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中药古今研究:十大功劳

中药古今研究:十大功劳

一、典籍摘要

1.《本草再新》:“十大功劳叶治虚劳咳嗽。”

2.《植物名实图考》:“十大功劳叶治吐血。”

3.《饮片新参》:“十大功劳叶苦,凉。治肺劳,止咳化痰,退虚热,杀虫。”“十大功劳子固涩下焦,治久崩带,淋浊,泄泻。”“十大功劳茎干苦,平。清肺,止痨咳,杀虫,通大便。”

4.《中药大辞典》:“十大功劳叶清热补虚,止咳化痰。治肺痨咳血,骨蒸潮热,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心烦,目赤。”“十大功劳子清热,理湿。治潮热骨蒸,泄泻,崩带淋浊。”

5.《现代实用中药》:“十大功劳叶清凉性滋养强壮药。功效与女贞子相似,适用于潮热、骨蒸、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等证。”“十大功劳子用于结核性潮热、骨蒸,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等症。”

6.《陆川本草》:“十大功劳叶泻火退热。治温病发热,心烦,下利,赤眼。”

7.《西藏常用中草药》:“十大功劳叶治湿热痢疾,目赤肿痛,痈肿疮毒。”

8.《中华本草》:“十大功劳叶苦;寒.肝;胃;肺;大肠经.清热补虚;燥湿;解毒。主肺痨咳血;骨蒸潮热;头晕耳鸣;腰酸腿软;湿热黄疸;带下;痢疾;风热感冒;目赤肿痛;痈肿疮疡。”

“十大功劳根苦;性寒.脾;肝;大肠经清热;燥湿;消肿;解毒。主湿热痢疾;腹泻;黄疸;肺痨咳血;咽喉痛;目赤肿痛;疮疡;湿疹。”

“十大功劳茎干苦;性寒.大肠;肾;肺经.清热;燥湿;解毒。主肺热咳嗽;黄疸;泄泻;痢疾;目赤肿痛;疮疡;湿疹;烫伤。”

9. 《浙江中药手册》:“十大功劳子去湿健肾。”“十大功劳茎干补阴,止渴,凉血。”

10《全国中草药汇编》:“十大功劳苦,寒。叶:滋阴清热。主治肺结核,感冒。根、茎:清热解毒。主治细菌性痢疾,急性畅胃炎,传染性肝炎,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咽喉肿痛。外用治眼结膜炎,痈疖肿毒,烧、烫伤。”

二、现代研究

1.成分:华南十大功劳叶含异汉防己碱,小蘖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阔叶十大功劳叶含小檗碱。细叶十大功劳叶含药根碱,小檗碱,掌叶防已碱)及木兰花碱。

华南十大功劳果实含大量的异汉防己碱和小檗胺,以种子含量最高。

2.药理:

1)抗菌作用:十大功劳茎、叶煎剂对金**葡萄球菌、伤寒杆菌中度敏感。狭叶十大功劳,对福氏痢疾杆菌、金**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枯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2)药根碱硫氰酸盐、四氢药根碱-N一甲基硫氰酸盐、棕榈碱硫氰酸盐等生物碱在低浓度时能促进离体肠管的自发运动,高浓度时可导致张力上升、运动抑制。对离体蛙心,药根碱为先抑制后兴奋,掌叶防己碱则为轻度兴奋。对麻醉兔,

3)血压:静脉注射此等生物碱皆可引起短暂或轻度的血压下降。对蟾蜍后肢血管无明显影响。它们的降压作用似与中枢无关(椎动脉注射时不降压,阻断颈动脉血流及闭塞气管引起之升压反射皆不受影响),亦不受阿托品的影响,但能抑制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

4)在以艾氏腹水癌作体内抗癌的筛选试验中,发现其中所含成分异汉防己碱有抗癌作用。

5)其他:对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体温、血糖等皆无作用,亦不溶血。华南十大功劳,含小檗碱,作用见黄连。

3.毒性:从细叶十大功劳中提出的3种生物碱(药根碱硫氰酸盐、四氢药根碱-N一甲基硫氰酸盐、棕榈碱硫氰酸盐)对小鼠静脉注射之半数致死量分别为0.1、0.08、0.098mg/10g。

