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期的茶文化如何?
唐朝的饮茶文化,你知道多少呢?在我国的饮茶史上,向来有“茶兴于唐,盛于宋”之说。自从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即陆羽撰写的《茶经》问世以后,饮茶也逐渐由渴饮、药饮而进入品饮,讲其色,品其味,视其雅,成为生活中的一种艺术享受。唐代中、晚期,己改变陆羽始创的“煎茶法”,采用“点茶”方式,到了宋代,在前朝点茶的基础上,形成斗茶,更加丰富了生活情趣。北宋蔡绦的《铁围山丛谈》中说:“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即徽宗时益极新出,而无以加矣。”宋徽宗对饮茶就很研究,他不仅写过《大观茶论》,也爱好斗茶技艺。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内写徽宗的一次演技情况:“宜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葵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沸,少顷,自乳浮盏面,如疎星淡月。顾诸臣曰:“比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金海陵王完颜亮,也曾“点茶,延接儒生”,被视为完颜亮的德行技艺,点茶技艺传到日本以后,逐渐形成了至今仍流行的以“和、敬、清、寂”为宗旨的“茶道”,保留了唐宋时期士大夫们的一些饮茶情趣。据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宝器衣物帐》碑记载,地宫安放的唐懿宗、僖宗皇帝供奉茶具有:“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二十两。盐台一副,重十三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碾子、茶罗匙子副七事,共八十两……琉璃钵子一枚,琉璃茶碗托子一副”。另外还有长柄银勺、银则、菱弧形银方盒、盘圆座银盐台,无疑都属茶器。还有,秘色瓷器中的小碟、琉璃器中的盘子,也可视为唐代宫廷饮茶器具。第一个步骤:准备工作——烘干茶饼 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唐代饮茶用的“茶叶”,要经过加工,压制成茶饼,平时,用纸或蒻叶之类包存,放在茶笼里,挂在高处,通风防潮。饮用时,随手取出,如果茶饼己受潮,还需要将茶笼放在炭火上稍作烘烤,使茶饼干燥,便于碾碎,普通的茶笼用竹篾编制。法门寺所出的鎏金银笼子,制作精美,通高l7.8厘米,口径l6厘米,腹深l0.2厘米。笼底焊有四足,笼子体积不大,笼内衬放蒻叶,用以防潮,据估计,笼内能盛放四五两小串茶饼。第二个步骤:烧水 唐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唐代煎茶,首先要用炉煮水。唐代陆羽在其《茶经》中这样说道:“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又说:“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表明风炉通常由铜、铁,甚至揉泥制作而成。而这件唐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乃是宫廷御用茶具,无论是材料与制作,还是工艺与装饰,都非常讲究,是民间风炉所无法比拟的,它为研究唐代宫廷茶文化提供了最好的物证。壶门高圈足银风炉,通高为56.0厘米,盖高31.3厘米,口径17.7厘米,炉身高25.2厘米,全重3920克。通体素净,钣金成型,由盖和身组成。炉盖的顶部有三层银片做成仰莲瓣,并承托锥顶状莲蕾。盖面为半球形,上部镂空,还有两层莲瓣。盖沿有渐收的三层棱台。炉身系敛口,深腹,筒状,平底,圈足,其口沿亦有三层渐收的棱台。腹部上小下大,有稳定感。腹壁分内外两层;内层与炉底铆接;外层亦作圈足。腹的下部有六个壶门,以利通风发火。炉底与炉壁铆接,下焊十字铜片,以承托木炭,供燃烧生火。炉身两侧,各装一个提耳,以便移动。出土时,盖面贴有封签,墨书:“大银熏炉,臣杨复恭”字样。表明这件高圈足座银风炉,是由杨复恭奉献的。 唐系链银火筋唐系链银火筋,筋,又称箸,俗称筷子。