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生之本,历代皇帝都对农业十分重视,宋太宗又是如何做的?
本文系作者美英聊时尚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五代连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人口锐减,田野荒芜平民百姓租税负担沉重,生活困苦,民不聊生。宋朝开国时,全国才300万户就连开封京畿的土地,耕种的不过十分之二三这种状况,到太宗时,还没有完全改变。太宗发动统一战争,励精图治,想建立一个强大的王朝,使政治升平,百业振兴,人民安居乐业,使自己流芳万世,建立不朽的丰功伟绩。所以,太宗决心发展生产,促进贸易,繁荣经济,增强国力。农业是当时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历代帝王都把农业生产看作国家的根本。 宋朝农业历史资料 宋太宗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认为只有根本稳固,才能枝繁叶茂。农业不兴,其他一切就都缺乏基础,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针对当时田野荒芜,人口减少的情况,太宗制定种种政策,聚集流亡的人。统计户口,鼓励人民垦田。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举行籍田大礼,劝农盛典。太宗率领群臣与宗室后宫,先在东郊飨祭神农氏,以后稷配祀。然后太宗亲耕籍田。太宗亲手掌耕犁,推了三下之后,掌礼官便喊道:「 ”礼毕!”太宗却不停下,对大家说:「 ”朕志在劝农,恨不能耕完千亩田地,怎能只以三推为限呢!” 宋太宗耕田资 说着,又耕了几十步,侍臣坚持请求说:「 ”陛下耕了这么多,可以了,足够表达爱民劝农的心意了。”太宗这才停止回宫,登乾元门,改元端拱。之后,又作了一首《东郊籍田诗》赐给近臣。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二月,太宗命令河北东、西路召集民众,置使营田,以陈恕等人为营田使。同时,命人作方田。又诏令代州知州张齐贤在河东各州,实行营田,不久又都停止实行。营田,就是屯田。从汉代以来, *** 利用军队,民、商人来种土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称为田。按照屯田人的不同,分为军电、民电和商屯。 宋太宗影视剧形象 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沧州节度副使何承矩上疏说「 ”臣自幼侍奉先父在关南,也就是河北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以南一带出征打仗,熟悉北部边防的道路、河流和平原的形势。如果在顺安寨西面开凿易河蒲口,引导河水东流入海,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七十里,利用山坡沼泽,筑堤贮水,实行屯田,可以遏制契丹骑兵的奔驰。待一年之后,关南的湖泊全部堵塞并充水,便可以播种稻田。沿边境各州、军临近池塘水源地,只留守城的军士,不再烦劳朝廷发兵,增加戍卒。收取地利来充实边境,设置险要来防备边塞。 宋朝战争资料 春夏两季务农,秋冬两季习武,可以休息民力,减少国家的经费开支。这样几年过后,将会看到敌弱我强,敌劳我逸的结果。这是防御边患的重要谋略。自顺安军以西,到西山约100里,也希望选兵戍地,挑选精锐,裁减老弱残兵。兵不患寡,患傲慢不精;将不患怯懦,患偏见无谋。如果士兵精锐,将领贤能,那么四方边境便可以高枕无了”太宗嘉奖并采纳了何承矩的上疏。但是接着连绵大雨成灾,主管此事的人多数议论屯田的事欠妥。何承矩援引汉、魏至唐代屯田的旧事,来平众人的议论,务求必定推行。 宋太宗画像 又说:「 ”应借积潦的雨水,蓄作陂塘,大力种植稻田,使士兵能够吃饱肚子。”这时,沧州临津令黄懋也上书说:「 ”福建的土地,只种水稻,沿山谷引水,很费功力。现在河北州、军有很多陂塘,引水灌溉,省功省力,又容易做到。三五年之间,公家和百姓必然会得到很大的收益。”太宗看后,诏令何承矩前往河北各州巡行视察,回京后上奏,如同黄懋所说的那样。三月,太宗任命何承矩为制置河北沿边屯田使,黄懋为大理寺丞,充任判官,调发各州地方部队守兵18000人充任这一工程的劳役。 黄懋画像 在雄、莫、霸三州及平戎、顺安、破虏等军,共兴建了堤坝600里,设置泻洪闸门,引白洋淀的水来灌溉的第一年种稻,遇早霜,稻谷不成熟。黄认为晚稻九月成熟,河北霜早,土地升温又慢,但江东早稻七月便成熟,取早稻种,使令耕种。这年八月,稻谷成熟了,何承矩运载着好几车沉甸甸饱满的稻穗,派官吏送到京师。原先主张河北不宜种稻的人,原先说军人种田是一种耻辱的人,现在都缄口不言了。河北大兴水田,百姓还顺便增收了蒲草和蚌蛤,深受其利。河北屯田,获得了成功。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正月,度支判官陈尧、梁鼎也向太宗上言,提出在江淮地区实行大规模屯田的建议。
唐朝人种水稻
唐朝的粮食以粟和稻谷为主,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术,还大量栽种早稻,
农业产量比以往明显增大。
各国稻米的文化与历史
世界上所有的种植稻都是亚洲栽培稻。而亚洲栽培稻又起源于野生稻。在过去,学者通常认为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是起源于印度到中国云南一带。自从1970年代浙江河姆渡遗址的稻谷出土以后,传统的思想受到冲击。也引发了一波古稻起源追寻的研究。
稻与中国相传神农氏教会农民种稻的技术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国家,而稻在3000多年前,就是中国人的主要粮食,时代约在商朝,当时稻这个字,只有类似臼字的字形,后来周朝种稻较为普及了,就加上了如稻穗挺立般的禾字。在金文当中,臼的上面加上了爪,形如迎风打稻,用手舂米。
至於「米」字在甲骨文中,原先只有六直点,上下三点,代表着米粒。后来将中间的点连起来,用以表示放米的架子隔板,就成了「米」字。而东汉许慎在其着作一本关于汉字的解说书《说文解字》中说到「米,穬粟实也。像禾实之形。」,后在汉字中也有将「粟米」称为「小米」,「稻米」为「大米」。
透过文字可以看出中国种稻的历史相当悠久是无容至疑的,但有不少学者依然希望找出最早的水稻或旱稻品种,
亚洲有很多考古地点曾陆续发现了一些早期的稻谷。如1995年在中国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里,发现了四粒**的稻谷,测定年代为公元前一万年前,据知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谷。此外在长江下游河姆渡也曾出土有约7000年前的稻种残留物;广东英德出土的约一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的水稻硅质体。中国的古稻有些甚至被科学家拿来重新种植,并加入杂交稻的品种当中。[来源请求]
目前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家,占全世界35%的产量。在中国的南方主要生产籼稻,北方生产粳稻。如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内容就包括环绕的麦穗(嘉禾)。
中国南方俗称稻为稻谷或谷子,脱壳为大米(多为白色,但亦有淡红色(如胭脂米)、淡绿色(如碧粳米)和紫色(如云南香米)甚至黑色的品种。煮熟的大米中国北方称其为米饭,中国南方称之为白饭,香港亦有俗称靓仔(源自潮州话)。
近年来中国积极对水稻和旱稻进行研究,还发展最快的杂交稻米研究中心以推动中国农业来解决和帮助经济、粮食等问题。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49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