中药古今研究:仙茅

一、典籍摘要

1.《本草纲目》:“马鞭草捣涂痈肿及蠼螋尿疮,男子阴肿。”

2.《本草备要》:“马鞭草味苦微寒。破血通经,杀虫消胀。治气血症瘕,痈疮阴肿(捣汁涂敷)。”

3.《本草便读》:“马鞭草肝胃两相宜,破血通淋消肿胀;苦寒偏禀劣,杀虫散热愈痈疽。”

4.《本草撮要》:“马鞭草味苦微寒,入足厥阴经.功专破血通经,杀虫消胀,治气血症瘕痈疮阴肿。”

5.《本草分经》:“马鞭草苦微寒,破血消胀杀虫,治症瘕疽毒。”

6.《本草蒙筌》:“马鞭草味甘、苦,气微寒。有小毒。主治下部瘑疮并金疮积血作疼,研末敷妙;通女人月水及血气成症结瘕,生捣煎良。去小腹卒痛难当,禁久疟发热不断。绞肠痧即效,缠喉痹极灵。杀诸般疰虫,消五种痞块。”

7.《本草易读》:“马鞭草辛,苦,微寒,无毒。破血通经,杀虫消胀。治气血症结,消痈毒阴肿。”

8.《本经逢原》:“马鞭草苦微寒,无毒。色赤入肝经血分,故治妇人血气腹胀,月经不匀。通经散瘕,治金疮行血活血。生捣汁饮治喉痹痈肿。”

9.《滇南本草》:“马鞭草气味苦,寒。无毒。主治妇人经水不通成劳,速煎此草服之愈。亦治痈疽毒冲心,服此神效。”

10.《雷公炮制药性解》:“马鞭草味苦甘,性寒有小毒,入肝脾二经。主活血通经,治金疮诸疮疖,取汁和酒服。”

11.《药鉴》:“马鞭草气寒,味甘苦,有小毒。主下部瘑疮,并金疮积血作疼,研末敷妙。通妇人月水,及血气成症结瘕,生捣煎良。利小腹卒痛难当,禁久疟发热不断。绞肠沙即效,缠喉痹极灵。杀诸般疳虫,消五肿痞块。”

12.《药性切用》:“马鞭草味苦微寒,破血通经,杀虫消胀。取苗、叶用。虚人忌之。”

13.《外科全生集》:“马鞭草苦,微寒,熬膏,空心酒服半杯,治症瘕,杀虫,通经活血,涂痈疖。煎汤熏洗阴肿,洗杨梅恶毒。”

14.《冯氏锦囊秘录》:“马鞭草味苦气寒无毒,为凉血祛湿热杀虫之药。下部湿热阴肿恶疮,煎汤先熏后洗,气到便爽,痈肿随减,实有神效。但脾胃虚弱者勿服。”

15.《医学入门》:“马鞭草马鞭草凉味苦辛,活血行血利女人,通经破癖消膨胀,男子阴囊肿可伸。《中药大辞典》:马鞭草苦,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症瘕,痈肿疮毒,牙疳。”

16.《名医别录》:“下部瘑疮。”

17.《本草拾遗》:“主症癖血瘕,久疟,破血。作煎如糖,酒服。”

18.《日华子本草》:“味辛,凉,无毒。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

19.《本草衍义补遗》:“治金疮,行血,活血。”

20.《生草药性备要》:“活血通经。能去脓毒,洗痔疮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21.《分类草药性》:“去小便血淋肿痛。”

22.《天宝本草》:“利小便,平肝泻火。治赤疮,火眼。”

23.《现代实用中药》:“根用于赤白痢疾,慢性疟疾,水肿,膨胀等。并有泻下作用。”

24.《中华本草》:“马鞭草苦;辛;微寒。清热解毒;活血通经;利水消肿;截疟。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龈肿痛;黄疸;痢疾;血瘀经闭;痛经;症瘕;水肿;小便不利;疟疾;痈疮肿毒;跌打损伤。”

25.《全国中草药汇编》:“马鞭草苦,微寒。清热解毒,截疟杀虫,利尿消肿,通经散瘀。主治: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感冒发烧,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肝炎,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尿路感染,阴囊肿痛,月经不调,血瘀经闭,牙周炎,白喉,咽喉肿痛;外用治跌打损伤,疔疮肿毒。”

