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苗族挑花技艺的基本绣法
花溪苗族挑花技艺的基本针法为十字绣。用十字绣为基本针法,数纱而绣,不用底稿,反面挑正面看的特殊技法,使作品更加美观精巧。
花溪苗族挑花制作工艺是中国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传统技艺,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花溪苗族挑花技艺的基本针法为十字绣。用十字绣为基本针法,数纱而绣,不用底稿,反面挑正面看的特殊技法,使作品更加美观精巧。花溪苗族挑花技艺有追念先祖、记录历史、表达爱情等功用,同时又有很强的装饰性。
花溪苗族挑花技艺有追念先祖、记录历史、表达爱情等功用,同时又有很强的装饰性。[1]苗族妇女能把常见的景、物高度概括为美丽的图案,对色彩有独特的理解,能熟练地运用对比、互补等配色原理,富于装饰性。
苗族没有文字,花溪苗族挑花刺绣成为记录民族历史和传说的载体,成为这支苗族的识别标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刺绣不但注重继承艺术传统,同时又发挥想象力,大胆地进行再创作,为美术家和收藏家所珍爱,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花溪苗族挑花制作工艺的艺术风格
花溪苗族挑花从艺术风格和制作时间上可分为早、中、后三个时期:
早期(1900年以前)底布为自织青色麻布,色彩单纯雅致,以银色调为主,白色中点缀有小面积的彩色。构图严谨,图案有几何化、程式化的特征。代表作有:《狗寻粮种纹衣背饰》《太阳、河流、龙头纹衣背饰》《雪花纹衣背装》《羊辣子刺梨花衣背饰》《牛蹄杈铜鼓纹衣背饰》等。
中期(20世纪至文革前后)底布仍多为青色麻布,也有少量青色土棉布,色彩热烈华丽,多以红色调为主,配以黄、绿、白等色丝线。构图较前期活泼,图案丰富。代表作有:《青蛙荷花浮萍纹围腰》《四羊纹围腰》《蝴蝶纹背扇》《灯笼纹背扇》《鸡冠花纹围腰》等。
后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底布色彩和质地都呈多样化,增加了红、蓝、黄、白、黑等色机织布,甚至使用塑料窗纱和粗麻袋布作底布的,挑绣用的彩线除了蚕丝线又增加了十字线和毛线,构图更加自由,图案更加多样化,有的艺人开始摹仿现代织物上的写实图案制作挑花。
代表作有:《亭阁石桥灯笼纹背扇》《四角冰花儿童围腰》《田园螃蟹纹围腰》《水爬虫浮萍围腰》《牛头双鸟纹壁挂》(王朝珍作品)《苗姑》(王启萍作品)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68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