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直播稻的存在原理

直播稻存在的原因分析

直播稻的存在原理

问题是在移栽技术出现之后,为什么在有些地区仍然存在直播栽培方式?

先从移栽说起。移栽增加了育种、拔秧和插秧的工序,使得整个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拔秧和插秧两个环节更是劳动密集型的工种。[11]因此,移栽的实行有赖于大量劳动人口的存在。而在强壮劳动力得不到有效供给的情况下,一些老弱妇孺也被迫参与到水稻移栽的队伍中。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一夫一妻为一个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一般女性是不参与大田生产的,最多是给在田中忙活的男人们送送饭而已,但在水稻移栽的这个环节上,我们却看到了例外。妇女们广泛地参与拔秧和插秧劳动。而当人口减少,即便老弱妇孺齐上阵,也不能够正常完成移栽的时候,直播就是最好的选择。近年来,直播现象有所抬头,很大程度上可能与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而农村劳动力减少有关。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改移栽为直播的现象。湖北地区是最早使用秧马的地方,[12]秧马是一种拔秧(或插秧)的工具,表明北宋时期湖北地区已使用移栽,但随着宋廷南迁,湖北一带成为宋金交战的主战场,人口大量流失,[13]虽然有原来生活在狭乡的江南百姓“远来请佃”。[14]但南宋时湖北人口减少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扭转。在人少地多的情况下,直播就是最好的选择。彭龟年(1142-1206)在湖北为官时,记载了那里由于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耕种灭裂,种而不莳”,实行“漫撒”式的直播方式。[15]

需要指出的是,采用这种“种而不莳”,“漫撒”直播的不光是原本已采用移栽的湖北农民,也包括新近迁入湖北地方的原来的江南农民。江南狭乡原本也是耕作非常精细的地方,可是这里的农民在移民到人口较少的荆湖北路的新环境之后,原有的移栽传统并没有得到继承,而采用了直播方式,以适应新的形势。由此看来,在技术的选择上,人口因素要大于耕作传统。漫撒的直播方式,虽然有“灭裂”之嫌,但却可能是利用荒地最有效的办法,因为在经受战争破坏的地区,人少地广,没有必要也难于实行精耕细作,以期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而是广种薄收,通过总产量的提高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于是人们便自然而然地选择了直播方式,其中的一种情形便是在“旧稻塍内,开耕毕,便撒稻种,直至成熟,不须薅拔。”[16]农业劳动人口少是选择直播的主要因素。这点在宋代的岭南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宋代岭南还属蛮荒之地,人口稀少,因而农业生产技术较为粗放。直播便是其表现之一。

人口的因素还从土地的开发利用上来影响种稻方式的选择,也就是说,直播的选择还与土地开发利用以及自然条件有关。唐宋以后,虽然有局部的地区因战争等因素出现人口减少的现象,但从全国总的情况来看,仍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为了应付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要,与山争地,与水争田,在江湖沿海地区更是出现了围水造田运动,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作的边缘地带不断向外扩展。这些新垦的农田和旧有的农田有很大的不同,于是需要特殊的栽培方式和作物品种。主要表现在这些新开水田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水源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保障,正常的播种时节往往因雨水的浸注而中断,而等到水退之后,按照常规的育秧移栽程序,来种植常规的稻种,又因生育期的限制不能正常的结实。只能采用直播的方法,以极大限度地利用有效的生产时间。还有些地方,如淮河及南海等地的濒水之田,水退之后已经到了冬天,过了种稻的季节;而等到可以种稻的夏季,水位又涨起来了,水深以致没牛,人要下田,只能乘坐小船或小筏。此种稻田,纵有现成的秧苗,也难以进行移栽,只能采用直播方式。方法是待冬春水涸耕过,至夏初,遇有浅涨所漫,划船载浸过的稻种遍撒田间水内;候水脉稍退,种苗即出,可收早稻。即方以智所谓的“乘桴播刈”。

如果说水稻的直播与相对多水的自然环境有关的话,那么,旱稻的直播则与一些地区相对干旱少雨有关。有些地方“春久不雨,泥块被烈日晒结”,无水育秧,即便是采用旱地育秧的办法育成了旱秧,移栽时,也会因本田中缺水,而不能下插。加上一些地方土壤过粘,育成旱育,拔插都困难。在这些情况下,直播是最好的选择。如清代四川潼川,以及民国时期四川、苏北灌云、东海等地所植的旱稻,就属于这种情况。

直播稻的存在,特别是旱稻直播,可能还与北方旱地农业传统有关。中国北方向来以旱地农业为主,但也存在一些零星的稻作,北方稻作受到旱地农业和影响,广泛地使用直播法。河北丰润等地,古属渔阳,东汉太守张堪曾在这里开稻田八千余顷,是北方地区稻作一直较为发达的地区。然而,到了清代这里的水稻已实行了移栽,但旱稻仍然采用的是直播旧法。[17]江苏灌云、东海间的旱稻直播,除了可能与干旱少雨的自然因素之外,也可能因距旱地农业的中心北方较近,受旱地农业传统的影响有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里所谓的直播,不过是用旱地农业的方法来种植稻子而已。

