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芦笋栽培技术
芦笋的种植技术
芦笋又称石刁柏,龙须菜,土名山苞米,为百合科多年生植物,芦笋幼茎出土见光后呈绿色,称绿芦笋,主要供鲜食,培土软化则呈白色,称白芦笋,多作罐头食品原料.芦笋含有蛋白质、脂肪、钙、铁和多种维生素,是名贵蔬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降血压,防治心血管、泌尿、淋巴等系统的疾病,具有独特的抗癌作用,是驰名世界的名菜良药,产品畅销国内外.芦笋易于栽培,便于管理。同时,芦笋一次种植可连续收获10~15年,在南方全年生长,北方地区冬季进入休眠状态。第二年会继续生长,芦笋适应性强,易栽培,对气温要求不严,冬季地下部分在土壤中能耐-20℃低温,生长期能耐35~37℃高温,在栽培中还有用工少、管理方便、产量高等优点。以新源镇老张认识的一农户种植为例,第一年定植投入全部成本为每667平方米800元左右(包括苗、肥料、人工等费用),第二年投入成本降为每667平方米300元左右(主要为肥料、人工等),定植后第二年每667平方米收获芦笋25千克,收入200元,第三年每667平方米收获芦笋100千克
一、种子处理
播前用25℃~30℃的温水浸泡3~5天,每天换水1~2次,待种子吸足水分捞出,拌细沙或者蛭石,装于容器内,盖湿毛巾,置于25~30℃条件下催芽,每天翻动2次,经5~8天露白后即可播种。
二、育苗
家庭盆栽,小花园种植的朋友,可以用泥炭土或者育苗土加育苗盘,育苗块加育苗箱的方法育苗,覆土厚度是2-3厘米左右。在温度25-30度育苗最佳。
在农业生产上,用下面的方法
1、苗床准备.苗床宜选择肥沃疏松的沙质壤土,每亩苗床施腐熟的农家肥2500~3000公斤,磷酸二铵20公斤,钾肥15公斤,耕翻入土精细整地后作畦,畦宽1.3~1.5米.播种采用纵畦横开沟,行距20~30厘米,株距7~10厘米,用扎眼器扎眼,每眼播一粒种子,覆土2.5厘米,然后盖上薄草以增温保温.播种时间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地温稳定通过10℃为宜)。
2、大棚育苗。①营养土配制,腐熟农家肥30%,草炭30%,陈炉灰20%,农田土20%(无农药残留)每公斤营养土中加磷酸二铵50克.②营养钵(8×12厘米)育苗,每个钵体内播一粒种子,播深2厘米,覆土2厘米,浇透水.③温湿度管理,芦笋发芽适宜的温度25℃~28℃,出苗后25℃,最高不超过30℃,最低温度不低于8℃,土壤保持湿润状态为宜.出苗后幼苗根系弱小,旱时及时浇水,及时除草,定植前7~10天,开始大通风炼苗,使其适应外界自然环境,达到健苗标准,有地上茎3条以上,地下贮藏根5~7条。
三、定植
1、选地。选择土质疏松透气性好,地势高,排水通畅,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PH值5.8~6.7为宜,前茬不宜种胡萝卜、甜菜.
2、整地与施肥.深翻20~25厘米起垄,每亩施腐熟农家肥3000公斤,加三元复合肥25公斤做底肥.垄宽1.2~1.4米.3、定植方法。株距30~40厘米,用铁锹挖定植沟,深30厘米,宽30~40厘米,沟内亩施三元复合肥25公斤加有机肥1500公斤,施入沟内混合均匀,再撒入10厘米厚的表土,沟中心微高,把分级的笋苗放入沟内,大壮苗每穴一株,弱小苗每穴两株.将根系伸向四周,芽眼顺沟朝同一方向,排成直线,便于管理培土和采收.一手扶住苗身,先盖少量土并压实,然后再盖细土4~5厘米,浇透水,水渗下后的再盖土1~2厘米,防止板结和水分蒸发,移栽后3~4天及时查苗补栽,防止缺苗。
四、定植后的管理
定植后15天进行一次中耕除草,疏松土壤,通气保墒,土壤水分保持60%~70%,过旱应适量浇水,雨季应挖排涝沟,防止存水烂根。
五、定植第二年及以后采笋年
1、为了提早上市可在4月初,按垄扣小棚,拱高30厘米,宽40~50厘米,覆盖地膜,出笋后棚温25℃为宜,超过30℃及时通风降温.外界气温达20℃时,可撤掉棚膜,一般笋高20~25厘米开始采收.