火筋,煎茶时生火挟炭的器具,所以,火筋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茶具。而古人对茶具的认识,又不同于今人,古人认为凡与烹茶饮茶有关的器具,都称为茶具。这样,煎茶烧水时生火加炭用的火筋自然也就归纳到茶具中去了。古代特别是唐宋期间的一些茶著中,凡提到茶具时,都提到了火筋。系链银火筋,通长27.6厘米,上端径0.6厘米,下端径0.3厘米,链长10.3厘米,全重765.0克。整体呈圆柱形,上粗下细,链为银丝编成。火筋上端顶部为宝珠形,其下有凹槽,环鼻嵌入其中,将两筋用链系结成一体。这件火筋,造型设计精巧,风韵雅典,充分体现了唐代制造金银器具的高超工艺水平。火筋,在陆羽《茶经·四之器》中称之为火筴,并说:“火筴,一名筋,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台勾鏁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其意是说,火筴鏁又名筋,和常用的相同,圆而直,长一尺三寸,顶端扁平,不用“葱台勾”之类装饰物,用铁或熟铜制作而成。这里说的火筋,乃是民间用的茶具,而作为宫廷或达官贵人的家用的火筋,常用金银制作而成。这件火筋作为唐皇朝向佛供俸,祈求海晏河清、国运昌盛的茶具之一,其珍贵是可想而知的了。第三个步骤:碾茶 唐鎏金壶门座茶碾取出的茶饼,需要碾成细末。地宫所出的茶糟子和碾子,便是用来碾碎茶饼的。在《衣物帐》上记“茶槽子、碾子”,而在实物上,前者却錾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两”,后者则錾文“碢轴重一十三两”。唐代的茶槽子与现在的药碾槽形状相同,槽身如船身,横断面成V形,底部弧形,两端上翘,便于碾子往来移动。槽子通高7厘米,最宽处5.6厘米,长22.7厘米。碾子之称碢轴,因碢与砣同音。石砣即石制碾轮。碾子有轴,手执推动,轴长2l.6厘米,碾轮边尖,轮径8.9厘米。第四个步骤:筛茶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银茶罗茶饼在茶槽中碾碎成末,尚需过罗筛选,罗筛是点茶程序上很重要的一道工序。陆羽倡导的煎茶,是将茶末放在鍑内烹煮,不严格要求茶末的粗细。唐代的点茶,茶末放于碗内,先要调膏极匀,以茶瓶煮汤,再注汤碗中,经过拌搅碗中之茶便能产生粘懈适度的胶体状态,如果茶末很粗,或粗细不匀,拌搅时就得不到较佳效果,因此,茶罗子成为点茶的关键茶具,古代茶罗的实物过去没有见到过,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件,确是十分难得。茶罗分罗框和罗屉,同置于方盒内,上层的罗框上尚残存一些用丝线织成的纱罗,网眼极细密,说明唐时已注意到茶末颗粒的一定细皮,下层罗屉,接受筛下的茶末,可以拍出盒外。罗框长11厘米,宽7,4厘米,高3,l厘米。罗屉长l2,7厘米,宽7,5厘米,高2厘米。第五个步骤:调茶 伎乐纹调达子调达子作为茶具,主要供调茶、饮茶时使用,这是因为古代饮茶犹如吃茶一般。据三国魏·张揖《尔雅》记载:饮茶时,先要将加工好的饼茶,“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此外,也有用椒、桂、盐等作佐料的。调达子就是先将茶末放入其内,加上适当佐料。然后,用沸水在调达子内将茶等调成糊状;再加沸水调成茶汤供人饮用。这种饮茶方式在唐时曾受到陆羽等茶人的反对,但直到宋、元时,还有人乐于此道。只是到明代后,由于茶类加工方法革新,条形散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除边陲部分兄弟民族外,在茶中不再有人放任何佐料,重清饮雅赏,追求茶叶香真味实的“本色”,以领略饮茶的真趣。所以,调达子乃是古代的一种特有的饮茶器具,当今已经消失。有鉴于此,唐鎏金伎乐纹调达子的出土,其地位与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唐人饮茶常调以盐,这件三足架银盐台,就是贮放盐花的。 三足盐台这件三足盐台,为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宫廷系列茶具之一。它是古人煎茶调味时存放盐、胡椒等佐料的用器。三足盐台由盖、台盘和三足架组成,通体高25.0厘米。盖上有中空的莲蕾提手一个,有铰链,可开合为上下两半,并与盖相焊。中空的提手,通常是放胡椒粉用的。与之相连的盖心,饰有团花一周,还饰以摩羯四尾,盖沿为卷荷形,其下是一个与之相配的台盘,用于存放食盐。