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在斋岁里啁鸣散文

 一笺 念

在斋岁里啁鸣散文

 岁末常揣怀念,于是,今日又翻起那页的日记:

 “又见荇菜。只是,不是儿时的那汪水塘,不是儿时陪我的哥,而是,你。

 我悄悄的问自己,这是否就是传说中的相遇?只一瞬间,我的回首抬眸,落在你的镜头前,也落在你的瞳眸里。而你,温俊的笑如何容得下时间任我猜测……”

 直至今时,我仍不知道这是否就是所谓轮回认取的那种相遇。可是,我仍能真切的感觉到那时的自己,那一天的自己,心似荇菜花开,嫩黄的笑蕊,有一种愿已经悄悄欲攀满你心城的池塘。

 愿,可断,输给久长。念,却在呼吸里成亘古。岁末时的脆弱里,我承认输给自己,我仍念你,虽然,隔着你的荷衣檀山。

 二笺 不念

 夏日酷热时候,我们隔着近如屏遥如天涯的距离。乡野里长大的孩子,总是会弃不掉野草风芒的眷。于是,那时曾笑着对你说:可以葛叶作羹,以葛材织衣,夏日即可纳凉。那时你还偶尔有不得已的酒醉时候,我对你无比认真的说:葛花满地可消酒。曾经以为,可以真的为你作厨,可以真的为你置衣,于是,那时的心,是葛藤,给你懵懂又固执的缠卷。

 后来,红尘给我的牌面,是不念。葛藤的心,仍在生长,只是,生在了你无量的行藏里,生成跪鹿之姿,安然的聆听落尘的法音。

 三笺 遇

 至今也未穿过耳洞,不去关注那些琳琅的耳饰。可是,却总是记得清楚儿时的耳珰草,长大后,在风花雪月的文字里,寻到它叫苍耳。小时候唯一的调皮,就是摘了苍耳到处粘衣,它有天生倒卷的刺,粘上了,轻易撇理不清。

 遇,有时像苍耳,在无心的衣帛之上,成为一时的负担,可是,你又不得不宽宥它无邪的欺身。遇你,便是一本夹了苍耳的素卷,成就红尘里的小憩时分。取下苍耳,我的故事再无法读来流畅,而你的卷内,苍耳被檀香取代。

 四笺 不遇

 夏将过时,同事们纷纷自酿起葡萄酒。不喜饮酒,亦深信没有酿酒之功。或者我正像那乡野间的葛藟,是不能生食,亦做不得酒的野葡萄。难怪,你曾笑说我失了想象中的温婉。可是,笑容却如葛藟那紫黑的明眸,深切而真诚,难有人见。

 因为你未见到,我便可以当作不遇。不遇,是一件悬晾的白衣,胸口处却不知何时,还是被你涂了鸦。不遇,是一截藕臂,以为净洁,挽起衣袖时才看到,还是被你的笑声浅浅的刺了青。慢慢明白,不遇是相遇的偈语。

 五笺 逢

 哥家养了一只小狗,每每绕来绕去的在我的脚前,像匍匐满路的车前草,我叫它芣苢。车前草长于野,追逐着车辙的痕迹,嗅闻着畜足的气息,沿着阡陌华然铺走。芣苢长于人家,则习惯讨怜的绕着红尘的味道打转。我喜欢这般可以直视的热情。

 逢,注定热情。逢,承载着盛大的喜悦,抚慰着期待的青丝。我却早将期待熬白,逢,便只变成素手之下的点击浏览,看你无迹的身影,化作我余世的桑烟。

 六笺 不逢

 因为喜欢蜡染,于是喜欢上蓼蓝。后来知道,蓼蓝早在儿时的记忆里出现,只是,那时不知它有这么深幽的名字。总会想起一幕场景,佳人绾发别簪,蜡染的阔衫,襟边绣彩线,垂着的纤手涂了鲜鲜泽泽的紫红蔻丹。其实,那便是一株蓼蓝,伫在无人识的乡野间,身披不逢。