2、采收时间,一般在5月中旬开始采收,以后各年相同.绿芦笋要求色泽深绿、鲜嫩、整齐,笋尖鳞片抱合紧密不散失,笋条直不弯曲,无畸形,无虫蚀,采收时间在上午9~11点为宜.
3、采收方法,用专用不锈钢小刀,整齐地割下嫩茎,茎部不要留高茬,放于筐内用湿毛巾盖上,放在阴凉处,防止跑水老化.对生长过细、弯曲、畸形、残枝、弱枝病株应及时割除,每株留1~2个健壮茎杆进行光合作用,当其高度达到70厘米及时摘心,控制株高.
4施肥,催芽肥,春季结合耕翻,可距植株30~50厘米处开沟,每亩施三元复合肥20公斤.长笋期每月可追肥一次,亩施三元复合肥或尿素5~10公斤,追肥后应浇水,并及时除草,否则芦笋抽芽细小,弯曲、纤维多老化,雨季前拿起大垄,挖好排水沟,避免造成秋后地内积水。
六、病虫害防治
1.病害:主要病害为茎枯病和褐斑病,防治方法以农业防治为主,做到冬春季彻底清理田园,多施有机肥和钾肥,促使植株健壮,增强抗病力,及时清除田间积水,降低地下水和田间湿度,控制发病条件.药剂防治75%百菌清600倍,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采用波尔液、多菌灵等药剂涂茎防治茎枯.
2.虫害:主要有地老虎、蝼蛄、金针虫、蛴螬。防治措施:清理好园田,铲除杂草,严禁使用未腐熟农家肥,发现害虫,可用90%敌百虫晶体50克,溶解后加炒熟玉米面5公斤拌均匀,制成毒饵,撒在虫害区,每小堆放25克左右,或用40%辛硫磷乳油1000倍灌根。
芦笋对温度的适应性很强,既耐寒,又耐热,从亚寒带至亚热带均能栽培。但最适于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的温带栽培。在高寒地带,气温-33℃,冻土层厚度达1米时,仍可安全越冬,产量虽低,但质量较好。芦笋种子的发芽始温为5℃,适温为25~30℃,高于30℃,发芽率、发芽势明显下降。用种子繁殖可连续生长10年以上。冬季寒冷地区地上部枯萎,根状茎和肉质根进入休眠期越冬;冬季温暖地区,休眠期不明显。休眠期极耐低温。春季地温回升到5℃以上时,鳞芽开始萌动;10℃以上嫩茎开始伸长;15~17℃最适于嫩芽形成;25℃以上嫩芽细弱,鳞片开散,组织老化;30℃嫩芽伸长最快;35~37℃植株生长受抑制,甚至枯萎进入夏眠。芦笋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是15~20℃。温度过高,光合强度大大减弱,呼吸作用加强,光合生产率降低。
芦笋每年萌生新茎2~3次或更多。一般以春季萌生的嫩茎供食用,其生长依靠根中前一年贮藏的养分供应。嫩茎的生长与产量的形成,与前一年成茎数和枝叶的繁茂程度成正相关。随植株年龄增长,发生的嫩茎数和产量逐年增多。随着根状茎不断发枝,株丛发育趋向衰败,地上茎日益细小,嫩茎产量和质量也逐渐下降。一般定植后的4~10年为盛产期。
芦笋适于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在土壤疏松、土层深厚、保肥保水、透气性良好的肥沃土壤上,生长良好。芦笋能耐轻度盐碱,但土壤含盐量超过0.2%时,植株发育受到明显影响,吸收根萎缩,茎叶细弱,逐渐枯死。芦笋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强,凡pH为5.5~7.8之间的土壤均可栽培;而以pH6~6.7最为适宜。芦笋蒸腾量小,根系发达,比较耐旱。但在采笋期过于干旱,必然导致嫩茎细弱,生长芽回缩,严重减产。芦笋极不耐劳,积水会导致根腐而死亡。
芦笋按嫩茎抽生早晚分早、中、晚三类。早熟类型茎多而细,晚熟类型嫩茎少而粗。芦笋收获时间一般在春季的四月至五月。
采笋时务必注意不可损伤地下茎和鳞芽。产笋盛期每天早、晚各收一次。采收绿芦笋者于嫩茎高23~26厘米时齐土面割下。每次采收不论好坏应全部割取,否则遗留的嫩茎继续生长会消耗养分,影响产量。
栽培在中国南部地区,冬季无霜,芦笋可周年生长,没有休眠期。在这些地区如周年采收,势必因地下部积累养分太少,而影响产量。为了使植株多抽生嫩茎,应在采收期间培养一定数量的茎枝和拟叶,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抽生嫩茎所需的养分。
