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梅花在中国的文化中有什么象征含义?

01 梅花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代表着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高洁坚强的气节以及谦虚的品格,也象征着坚贞不渝的爱情。

梅花在中国的文化中有什么象征含义?

梅花是中国传统的花卉,古往今来无数人赞美梅花的品格。梅花清雅俊逸,凌寒傲霜,给人以奋发向上、积极不畏的精神,有关梅花的传说故事比比皆是。

梅花的象征意义:

1、梅花象征品行高洁的隐士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林和靖最著名的诗句,他将梅花传神的写照描绘了出来。梅花是一个高洁的隐士,清和淡雅,又有着刚烈直肠的品格。不仅如此,南宋爱国诗人陆放翁咏梅的词《卜算子》里写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咏梅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不论怎样受挫折也永远保持高风劲节的情操。

2、梅花象征欺霜赛雪的美人

古人以梅花比喻美人的非常多,梅花欺霜傲雪,象征着美人的美丽和傲骨。如范成大的《雪后守之家梅未开,呈宗伟》:?瑞雪再三白,南枝尚含情。定知司花女,未肯嫁娉婷。?《金凌志》有传说?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这将美人和梅花融为一体,展现出美人的英姿。

3、梅花象征五福

梅花有五瓣,五片花瓣分别带表五种含义它们是:?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这是用梅花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用梅花来寄托多种情思,这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是绝无仅有的。

4、梅花象征高雅的气质

梅花的姿态浓而不艳、冷而不淡,那疏影横斜的风韵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相比的。在人们的心中,用梅花比喻一个人是他的言谈、举止等显得高雅,高尚,不粗俗,是内在气质的一种外在表现。

5、梅花象征中华民族的可贵精神

梅花在寒冬依然不屈地绽放,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奋斗、不畏艰难的可贵精神品质。梅花迎霜斗雪,不屈不挠,坚韧不拔,也被认为是最有气节和傲骨的花种,虽然其生长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强、快乐地绽放,表现了一种开拓进取,迎接希望的无畏精神与乐观性格。