 若与你,不逢,我便是那木碗中盛满蓼蓝花的信徒,携带着紫红的护板,行进着不褪色的长磕。心有独特的蓝,朝拜在有你的雪峰之巅。

 七笺 悲

 头发长了,散发时遮了眼睛。有时会匆匆抽出一枝笔挽了几下便成了髻,微微恍神中像试问着自己:是哪一世的荆钗。古时村女以黄荆作最朴拙的钗,却能生出最婀娜的呼唤,唤那双注视自己的目光,担起一句羞怯怯的“良人”。

 悲,易生凉髻。幸好,我们不曾彼此吐语,于是那凉便成青丝里的经幡,被猎猎刮起。待踱至孟婆的手边,我邀了梵语共饮清禅。而那一句带温的“拙荆”,依然在几世的青丝白发间转山。

 八笺 不悲

 蒲草像一丛灌木一样在我身后林立的时候,夏又过了。人们给它取好听的.名字,叫香蒲,可是,秋里蒲黄散开,最终时候我也没闻到它的香气。只是,你送我的那檀香珠却是越来越浓了,那香意被我指端拈在尘里如蒲黄散。

 你说我不悲,我便是不悲的。用不悲的心砌成塔,守护着相视的舍利,无关你知不知道,也不去丈量究竟离修行有多么遥。只是以塔筑我自己的院墙,只是,坚持,让悲皈依,感恩不悲。

 九笺 喜

 当胃痛已经成为红尘奔走间的一种习惯,跟艾草越来越亲密。喜欢那种孤高的香气,喜欢燃着艾草,点穴而灼,输出身体间那一丝凉意。很多个日子自此便都成为端午,衣襟处处挂着艾草的气息,记录一篇篇生命纪。

 因为曾经得过你的怜惜,是以,喜。喜意是彩绘,雕梁画栋,门廊、大殿、经堂,飞扑着那些你走过的地方。也曾仰望廊间那紫蓝色的横梁,像你的蓝衫在披,那时,喜意添绘,绘成相邻柱顶之上祥和的八宝相,莲音绕梁。

 十笺 不喜

 菟丝子爬过墙头的时候,友失恋了。那些恋情曾经是她口中流传的轰轰烈烈,可是,那寄宿在别人心处的感情像菟丝子一样生长得太过旺盛了,吸附太重,累了原株。过墙的菟丝子,终于被拔去了。

 很多时刻保持着不喜,像玛尼石上一丝不错的经文。友若不喜,便不会有喋喋碎语里的泪水汪洋。我会不喜,所以,玛尼石堆砌的地方,眸中有清澈湖水。不喜是度母,渡人间悲泪。

 十一笺 来

 电脑的回车键是紫红色的,象一朵摊瓣的野豌豆花,按键之间,便可采薇。电脑前,便可不枯燥,一键为花,众键为藿,噼啪声中有文字熬一锅野豆羹汤。汤有青涩意,情愿字里行间蘸了这滋味,好过粥里盛熟烂。

 你来,我依然青涩。我庆幸,我们都不去熟练世情的戏码。这样,任红尘载饥载渴,野豆之息不曾销磨。有彩石镶地,野豌豆样的绿松石镶出一个万字,岁月将它磨擦得犹亮,不盈一足的寸间,却与鎏金佛一样辉煌。

 十二笺 不来

 很多女子的青春里都会有四叶草的痕迹,因为情愿相信世间那个幸福的传说。浅水里的田字草曾经是儿时的惊喜,以为摘取了那么多的幸福,长大后,知道,那叫苹。苹随处可见,于是,少了十万里深藏的唯一的幸福。

 不来,是苹,分半均匀的叶子做手掌,折叠起来,便是个微笑的合什。我不来,苹是沉默的掌心,慢慢品尝蕙香,将菩提子悄悄的望。你不来,持苹在掌,一苹便是一座道场,一苹便是一座坛城。若不来,我们离幸福的距离,刚刚好。