母茎的选留和更新在每年春季抽生大量嫩茎前,将老母茎全部割除。清洁田园,施肥、培土后,促使植株抽生粗壮的新嫩茎。除从中选留出几条粗壮的嫩茎让它长大作为母茎外,其余的嫩茎陆续分批采收。当初生的嫩茎变细时,追施第二次肥料。施肥后抽生的嫩茎又变粗,从中陆续选留健壮的嫩茎培育成新的母茎,而分批割除衰老的母茎。秋季气候温和,植株生长适宜,让抽生的全部幼茎都长成枝叶,停止采收,以使地下积累更多的养分,为第二年产笋准备充足的营养条件。对发生病害、伤残、虫害的母茎,应随时清除。留母茎的地方,应在抽生嫩茎较多的位置,每处1~2条,使地下茎的各生长点都有较多的养分供应,均可正常发展。
施肥每次选留母茎之前各施一次施腐熟的有机肥。当母茎长到50厘米高时,摘去顶梢,抑制它伸高,防止倒伏。摘除雌花和幼果,以免消耗养分。割除母茎应在晴天进行,避免雨天割除伤口侵染病害。采收嫩茎主要在春、秋二季。夏季高温期植株生长不良,应停止采收40~50天。秋季采收到10月底即应停止,不可过长;否则植株积累养分太少,影响第二年的产量。。
宿松县的经济建设
一、油菜的种植
(一)土地耕整
油菜是根系发达,枝叶繁茂的作物,需要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水分适宜的土壤条件,才能生长发育好,获得高产。但油菜对土质要求不严格,质地较差的土壤,通过深耕,增施肥料等良好的耕作栽培技术,也能获得高产。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也不严,但以中性至微酸、微碱性为好。油菜要求土壤通气性好,最岂土壤僵板不透气,若土壤板结,播种时种子不能发芽,出土易烂根,幼苗期植株易僵化老化,移栽时不易发新根,幼苗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油菜整地要求深耕细整,特别是移栽油菜,在前作收货后,应掌握适播期,及时整地,达到土粒细碎,无大块土,不留大空袭,土粒均匀疏松,干湿适度,以利于幼苗根系与土壤接触,促进移栽成活,早发新根,油菜大田的翻耕,一般只有10-375px,应逐年加深耕层,使油菜根群充分发育和扩展。直播油菜的整地要求达到耕层土壤疏松,上虚下实,田面平整。水稻田土壤状况相应较差。应在收获前适当排水晒田,收获后抢晴及时翻耕。炕土晒垡,切忌湿耕。油菜虽喜湿润。但不耐渍水,必须因土作哇,土壤粘重、地势低、排水困难的田块,应采用深沟窄厢耕作办法,厢面2-2.5m,沟深875px。
适时播种:油菜的适宜播期应考虑气候,种植制度、品种特性、病虫情况、前茬作物等情况。但冬性及半冬性品种适当早播可充分利用季节、营养期增长。有利于发挥品种的潜力、争取高产、播种温度一般在平均气温20℃为宜,我县油菜的直播时间大致在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育苗移栽适宜时在9月上中旬至下旬。
(二)育苗移栽
1、育苗移栽:能在苗床适时早播,充分利用有力的生产季节,有效解决多熟制中油菜与前作的季节矛盾,同时,苗床便于精细管理,培育壮苗,并可选择整齐一致的壮苗匀称栽植,有利于苗齐苗壮,植株生长健壮,实现高产。
2、培育壮苗:壮苗是指苗龄足够,功能旺盛,生活力强,有利于形成高产群体的油菜苗、壮苗的要求是株型矮健、紧凑、根茎粗短、无高脚苗、弯脚苗、叶片数多、叶大而厚、叶色正常、根系发达、主根粗壮,无病虫害。简述为:绿叶6-7片,苗高20-575px,根茎粗6-7mm。
3、苗床准备:选择土地平整,质地肥沃,背面向阳,排灌方便的田地作苗床、旱地、旱茬地、半沙半沾地作苗床地好,苗床应留足,利于培育壮苗。过密易形成高脚苗、弱小苗、与大田比例一般为1:4.5,油菜种子小,苗床应平、细、实,即厢面平整,土层细碎并适当紧实,以保证种子落子均匀,深浅一致,早生快出。整地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N、P、K搭配,亩可施土杂肥2000-2500公斤,过磷酸钙20-30公斤,草木灰100-150公斤,整好苗床开沟作厢,厢宽1.3-1.7m,田宽0.27-033 m。
4、种子处理及播种:种子播前应晒种1-2天,每天3-4小时,用浓度8-10%盐水选种,用50-54℃的温水浸种15-20分钟,可起到杀灭病菌及催芽两种作用,用0.8%的尿素和1.6%的硼溶液浸种5小时能促壮苗早发。一般甘蓝型油菜播种亩平0.2-0.3两,为播种均匀可将种子分厢定量。拌适当细土或草木灰撒播,播后浅覆盖。
