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特色食品
壮族饮食文化:壮族都有着什么样的特色美食 1、五色糯米饭又称“五色饭”、“花色饭”、乌米饭“,是壮族节日传统食品,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象征着吉祥如意。五色糯米饭是将红兰草、黄花、枫叶、紫番藤的根茎或花叶捣烂,并取其汁分别浸泡糯米,蒸熟而成红、黄、黑、紫四色,再加上糯米本色而构成五色,色彩缤纷,香味诱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有做五色饭,用于祭礼和食用,或馈赠亲友。
至于传说,我没听过,这是百科里搜到的,有待考证:
传说,有位才智超群的壮人韦特桂,在土皇帝手下为臣。一年大旱,他为解除百姓疾苦,奏邀土皇帝亲往壮乡视察,用计使皇帝免去皇粮。土皇帝后来发觉上了当,把特桂视为眼中钉,下令捉拿他归案。壮乡百姓闻知,连夜送特桂上山躲藏。皇兵捉拿不着,就放火烧山,那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皇兵走后,乡亲们在一棵大枫树洞里找到特桂尸体,含泪把他葬在枫树旁。以后的每年三月三,壮人就用枫叶等植物颜汁把糯米染成红、黄、紫、黑等色,蒸熟后拿到山上祭祀特桂。
2、粽子,我们一年里有俩节日吃粽子:春节和端午节。
我们过年时不吃饺子,但必吃粽子,没有粽子不算过年。我们春节的粽子统称年粽,细分之下,新媳妇回娘家所送的一对粽子又称”逢白务“(壮语,意即新媳粽);年内有人亡故的人家因禁忌包粽子,亲友所赠送的用于祭祀新故者的粽子称”拜逢“(壮语,意即粽祭)。我们的年粽在形状上与端午所吃的三角粽不同,而是做成底平上拱中部隆起的长条形。粽子中有各种各样的馅儿,去了皮的绿豆、长条形的五花肉、花生仁儿、板栗等,依个人口味而配制。年粽小的有几两,大的有几斤重,后者多用于祭祀。
此外,端午吃的粽子便与全国各地大同小异了。
3、竹筒煨饭
民间野炊食品。砍青竹一节,两头的节留住,一头凿口,将肉、油、水、盐和淘净的糯米等装入竹筒,封好后用文火煨熟,风味尤隹。
4、玉米粥
是将玉米磨成面,煮粥时取适量撒入沸水里,然后再放米煮粥,煮出的粥带着玉米香。
另外的又称玉米糊,桂西一带民间日常食品。将玉米粒磨成细粉末,待水沸后,一边用手抓玉米粉末均匀地撒下锅里,一边用手持一根木叉或木板不停地搅拌,煮成糊状即可食。
5、炒田螺
民间风味小吃。春夏季节,将田螺放入水中(水里可放些柚子叶加快吐泥)养数日吐净泥浆,然后将其外壳洗净,将尾部去掉一点尖端,剥开螺盖,以便油、盐、配料入螺肉。煮时先用猛火将田螺略炒,加少量油、盐、酒、姜,以除腥味,再加水焖熟,起锅前,将油、盐、葱、蒜、紫苏等佐料下锅略炒。食之,螺汤鲜美,螺肉爽脆。
6、柠檬鸭
姑且算作小吃吧。
鸭子用流动水冲洗干净,斩块放料酒、盐、姜丝腌制1小时让其入味;
酸姜切小片、酸荞头用刀背拍碎、酸辣椒切滚刀状、咸柠檬取皮剁碎(别放柠檬肉和核,会苦);
下油热锅,爆香蒜蓉、生姜丝,将鸭块放进去翻炒至鸭块收水出油,下酸辣椒、酸荞头、酸姜、咸柠檬泥翻炒出香味、加入柱侯酱(海鲜酱)、白糖、盐、鲍鱼汁(蚝油)翻炒均匀,加盖子焖软鸭肉收汁出锅。
7、此外,就是随处可见的各种米粉:桂林米粉、螺丝粉、榨粉、卷筒粉等等。
壮族吃什么食物 我在广西生活过今年,据我所知壮族的饮食习惯和汉族没什么差别,米饭炒菜什么的都吃,不过他们爱吃米粉
壮族在饮食,服饰,习俗上各有什么特点 要简短点的 以前是有蓝色或黑色土制服装,现在少了 ;比如现在那坡的黑衣壮是其中代表。
大部分人习俗上跟汉族一样,但有部分地区不过清明节,而是过“三月三”
壮族人好客 热情 不排外
壮族都有哪些饮食习惯?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节庆的饮食最能反映壮族饮食习惯的特色。三月三最爱吃的是五色饭和五色蛋。五色饭是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植物的汁液分别浸泡糯米,然后蒸熟制成的;五色蛋有鸡蛋、鸭蛋和鹅蛋,也分别染成五种颜色。五色饭和五色蛋色彩鲜艳,表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用于祭祀和待客。此外,烤整猪、白斩鸡等,也都是壮族用以待客的特色佳肴。壮族忌吃牛肉。
壮族的特色饮食是什么? 五色糯米饭
