗坚贞不屈,矢志不移。

曹操益怒,欲杀华佗。

虽有谋士一再进谏,说明华佗医术高超,世间少有,天下人命所系重,望能予以宽容,但曹操一意孤行,竟下令在狱中处决。

华佗临死,仍不忘济世救民,将已写好的《青囊经》取出,交狱吏说:“此书传世,可活苍生。”狱吏畏罪,不敢受书。

华佗悲愤之余,只得将医书投入火中,一焚了之。

后来,曹操的头风病几次发作,诸医束手,他仍无一丝悔意,还说,“佗能愈吾疾,然不为吾根治,想以此要挟,吾不杀他,病亦难愈。”直到这年冬天,曹操的爱子曹冲患病,诸医无术救治而死,这时曹操才悔恨地说:“吾悔杀华佗,才使此儿活活病死。”

华佗一生有弟子多人,其中彭城的樊阿、广陵的吴普和西安的李当之,皆闻名于世。

为了将医学经验留传于后世,华佗晚年精心于医书的撰写,计有《青囊经》、《枕中灸刺经》等多部著作,可惜不传。

曹操-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

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

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花木兰-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庄 子:战国蒙城人。

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著作《庄子》亦称《南华真经》,内篇集中代表庄周思想;外篇、杂 篇则是以后庄子学派言论汇编。

《史记》有传,蒙城有庄子祠。

花木兰:亳州人://yangss/bbs/printpage.asp?BoardID=114&ID=7198)

马玉昆:清末蒙城人。

清军名将。

马玉昆的勇敢善战,却为日人所畏惧,如大平山之战,连日方的战史中也不得不承认:“此日之中国兵颇为顽强”,“忠勇力战”,“决无退却之色”。

任永清:蒙城人,.淮军旧将。

北洋陆军将领。

过之纲:蒙城人。

在西北军长期管理财金工作。

张 良:西汉亳州人。

为刘重要谋士。

楚汉战争时,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城、笼络韩信等策略,并主张追击项羽,彻底消灭楚军,皆为刘邦所采纳。

曾与韩信整理编次春秋战国以来各家军事著作。

汉朝建立,封留候。

华 陀:东汉亳州人。

“神医”。

“外科之祖”发明中药麻醉剂——麻沸散。

创造“五禽之戏”。

曹腾:东汉亳州人。

东汉末年大宦官。

宽厚仁爱。

曹 操:三国亳州人。

魏武帝。

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其诗今存20余首乐府诗。

昂扬之精神,宏伟气魄与慷慨不平之感情,形成其特有的风格,对五言诗发展贡献较大。

散文有40余篇。

诗文皆为后世传诵。

曹 洪:三国亳州人。

魏国名将。

骠骑将军。

曹 仁:三国亳州人。

魏国名将。

大将军、大司马。

曹 真:东汉亳州人。

魏国名将。

大将军。

太司马。

曹 丕:三国亳州人。

魏文帝。

为当时文坛领袖。

其诗“燕歌行”为现存最以早一首七言诗。

所 著《典论·论文》为我国较早之文艺理论批评专著。

现存诗歌约40首。

有《典论》5卷、《 列异传》3卷,文集23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魏文帝集》。

谥文帝。

曹 植:三国亳州人。

建安杰出诗人。

其诗歌艺术性极高,对``五言诗发 展起极大推动作用。

今传《曹子建集》10卷。

许褚:三国时期亳州人。

魏国猛将。

在曹操宛城战张绣时,因屡建战功,赐关内侯。

后与马超大战于潼关,威名大振。

因勇猛知名,军中外号“虎痴”。

曹丕称帝时,封万岁亭侯,升为武卫将军,总督中军禁兵。

曹睿即位后,又进封许褚为牟分侯。

许褚病死后,被追赠为壮侯。

夏候敦:三国时期亳州人。

魏国大将。

从征孙权还,官拜前将军。

曹丕封魏王。

任为大将军。

夏候渊:东汉末年亳州人。

魏国名将,与张辽、曹仁、徐晃、张郃并称五大良将。

夏候玄:三国时期亳州人。

征西将军。

早期玄学领袖。

书法家。

著有《夏候玄》集。

今佚。

朱粲:隋亳州人。

隋末农民起义首领。

号“可达寒”,自称“迦楼罗王”。

“引军渡淮”,转战湖北竟陵陵、沔阳,后转山南。

在冠军(今河南邓县西北),称楚帝,年号为“昌达”。

攻陷邓州,有众二十万人。

因乏军粮,首领杨士林、田瓒率兵叛朱粲,朱粲大败于淮源,被王世充拜为龙骧大将军。

李 绅:唐亳州人。

曾作《新题乐府》20首,其“锄禾日当 午,汉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诗哙炙人口。