三足架与台盘焊接,整体形似平展的莲蓬莲叶。支架以银管盘曲而成,中部斜出四枝,枝头为两花蕾、两摩羯。支架上錾有铭文,曰:“咸通九年文思院准造涂金银盐台一枚。”表明该三足盐台制造年份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是文思院为皇上专门制造的;它作为盛盐的盐台是确定无疑的。陆羽《茶经·五之煮》中说:“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而钟其一味乎?”其意是说,煎茶待水初沸时,须放适量盐调味。当然,也提出不应使太咸,否则岂不成了喜欢喝盐水一种味道了吗?茶汤中用盐等佐料调味,在唐以前用得较多。所以,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曾提到茶具“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贮盐花也。”这与上述提及的三足盐台,其用途同出一辙,亦为煎茶器具之一。不过陆羽还提及与“鹾簋”配套的有“揭”。它用竹制成,是取盐的用具。这在出土的唐三足盐台中未曾见到。唐时已有人提出反对在茶汤中用盐调味,唐薛能就认为“盐损添常诫”(参见《蜀州郑使君寄鸟嘴茶因以赠答八韵》),说盐有损茶味,不宜加得多。所以,唐以后,很少再见到在茶汤中加盐调味的了。第六个步骤:点茶 秘色瓷茶碗 唐鎏金飞鸿纹银匙点茶的高招在于茶末调膏均匀后,向盏内注汤开水的同时,用茶笼或匙子在盏中环回击拂的动作要掌握得好。搅拂的技术高,能产生蓬勃焕发的白色泡沫,称做汤花。宋代斗茶,就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及汤花均匀程度如何,互比汤花能否保持较长时间不消褪,唐时点茶虽没有这般要求,而已开始击沸,斗茶则是在这基础上更加提高,《茶录》上说:“茶匙要重,拂击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主。"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匙,银质鎏金,长19.2厘米。 希望对你有帮助
Poepoepets带你游雾里村——茶马古道上的世外仙境
紫笋茶,从唐肃宗年间起被定为贡茶。那紫笋茶文化的知识你们知道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紫笋茶文化的介绍,希望对您有用。
紫笋茶文化的介绍最早出紫笋贡茶的是当时的阳 羡(现今的 宜兴)。又唐代进贡阳羡紫笋茶,同时进贡 金沙泉水。清嘉庆二年《 重刊宜兴县旧志》载:?唐贡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临罨画溪(今宜兴湖父),以唐时产茶入贡故名。金沙泉即在其下。?
紫笋茶产于 浙江省 长兴县。唐陆羽著《茶经》称:?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紫笋茶制茶工艺精湛,茶芽细嫩,色泽带紫,其形如笋,唐代 广德年间至明洪武八年间紫笋茶被列为 贡茶。紫笋茶在各种级别的名茶评比中多次获奖。2000年,长兴桃花岕有机茶厂成为 浙江 湖州市第一家由中国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颁证的? 生产、 加工、 销售、 条码?四证齐全的有机茶生产厂家,至今已连续六年通过有机茶认证。2002年至2005年,长兴桃花岕有机茶厂被评为?省级科技示范单位?。2001年在 北京召开的农业博览会上?有机紫笋茶?被评为?无公害特别推荐产品?。2001年至2005年连续获浙江省 农博会金奖。2007年获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
紫笋茶文化的冲泡步骤水质
能直接影响茶汤的 品质,古人 曾云?茶性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遇十分 之茶,茶只八分?。水质对茶汤的滋味非常重要, 色香倒还在其次了。用稍差的水,即使冲泡 乌龙茶,亦觉不堪一饮。古人的茶书,大多论及用水。所谓?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等等,终不过是要求水甘而洁,活而新。水的 硬度直接影响茶汤的色泽和茶叶有效成份的 溶解度,硬度高,则色黄褐而味淡,严重的会味涩以致味苦。此外,劣质水不仅无法沏出好茶,长期使用生成严重 水垢,还会损坏 茶具。所以泡茶用水,应是 软水或暂时硬水。一般来说,以 泉水为佳,洁净的溪水江水河水亦可,井水则要视 地下水源而论。至于雨水和雪水,以当今环境污染之重,恐怕没人敢喝。茶艺馆的水,也多用矿泉水或蒸馏水,那些依山傍水的地方,则可汲取山上泉水,如 杭州虎跑水, 广州白云山的泉水。一般家庭使用滤水器过滤后的水,也勉强可用。