 十三笺 识

 有时想想,若来生为生命,做树正好,春华秋实,就像甘棠。我说,那些春时疏白的花,将高大的树身擎满,像极一夜梨花。友笑我说:人家本来就叫杜梨。可它偏又结了毛茸茸的果,哪里还有梨的影子,果最初嫩时,更像梅子青。

 识,如甘棠,可以轻易认得它的名字,却是,谁也料不得它的生长。识你,是一种超越了等待的熟悉,于是,认定是一场梨开的清白欢喜。后来才知道,识你的路程,比甘棠树还高,目光作攀岩,攀到顶端才发现,有哈达经幡还有置顶的法器。识,便成为一幢玛尼杆,岁月枯荣里,持戒云水。

 十四笺 未识

 南方雨淅沥,总会想,若在这样的雨天里穿上一袭蓑衣,白茅叶做成,那会走进心里最静谧的幽巷,无人识亦不必识人,持一刻不必作笑尘里。曾经将白茅认作生于陆上的小苇,茅花开时,正是弱质纤纤怜人。却是,秋寒里,露出薄衣苍袖下的倔强清疏。

 有时,因为未识,所以可以无畏。未识手折,是以白茅无畏的生长,未识暖水,是以白茅无畏的倔强。若未识你,我亦可以心若大鹏无惧,穿越红尘障。而今,未识入了轮回道,正悄叩涅槃的门环。

 十五笺 见

 很多时候,因红尘的路不够平坦,我们必须化作蒺藜状匍匐于尘上生长,而其间还会开出娇俏的小花作笑容,做出心欢的模样。只有最后结下的果才露了心的真容,棱角生刺,随时可以刺伤岁月中碾压的车轮。

 见时,我就是这样的蒺藜天性毕现。你的笑容像镇守的石狮,将我的扬仰守成飞檐鲜廊,我的阶前便也曾日和风清。你走过,见,便成为一夕的晒佛,法号息,桑烟渺,可是那一座晒佛墙却依然是红顶白衫的持重,伫立成一方须弥。

 十六笺 未见

 山上采桑,采来一路欢歌,像儿时阡陌之上的绕着桑树打转,那情景亦是一遍遍梦里的欢笑。多数时采桑,只为桑葚。绿时还未知味,熟得剔透时,醉人的黑紫色,盈盈着佳人的美眸,看了受蛊,食之,沉入酒酿中的醇甜。见桑葚,很难自舞动采摘的手掌间自拔。

 其实,最好未见,未见便可如青青陌上之桑,无味,却一身桑衣青到白首也无邪。未见,便可以不必攀枝折叶的够取那一袍黑紫色,染手,亦染衣,紫蓝难褪。未见你,其实最好,我可桑心只驻白云头,而你,金箔之心,嵌入梵天。

 十七笺 欢

 第一次见到木瓜,是在海南。打开住处的窗子,伸手可触,还是绿色的,却已是心上一片惊喜澄黄。并不是我喜好的水果,只是,曾经在一书中读到一个木瓜结缘的故事,便总是想看一看这端木瓜可手接,那端树下人仰望的场景。那时,我寻到了天涯海角的木瓜,而你,早早已离开树下。

 你说,近是欢,远亦是欢。我懂,若不计较,欢便是佛手中的托钵。你是钵底清莲座,而我是钵内五谷,红尘颜,静听吹法螺。于是,我的岁月,端着软红色的经文: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是欢。匪报也,亦是欢。

 十八笺 未欢

 盛夏的时候,庭院的棚架上垂挂一列列清翠色的瓠瓜。更习惯叫它葫芦,浅俗得可爱。瓠犀皓白,常喻佳人齿,瓠瓜剖半,常作弱水三千中的那一舀。瓠瓜将这一切前世今生的想象封藏在厚厚的护甲衣之下,透心,才可看到。

 封藏,是未欢。未欢,是我的瓠犀未吐语,是你的那一舀搁在岸边,于是,岁月里的那些遭遇在未欢里清伶伶的不曾登台,可能是红伶开唱的氍毹之地,最终成为红尘的清场。你我的未欢,是转经筒里的经咒,旋转中,解读须臾。