二、现代研究

1.成分:全草含马鞭草甙、5-羟基马鞭草甙;另含苦杏仁酶、鞣质;叶又含腺甙、、β-胡萝卜素。

2.药理:

1)本品针剂在控制疟疾症状和抑杀疟原虫方面效果较好,控制症状,宜在发作前2 3小时注射,它能使疟原虫变形。

2)马鞭草的水及醇提取物对家兔结膜囊滴入芥子油而引起的炎症有消炎作用。

3)本品水提取物给家兔作齿髓电刺激法实验证明有镇痛作用。醇性水溶液的镇痛作用更持久。

4)马鞭草甙对哺乳动物有持久的促进乳汁分泌作用。

5)马鞭草甙可促进家兔血凝,大剂量可使蛙的粘膜剥离,并引起痉挛。

6)抑菌:马鞭草全草煎剂,对金**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剂的31毫克/公升浓度能杀死钩端螺旋体。

3.临床:治疗疟疾,白喉,流行性感冒,丝虫病,防治传染性肝炎。

一、典籍摘要

《海药本草》 :“味甘,微温,有小毒。主风,补暖腰脚,清安五藏,强筋骨,消食。久服轻身,益颜色。”

《开宝本草》:“ 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失溺,无子,益阳道。久服通神强记,助筋骨,益肌肤,长精神明目。”

《雷公炮制药性解》:“味辛,性温,有毒,入肝、肾二经。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足挛痹不能行,丈夫血损劳伤,老人失溺无子,强阳道,补精血,明眼目,坚骨髓。”

《玉楸药解》 :“味辛,气温,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壮骨强筋,暖腰温膝。仙茅暖水荣木,复脉清风,滋筋力,益房帏,治玉麈瘘软,皮肤风癞。去毛,糯米浸汁,去赤汗。”

《本草新编》 :“味辛,气温,有毒。入肾。治心腹冷气,疗腰膝挛痹,不能行走,男子虚损劳伤,老人失溺,无子,益肌肤,明耳目,助阳道,长精神,久服通神强记。此种药近人最喜用之,以《本草》载其能助阳也。然全然不能兴阳。”“盖仙茅气温,而又入肾,且能去阴寒之气,以止老人之失溺,苟非助阳,焉能如此。而子独谓全不兴阳者,以仙茅之性,与附子、肉桂迥异。仙茅虽温,而无发扬之气,长于闭精,而短于动火。闭精,则精不易泄,止溺,则气不外走,无子者自然有子,非因其兴阳善战,而始能种玉也。子辨明其故,使世之欲闭其精者,用之以固守其精。而元阳衰惫,痿弱而不举者,不可惑于助阳之说,错用仙茅,归咎于药之不灵也。”

《本草纲目》 :“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失溺无子,益阳道。久服通神强记,助筋骨,益肌肤,长精神,明目(《开宝》)。治一切风气,补暖腰脚,清安五脏。久服轻身,益颜色。丈夫五劳七伤,明耳目,填骨髓(李珣)。开胃消食下气,益房事不倦(大明)。”

《饮片新参》 :“温肾阳,补虚劳,坚骨散寒,治风痹久泻,心腹冷痛。”

《冯氏锦囊秘录》 :“仙茅有毒,主心腹冷气不能食,疗腰足挛痹不能行,丈夫虚损劳伤,老人失尿无子,益肌肤,黑髭须,壮筋骨,填骨髓,明耳目助阳道,长精神,久久服之,通神强记。”

《本草备要》 :“辛,热,有小毒。助命火,益阳道,明耳目,补虚劳。治失溺无子,心腹冷气不能食(温胃),腰脚冷痹不能行(暖筋骨)。相火盛者忌服。”

二、现代研究

成分 :主含仙茅苷、仙茅皂苷,另含仙茅素、石蒜碱、环木菠萝烯醇、豆甾醇等。《中国药典》规定:含仙茅苷不得少于0.10%,饮片不得少于0.080%。

作用: 本品有增强免疫功能、抗缺氧、抗炎、镇痛、保肝、抗骨质疏松等作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94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