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1973年

袁隆平先生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三亚南红农场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1973年

品种的育成是我国以袁隆平先生为首的科研团队密切合作的结果,育种的地点主要是湖南和海南两地。

袁隆平成功研发杂交水稻经历了什么过程?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1333万公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上,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目前在国际上具有优势,海外的播种面积在2012年就达到了7800万亩,并且在越南、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

袁隆平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为该组织国际首席顾问,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同时,他还在国内主持举办了20多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30多个国家培训了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越南、印度、菲律宾,已成为大面积生产应用杂交水稻的国家,杂交水稻的增产效果也十分显著。

袁隆平最大的梦想,就是让中国杂交水稻覆盖全球。2014年5月26日至28日,被誉为国际种业界“奥林匹克”的世界种子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世界种子大会首次走进中国,美国、荷兰、德国、意大利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业界代表会聚北京,就世界种业发展及技术合作展开交流。

杂交水稻的成功是一场“绿色革命”。袁隆平说:“我很赞赏八个字,那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知识是基础,没有丰富的知识是不行的;汗水意味着实干,勤勤恳恳地去干;灵感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实干的升华;机遇就是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的需要。

1960年7月的一天,同往常一样,袁隆平到水稻试验田里观察,突然发现一棵形态特异的水稻植株。当该植株成熟后,穗大粒多。他如获至宝,很仔细地收集起来,准备明年种植。第二年春天,他将种子播在试验田里,然而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一点儿也没有看出任何有利的优势性状。

但是,袁隆平并不气馁,经过仔细调查分析,看起来没有生长优势的水稻,若根据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分离定律来分析即可知道,纯种的第二代不分离,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所以他意识到他所发现的这棵水稻是天然杂交稻,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一棵杂交水稻呀!

根据这些情况,袁隆平决心自己培育人工杂交水稻,于是设计了水稻三系配套方案,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

要实现杂交水稻的三系方案,首先必须找到天然雄性不育系植株。袁隆平在稻田里连续工作了十几天,1964年6月20日,他终于搜寻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1966年2月28日,《科学通报》刊登了袁隆平关于《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文章。多年的种植实践告诉我们,采用三系法种植水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在生产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979年4月,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袁隆平宣读了论文,引起专家、学者们的极大兴趣,一致公认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应用居世界领先地位。

1981年7月,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来华拍摄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彩色纪录片,片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中国杂交水稻的故事》。该影片先后在美国、日本播映。日本的《神秘的水稻威胁日本》一书中称:杂交水稻这一海外传奇给日本带来了风暴。

但是,袁隆平并没有就此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他看出三系杂交水稻还是有缺点的,比如杂交优势还不够强,增产幅度不大,并且没有早熟的品种,品质一般等。于是袁隆平在此基础上又推出了“两系法”。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的关键是培育出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此不育系的植株在长日照下(夏季)表现为雄性不育,可用于制种;在短日照下(春、秋季)低温时,雄性植株却变为可育,能自交结实。这种特性使它本身既可用于自身的繁殖,又可以杂交制种,从而可减少三系法的保持系,成为两系法。

两系法和三系法相比,简化了生产程序,杂种优势强,增产潜力大。袁隆平说:“三系杂交水稻单产10年徘徊,两系杂交水稻可望异军突起。”

两系杂交水稻在我国一些省市种植正在开花结果。湖南两系杂交早稻种植17万亩喜获丰收。平均单产与同熟期的常规品种相比,每亩可达450千克,增产50千克,生长期缩短10天,而且米质提高了一个档次。

广西农科院杂交水稻所在李丁民的率领下,从1987年开始研究两系杂交水稻育种。经过10年的努力,已育成KS—7、KS—9和KS—14三个不育系。近几年,又育出一批新的恢复系,比三系杂交水稻增产10~15%。计划到2000年推广示范面积300万亩。

杂交水稻的培育在国际上影响很大,研究和推广都迅猛发展。早在1986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旺米纳塞说:“我相信,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不仅仅是湖南和中国的研究中心,同时也是全世界杂交水稻的研究中心。”1992年在菲律宾马尼拉国际水稻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立项资助一些如越南、朝鲜、印度等国开展高效益的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掀起了第二次杂交水稻的热潮。

两系法水稻是我国独创的方法,是育种方法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已被列为我国科学技术重大成就之一。同时,袁隆平也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并先后荣获了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奖”(198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1987)、英国让克奖(1988)、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1993)、香港何梁何利基金奖(1994)、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1995)、日本“日经亚洲大奖”(1996)等。

袁隆平教授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是三系法、二系法和一系法。所谓一系法是培育不分离的第一代杂种,能够将杂种优势的性状固定下来,免去制种,程序就更简化了。

目前,袁隆平正向着一系法这一目标迈进,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饥饿问题将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43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