 十九笺 去

 有时,看友的美好容相,常常想象老至沧桑的模样。可是,即使沧桑,她或依然会面若茯苓的枯色,心内却依然或净白或轻粉。或,每个女子的一生,都附带着一个不褪色的童话。茯苓护脾胃,或者,更护净稚的心脉。

 你去,似茯苓,告别之语令苍色毕现。我去,又化茯苓,淡和的心间,荡着守护的润色。你去,我是茯苓,疏离的笑容栖在松树下,努力作你期待的菩提样。我去,你是茯苓,红尘的足迹被你刻成沿途的佛壁,我的素身,便学会理佛。

 二十笺 未去

 又一个春来,荠菜的饺子摆在席间。清明前的荠菜,凉意还在,它有天性散疏而生的叶,像无人相慰而握的手。揉团在面馅里,终于被蒸煮出了徐徐春暖。荠菜可入医,淡淡的清香气像佳人素手执来的煎药,静悄悄可止血脉间的流殇。

 很多时候,未去,便是一株荠菜,坚信你未去,便可止住岁月中的割裂之伤。喜欢站在最清蓝的天空下,看一抹红色的袈衣,稳步的走向寺间,那寺如荠菜,清疏的错落在山间,而袈衣如血脉,佛语里无碍的流淌。你未去,我便可止贪嗔的疼。

 二十一笺 散

 大街小巷的店铺里开始摆置各式的发饰,戴在女孩子的青丝间,亮目俏皮。想起小时候在乡野里采了苦菜的黄花来别在发间,那发饰是无法再找回的悦己妆。现今的女子,多为悦己者容,那时的自己,为己而容,便不怕流光与目光散淡。

 散,是红尘间注定的结局,少有同进同出的赴约。散如苦菜,可以苦到脚底,却又可以黄花温暖独自的笑意。于是,与你,散又如何,湛然而散,一如风里的宝幢,彩绸帷帐,如意饰顶,自成百年的禅床。

 二十二笺 未散

 自你走后,青丝不剪,妆容懒梳,待你回还,怕是已成苍然袭肩的飞蓬。这大概就是古时念征夫的女子,那一去,红颜尽在岁月中憔悴无人怜。飞蓬原是娇俏俏的花绿盈盈的叶,却这番形容下来,只余了秋时的枯黄白发。

 飞蓬其实不该负起征夫泪,秋来白朵纷然而绽,却是未散。亦总相信,世间征人必回,牵念未散,一根红线挂至轮回间。你我,一样未散,即使我苍发与飞蓬一般,你的一地贝叶依然拨照我天涯内的十相自在。

 二十三笺 守

 长大后的着衣,依然偶尔会带有蝴蝶结的巧饰,大概,蝴蝶结是女子永远不想弃的翩舞的梦。每每看到憨然的蝴蝶结,便会想到乡野间结果的芄兰,垂挂的圆润,丝棉样的果质,像古时的佩玉,也像别了一枚枚蝴蝶结,守在灌木丛中,守住儿时目光中掠夺的惊喜。

 我曾因你而试着学习芄兰默然欢喜的守,但,却学不会它的攀裹与缠附,于是挂着玉的笑,解佩,展开蝴蝶的翅,让路。守,有时是一种安然求度,没有狼烟红尘,没有踏花蹄疾,有意与无意都会守成一株白莲花。

 二十四笺 未守

 白裙旋如欲散于风中的蒲公英时,似乎又听到那夏你来时的脚步声。蒲公英化作阳光下的小伞,殷殷的遮着阳,让我踏迹而寻你。喜欢蒲公英,因它总是春时早发的叶,早生的花,春未暖,它先抿起了笑靥。可是,它亦是最脆弱的,轻易的不去碰触它的散花,怕一碰,它就化了。

 你像蒲公英一般让我走近,可是,最终,还是不敢看你的洗钵,只怕一看,千百的近就都远了。于是,未守,未守你喇荣的清水居,未守你青朴的菩提月,蒲团上的你,是我不能企及的般若。幸而未守,佛赐予了你悟心及第。