(三)苗床管理
1、种子播后加强管理,做到两早两勤,即早间苗定苗。早追肥除草,勤浇水排水,勤防治病虫,齐苗后间苗,做到苗不挤苗。叶不搭叶,真叶定苗。苗距8-225px,追肥要早,施肥结合除草,定苗施一次追肥。叶前耕施少施(稀粪水或0.3-0.5尿素水),5叶后适当控制,移栽前6-7天施一次“起身肥”,遇干旱应及时浇水。苗期害虫以蚜虫、芽青虫、跳甲虫为主,蚜虫危害最重,可用2.5%敌杀死300倍液防治。应用生长调节制培育矮壮苗是近年来采用较多的技术,3叶期叶面喷施100mg/kg的多效唑,油菜幼苗显著矮化,根茎横向增粗,分枝数目明显,移栽后成活快,有利于增产。
2、移栽:冬性、半冬性品种移栽至冬前应有40-50天的有效生长期,以利于形成壮苗越冬,一般以平均气温13-15℃移栽为好,我县根据海拔不同,一般在中山至二高山以上中旬为宜,低山平坝区以10月中下旬为宜。移栽前一天用水浇湿苗床,取苗时多带土,少伤根,栽时按幼苗大小分级栽植,做到行株距均匀,并用细沙泥土掩盖根颈,以利发根,进取苗,边移栽,边施定根肥,栽后浇足定根水。
(四)直播油菜
在前后作季节矛盾不大或土壤黏重板结,很难保证移栽质量的地区和晚秋气温高,易干旱地区,移栽成活率低,可采用直播栽培,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多采用直播栽培,直播油菜主根入土层,能吸收土壤深层养分和水分,抗旱、抗寒。耐瘠、抗倒伏能力强。同时由于播种较晚,在一定程度上能错过病毒病和菌核病主要感染起,但因直播用种量大,苗期不便精细管理易形成高脚苗,因此应采用相应的措施。
1、适时推迟播期:由于没有移栽前的缓苗期,播种推迟10-15天,一般在10月中旬左右播种。
2、增大种植密度:播期推迟,生育期缩短,苗期管理也不易精细,应加大密度来弥补个体发育的不足,以获取高产,,同一品种在相同条件下比移栽增加30%的总株数,亩平株(穴)均9000-1200穴。
3、种子丸粒化:种子拌适量细土或草木灰丸粒化,直径可扩大2-3倍,同时可提供营养,防治病虫,可有效促进全面壮苗。
4、加强田间管理:直播多采用撒播或点播,因播种量大。出苗后应及时间苗,推迟定间(4-5片真叶),及时浇水,追肥补苗,除草和防治病虫害。
(五)免耕油菜:免耕油菜又称板田油菜,板茬油菜,是目前油菜轻简栽培的一个发展方向,可节省劳力、节省投入、抢季节、茬口、开发利用冬闲田地,它是提前作收货后在耕翻板茬地直接进行播种或移栽油菜的一种栽培防范,在前作收获较迟的地区,特别是一部分烂泥田,下湿田、新秋冬水田,土壤沾重板结,难以保证整地的质量或难以适时播种或移栽。或因劳力矛盾,阴雨绵绵,干旱等原因而季节紧张的地区。板田油菜发展较快,板田油菜有利于早活早发,保证农时季节。省工节本、适宜多种土壤条件种植、有利于保护土壤、抗灾、早熟、高产的特点。
免耕油菜必须抓好相应的配套技术早播早栽,充分利用前温光资源培育壮苗,严防杂草,可喷施绿麦隆、杀草丹等除草剂,加强中耕灭茬除草工作,防除渍害,及时开沟坐厢,保持排水通畅,排水困难的下湿田应采取深沟窄洼;施好随根肥,亩施尿素15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氧化钾10公斤,硼砂2-3公斤,再加适量有机肥充分拌匀后施用,为防止早衰,春季应早施重施苔肥,看苗补施花肥。
(六)地膜油菜,地膜覆盖油菜栽培技术不仅对油菜生长具有增温早发、安全越冬、灭草保肥、抗旱节水、早熟高产等显著作用,而且能有效解决中高山地区能种植高产优质油菜良种的难题,是突破我县中高山地区和低山沟槽荫蔽天地油菜地产的措施,其栽培技术要点包括:油菜地(田)深耕细整后,抽深田施肥作垄,按施肥要求一次性施足底肥,垄面宽度以地膜而定,1500px的地膜垄面宽45-1250px,4250px地膜,垄面宽140-3750px,覆膜要紧贴地面,严实覆盖,保证覆膜质量,提高增温、抗旱、节水、抑草等综合效果。移栽时按不同品种密度要求(一般7000-9000株),打洞移栽,要求栽苗要正,深度一致,根土紧贴严实,浇足定根水,以利早返青,提高成活率。
(七)种植密度