壮族饮食文化,生活习俗 壮族饮食文化,生活习俗: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大米有籼米、粳米、糯米等品种。平时用于做饭、煮粥,也常蒸成米粉(类似面条,有汤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鲜美可口。粳米、糯米还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与汉族同)。营养丰富,在冬天常吃,能起御寒滋补作用。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饭等,是壮族节庆的必备食品。
玉米也有机玉米与糯玉米之别,机玉米用于熬粥,有时也煎成玉米饼。玉米粥乃山里壮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还有吃南瓜粥的习惯,即先将瓜熬烂,加玉米面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后,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鸡蛋大小的面团(内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馅料),再用水煮熟,与其清汤同吃,相当于汉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壮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
糍粑、五色饭、水晶包(一种以肥肉丁加白糖为馅的包子)等均要用糖,连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俯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
壮族的生活习俗: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
壮族的传统小吃有哪些? 1、五色糯米饭又称“五色饭”、“花色饭”、乌米饭“,是壮族节日传统食品,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象征着吉祥如意。五色糯米饭是将红兰草、黄花、枫叶、紫番藤的根茎或花叶捣烂,并取其汁分别浸泡糯米,蒸熟而成红、黄、黑、紫四色,再加上糯米本色而构成五色,色彩缤纷,香味诱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有做五色饭,用于祭礼和食用,或馈赠亲友。
至于传说,我没听过,这是百科里搜到的,有待考证:
传说,有位才智超群的壮人韦特桂,在土皇帝手下为臣。一年大旱,他为解除百姓疾苦,奏邀土皇帝亲往壮乡视察,用计使皇帝免去皇粮。土皇帝后来发觉上了当,把特桂视为眼中钉,下令捉拿他归案。壮乡百姓闻知,连夜送特桂上山躲藏。皇兵捉拿不着,就放火烧山,那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皇兵走后,乡亲们在一棵大枫树洞里找到特桂尸体,含泪把他葬在枫树旁。以后的每年三月三,壮人就用枫叶等植物颜汁把糯米染成红、黄、紫、黑等色,蒸熟后拿到山上祭祀特桂。
2、粽子,我们一年里有俩节日吃粽子:春节和端午节。
我们过年时不吃饺子,但必吃粽子,没有粽子不算过年。我们春节的粽子统称年粽,细分之下,新媳妇回娘家所送的一对粽子又称”逢白务“(壮语,意即新媳粽);年内有人亡故的人家因禁忌包粽子,亲友所赠送的用于祭祀新故者的粽子称”拜逢“(壮语,意即粽祭)。我们的年粽在形状上与端午所吃的三角粽不同,而是做成底平上拱中部隆起的长条形。粽子中有各种各样的馅儿,去了皮的绿豆、长条形的五花肉、花生仁儿、板栗等,依个人口味而配制。年粽小的有几两,大的有几斤重,后者多用于祭祀。
此外,端午吃的粽子便与全国各地大同小异了。
3、竹筒煨饭
民间野炊食贰。砍青竹一节,两头的节留住,一头凿口,将肉、油、水、盐和淘净的糯米等装入竹筒,封好后用文火煨熟,风味尤隹。
4、玉米粥
是将玉米磨成面,煮粥时取适量撒入沸水里,然后再放米煮粥,煮出的粥带着玉米香。
另外的又称玉米糊,桂西一带民间日常食品。将玉米粒磨成细粉末,待水沸后,一边用手抓玉米粉末均匀地撒下锅里,一边用手持一根木叉或木板不停地搅拌,煮成糊状即可食。
5、炒田螺
民间风味小吃。春夏季节,将田螺放入水中(水里可放些柚子叶加快吐泥)养数日吐净泥浆,然后将其外壳洗净,将尾部去掉一点尖端,剥开螺盖,以便油、盐、配料入螺肉。煮时先用猛火将田螺略炒,加少量油、盐、酒、姜,以除腥味,再加水焖熟,起锅前,将油、盐、葱、蒜、紫苏等佐料下锅略炒。食之,螺汤鲜美,螺肉爽脆。
6、柠檬鸭
姑且算作小吃吧。
鸭子用流动水冲洗干净,斩块放料酒、盐、姜丝腌制1小时让其入味;
酸姜切小片、酸荞头用刀背拍碎、酸辣椒切滚刀状、咸柠檬取皮剁碎(别放柠檬肉和核,会苦);
下油热锅,爆香蒜蓉、生姜丝,将鸭块放进去翻炒至鸭块收水出油,下酸辣椒、酸荞头、酸姜、咸柠檬泥翻炒出香味、加入柱侯酱(海鲜酱)、白糖、盐、鲍鱼汁(蚝油)翻炒均匀,加盖子焖软鸭肉收汁出锅。