陈 抟:后唐亳州人。

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 。

著有《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及《先天图》。

其学说后经周敦颐、邵雍加以推演,成为宋代理学的组成部分。

另著有《指玄篇》,言导养还丹之事。

好读《易经》,善诗,《全唐诗》 录有多首。

曹 霸:唐亳州人。

唐画马最最著名。

杜甫作有《丹青引》及《观曹针军画马图》二诗,对其画艺极加称赞。

鲁宗道:唐亳州人。

1017年诏两省置谏官,六员首推宗道为右正言,多所论 列,宋真宗意颇烦。

宗道耻于尸禄,请得罢去。

真宗觉悟,遂于殿壁书“鲁直”二字。

后晋 升户部员外郎兼右谕德,迁左渝德直龙图阁。

仁宗即位后,迁户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 判吏部。

1022年升尚书礼部侍郎,以正直敢言,贵戚惮之,称“鲁头参政”。

卒赠兵部尚书,谥肃简。

龚得树:清亳州人。

捻军起义首领。

吴楚奇:清亳州人。

清初画家。

诗画名冠江南。

著有《鸿皋琐说》、《汀南吟草》等。

现存有《西江游览图咏》,内有山水画21幅。

刘金定:宋代蒙城人。

巾帼英雄.

孟汉卿:元代著名杂剧家。

公案戏《张孔目智勘魔合罗》不仅在当时影响很大,而且流传至今。

薛蕙:明亳州人。

明代著名诗人。

字君采,号西原,晚号大宁居士。

著有诗文集《考功集》,另有《西原遗书》、《约言》等。

学识渊博,为当时学者敬重,称西原先生。

薛凤翔:明亳州人。

《牡丹史》作者。

为牡丹作记、作谱,记述之详尽而言,则首推《牡丹史》。

姜桂题:亳州人.淮军旧将。

北洋陆军将领。

老子:楚国涡阳人。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所著《道德经》。

张乐行:清涡阳人。

捻军起义首领。

张守禹:清涡阳人。

后期捻军著名首领。

张禹爵:清涡阳人。

袭爵为太平天国幼沃王,是捻军中最年轻的将领。

李奇茂:涡阳人。

台湾著名水墨画大师淡江大学艺术中心主任。

绝句四首原文: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绝句四首翻译及注释

翻译 厅堂西边的竹笋长得茂盛,都挡住了门头,堑北种的行椒也郁郁葱葱长成一行却隔开了邻村。看到园中即将熟的梅子,便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

原想筑个鱼梁忽然乌云盖住了急流,随后又惊讶四月的雨声如此凄寒。也许这青溪里面早有蛟龙居住,筑堤用的竹石虽堆积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险。

黄鹂在新绿的柳条间叫着春天,成双作对好喜庆;白鹭排成行迎著春风飞上青天,队列整齐真优美。那西岭的雪峰啊,像一幅美丽的画嵌在窗框里;这门前的航船啊,竟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

药草的枝叶长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颜色越过棕亭蔓入草亭。「苗满空山」的美誉我愧不敢当,只怕它们根居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注释 1 行椒:成行的椒树。2 朱老、阮生:杜甫在成都结识的朋友,喻指普普通通的邻里朋友;后世常用,「阮生朱老」或「朱老阮生」作为咏知交的典故。3 鱼梁: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用木桩、柴枝或编网等制成篱笆或栅栏,置于河流中。但因为这里的水势险恶(「青溪先有蛟龙窟」),所以有「竹石如山不敢安」之说。4 青溪:碧绿的溪水;5 黄鹂:黄莺。6 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7 窗含。是说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日窗含。8 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像之词。9 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故云长江万里船。十 药条、药甲:指种植的药材。王嗣爽《杜臆》说:「公常多病,所至必种药,故有「种药扶衰病」之句。? 棕亭、草亭:言药圃之大。杜甫患多种疾病。故所到之处需种药以疗疾。? 隙地:千裂的土地。? 成形:指药材之根所成的形状,如人参成人形,茯苓成禽兽形,等等。