我国名花的诗句,并说明它们象征的品质

中国花卉资源十分丰富,有二三千年的栽培历史,是世界多种名贵花卉的起源中心,具有“世界园林之母”的誉称。中国传统名花,如梅花、牡丹、菊花、兰花、杜鹃花、山茶花等,早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在国内更影响深远,与我国悠久而丰富灿烂的文化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历代诗词和绘画出现了异彩纷呈、群芳斗艳、姹紫嫣红的灿烂局面,中国花卉文坛一派繁荣景象。 在众多的名花中,究竞哪—种或几种花卉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色,作为国家安定、民族兴旺的象征,从而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进取心和自豪感!有待广大人民群众认真思考、选择。回顾近代史中有所记载的,不论是大清帝国末年宣布以牡丹为国花;抑或是1929年前后,国民政府内政部与教育部联合通令全国,宣告以梅花为国花的历史,都是由上而下的命令行动。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确定国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议论评选国花的呼声悄然四起。 回顾l981年秋冬之际,—些著名的植物学家大力支持,倡议全国开展国花问题的讨论。为此,l982年《植物杂志》受中国植物学会的委托开展了评选我国国花的讨论。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作了宣传介绍,从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儿童到老人为评选国花赋诗作画,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热忱和对追求美好未来的心情。1983年10月在中国植物学会成立五十周年代表大会上,全体代表400余位植物学工作者,以热爱祖国的激情,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建议,望能及早正式确定我国国花;并根据广大群众的要求,建议当选国花,可由梅花、牡丹、菊花、荷花四种花卉中考虑。他们还建议,在确定我国国花的同时,推动各省、市、自治区确定省花、区花、市花,把爱国和爱家乡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国家成为鲜花绚丽的乐园。 十多年来,已知有140多个城市有了自己的市花、市树,这些城市把市花、市树与城市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和美化城市紧密结合,促进了环境改造和经济建设。各地以花为媒举办市花展览、国际性花节或学术会议,直接推动了绿化建设和花卉生产,从而带来了经济的繁荣。 全国有3个直辖市,24个省,5个自治区,地级市有192个,县级市382个,地区(蒙)118个,自治州30个,县1596个,自治县120,旗51个,自治旗3个,特区3个,台湾省7个地级市16个县。至今大多数市、县还没有确定代表当地特色的市花、市树。如果在今后几年内所有市、县、镇都能有各自的特色市花、市树,对美化祖国、绿化祖国,将具有何等重大意义。 近年来,群众普遍希望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园艺学会、中国花卉协会及有关报刊发起能进一步深入宣传国花的重要性,歌颂祖国的一草一木。万众齐心选出自己心目中的花作为伟大祖国的国花。 1994年9月2日中国花协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全国开展评选国花活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慕华作的题为“让国花尽早涎生”的讲话中指出了通过评选国花的意义: (1)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通过歌颂祖国的花草树木,选出心目中最喜爱的花卉,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鼓舞人们投身于建设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事业中。花卉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具有独特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藉这次评选国花活动,推动各个城市逐步把自己的市花、市树确定下来,对绿化祖国、美化家园的作用就会更大,我们的祖国就会成为—个绚丽多彩的百花园。 (3)进一步提高对发展花卉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花卉在我国农业中是一项古老而新兴的产业,我国花卉栽培历史长达3000年之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花卉事业蓬勃发展,逐步成为一项新兴产业;花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生活工作环境改善了,精神面貌也就大不一样。但目前很多人对这方面认识不足,需要进行大力宣传,使各级领导、部门重视和支持花卉业的发展。 (4)普及花卉知识,培养爱花、养花兴趣,提倡爱花、养花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我国素有爱花、养花的优良传统。经过园艺家多年辛勤培育,梅花、牡丹、菊花、兰花、月季、杜鹃、茶花、荷花、桂花、水仙等十大名花闻名世界,成为园艺领域的瑰宝。通过开展评选国花,要让人们对花卉有更多了解,培养爱花、养花兴趣,推动花卉进入干家万户。 根据1994年全国人大八届二次会议第0440号“关于尽快评定我国国花的建议”议案,批转农业部办理,责成中国花卉协会负责具体组织。中国花协即在全国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评选国花活动。成立了国花评选领导小组,经专家小组讨论确定了我国国花评选条件为: (1)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影响,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 (2)花姿、花色等特性能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性格特征。 (3)用途广泛,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较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自中国花协有组织有领导地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国花大讨论以来,《中国花卉报》陆续刊登了许多著名人士及广大群众对推选国花展开了热烈讨论的消息。据《中国花卉报》刊载,已提名作为中国国花候选花的种类有:梅花、牡丹、菊花、兰花、月季、杜鹃花、山茶花、荷花、桂花、中国水仙花、石榴、腊梅、迎春、桃花、映山红、君子兰、萱草、金花茶、金边瑞香、紫薇、桅子花、珙桐(鸽子树)、一串红与英蓉花等数十种之多。经过近十个月讨论,已经圆满完成任务。 根据31个省区市(包括深圳特区)上报结果,赞成一国—花(牡丹)的有l8个省,占58.06%。赞成一国四花(牡丹、梅花、菊花、荷花)的有11个省,占35.48%。有2个省提出新的四花方案,即以兰花换荷花,占6.45%。全国国花评选领导小组经过认真研究,一致同意“牡丹”为我国的国花。其他呼声较高的兰花(春)、荷花(夏)、菊花(秋)、梅花(冬)为中国四季名花。如此,兰(春)、荷(夏)、菊(秋)、梅(冬)四季分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国花与四季名花形成众星捧月的态势,岂不更能反映我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清廉坚贞、高尚的精神。

兰花

花之君子的兰花——天下第一香

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通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也有借兰来表达纯洁的爱情,"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梅花

傲霜斗雪的梅花——花魁

梅花,通常在冬春季节开放,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也与松树、竹子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众多。梅花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牡丹

国色天香的牡丹——花中之王

牡丹,花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又有"国色天香"之称。唐代刘禹锡有诗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当作中国的国花。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历史。

荷花

水中芙蓉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莲花,自古以来被崇为君子,有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诗人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在中国文学里与莲有关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

菊花

高风亮节的菊花——千姿百态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梅、兰、竹、菊合称四君子。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宋朝起民间就有菊花盛会。中国历代诗人画家,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众多,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名谱佳作,并将流传久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703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