水温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特别是在 饼茶团茶时期,控制水温似乎是泡茶的关键。概括起来,烧水要大火急沸,刚煮沸起泡为宜。水老水嫩都是大忌。水温通过对茶叶成份溶解程度的作用来影响茶汤滋味和茶香。绿茶用水温度,应视茶叶质量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绿茶,以80C左右为宜。 茶叶愈嫩绿,水温愈低。水温过高,易烫熟茶叶,茶汤变黄,滋味较苦;水温过低,则香味低淡。至于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C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味淡薄。此外需说明的是,高级绿茶用80C的水温,通常是指讲水烧开后再冷却至该温度;若是处理过的无菌生水,只需烧到所需温度即可。
茶的用量
茶叶用量,并没有统一标准,视茶具大小、茶叶 种类和各人喜好而定。一般来说,冲泡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是1:50~60。严格的茶叶评审,绿茶是用150ml的水冲泡3g茶叶。茶叶用量主要影响滋味的浓淡, 这完全决定于各人的习惯。初学者可尝试不同的用量,找到自己最喜欢的 茶汤浓度。
(四) 茶具冲泡绿茶,比较讲究的可用玻璃杯或白瓷盖碗。普通人家使用的大瓷杯和茶壶,只适于冲泡中低档绿茶。玻璃杯比较适合于冲泡名茶,如 西湖龙井、 碧螺春、 君山银针等细嫩绿茶,可观察到茶在水中缓缓舒展、游动、变幻。特别是一些银针类,冲泡后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直立,然后徐徐下沉,如 春笋出土似 金枪林立。上好的君山银针,可三起三落,极是美妙。所以一般茶艺馆,多使用玻璃杯冲泡绿茶。古人使用的是盖碗。相比于玻璃杯, 盖碗保温性好一些。一般来说,冲泡条索比较紧结的绿茶,如珠茶眉茶。好的白瓷,可充分衬托出茶汤的嫩绿明亮,且盖碗比较雅致,手感触觉是 玻璃杯无法可比的。此外,由于好的绿茶不是用沸水冲泡,茶叶多浮在水面,饮茶时易吃进茶叶,如用盖碗,则可用盖子将茶叶拂至一边。总的来说,无论玻璃杯或是盖碗,均宜小不宜大。大则水多,茶叶易老。
冲泡方法
绿茶的冲泡,相比于乌龙茶,程序非常简单。根据条索的紧结程度,应分为两种。然而,无论使用何种方法,第一步均需烫杯,以利茶叶色香味的发挥。外形紧结重实的茶烫杯之后,先将合适温度的水冲入杯中,然后取茶投入,不加盖。此时茶叶徐徐下沉,干茶吸收水分,叶片展开,现出芽叶的生叶本色,芽似枪叶如旗;汤面水汽夹着茶香缕缕上升,如 云蒸霞蔚。如碧螺春,此时则似雪花飞舞,叶底成朵,鲜嫩如生。叶落之美,有?春染海底?之誉。一段时间之后,茶汤凉至适口,即可品茶。此乃一泡。茶叶评审中,以5分钟为标准,茶汤饮用和闻香的温度均为45-55C。若高于60C,则烫嘴也烫鼻;低于40C,香气较低沉,味较涩。这个时间不易控制。如用玻璃杯,一般用手握杯子,感觉温度合适即饮;如用盖碗,则稍稍倒出一点茶汤至手背以查其温度。完全依靠经验,所以实践是最重要的。第一泡的茶汤,尚余三分之一,则可续水。此乃二泡。如若茶叶肥壮的茶,二泡茶汤正浓,饮后舌本回甘,齿颊生香,余味无穷。饮至三泡,则一般茶味已淡。此种冲泡方法,除碧螺春外,同样适合于平水珠茶、 涌溪火青、 都匀毛尖、 君山银针、 庐山云雾等较紧结的茶。
条索松展的茶烫杯后,取茶入杯。此时较高的杯温已隐隐烘出 茶香。冲入适温的水,至杯容量三分之一(也可少一些,但需覆盖茶叶)此时需注意的是注水方法。茶艺馆中,普遍是直接将水冲击茶叶,这种方法不妥。这种茶本身比较舒展,无需利用水的冲力,反而易烫伤嫩叶。如用玻璃杯,则沿杯边注水,盖碗则将盖子反过来贴在茶杯的一边,将水注入盖子,使其沿杯边而下。然后微微摇晃茶杯,使茶叶充分浸润。此时茶香高郁,不能品饮,然恰是闻香最好时候。稍停约两分钟,待干茶吸水伸展,再冲水至满。冲水方法如前。此时茶叶或徘徊飘舞,或游移于沉浮之间,别具 茶趣。其它步骤,皆与紧结茶相同。合适这种方法的,有 六安瓜片、 黄山毛峰、 太平猴魁、 舒城兰花等。有些条索不是特别紧结亦非特别松展的茶,两种方法均可,也是各人的习惯而已。
