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奉献一生住宅朴素,董卿豪宅却宛如宫殿,为什么吉克隽逸被吐槽?
在长沙市明阳殡仪馆铭德厅将举行袁隆平先生的遗体送别典礼,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永远的离开了咱们,这一年他91岁,一时间举国上下都在悲痛吊唁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一生都在为杂交水稻作业奋斗,取得特殊成果后分明可以颐养天年,但他却一向过着朴素的日子,而另一边的央视主持人董卿却被曝出豪宅宛如宫廷,吉克隽逸更是惨遭打脸,网友称为何一个立下功勋的科学家,竟然住的不如娱乐圈的明星。
据知情医生透露,在本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水稻研讨基地摔了一跤后,引发身体不适,4月7日转入长沙医院医治,直至5月22日谢世,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京,少年时期为了躲避战乱,他经历了难忘的乡野日子,高中毕业后,父亲的意思是让袁隆平报考国立东南大学也便是现在的南京大学,毕业后走仕途,可袁隆平不管父母的对立,偷偷报考了重庆相辉学院也便是现在的西南大学,1953年袁隆平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安江农校教学。
任教期间,袁隆平还曾带领学生一起对农作物进行杂交实验,大饥馑的日子里,袁隆平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方向是高产的水稻种子,1961,年袁隆平极端团队在调查数以万计的水稻后,发现了一株长势特别好的水稻,籽粒有230粒,于是在1964年,袁隆平开端了杂交水稻研讨,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增产20%,杂交水稻成功后,袁隆平一夜之间从村庄教师变成了名声赫赫的杂交水稻之父。
住最朴素的地方,做着最伟大的工作在袁老取得共和国勋章时,有个记者去他家里采访。一进门,记者就被袁老家里朴素的装修惊呆了。从1989年开端,袁老就一向住在国家为中科院士盖的家属区,老旧的住宅平凡得令人难以相信:这里住的都是为国家尽心竭力的科学家。袁老那套面积不大的房子里,家具摆设看上去都有了些年初。他的卧室很简单,只要一张大床、一台老式电视机和一张躺椅。
看到这一幕,记者不由得问袁老的儿子:“为什么不劝父亲重新装修一下?”袁老的儿子笑着说:“早就设计好了,钱咱们自己出,但老头子便是不赞同!他觉得住得舒畅就够了!”32年来,袁老就一向住在这套极端简陋的老房子里。袁隆平院士就连吃饭都十分的简单,一碗面条一份青菜,并没有大鱼大肉,这样的居住环境曝光后,网友引起了热议。
除了住得简单,袁老对日子的要求也十分低。几十年来,袁老从家到基地一向都是骑电动车。一向到最近几年,实在骑不动了,才赞同买了一部10万元的代步轿车。袁老特别节俭,每逢出差时,他基本从不花钱乱买东西。但是,他偶然去逛地摊时,就会一次花200多元买10来件衣服,回来后换着穿。有一次,袁老去香港中文大学做报告,他就扎了一条刚刚在街上买的10元钱领带。其实从年轻开端,袁老就专心扎进水稻技能的研讨中,关于自己的表面很少打理。
就连去相亲时他也是蓬头垢面,把穿脏了的衣服翻个边持续穿。在袁老绵长的几十年中,他可谓是把自己的人日子到了极致。他把作业做到最好,造福了全中国、全世界;对财富,他始终保有一颗平常心,有得住有得穿就足够了,其他都不重要……网友们看到袁隆平爷爷这般朴素的日子情景后,纷纷不由得心疼他。是的,他原本值得具有更好的日子,他值得具有无尽的财富,但是他却全都不要,只保留了最最原始的质朴。
比较于袁老,当下许多明星的豪华之风真是令人不忍直视前段时间,郑爽日入208万的消息被爆后,网友们都惊呆了:明星一天的收入就要比咱们普通人一辈子的收入还要多许多。这般高收入之下,总算理解了为什么许多人挤破脑袋也要进军娱乐圈。俗话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如此巨大的收入反差,让当下十几亿低收入的普通人情何以堪。更让人无语的是,部分明星在拿着超高收入的同时,还不由得抱怨自己作业辛苦等等。
