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水稻坏死花叶病毒病的症状是什么?

水稻坏死花叶病毒病:症状常在稻秧下部的叶片上出现,而后向上部叶片扩展。病叶的典型症状为橙**条纹或纺锤形黄斑,或呈线状条斑,或浅绿、深绿条斑,有时茎秆基部和叶鞘上形成坏死条斑,植株中度矮化,分蘖减少。

水稻坏死花叶病毒病的症状是什么?

水稻坏死花叶病毒病是怎样检验和检疫的?

发生危害:主要引起水稻矮化、不孕不穗或穗而不实(空穗),对稻谷产量影响很大。曾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地区)流行,在我国多属零星发生,但亦有株发病率在10%以上的。

传播方法:汁液、种子及土壤均不能传,由褐飞虱传播。

传毒介体:褐飞虱Nilavarvatalugens是主要传毒介体,其传毒率为2.6%~42.1%,最短获毒传毒时间均为30min,以48h的获毒率和传毒率最高。循环期平均7.6~10.7d。传毒有明显间歇现象,间歇期最短1d,最长6d。带毒虫可终身传毒,属持久性传播(谢联辉和林奇英,1980)。此外,拟褐飞虱也能传播。

种苗传植物:未见报道。

自然寄主:水稻Oryza sativa、蟋蟀草Eleusine indica、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fia、游草、宽叶野生稻Oryza latifolia、尼瓦拉野生稻O.nivara。

人工接种可侵染的植物:水稻、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Hordeum vulgare、燕麦Avena sativa、玉米Zea mays、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稗Echinochloa crusgalli、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蟋蟀草、看麦娘Alopeculus acqualis、罔草Beckmannia syzigachne、水蜈蚣、棒头草Polypogon fugax、铺地黍、黑麦草Lolium perenne(林奇英等,1984)。

侵染循环:以带毒褐飞虱或越冬再生稻作为初侵染源,病毒侵染水稻后,可通过介体飞虱传播,反复危害。

病害与环境及流行:冬暖地区、冬暖年份有利带毒虫越冬或带病再生稻生长,有利毒源传播和病害发生、流行。

病害的防治:

(1)选用抗性品种。高抗RRSV的有赤块矮3号、三农3号、三农8号和赤块矮选;中抗的有IR30选、包胎矮和丰矮早A*DT矮(谢联辉和林奇英,1982)。

(2)调整播、插时间,避开介体传毒高峰。

(3)适时做好治虫防病工作。

鉴别寄主:栽培稻Oryza sativa,抽穗期底部叶片出现斑驳,带有梭状黄斑或条纹。

体外稳定性:

①钝化温度:60~65℃。

②稀释终点:5*10-3~5*10-4。

③体外存活期:7~14d(20℃下)(Fujikawa et al.,1970)。

血清学检测:在补体结合反应中,该病毒与大麦黄花叶病毒和小麦黄花叶病毒的亲缘关系最近,但是,应用两者的抗血清进行ELISA检测中,该病毒却没有检测到(Usugi&Saito,1976)。

检疫危险性评价:本病的病原体水稻坏死花叶病毒,可能通过水稻种子人为传播,并经禾谷多黏菌进行蔓延,对水稻生产可构成重大经济损失。季良进行危险性评价时危险度值8分,为中危有害生物。国内虽尚未发生,但邻国日本和印度已有发生,鉴于水稻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应列入入境检疫对象名单。

地理分布:日本(冈山地区)、印度。

检疫国家地区:因我国尚未发生,建议补列为入境检疫对象名单。

应检植物:水稻种子。

检疫措施:禁止从日本引进水稻种子直接用于播种。特殊需要的品种资源,经指定机构审批同意,限制引进数量(建议每个品种不超过100粒)。有指定审批机构审批单和出口国的检疫证书,证明种子不带水稻坏死花叶病毒。引进的第一年,必须在防虫温室隔离试种观察,并经检验,确无此病毒,才放行。反之烧毁病株。选健康植株留种,次年再在检疫温室隔离试种1年,从健株收获种子,还给报检单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43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