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_传31》布朗族和其他民族是什么关系?
历史上,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实行的民族压迫制度是造成民族隔阂和歧视的主要因素。但是,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仍然是历史的主流。
第一,戴与布朗的关系。根据布朗族的传说,他们是傣族的兄弟,然后他们就分开了。布朗是兄弟,住在山里;戴的弟弟住在坝子。山里有许多森林,布朗一家世世代代砍伐山林谋生。大坝便于灌溉,傣族人世代种植稻田。有一次,我弟去坝区他弟家做客。在下山的路上,他遇上了暴风雨,浑身湿透了。到了戴家,哥哥见哥哥浑身湿透,赶紧让哥哥到火塘边取暖。从此,壁炉边的鼎在戴家不能烧柴,却是留给哥哥烤的火;亲别人不如亲带火”以示兄弟情谊。这个象征着布朗族和傣族人民友谊互助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布朗族人经常去坝区卖棉花、辣椒、茶叶等农副产品。
然后向傣族人购买砍刀、陶罐、盐饼、衣服、银器等生活用品。由于傣族的文化发展水平高于布朗族,傣族的先进文化促进了布朗族的发展。
大部分布朗人都学过傣语,很多傣语都被布朗语吸收了。近代以来,反映在精神文化上,即宗教文字、音乐、舞蹈、节日等诸多方面都接受了傣族文化;布朗族与傣族在建筑、服饰、器物等物质生活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说明布朗族在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方面深受傣族的影响。
另一方面,解放前,民族压迫存在于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中。汉族和傣族统治者压迫布朗族,布朗族首领带着少数当地人压迫拉祜族和哈尼族。
布朗族认为自己是布朗山的主体民族,所以布朗族称哈尼族为“果”,意为奴隶。国兴村的哈尼族过去都是从张家寨租地。每年秋收后,张家寨的领导都会带领一部分人到国兴村收租,大吃一顿。但是,布朗族和哈尼族在生产生活中仍然相互支持,保持着友好的交往。比如国兴村的哈尼族由于土地和粮食产量不足,主要依靠张家寨的布朗族,张家寨的布朗族与国兴村的哈尼族交换茶叶和玉米。
布朗族与汉族的经济交流也非常密切。许多来自大陆的汉族商人前往蒙山和布朗山,用骆驼镰刀、铁锄、铁锅、铁鼎、盐、布、针和线来满足布朗族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接触从未中断过。
解放后,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各民族友好关系日益发展。党和人民政府还派韩、戴等干部配合人民解放军,深入农村,开展了许多行善、交友、访贫问苦的活动。这些模范行为深深感动了布朗族人民,他们称韩为干部为好干部。
从此,布朗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进入了真正平等友好的新时代。现在,友好合作已经成为各族人民共同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在宗教信仰、婚姻、丧葬、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汉族比较接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38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