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普洱和生普洱的区别
普洱生茶和熟茶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经过的渥堆发酵工艺不同。
生茶是指毛茶不经过“渥堆”这道工序,而完全依自然转化而成,这是历史上的传统制法。
熟茶是指毛茶经过“渥堆”,通过湿熟作用,以人工方式速成发酵,促进多酚类化合物非酶性自动氧化,转化成茶叶内含物质,减除苦涩味,使滋味变醇,消除青臭气,缩短其陈化阶段,可提早饮用。
此外,普洱茶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料,然后通过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步骤做成的紧压茶。生茶外形色泽墨绿、香气较熟茶更香一些、味道较浓,汤色呈金**,比较透亮,生饼霸气十足,起到刮油的功效,不建议餐前饮用。
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料,经过特殊处理,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或者紧压茶。熟饼经过卧堆,并适度发酵,可以直接饮用,茶饼呈现深黑色,汤色呈红褐色、汤色较红亮,具有清热、消暑、解毒通便等。
扩展资料
必须在干仓陈化。干仓不会发霉,转化较为缓慢,但能保持普洱茶的真性。干仓指茶叶在湿度、温度适中、通风透气的环境中后发酵存放;湿仓是指茶商,把茶叶放在通风不畅、湿度较高的环境加速陈化,在市场上当老茶高价售出谋取利润。
温度不可骤然变化。仓内温度如果过高,温差变化太突然,将会影响茶汤水性给予口感的活泼性。
避免杂味感染。茶叶是最会吸收杂气异味,洒一把干燥茶叶,会吸清空气中的异味,应力求贮放环境清洁无杂味。
避免日晒风吹。在阳光下,酚类物质,叶绿素更容易氧化,从而使茶叶变色,变质。升高的温度亦会使茶叶加速发酵变酸。空气上,流通的空气有较多的氧份,有利于茶叶中微生物的繁衍,因而可加速茶叶变化,但不能将茶挂置在风口,否则茶气会被吹走、茶味吹散,饮用起来便淡然无味。
利用竹箬包装。这种传统包装的质料和方式,有助于普洱茶于后发酵时,过滤杂味以确保清纯的功效。
注意茶龄寿命。普洱茶年代寿命,到底是六十年,或一百年,或数百年,没有定论资料,往往只靠品茗者直觉研判其陈化的程度。如福元昌、同庆老号普洱圆茶陈化感已到了最高点,必须加以密封贮存,以免继续快速后发酵,造成茶性逐渐消失,品味衰退败坏。
湿度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于干燥。湿度过高,容易让茶叶变质、长霉;过于干燥,茶叶转化又会太慢。
参考资料:
在微信读书平台领了一本比尔·波特的《禅的行囊》。在此之前,我对“禅”一无所知,直觉上认为“禅”是很深奥、玄乎的,担心自己会读不懂。显然我多虑了,这本《禅的行囊》实际上更像是关于禅宗的调查笔记或者一本游记,这是一次轻松、愉快的阅读,更难得的是,这还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学习体验。
比尔,这个可爱的美国老头,于2006年春,从北京出发,由北向南,五台山、太原、洛阳、合肥、武昌……一直到广州、香港,历时近两个月,一路寻访禅宗六位祖师的道场。整本书不仅脉络清晰地讲述了禅宗从传入中国到发扬光大的历程,在中国本土的传承和断裂,更生动而真实地表达了关于社会、信仰、文化的现状思考。
作为一个寻访者,除了引用大量史实资料,记录和寺庙住持、院监交谈之外,他还讲了许多沿途见闻,地理风貌,风土人情;和司机、按摩技师、茶叶店老板等等这样一些小人物的交谈和交往,萍水相逢的故事充满人情味;走在路上遭遇各种波折时,他调侃、自嘲的语气很是幽默。是的,整本书都很生动、有趣。
而在生动有趣之外,他在讲述禅宗的文化内涵时,不乏引经据典,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古诗词、道家、儒家文化的了解和思考让我这个中国人深感惭愧。
身为中国人,对“禅”这个重要的中国文化元素的最初了解,竟然来自一个外国人。不过,这个外国人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中断博士学业,跑到台湾的寺庙里过起了暮鼓晨钟的生活。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三年。
人类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对自我存在意义的思考,是不分民族和种族的。我不禁想起《刀锋》的主人公拉里,也曾先后造访印度、中国,试图从东方智慧中寻求答案。毫无疑问,比尔已经深刻领会“禅”的要义,并能从中获益。
《禅的行囊》全书一共十六章,每个章节名都是一句禅训:不立文字,不见如来,无山,无家,无始,无相,无心,不作、不食,无镜亦无尘,不得闲,不见桃源,不辨东西,不分南北,不死,无终,不归路。
我第一次知道“般若波罗蜜多”的涵义:
我也第一次听到贯穿灵魂深处的钟声:
在此之前,我对钟声一无所知,对“暮鼓晨钟”也完全不理解,印象中只有《夜泊枫桥》的那句“夜半钟声到客船”,此刻,再去体会这首诗,不得不感慨钟声之悠远、激荡,仿佛与钟声有了共鸣。
看到这里我不禁苦笑,之前我对“禅”的认识确实如此啊!甚至,现在很热门的“禅修”也未必是真的触及到禅的要义。有朋友去参加寺院的禅修,想要净心、明志,放下执念,得到解脱,实际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禅的要义在于将修行与生活融会贯通,所谓禅修,不是在禅堂坐香、跑香,不是与世隔绝、斩断尘缘,而是把生活里的每件事都作为修行,不惊不惧,不喜不怒,从容淡定。
在书的最后,比尔讲述了他去台湾的前一天,在公园里遇到流浪汉的故事。流浪汉对他说:“如果你找到自己的‘猴人’,别再犯和我同样的错误。”那半年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成了流浪汉一生难以释怀的遗憾。很多时候,改变我们命运的只是一个来不及深思熟虑的决定。转念再想,如果流浪汉没有遇到战友,只能留在那片热带丛林,和“猴人”一起生活在树上,他就真的能快乐到老吗?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55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