吉克隽逸的衣帽间更是比普通人的卧室都大,不得不说明星是真的很挣钱,连吉克隽逸这种不温不火的都轻轻松松过着名媛日子。关于咱们国人来说,真实应该崇拜的是像袁隆平这样的人物,而不是那些所谓的明星,咱们这一辈子,都应该感谢袁隆平院士的支付,但这样的人物,却对自己格外的节俭,但很难过,天堂需要水稻,袁隆平院士去天堂种水稻了,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永远都是天大的问题,吃不饱肚子,一切的梦想都不会实现。古代人口为什么没有出现井喷式的大爆炸?最基本的就是粮食限制了,没有多余的粮来养活过多的人口,所以每到一个时间段,就会因为造反爆发大规模的战争,造成人口锐减,这是相当长时间里的一个社会模式,凡是出现战乱,很有可能就是社会负担不起人口压力了。感谢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让我们国家人口数量成倍增长,而不会成为社会负担,因为我们能吃饱肚子了,就会使社会稳定。在感谢袁隆平老爷子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这几个人在人口和粮食平衡中的巨大作用,没有他们,杂交水稻不一定能长得那么好,粮食总产量不会增加多少。 前面说了,古代人吃不饱饭有一个奇怪的魔咒,当社会稳定,人人安居乐业一段时间后,总会来一场战争,把人口减下来,到新的王朝建立,又会持续一段时间的发展,然后又要爆发战争,如此循环往复。那么为什么会爆发战争?除了有能力的人争权夺位,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吃饭问题,当相当一部分人吃不饱饭了,他们就开始怀疑掌权者的能力,把责任都推给他们,认为是他们领导不力,赋税太重,应该换人了。而不知道其中原因就是粮食的供应问题,在那个环境下,没有人能够让天下人都能吃饱,更何况在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靠天吃饭绝对没人能够做得到。所以说很多朝代的覆灭不是因为领导们没尽心,而是粮食不增产导致的。因为社会越好人就越容易多生孩子,阴形增加人口,地还是那些地,收成还是那些收成,人口悄悄的增加了,瓜分了资源,若是遇到天灾,直接导致饿殍遍野,出现暴乱。以当时的科技水平,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除了砍伐森林开荒种地,别无他法。 来一组数据说明问题,《管子·轻重甲》里记载了春秋时期的粮食产量,以稻谷为例,「 ”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钟”。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30亩地总共收了1600公斤水稻,平均一亩地53公斤,这就是春秋时期的粮食(水稻)平均亩产水平。到汉朝《汉书·食货志》记载,换算成现在的也就是63公斤,比春秋年代多了10公斤的亩产,这已经是不小的进步。再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亩产90公斤,唐朝亩产130多公斤,宋朝亩产230多公斤,明朝330多公斤,清朝由于开始了双季稻的种植,折合达到了470多公斤,这是近代以前的中国水稻最高亩产水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差不多是这个水平。所以说粮食产量是直接影响一个朝代人口的主要原因,宋朝以前人口是不可能过亿的,因为达到一定的数量就吃不饱了,就要否定当朝的领导能力,就要造反,不管能不能成功,反正战争是要死人的,要大规模大数量的死人,然后又够吃了,人们就觉得是新朝代的功劳。 粮食产量不仅限于在中国影响人口数量,全世界都是一样的,这也是阻碍人口发展的瓶颈。我们知道中国的人口快速增长在清朝鸦片战争时期,突破4亿大关。再一个就是改革开放以后,不得不施行计划生育政策来卡住人口过快的增长。如果说后面的增长是因为杂交水稻的功劳,那么清朝末期的增长和水稻杂交没有关系,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时候全世界都在人口猛增,西方列强开始向全世界扩张地盘,一个原因是列强们四处征伐,把粮食品种带到世界各地,其中薯类作物和玉米的广泛推广种植,极大的增加的地域的粮食收成,也导致了人口数量的增加。 我们知道,土地数量变化不大,即使是开荒,也不会是太大面积的,那么要想粮食产量提高,只有两个条件,一是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也就是品种的合理分布,南方水田种水稻,北方旱地种小麦,这里面就包括后来的优良品种的提取,也包括杂交手法,另一个要点就是提高肥力,让土地额外提供作物所需要的养分,也就是施重肥,很显然,过去的农家肥已经到了极限,只能让化学来帮忙。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最重要的就是靠物理和化学的功劳。虽然中国古代有震惊世界的四大发明,但现代社会靠的还是西方国家的现代技术,化学合成是最功不可没的。当我们大清朝还在包小脚梳辫子吃满汉全席玩蛐蛐的时候,人家西方已经捣鼓出了灯泡火车蒸汽机,我们在放烟花看风水的时候,人家已经扛着子弹枪驾着战船到处掠夺了,清朝的自我陶醉和西方成了两个世界。同样是对于吃不饱的问题,我们除了开荒增加耕地面积而破坏森林,老外却是在想着增加肥力,在原有的土地面积上怎样种出更多的粮食。李比希和哈伯发明了化肥,让农业走进了现代化。