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袁隆平及水稻手抄报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袁隆平及水稻手抄报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5年后,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经过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1979年4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国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

袁隆平著于1985年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经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后,发行到40多个国家,成为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指导用书。

因为“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解除贫困展示了广阔前景”,并“致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授并应用到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几十个国家”,2004年,袁隆平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毕生的追求和梦想。”袁隆平说。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凤凰财经采访时发表了对转基因的看法。对于转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过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没有问题的。袁隆平表示,转基因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水稻最容易被重金属污染有哪些

生物要进化可能大家都有所了解,简单说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遗传育种则大部分人不太了解,核心目的是引入优良基因或通过诱导,辐射等手段产生新的基因(基因变异)再进行选育,培养适合人们需要的,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现阶段最前缘的科技已进入分子育种时代,使育种工作有了更好的方法,GMA这个词原意是基因修饰,被中国翻译成转基因,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从广义上讲都是基因修饰,所有区别的是这个转代表可以挎物种引入基因,使育种手段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而袁隆平的水稻亲本去镉目的是消除有害的镉,降低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在报告中用了一个很好的词"敲掉",而这个敲掉可不是你想像中的直接敲除,而是引入一些外缘基因把它挤出去。这原理也是基因修饰(或者叫转基因)。

1、?汞(Hg)的效应

汞及其化合物(按Hg计) 含汞0.005mg/l以上的水溶液灌溉水稻,糙米中含汞量均超过我国《食品中汞允许量》规定的0.02毫克/公斤的标准。汞在糙米及油菜中的残留量随灌溉液中汞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汞在水稻各器官中的分配为根>茎叶>壳>糙米。?

灌溉水中含汞0.005mg/l,则汞在土壤表层即稍有积累,长期灌溉可造成汞在土壤表层的积累,污染土壤,造成对作物的危害。土壤中含汞量随灌溉水中汞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灌溉水进入土壤中的汞主要集中在表层0-5厘米处。

农作物能从被污染的土壤中吸收汞。作物中含汞量与土壤积累量成正相关。根据汞对农作物生长,产量的影响及农产品中的残留,在土壤的积累,考虑到汞的毒性较大,长期灌溉能污染土壤,拟定汞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为0.001mg/l。

2、 镉(Cd)的效应

土壤中Cd的污染,主要来自矿山、冶炼、污水灌溉与污泥的施用等。低浓度的Cd对水稻幼苗表现出一定的生长促进作用,低浓度的Cd处理土壤时,能提高水稻叶片生长速度、增加比叶重、缩短生育期、增加结实率、穗长、二次枝梗数、穗重和单茎重。

但当土壤Cd浓度高到一定含量时,水稻会出现受害症状,表现叶片失绿,出现褐色斑点与条纹;严重受害的根系少而短,根毛发育不良[5]。插秧后25天,添加Cd 0.5、4.0、64ppm处理的分蘖数比对照分别下降了28.8%、34.9%和53.2%。

土壤高浓度Cd处理,能显著延迟分蘖高峰、降低叶片生长速率、株高和单株叶面积、穗粒数、结实率、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重、单茎重、增加瘪粒数。据实验在草甸褐土上,当土壤Cd浓度为150mg/kg时引起水稻减产10%-30%。

在草甸棕壤的盆栽水稻研究中,当土壤Cd浓度为200mg/kg时,表现植株较矮,无效分蘖增多,地上干物重下降,减产12.3%。

红壤性水稻土的盆栽试验表明,无论是氯化镉或是硫酸镉形态处理,水稻株高均随土壤Cd浓度增高而降低,土壤Cd浓度达100mg/kg时减产20%-50%;当达到200mg/kg时,植株矮化,无效分蘖增多,穗实粒数减少,秕谷率增加。

据我们的初步调查发现:重金属对水稻的污染效应还表现在对水稻的直接伤害上,Cd污染对水稻不同发育时期的光合作用影响非常明显,并且其光合浓度随着Cd浓度增高而降低。

3、铅(Pb)的效应

水稻田的Pb主要是通过农药(如砷酸铅)或某些肥料而进入土壤。一定浓度的Pb对作物的生长不会造成危害,但随着浓度升高就表现出对水稻秧苗素质、生长发育状况、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Pb使水稻生长受阻的主要原因是根系遭受毒害而丧失正常功能,能减少光合作用,延缓生长,推迟成熟而导致减产,从水稻分蘖期测定的叶绿素来看,不同土壤中水稻叶绿素含量随Pb的增加而有下降趋势。

4、砷(As)的效应

农业中曾广泛使用的含As农药、除草剂、脱叶剂、杂交稻杀雄剂等和工业中排放出的含As废水、废气、废物、矿山排放的砷灰、含As尾气等都直接或间接进入土壤和植物系统而影响土壤和动植物的正常功能。

As对水稻毒害的可见症状比较明显,表现为植株矮化,叶色浓绿,抽穗期和成熟期延迟。

5、铬(Cr)的效应

Cr对水稻的危害及迁移能力都以6价Cr强于3价Cr,受害的水稻植株变矮,叶片狭窄,叶色枯黄,分蘖减少,叶鞘呈褐色,根系溃烂、细短而稀疏,生长严重受抑。

铬对水稻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研究还不多。有研究表明,铬影响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抑制萌发和发育,使产量降低。铬处理时水稻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下降,而POD活性急剧上升。

扩展资料:

影响水稻吸收重金属的因素

1、土壤质地和有机质的影响。

2、土壤PH值的影响。

3、土壤EH值的影响。

4、水稻对重金属的抗性及生物学基础。

百度百科-农产品污染

百度百科-农田重金属污染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04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