1、确定种植密度的原则:肥水条件好,播种期早。个体生长旺盛。株型松散,分枝部位低,晚熟品种和气温较高,雨水较多的情况适当稀植,反之密植,菌核病发生高田块应稀植,病毒病严重地块密植,以提高田间适度,控制蚜虫繁殖迁移,减轻病毒传播曼延。
2、适宜的种植密度: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适宜种植密度差异较大。我县甘蓝型油菜的适宜密度,大株型7000-8000株,小株型8000-12000株。
3、种植方式:相同的种植密度可以采用不同的种植方式配置。
(1)宽窄行:宽行与窄行相间种植,可以解决较高种植密度的通风透光性,提高地温和土温,较好协调个体与群体生长,有利于追肥和田间管理,一般宽行1.4尺,窄行1尺。
(2)窄行窄株:放宽行距,缩小株距(如行距1尺,株距4-5寸),可以推迟封行。减少荫蔽,利于通风透光,便于田间管理。
(3)等行株距:采用行、株距相等的种植方式,在低密度下采用,分枝分布较均匀,分枝及结果较多。
宿松县农作物分两大类,即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主要有籼稻、糯稻、粳稻、小麦、大麦、米麦、荞麦、高粱、玉米、粟、山芋、马铃薯和豆类;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花生、芝麻、茶叶、药材、烟叶等。
陈汉区以及二郎、凉亭区的一部分山区,以种植小麦、大麦、芋类、水稻、茶叶、柑桔、药材为主。
程集、许岭、九姑、佐坝、二郎5个区以及凉亭大部分地区,水田种植水稻、油菜、红花草为主。旱地种植小麦、山芋、花生、芝麻、绿豆、棉花、粟、大豆、麻、烟叶等。荞麦、大麦、米麦产量低,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复兴洲区,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主要种植棉花,是全省优质棉出口基地,兼种小麦、大豆、花生、油菜、芝麻、玉米、高粱、山芋等。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全县耕地面积170654亩,产稻344781担,小麦28670担,大麦24845担,豌豆856担,蚕豆728担,玉米148担,山芋101000担。全县作物总产量为501028担。
建国以后,采取了新的耕作技术和科学管理制度,单位面积产量稳步提高。1949年水稻亩产268斤,1984年水稻平均亩产697斤,双季晚稻1956年亩产143斤,1984年杂交晚稻亩产695斤。棉花1965年亩产107斤,被评为全国10个棉花生产先进县之一。县内油菜产量向来低而不稳,最低年产量为150余万斤。1981年推广甘兰型油菜和大壮苗移栽技术,油菜年总产量达1000万斤,油菜年产量一般在1500~1900万斤。
“文化大革命”十年,农作物产量徘徊不前。
1979年实现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198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481.82万担,是1949年的5.46倍;棉花总产量为19.57万担,是1949年的1617倍;油菜总产量为15.97万担,是1949年的9.5倍。
2013年末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5171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油料种植面积28938公顷,比上年扩大1147公顷。棉花种植面积25423公顷,比上年扩大21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1093公顷,比上年扩大347公顷。全年粮食产量35.27万吨,比上年减产0.78万吨,油料产量6.08万吨,增长4.3%;棉花产量3.13万吨,减产0.27万吨。
2013年末,全县生猪存栏20.73万头,比上年增长0.4%;全年生猪出栏34.97万头,比上年增长1.9%。肉类总产量3.55万吨,增长2.3%,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8万吨,下降6.7%。禽蛋产量1.69万吨,增长6.3%。水产品产量7.96万吨,增长2.7%。
