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镇的经济发展
惠城镇的经济,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商业均不发达,新中国建立后,于1954年开始建立了国营犁鼎厂和印刷厂。1966年联合靖海、葵潭、隆江等主要镇的酒业、酱油、烟丝,联合成了三个公私合营厂。全镇的手工业,组织了十二个手工业社。1980年,惠城镇的工业,是以国营、集体为主,全县国营工业17户,建于镇区的12户,工业年产值1105万元,占全县国营工业产值总数的30%。职工总数1664人,占全县国营工业职工总数40%。是地方国营工业与二轻工业一统天下。惠城镇政府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另觅蹊径,引进来料加工工业,并在1985年在东安村建立一个外向型工业加工区,占地面积67亩,建成楼式通用厂房20幢,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从此惠城镇乡镇工业崛起,仅工业区就接纳了各种工业企业20户。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惠城镇的乡镇工业,不断深入发展,与此同时,镇区原国营工业和二轻业,由于产品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衰退,到90年代末,基本退出市场。 2000年开始,惠城镇的乡镇工业,代替了80年代的国营、集体工业。到2006年,全镇工业企业共715个,从业人员9600人,完成工业产值15.85亿元。其中规模上企业18个,完成工业产值8.62亿元,上缴税金1850万元。其中个人独资经营625个,港商投资经营19个;按经营产品分,有112个为服装业,196个为五金机械,20个为化工塑料,60个为食品制药,其中规模较大企业为春南电器制造厂,于2003年3月新建厂正式交付生产,共投资8000万元,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包括厂房、仓库、办公室、宿舍等。各种生产设备200多台(套),总值3000万元;全部职工900人。2006年该厂进出口总值10328万港元。(该厂是香港春南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投资创办,原料由香港供给,产品由香港销售,属两头在外企业)。
惠城镇的农业经济,在改革开放20多年中,总的形势是:“耕地减少,单产提高,总产增加。”1985年全镇耕地面积19225亩,到2006年存有13914亩,减少了5311亩耕地;亩产从1986年324.5公斤,提高到371公斤,单产提高了46.5公斤,总产1986年是6928.8吨,2006年增加到8700吨,增加了1771.2吨(包括原河林乡的数字)。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经济体制改革,惠城镇委、镇政府按照惠城的实际情况,确立了“立足当地资源,以兴办果蔬基地为突破口,带动以水果、蔬菜、禽畜、水产等农副产品生产为主的城郊型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步伐”的指导思想。在20多年的改革实践中,调整了种植结构,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开发山地荒坡,形成了以荔枝、菠萝、青橄榄、油甘、杂果为主的6万多亩的水果生产。2006年,全镇粮食种植面积 24000亩,总产量8700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7500亩,总产6480吨;蔬菜种植面积23000亩,总产42790吨;水果种植面积 108541亩,总产23710吨。
1997年引进惠来县金马集团公司投资,在镇区北郊“第一山”下,创建了龙泉果林山庄,开发总面积 8000亩,集果树种植、禽畜养殖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开发。1998年开始投建,完成区内道路,供电线路,建设了占地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房屋,种植了优稀水果6万多株,养殖禽畜1万头(只),2001年又投资1200万元,建厂房、办公楼仓库10000平方米,创办了“圣龙泉”天然山泉水厂,引进美国反渗透滤膜净化技术和生产线一条,于2002年6月正式投产上市。
惠城镇的商业经营,在20世纪80年代是以国营商业和供销社为主,私营商业很少,90年代开始,出现了多元化商业经营,有个体商业、私营商业。城乡相继建立固定的市场,商业出现繁荣景象。2006年全镇有大小市场11个,总面积45000平方米。
惠城镇的服务业,主要是住宿业和餐饮业,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中有了很大的发展。镇区住宿业在2006年有旅馆酒店10家,其中四星级宾馆1家,三星级酒店3家,年开房率在70%左右,属于一般性酒店,主要是提供住宿与餐饮;餐饮业,主要是酒店提供餐饮,服务于住宿客人,都有厨师,具有惠来特色的海鲜菜。有服务于一些会议需要,但不够经常。经常性的餐饮业,是主要街道晚上的大排挡。在南门大街与葵和大道十字路口附近。大排挡长盛不衰,一年四季有各种海鲜供应,食客不断,是镇区夜宵的主要地方, 2006年统计惠城镇的住宿、餐饮业共63户,从业人员480人,总产值970万元,其中餐饮业54户,从业人员306人,产值840万元。
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的平凉市,辖崆峒区和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县,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6.83万人,有汉、回、蒙、满等18个民族,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境内区位独特、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生态良好、资源富集,风物绮丽、民风纯朴,有着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区域文化特色。312国道横贯全境,宝中铁路纵穿南北,平定高速、西长凤高速加紧建设,天平铁路、西平铁路已经开工建设,天平高速公路和宝平高速公路也即将开工建设。崆峒山道教文化、西王母寻根文化、大云寺佛教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独具魅力,出土于泾川县的佛祖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之最”。为甘肃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重要的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和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是甘肃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平凉各族儿女在平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市情实际,发挥比较优势,聚精会神搞建设,实干攻坚抓突破,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和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去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70亿元,同比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0.5亿元,增长42.1%;大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20.1亿元和8.24亿元,增长24.6%和18.4%;财政支出达到55.3亿元,增长48%。农民人均纯收入2414元,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00元,增长10.4%,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了两位数增速,并培育形成了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推出了“平凉煤电”、“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平凉旅游”四大特色经济品牌。相继实施了平凉电厂、华亭电厂、崇信电厂、煤田开发、煤制甲醇和750KV超高压输供电等十大过10亿元工程,陆续引进了华能、中水、徐矿、海螺、雨润5家全国500强企业。