绝句四首赏析

 (一)

 第一首先写草堂,举其四景:堂西的竹笋,堑北的行椒,园中的梅子,久七前的松树。诗人处在这远离闹市的幽静环境之中,因看到园中将熟的梅子,便想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因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草堂的爱赏,以及他对生活的朴素的要求。他久经奔波,只要有一个安身之地就已经满足了。显然,这首诗虽属赋体却兼比兴,于平淡的写景叙事中寓含着诗人的淡泊心情,以作为组诗之纲。当时杜甫因好友严武再镇而重返草堂,足证严武在诗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这里他所想到的草堂的座上宾都不是严武,而是普普通通的朱老和阮生。这就可见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志趣了。

 (二)

 第二首诗写浣花溪,状其水势浩大,借「欲作鱼梁」而抒情,非真「欲作鱼梁」也。因为「作鱼梁,须劈竹沉石,横截中流,以为聚鱼之区,因溪有蛟龙,时兴云雨,故公不敢冒险以取利。」(《杜诗详注》卷十三引)对此解说,浦起龙《读杜心解》认为「是为公所愚也」。他说:「须知『蛟龙,之想,只从『云覆、『雨寒,生出,值云雨而墩起文情也。」是有道理的。但浦氏以为这首诗「为作鱼梁而赋,而自况不凡」,则未免有点牵强。其实,这首诗并非什么「自况」,只是流露出诗人对能否在洗花溪畔的草堂安居下去的担心情绪。这才是「不敢安」三字的真实含意。诗人觉得自己在草堂尽管心境淡泊,无所奢求,但仍难保不测。诗中谓溪下有坟龙,时兴云雨,固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却也十分形象化,隐隐可以显示出诗人身居草堂对成都局势的担心情状。这也正是诗人当时「三年奔走空皮骨」的心理状态。

 (三)

 这组诗一开始写草堂的春色,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此诗两两对杖,写法非常精致考究,读起来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雕琢,十分自然流畅。把读者由眼前景观引向广远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之中,引入对历史和人生的哲思理趣之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白鹭、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鸣」字表现了鸟儿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现出白鹭的悠然飘逸。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诗句有声有色,意境优美,对仗工整。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心情的舒畅和喜悦。「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东吴」,三国时孙权在今江苏南京定都建国,国号为吴,也称东吴。这里借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之广。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开阔!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境界开阔,情志高远。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拓宽了广度,使得全诗的立意一下子卓尔不群,既有杜诗一贯的深沉厚重,又舒畅开阔,实为千古名句。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此诗就像一幅绚丽生动的山水条幅: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江水、雪山,色调淡雅和谐,图像有动有静。画的中心是几棵翠绿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画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鹭映于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著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开阔,出语雄健。全诗对仗精工,着色鲜丽,动静结合,声形兼俱,每句诗都是一幅画,又宛然组成一幅咫尺万里的壮阔山水画卷。

 (四)

 第四首诗为药圃而赋。王嗣爽《杜臆》说:「公常多病,所至必种药,故有『种药扶衰病,之句。」(《杜诗详注》卷十三引)。今影印本《杜臆》元,仇氏(仇兆鳌)当另有所据。」前两句写药圃景色,种药在两亭之间,青色叠映,临窗望去,油然而喜。后两句虽也是写药物的生长情状,与前两句写药物出土,发苗及枝柯的生长过程相连,对一药物生长于隙地的根部的形状作了描绘,足见诗人对药用植物形态学的认识;但就药寄慨,与首章淡泊之意略同,却不是一般的咏物诗,更绝非某些赏花玩月的作品可比。仇兆鳌注:「彼苗长荒山者,不能遍识其名,此隙地所栽者,又恐日浅术及成形身。」浦起龙亦说:「空山隙地,萧间寂寞之滨也,亦无取于见知矣。」可以参看,以见杜甫虽因严武再镇而重返草堂,但仍担心着「不测风云」,总是把自己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他毕竟不是那种忘乎一切的趋炎附势之人。

绝句四首创作背景

  唐代 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其时,安史之乱已平定,杜甫得知这位故 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诗人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这四首诗就是杜甫初归草堂时所写的一些绝句诗,包括其中的《绝句四首》。明末王嗣奭《杜臆》说「是自适语」,「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

诗词作品: 绝句四首 诗词作者: 唐代 杜甫 诗词归类: 抒情、组诗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34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