请问法师:您说佛前的供果在供完后,上供的人自己不可以吃,吃了即是偷盗,那么送给其它人吃不也是一样的吗?嘉扬彭措仁波切答:“这两种(本博主注:指将供佛物自己食用或给他人及他道众生食用)是完全不一样的。若将佛的物品以无贪之心给众生结缘,即可以此方便而令众生与三宝结下善缘,如此做是符合佛陀心意的,也不会触犯偷盗戒。若是以贪心自己食用,即是违背了佛陀的心意与教言,故属于偷盗。因为在发心供佛的那一刹那起,这些水果已经成为了佛物,既已成为佛物就有护法神来守护,护法神对其供果有执着,故私自食用不仅会犯盗佛物罪,而且还会令护法恼怒。上供的人有管理佛物的权利,但是没有享用佛物的资格。若是以供果给众生结缘,即可以令众生与三宝方便地结下了善缘,以此善缘在将来业果成熟时,即可以归投于三宝门下,而获得出世之果证。” 请问法师:听您说“吃自己供给佛的水果,是触犯了支分盗戒。”请问如何忏悔呢?后来把钱补上行不行?嘉扬彭措仁波切答:“自己已经发心供养佛的水果以及其它物品,若是自己再私自取用,即触犯了盗的支分罪。若触犯了支分罪而不懂得忏悔,将来必会因此罪业堕落恶道。因自己发心供佛的物品,从自己发心供佛的那一刹那起,这些水果物品已经成为了佛物,所以若是供完佛后,自己私自取用就是触犯了盗戒的支分罪。再者,供品被供到佛前之时就成为了佛物,既然成了佛之物品就有护法神来守护,若自己因贪嘴私自享用供品,此时就会令护法神不欢喜,佛虽然没有执着心,但是护法有守护的执着心,因此也属犯了盗之支分罪。 ***博主kong补注: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何故不得悉地果愿。。。为持诵人盗佛法僧物耶。。。为持诵人为吃残食耶。。。”又云:“复次苏婆呼童子。持诵之者。于四威仪常须作意。。。亦不吃一切残食。祭祀鬼神食。并供养食。如上残食。皆不应食。若食此等食者不名持真言人。念诵无验。”按此经所开示,佛弟子不可食残食,否则持咒无验,更不得达悉地。 有同修认为自己供佛的食物和水,本来就是自己的东西,何来犯盗戒。末学打个世间法的例子,比如你把一个苹果送给了另一个人吃,那么苹果的归属权就转属于另一个人,你不经允许又收回这个苹果,你是不是“不与而取即为盗”呢?佛菩萨大慈大悲,无贪无着,对一切众生平等而视,更不可能因为收回供品就有嗔意,反而是希望一切众生皆结下佛缘,皆能得以度化。但对个人而言,不仅是触犯了护法神往昔因地发过护持佛法佛物的愿力,同时,将供物自己食用时,若发心不够清净、至诚,是有所求的利已心、贪心甚或和佛菩萨作交易的心,这个“由贪及盗”的因果虽是很微细难以自查,但因果却也是不虚的。 关于“供佛物可不可以自己食用”这个问题,争议确实比较大。有的法师认为供佛物不可以自己食用。有的法师认为供佛的食物可以食用,但供施鬼神的食物供食者不能食用。网上也有文章,指出可在撤供时续香并诵赎果偈,再就可以食用了。 比如据堪布益西彭措讲授的《走向解脱——三乘根本戒概述·在家篇》中所说,我们平时在佛堂中对佛像的供养,如水果、净水等物,可以在供完后食用,此不在盗戒之列,但已受过事部以上灌顶的人(如阿弥陀佛灌顶、释迦牟尼佛灌顶、大威德灌顶、大圆满灌顶等),按照事部的戒律,都不能再自己食用对佛像的供养,而只能将供品搁置在屋顶等的清净地方或作布施用。 而大慈藏寺住持门智法师则对供佛做过这样几个开示: 一、“这里首先要明白佛堂上的水果在什么时候供上去(在前面的问题解答中都已经讲过了),就是供佛一定要在上午供,不能在下午供佛,这是一个原则。原因就是,佛是日中一食,佛门有过午不食的规矩,故而一定要在上午供佛。其次,所供的食品一定是纯素食,不能有一丁点的荤、腥。 在明白这两点的基础上,你也就明白了什么时候应该撤下来了。很明显,在过了午时(下午1:00点)以后,就可以撤下来了。如果过了午时,佛堂上的供品还不撤下来,就不应该了。 