平凉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浙商省外投资最佳城市”和“2007中国魅力城市200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平凉已进入一个机遇增多、优势凸显、活力增强的战略机遇期。全市上下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五次全委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市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主攻三大目标、建设四大基地、推进六个跨越”的总体思路,以保增长、扩内需、强基础、调结构、促和谐为主线,积极抢抓机遇,主动应对挑战,强化投资拉动,突出产业开发,加强基础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努力在煤电和煤化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壮大旅游产业、改善民生民计六个方面集中突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旅游产业———打造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 ▲平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旅游文化底蕴深厚,为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境内发现齐家、仰韶等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465处,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出土于泾川县的佛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全市有各类旅游景点100多处,国家2A级以上景区12处。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中国顾客最满意的十大风景名胜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和全国首批30个“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基地”之一。天下王母第一宫———泾川回山王母宫,是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人类开元第一城———静宁成纪文化城,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重要景点。神州祭灵第一台———古灵台,蕴涵着西周文化的神秘魅力。秦皇祭天第一坛———华亭莲花台,以“人修的龙门洞,天生的莲花台”而久负盛名。第一个全国梯田化模范县———庄浪县,百万亩梯田成为黄土高原上一道独特的生态风景线。 崇信县境内的4A级景区龙泉寺、千年菩提树、“华夏古槐王”自成风景,引人入胜。崆峒十万沟、静宁仙人峡等森林峡谷险峻幽深,旖旎多姿。泾川温泉、庄浪天池朝那湫、陇上名泉贯珠泉等水域景观独具魅力。 经过20多年的持续开发,先后开展了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化名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和景区景点功能配套建设,旅游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市星级宾馆(饭店)达到18家,旅行社15家。与周边14个城市建立了旅游经济区域联盟,共同构建了丝路遗珍之旅、寻根朝觐之旅、红色教育之旅、休闲度假之旅、西北风情之旅五条精品线路,成为甘肃旅游的重点区域和陕甘宁三省(区)旅游联动发展的重要节点。开发出了五大类上百种旅游商品,发掘恢复的“中国纸织画”备受海内外游客喜爱。 平凉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优惠的旅游发展政策,是您投资兴业的热土。我们在旅游产业开发上,对全市各旅游景点门票均常年优惠,对外地旅行社组团来平旅游进行奖励,对旅游招商项目在土地开发、税费征收等方面实行全面优惠。热忱欢迎国内外客商及社会各界前来旅游观光、开发建设,共同开创美好未来! 煤电产业———打造甘肃最大能源煤化工基地 平凉属鄂尔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层最厚地段,是鄂尔多斯盆地能源综合利用重点市。市内华亭煤田为甘肃第一大煤田、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探明储量35.75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54%,不仅是优质的动力用煤,也是目前全国最好的气化用煤。全市现有规模以上煤炭生产企业18户,矿井31对,年设计生产能力2200万吨以上;发电公司3个,总装机容量154万千瓦。2008年,全市原煤产量2014万吨,发电量93亿千瓦时,分别占全省总量的二分之一强和近六分之一,以煤电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果菜产业———打造中国优质果品基地 平凉是全国苹果优势产区和最佳适生区,现有果树经济林158万亩,以红富士为主的优质果品达85.27万亩、年产量65万吨,形成了3个果业集中区和12条优势果产业带,五个县(区)被国家列入“名优特经济林示范县”,两个县获得“中国苹果之乡”、“中国红富士之乡”称号,获得全国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示范基地认证,特供2008年北京奥运会。蔬菜种植面积62.9万亩。建有规模果品加工企业20多家,加工能力35万吨,“平凉金果”远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和东南亚、俄罗斯及港澳地区。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平凉市境内共有公路总里程9075.3公里,公路网面积密度达到82.5公里/百平方公里,在中东部居第一,其中等级以上公路4278.3公里。现有国道1条161.7公里、省道5条436.3公里、农村公路1689条8477.3公里;通油路的乡镇100个,占96%,通乡油路里程和站点建设项目在全省居于第一。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干线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补充的全市公路网,有效地发挥了公路对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带动作用。围绕公路建设,平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构建“平凉至西兰银三小时经济圈、市内两小时交通圈”的构想和“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县有综合信息站,乡有汽车服务站,村有停靠点”的目标。今年,天平、西平铁路开工建设,平定高速公路通车,西长凤高速业已开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平凉经济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2008年,平凉市实施了中心城市“三十工程”,建成了南山生态公园、泾河水面、泾河大桥主体等重点工程,城区集中供热、管道燃气、污水管网建设进度加快。“三十工程”建设,让平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平凉城镇园林绿地总量达到230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27.17%。6县城综合功能不断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9.8%。 草畜产业———打造甘肃绿色畜牧基地 平凉是中国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皮毛集散地,年肉牛饲养量97.4万头,出栏33.5万头,居甘肃农区之首。建有景兴10万头肉牛精细加工厂、西开牧业5万头屠宰线、百兴集团福利制革厂、凯沣出口牛肉罐头加工厂、旭康牛肉食品生产厂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牛皮加工能力100万张,草产品加工能力10万吨。成功注册全国第一件活牛证明商标———“平凉红牛”,牛肉、皮革、熟肉制品、骨制品等销售全国市场,活牛及牛肉出口国外地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55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