表面上看来,直播稻似乎只是在经济技术和自然条件下,一种被动的接受,但我们在了解到古代(特别是进入清朝以后,太湖流域的)农学家有关直播栽培的论述之后,则会发现直播不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更是一种理智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在权衡了移栽和直播的利弊之后所做出的决策。因为在他们看来直播比移栽有利。这也是明清时期一些原本采用移栽的地区改用直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的水稻移栽法,自汉代开始使用,经过唐宋时期的推广,到明清时期已经基本普及开来,但恰恰是到了明清时期,也就是移栽法最为普及的时期,一些稻作最为发达的地区,如太湖流域,移栽所引发出来的各种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有人重新提出了直播的主张。表现上看来,直播是对移栽的一种“反动”,但这种反动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在新的条件下,综合了移栽的长处,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直播法。如果说,一些地区实行直播法是耕作粗放的表现,那么,明清时期直播法的提出,则是理性的回归。因为,新的直播法是在移栽法实行多年,发现了种种弊端以后,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应该说,明清时期人们对于水稻移栽技术基本上还是肯定的,移栽是稻作的主流。明代的农学家马一龙在《农说》中还对移栽在水稻栽培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的概括,指出“移苗置之别土,二土之气,交并于一苗,生气积盛矣。”但是进入清朝以后,有人就开始对移栽的作用提出怀疑。

怀疑最初是由移栽的过程可能会对秧苗的正常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而引起的。清初思想家陆世仪[18]认为,“今田家莳秧,先一日拔秧浸水中,或一宿或再宿不等,甚者或经三、四宿而后始莳。莳之时,抛掷堆垛,略不少惜。莳后遇赤日则黄萎,数日而后始醒。盖秧之元气泄尽矣。其值阴雨而易醒者,则稻必胜。早莳之胜于晚莳。亦以过小暑则气渐热,秧难遽醒也。由此观之,同一莳也,醒之难易,犹系禾之善否,而况移种不移种之分乎?”[19]清道光年间的潘曾沂[20]用更为通俗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于移栽所持的反对意见。他说:“秧田内刚要发科,拔了起来插莳。这一拔伤得不小。等醒转来。直要到六月里方才发科。所以科头瘦小,结的穗头短,秕谷多。升合少。都是这个缘故。大凡一粒谷,总有一茎先出的,叫做命根。你们拔秧先把这一茎拔断了,所以不肯长养,可恨可惜。”“拔秧损禾根,其时土干日燥。萎而复苏,元气伤矣。”“你们莳秧,预先拔浸水中,或一夜或两夜不等,若手里来弗及。便搁过三、四夜后头,方才插完。莳的时节,抛掷堆垛,全不爱惜。莳后,晒在老太阳里,日惭黄瘐。隔几天醒转来,秧的元气都洩尽了。而且根头的泥,又要洗净的,秧的命根是棵棵拔断的。所以稻不得法。种得迟,已经是不得法的了,拔起来另种,如何便能起发?这一耽搁,又要半个月,可惜可惜。”[21]

移栽对秧苗产生不利的影响,可能会随着劳动量的增加而变得更加糟糕。因移栽意味着增加了一道工序,也就增加了劳动量,而且这道工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增加在前作收获之后,和农作物最佳生长期之前,抢收抢种,而且还有其它事情需要打理,时间紧,任务重,劳动强度大。这在江南水田耕作技术体系趋于形成的宋代的一些诗歌中就有反映。“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下田”[22]。插秧时男女老少齐上阵,“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宋人真德秀提到种田“四苦”,其中的“始耕之苦”和“立苗之苦”都与移栽有关,特别是所谓“立苗之苦”:“燠气将炎,农兴以出,伛偻如豚,至夕乃休,泥涂被体,热烁湿蒸,百亩告青”,指的就是插秧。双倍的付出,若能有双倍的回报,农民是不会吝啬劳力的。但实际上可能事与愿违。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移栽质量没有保障,也影响了禾苗正常生长。明清时期的太湖稻区,由于移秧属劳动密集工序,多采用“田家或互相换工,或唤人代莳包莳”协作方式。这过程中有人偷工减料,本应合理密植,但有人为了偷懒省事,多将秧稞莳开,人为拉大行株距,原本每人一行,每行横莳六稞,每稞相距八寸,结果每稞相去或至一尺外及尺许不等者,一亩地几减秧稞大半[23],直接影响着单位面积产量。尽管有些所谓“有力”之家为了保证插秧质量,提高庸工的伙食标准,并用秧弹来加以规矩,但无形中又加大了成本和劳动量。

水稻移栽的初衷之一原本是为了保障农作物,如小麦等,在本田中有足够的生长期,以获取稻麦二熟,但由于事多工烦,前后作都受到影响,甚至两获之利不如一收。于是经过长期的实践之后,清代江南地区有人提出了直播取代移栽的主张。陆世仪在一次稻熟时发现田傍一稻穗高出其它稻穗约尺余,穗上的粒数达二百余,也高出其它稻穗九十余粒的两倍,“因思此禾盖未尝移种,元气未泄故也”。这一发现使他对于直播法有了新的认识。当时他的邻村东乡正在实行一种叫做“撮谷法”的直播法。这种撮谷法比之移栽法有成倍的收成。他认为,“撮谷区田之倍收有故。盖秧不移种。元气未泄也。”不过他也认为,撮谷法有不足之处,一则耘铴难;一则易酣,不能耐风潮也。于是他在参考古代代田法和区田法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农民的种田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直播法。无独有偶,清道光年间的潘曾沂也力主水稻区田直播法。他认为“拔秧损禾根,其时土干日燥。萎而复苏,元气伤矣,故宜撒种”,撒种即直播,直播法“不用移插,自然命根直下,入土坚深,四月里就要发科,发科既早,不独主根上的一本,将来穗头结得饱绽,就是根旁边发出来的枝干,都是有用的。后首结的稻穗头,自然是一样长大的了,这就是早稻的功效。”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80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