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对农业似乎很感兴趣,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农作物产量和土壤中的化学元素有很大关系,虽然农作物所需要的东西土壤里也有,但含量很低,直接限制了作物的产量增加。其实这个我过古代也注意到了,但是受科学技术的限制,无法进一步研究,我国古代发现草木灰能增加粮食产量,其实就是给庄稼补充氮磷钾元素,但庄稼在草木灰里吸收有难度,提产是远远不够的。李比希摸清了氮对农作物的重要作用,通过实验合成了氮肥。 另外一个人就是德国化学家哈伯,合成氨的发明者。哈伯和李比希一样,认为土地的肥力是有限的,随着作物的吸收,消耗了土壤里的所必需的矿物成分,从而限制了作物的正常生长,要想提高产量,就必须补充这些东西。由于李比希错误的认为作物吸收氮是吸收的空气中的氮,只是需要铁和钼这些催化剂,所以他的化肥配料单中没有氮化物。哈伯在当时的化学家门提出的「 ”考虑将来的粮食问题,为了使子孙后代免于饥饿,必须实现大气固氮,把氮以氮化物的形式固定下来”的难题,哈伯决定合成氨的研究。用氮和氢来合成氨是化学工业的难题,从提出理论到最终实现产品,经历了150年之久。以前的化学家们都是在高温高压下来实验,结果都失败了,虽然当时已经认识到这个过程是可逆的,因为实验的难度和氧气的参入,实验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哈伯通过不断实验,两年做了六千多次实验,试用了两千多种配方,终于攻克难题,制造出了合成氨,这就是哈伯法合成氨。 还有英国化学家劳斯用硫酸处理磷矿石,只要了磷肥。李比希又发明了钾肥,到现在我们使用的复合肥。化肥的问世,使原本的土地面积不变,产量大大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世界人口随之增长。就拿我国来看,每年需求的化肥量是非常大的,现在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在5000万吨以上,氮肥和磷肥能够保证自给,钾肥需要进口40%,这样才能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研究表明,化肥是粮食提产的最大功臣,占提产量的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六十以上,没有化肥的使用,再好的品质都收到限制,提产是非常有限的,根本不可能保证像杂交水稻这样的优良品质明显增产。毕竟中原和西北地区主要还是吃小麦玉米和高粱土豆,大米只是少数,这些地方也不种稻谷,这些作物的杂交和高产量品种还是很有限的,只能通过化肥和农药来实现增产。 回到原题,我们不能否认袁隆平院士的功劳,在农作物的品种上突破,杂交出了优质高产的品种,但是假想一下,如果没有化肥的功劳,到底能增产多少?还是当初化学家的话,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含量的一定的,作物要想长的更好,就需要更多的吸收养分,假如氮磷钾含量不够,杂交水稻还能不能增产?任何地方都是能量守恒的,要想增产,就需要土地增加肥力,别无他法(不考虑天气因素的影响)。老一辈的人都是深有体会的,大集体那个年代,化肥的供应严重不足,基本上都是用的农家肥,就是用树叶和秸秆剁碎浇上人畜粪尿发酵,另外就是焚烧草木灰。那个时候的产量是低的吓人的,玉米棒子才两三寸长,颗粒干瘪,小麦尺把高,都不用剪刀收割,直接用手拔,豆类还强一点,因为豆类根系能合成氨,太肥的地反而种不出好豆子。粮食产量低,人吃不饱,都不敢养鸡,养的猪都是几十斤就杀了,四五十斤的猪现在只是个猪仔,在那时就算大的了。农村八九十年代才大量使用化肥的,最早只有尿素,后来才有二氨和臭肥(磷肥),地越种越少,粮食却多的吃不完,说真的,现在一个菜园子的地种粮食都够吃了,大片的地都退耕还林了。 即使用了新品种,不用化肥一样白搭。我记得96年家里做房子,从头一年的冬天开始挖地基,到做瓦,再到夯土墙,盖屋顶,忙了大半年。地里的庄稼没有用心照顾,也没怎么用化肥,草是锄了好几遍,但收成那叫一个惨,玉米棒子只有平时的三分之一都不到,都是软的,麦子好多空壳,基本只够种子的量。老年人都是说地变懒了,不给肥料就不长了。那一年都是用的好品种,麦子是刚引过来的超大穗,玉米是农大12号,事实证明,没有化肥,新品种就是摆设,没有多大意义。 当然了,袁隆平院士的功劳不可否认,即使上了超量的化肥,没有好品种也不能有太大的增产,产量是由品种和化肥相辅相成的。在感谢袁隆平院士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了李比希和哈伯、劳斯这样的人,是他们共同提的产量,共同改变了那个因为粮食而战乱不休的法则,为世界和平做出来重要贡献。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94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