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药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著作
汉朝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中药学的理论基石
梁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总结了魏晋以来三百多年中 药学的发展,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南朝雷xiao(学攵)的《雷公炮炙论》是第一部炮制专著
唐朝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首 创图文并茂的方法,同时代还有《本草拾遗》,五代的 《蜀本草》
宋代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是宋代本草学的代表作,保存 了大量古代方药
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是饮食疗法专著
同时代研究药性理论的著名医籍有《本草衍义》《汤液本 草》《医学启源》《珍珠囊》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明以前药性理论内容,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同时代还有《炮炙大法》《救荒本草》《本草原始》《滇 南本草》
清朝的《本草纲目拾遗》《本草备要》《本草从新》《得配本草》《得宜本草》《本草求真》《玉楸药解》《修事指南》
民国时期《中国药学大辞典》
新中国时期《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等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啥?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为《神农本草经》。
2、《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扩展资料
《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本经》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有序例(或序录)自成一卷,是全书的总论,归纳了13条药学理论。
《本经》的问世,对中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渊源于《本经》而发展起来的。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药学一大关键,《本经》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药物之间,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辅佐,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单独使用的效果强上数倍;有的两药相遇则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便其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药可以减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常在炮制毒性药时或者在方中制约一种药的毒性时使用。
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损害身体等等。这些都是业医者或从事药物学研究的人员必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十分重要,甚至操纵着生死之关隘,不可轻忽一分半毫。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本经》都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或者是作为必读书,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到今天,也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
对于现代的中医临床,《本经》的论述仍旧具有十分稳固的权威性,同时,它也成为了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98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