2013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6.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5%。农用拖拉机14271台,增长7%;农用运输车1229辆,与上年持平。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35万吨,下降43.4%。农村用电量2.82亿千瓦时,增长3.7%。有效灌溉面积44.45千公顷,比上年略有减少。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布衣汪革,在麻地坡(今程岭乡王湾村)烧炭炼铁,此为县冶金工业之始。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西乡陈汉,长溪山山民,利用水力没碓,以竹麻、草料造纸,兴起造纸业。民国初元,有鼎兴、吉利、鼎盛等公司在黄泥庄、北门红鹤寨、松塘庄筲箕坡等处开采煤炭。1946年,县商会集资创办光明电灯厂,是为本县使用电灯照明之始。建国前夕,县内亦仅有一些私营作坊和手工店铺,以及涉足城乡的42种民间手工匠。
1951年,安庆私营裕丰米厂,连人带机器迁至宿松,创办米厂,县首次使用机械碾米。同年10月,洲头轧花厂购进皮辊机20台,以柴油机为动力。1953年,城镇共组织各种手工业合作小组、社82个,少数社开始引进机械,初步实现半自动操作,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43.10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5.4%。
1958年,把手工业组建为社;一部分厂和小组转为国营工业企业和集体企业;商办、校办工厂也应运而生,大部分工业企业,因供电不足,仍以手工操作,产品以针织类和食品类为主,辅以土法炼铁和铸造犁头、吊罐、辟耳,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185.78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6.8%。
1961年至1963年,工业企业实行全面整顿,关闭了一些企业,部分地调整了产业结构,1963年工业产值595.06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8.87%。这一时期,县内机械工业已初见端倪,原由几个铁器社组成的宿松县中心机械厂,扩建为县机械厂,制造简易车床、饲料机、粉碎机、碾米机、脱粒机等。1963年至1965年,全县工业生产产值、利税逐年增加,设备日益改善,是县工业稳定发展的时期。
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将一批个体手工业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全县个体手工业濒于绝迹,这期间又有15个手工业合作小组,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升级,转为社(厂),有13家社(厂)转为地方国营,生产很不景气,产值急剧下降。1968年产值仅750.63万元,比1965年下降73.5%。
1976年后,全县工业企业走“一厂办多厂”和扩大新产品的内涵改造道路,一手抓太湖至宿松35千伏高压输变电建设,一手认真调整工业结构,全县开始形成以粮、棉、油、水产、加工业为主导,以电器、建材、棉织、化工为骨干,辅以二轻工业的工业布局。工业生产稳步发展,1979年,29家国营工业企业产值达2129.73万元,利润136.66万元,税金45.2万元,15家二轻集体企业,产值412.04万元,利税27.2万元。工业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3.3%。