实际上,供到佛堂上的供品,只要有一支香的的时间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几个小时,更不需要几天的了。 在特殊的情况下,比如家里有老人、病人和闹人的小孩子,把买来的水果洗干净后,供到佛堂上有一刻钟就可以撤下来,给老人、病人和小孩子吃。这样,既有了供佛的功德,又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但是,这里要着重说明的一点就是,如果你是把水果或供品拿到寺庙里去供佛,就不能再拿回去了。 因为,自从你放到寺庙的供桌上的时刻起,就是供养寺庙的常住三宝的了,你的功德你已经做成了。这个时侯如果你再把它拿回去,就是犯了一个盗窃常住三宝物的罪过。得不偿失,不划算!(尤其是南方的的香客和居士,她们受南方民间风俗习惯的影响,认为供品带回去给小孩子或给病人吃了,能消灾免难的迷信影响。) 如果你确实有需求,一定要带回去一些供品,可以跟寺庙的香灯师说清楚,让寺庙的香灯师给你拿,这时就如理如法的了。” 二、“若人如了之,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给小孩子和病人买水果吃,都是家长及亲人朋友对孩子和病人的关心与爱护。 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莫过于望子成龙,为了使孩子将来长大成龙,事业有成,最盼的就是能得到佛菩萨的护佑,得以茁壮成长。把为孩子买的水果先供佛,这本身就是一个功德。将此功德再‘回向给法界有情众生以及无上正等菩提,趣求圆满证得一切智智’,这又是一个功德。同样是一个水果,如果只给孩子和病人吃,只有一个价值作用。如果先供佛、回向后再吃,却又格外多得到了两个功德。一念之间,天地之差,这就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这样的好事上哪里能找得到啊!只有当心地虔诚,心存恭敬,一心向佛,一心敬佛才能有如此善因缘,才能有如此的大福报。其结果怎能不得佛力的加持!怎能得不到诸天护法的护佑啊! 所以,佛门有一句‘心诚则灵,有求必应’。这就是敬佛、供佛的好处! 同样的,给病人买的水果,先供佛再给病人吃,也同样会得到另外两个功德。也会得佛力加持,得诸天护佑的。则病人必然会病得痊愈,恢复健康的。 所以,无论是自己买的水果,还是别人送的水果,在小孩子和病人临吃之前,先供佛,回向以后再吃,不但是可以,而且还有莫大的好处。这就是佛法的奥妙所在,这就是佛法无边的魅力,这就是佛法不可思议的地方!” 根据几位法师的开示,末学发现虽对“上供的佛子可不可以食用供佛物”有不同的解答,但却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供佛的食物可以在撤供后回施他人或他道众生”。所以末学个人认为:佛子供佛之食物和水撤供时可作一个普施法界有情共成佛道的功德回向,并在心中或直接出声祈请佛力、三宝威神力加持此食物及水成为甘露食或甘露水,以利益一切有缘,令他们结下佛法善缘,使他们皆得佛法殊胜利益,直至究竟的解脱。然后就可将此食或水给他人结缘食用或布施给他道众生,而不要自己食用。如果是自己食用,可以依索达吉堪布的开示,“可以首先将物品陈设于三宝前作供养,请三宝享用之后,再观想三宝将供品转变成悉地并赐予自己,然后自己再享用这些物品。”另外,因为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因地发下的慈悲大愿,我们供的大悲水或是祈请地藏王菩萨加持的水是可以自己饮用,也可以结缘他人或布施他道众生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07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