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花卉的起源、作用、花材及应用形式
礼仪花卉的起源与作用
礼仪花卉的起源同礼仪一样,是由习俗形成的。
传递感情,寄情鲜花,古时已经开始了。
代表东方古代文明的礼仪之邦——中国,在礼仪花卉的应用方面,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古代。
考古发现,距今7000年前的陶器上已经有植物——万年青的图案,足以说明古人已用花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了。
这种花卉图案除了装饰作用外,还可能是某种感情和愿望的寄托。
据史料记载,夏~东周(公元前21~3世纪),对花、草和树木赋予了象征意义。
如:兰草气味芬芳“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
气若兰千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用以比君子(《猗兰操》,《离骚》、《兰》)。
“合欢消忿,萱草忘忧”(三国,魏,嵇康《养生论》)。
芍药可以分株,一名离草,故朋友相别赠以芍药,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离别赠芍药是古代中国最风行的花卉礼仪。
’
古代花卉礼仪并非中国独有,在古希腊,由于战争频繁,涌现出了一批批战斗英雄,人们用鲜花迎接凯旋归来的壮士,把最能表达崇敬之情的鲜花送给他们。
每年到了儿童节(Anthester)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头戴花冠庆祝自己的节日。
这些可谓西方礼仪用花开始的代表。
先民们形成了良好的花卉礼仪的习俗,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花卉文化财富。
花卉礼仪的形式历经数:千年延续到现在,盛行不衰。
并逐渐国际化。
这一发展过程,经受了时间和空间的考验,表明花卉礼仪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礼仪花卉具有无穷的魅力和独特的作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们爱花。
不仅因为她五彩缤纷,姹紫嫣红,而且因为她具有一种象征美(意蕴美)。
我国历代对花卉进行吟咏的歌赋不胜枚举,流风遗韵,千古不衰,如:牡丹: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不以清寒而萎琐。
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菊花:宁可抱香枝头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高士其说:“花代表了人类的许多感情: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崇高的信仰;花体现了人类的许多精神;坚韧不拔,傲然不屈;神圣贞节;花象征了人类的许多愿望:幸福和平,自由独立,健康快乐”。
这些花卉的无声的语言,抒发和寄托了人们丰富的情感。
正是如此,将花卉作为礼物,是其它任何礼品都无法替代的。
花卉是时尚的高雅礼品。
礼仪花卉的花材
花卉是人类朋友,她不仅美化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感情,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尤其在现代社会,花卉更成为交往中的一种高雅礼品。
对花卉进行包装,构图创作等一系列的加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商品的基础是花材。
现代礼仪花卉中的花卉材料主要包括花、叶、果等。
1、花:礼仪花卉中最常用的材料是花,主要是指鲜切花,如:月季、菊花、唐菖蒲、康乃馨、百合、郁金香、非洲菊、香豌豆等等。
目前市场上的鲜花品种上百种。
人的情感与花是相通的,花中融进了人类的感情。
如:月季(玫瑰)是爱情的象征;菊花象征了高洁;康乃馨(香石竹)是母爱之花等等,不胜枚举。
2、叶:好花需要绿叶扶。
在各类的礼仪花卉形式中,配叶是相当重要的。
市场上主要应用的配叶有:铁叶、针葵、鱼尾葵、武竹、天门冬、大叶黄杨、肾蕨、文竹、蜘蛛抱蛋等。
各类绿色的叶子象征了长青、长寿、长久、永恒之意。
3、果:果实是丰收与喜悦的象征。
观果类品种主要有乳茄、金银花、·紫珠、金橘、南天竹等。
礼仪花卉的应用形式
花卉在礼仪交往中的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而越来越大,并成为社会交际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花卉在礼仪交往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形式:
1、花束:包括普通花束和新娘捧花。
主要使用各类包装纸、丝带等配材,对组合好的鲜花进行各种不同风格的包装,单手可握,双手可捧。
可用于迎送客人、访友、庆典仪式上的献花、馈赠礼品、结婚等场合。
2、花插:使用针盘、花瓶等容器将花材固定在花泥等固定物上,形成不同的风格。
可用于办公室、餐厅、接待处、饭店前台、会议室等场所。
3、花篮:使用各式花篮,在篮内放入花泥,将鲜花插于花泥上,创作出不同风格的插花形式。
可用于馈赠礼品、舞台摆放、厅堂装饰、庆典开幕以及追悼会等场合。
可分为礼品花篮、庆典花篮、装饰花篮、悼念花篮等几个类型。
4、装饰花;包括胸花、头花、腕花、肩花等。
一般用于出席各类大型集会、重要会议、晚会、开幕式、结婚典礼等场合佩戴于胸前、头上、腕上。
只需较少的花材和配叶,制作出典雅大方的花型,起到装饰的效果。
5、礼品盆花:对种植于花盆中的观花、观叶、观果等花卉,进行礼品的包装,使之成为馈赠品。
主要应用于拜访亲戚、朋友时作为礼品。
中国十大国花分别是:花中之魁—梅花、花中之王—牡丹花、凌霜绽妍—菊花、君子之花—兰花、花中皇后—月季花、繁花似锦—杜鹃花、花中娇客—茶花、水中芙蓉—荷花、十里飘香—桂花、凌波仙子—水仙花。
梅花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
这十种花分别包含着中国不同层面的精神文化底蕴,有着深厚而浓重的历史内涵,各自在花卉界独树一帜,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凡意义。
扩展资料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意思是忽然有一朵梅花最先绽开放了,这使得想要在春天竞吐芳香的种种百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2)凌寒不屈的顽强
如宋代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了梅花的淡淡清香。)可见,梅之傲骨,同时它还担当了春的使者。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鲁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比:“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他还请人为他篆刻“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操。可见,梅花在中国文人眼中是不同于其它花卉的,它的高洁更是与众不同。
(4)隐者高士的象征
如元代张可久《天净沙·鲁卿庵中》:“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满院青苔一株株古树萧萧,苍云片片一江秋水迢迢。满山红叶掩映得山斋小小,有谁曾经找到?高尚的人走过的桥。)
诗人将人们带入渺无人迹的深幽境地,但秋高气爽,何来“探梅”之说,其实这“梅”便是如梅之高洁隐士——鲁卿。以梅比隐者,隐者亦是梅。
(5)清冷淡雅的美人
梅花自古便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柳宗元《龙城录》中记载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便是梅花所化。于是,后世常以梅花比美人,不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美人姿态,还因为它有清冷淡雅的美。
(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如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意思是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花带给身在陇头的你。江南没有好东西可以表达我的情感,姑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以表春天的祝福。)
折梅花寄赠友人,正是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预示不久的将来春天也将到北方。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颇有一种友情坚贞,与友为善的意味在其中。折梅代书亦是诗人高雅情操的表现。
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
百度百科--中国十大名花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03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