进入80年代,掀起了一个有县办、集体办、乡镇办,多层次、多渠道办工业的热潮,工业门类亦相应增多,现有电力、机械、电器、化工、采矿、陶瓷、建材、加工、食品、造船、棉织、印刷、被服鞋帽、竹编、雨伞、木器、包装制品等,1985年,全县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有25个,职工1358人,产值2797万元,创利税197万元。二轻企业12个,职工723人,产值287.13万元,创利税1万元。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1.4%。
截止2013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9户,全年新增28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12.6%和22.3%,从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长16.9%,高于全县水平1.5个百分点,占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2.7%,对全县工业的平稳增长举足轻重。
全县25个工业行业中21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占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前三位的纺织服装服饰业、纺织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分别增长19.4%、16.2%和-17.5%。五大支柱产业中,机械电子发展较快,增长32.3%,纺织服装次之,增长18.1%,新兴建材增长15.7%,矿产化工增长11.6%,低于全县水平;农产品则出现负增长,下降2.7%。从比重来看,纺织服装居首,占40.7%,比上年增加1.1个百分点;矿产化工其次,占14.9%,下降0.8个百分点,农产品占比14.3%,下降2.6个百分点,机械电子占比10.2%,提高1.5个百分点,新兴建材占比8%,下降0.2个百分点。全年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2.2亿元,增长18.2%;利税17.8亿元,增长20.2%,其中利润12.6亿元,增长22.4%。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2.9万平方米,增加近1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0.5万平方米,增加10.5万平方米。
宿松县早在清代就有制造修理和饮食旅店等服务业,在城乡设铺营业,或走村串户上门服务。50年代,服务业有所发展,1959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受到一定抑制,有些改工务农。1979年后,集体、个体服务行业蓬勃兴起,全县恢复了各种服务性企业222个,从业者两千余人。
80年代初,县政府为了发展商品经济,改变农村产业结构,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务工,从事服务性行业。1984年底有农民1139人进入县城和县内其它集镇,或从事商品经营,或开设饮食旅店,或摆摊设铺修理,或从事家庭服务和从事家具的制作、加工等。
1985年人均创利千元,另有1100名推销员,一面帮助乡镇企业推销产品,一面传递经济信息,为乡镇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外,有1714个石、木匠(农民),组织27个建筑服务公司,进城承包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建筑工程,1985年产值637万元,他们以良好的建筑工艺和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赢得了用户的信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46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