7、此外,就是随处可见的各种米粉:桂林米粉、螺丝粉、榨粉、卷筒粉等等。
壮族节日食品有哪些 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过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要把房子打扫得窗明几净,二十七宰年猪,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家家必有。
壮族人认为,没有鸡不算过年。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汤圆(一种不带馅的元宵,煮时水里放糖),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携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族规,共进野餐。还有的对唱山歌,热闹非凡。
1940年后,这一传统已逐步发展到有组织的赛歌会,气氛更加隆重、热烈。其他节日食俗也都各有讲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鸭、端午吃粽、重阳吃粑等等。壮族的粽子分为包米粽(用浸泡后的糯米包扎)和包糕粽(经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浆和过滤成“糕”后再包扎。“包菜”也称“包生饭”,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节)许多壮族地区人们爱吃的节日食品。其方法新鲜别致,即用“包生菜”的宽嫩叶包上一小口饭,放入口中嚼吃。颇有独特风味。
婚丧嫁娶、盖房造屋,以及小孩满月、周岁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席痛饮。一般要有扣肉、米粉肉、清煮白肉块、猪肝、白斩鸡、烤乳猪、豆腐圆、油炸蓉(用油豆腐加工而成)、笋片、鱼生等8或10道菜。实行男女分席,但一般不排座次,不论辈分大小,均可同桌。并且按规矩,即便是吃奶的婴儿,凡入席即算一座,有其一份菜,由家长代为收存,用干净的阔叶片包好带回家,意为平等相待。每次夹菜,都由一席之主先夹最好的送到客人碗碟里,然后其他人才能下筷。壮族丧葬酒席多为素菜,只有出殡以后才能吃荤。
壮族饮食文化 壮族人为什么会偏爱糯米食品 民族概况
壮族,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多。1990年人口1548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锦”享誉海内外。南宋时已出现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但使用面不广,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得到推广,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
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形成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有1548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0万,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仅云南就有40多种,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壮族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
饮食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
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建筑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天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火、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06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