紫笋茶的功效兴奋作用
茶叶的 咖啡碱能兴奋 中枢神经系统,帮助人们振奋精神、增进思维、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利尿作用
茶叶中的咖啡碱和 茶碱具有利尿作用,用于治疗水肿、水滞瘤。利用 红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疗 急性黄疸型肝炎。
强心解痉作用
咖啡碱具有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 支气管痉挛,促进 血液循环,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辅助药物。
抑制动脉硬化作用
茶叶中的 茶多酚和维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 动脉硬化的作用。所以经常饮茶的人当中,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较低。
抗菌、抑菌作用
茶中的茶多酚和 鞣酸作用于细菌,能凝固 细菌的蛋白质,将细菌杀死。可用于治疗肠道疾病,如霍乱、伤寒、痢疾、肠炎等。皮肤生疮、溃烂流脓,外伤破了皮,用浓茶冲洗患处,有消炎杀菌作用。口腔发炎、溃烂、咽喉肿痛,用茶叶来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减肥作用
茶中的咖啡碱、 肌醇、 叶酸、 泛酸和芳香类物质等多种化合物,能调节脂肪代谢,特别是乌龙茶对蛋白质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 维生素C能降低 胆固醇和血脂,所以饮茶能减肥。 防龋齿作用茶中含有氟,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有很大的亲和力,能变成一种较为难溶于酸的?氟磷石?,就象给牙齿加上一个保护层,提高了牙齿防酸抗龋能力。
抑制癌细胞作用
据报道,茶叶中的 黄酮类物质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癌作用,作用较强的有 牡荆碱、 桑色素和 儿茶素。
位于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乡的雾里村,地处怒江大峡谷石门关与秋那桶之间,海拔1750米,村庄坐落在丙中洛乡以北,背靠碧罗雪山,隔江与高黎贡山相望,村前怒江水淌过。
这个小村建在半山坡上,云雾缭绕,钟灵俊秀,画卷如诗,世人不见,只在深山。它藏在浓雾下,秀美而又神秘。四十一户农庄傍水而居,悠然自得。
游人来到这里都为它的宁静、原始、险峻和古朴而感叹,誉其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缓坡上的雾里村是由40户不到的村民在一小块山地上造就的一副天然图画。钟灵俊秀,画卷如诗,世人不见,只在深山。它藏在浓雾下,秀美而又神秘。
村里极其宁静,几无人影,村里约有60户人家,有藏、怒和傈僳族,他们非常纯朴,好客。走在路上,唯有一群群土鸡在咯咯觅食,“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说的就是这种意境。
村民以怒族居民为主,它是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怒族民居建筑形式及风格保留较完整的典型村寨。
怒族民居的特点就是“石板房”,采用天然的页岩做屋顶瓦片,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雾里村其实是外来的驴们按当地的口音加上诗意的想象起的。本来应该叫“翁里”,意思是“一个像鸟窝的地方”,后来有人叫“五里”。
早晨的翁里就笼罩在雾里,飘渺、恍若蜃楼,和雾里这名字倒是蛮吻合。
这里是茶马古道的并经之地,以前商人从这里往北把茶叶运到西藏,然后再往南把盐运到云南。小村处于云南和西藏地界上,悬崖峭壁下如今都还是主要的通行路线。
许多喜欢徒步的朋友都乐于来此挑战,你要不要来?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42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