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一次连续多年采收的蔬菜
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是我们种植春菜的大好时节,可以继续播种大葱、韭菜的蔬菜,也是开始直播露地、地膜西瓜的最佳时期。到了四月下旬也可以开始覆地膜直播露地春黄瓜、豇豆、菜豆等蔬菜了。您知道目前有哪些“懒人蔬菜”可以一次播种,多年采收吗?
到了四月下旬也可以开始覆地膜直播露地春黄瓜、豇豆、菜豆等蔬菜了。那么您知道目前有哪些“懒人蔬菜”可以一次播种,多年采收吗?今天分享几个给大家,作为参考交流!
一、黄花菜
黄花菜大家并不陌生,它是一种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菜比较好种植,它对土壤条件适应能力非常强,耐瘠、耐旱,雨水充足就会疯长。
目前,像我国在秦岭以南、湖南、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四川、甘肃、陕西、吉林、广东与内蒙古草原等地都有种植。
黄花菜的营养成分非常多,其中碳水化合物占60%、蛋白质占14%、脂肪占2%,此外,磷的含量高于其他蔬菜。
黄花菜-萱草一名紫萱-又名忘忧草,在我国已经栽种了大约有2000多年了,是中国特有的土产,还具有一定药用价值。
二、菊花脑
菊花脑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栽种范围在江苏、上海、南京等地区。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上海常用中草药》中有:“清热解毒。主治鼻炎,支气管炎,风火赤眼,疮疖肿痛,蛇咬伤,湿疹,皮肤瘙痒。”的描述。
三、血皮菜
血皮菜是红凤菜的别称,又叫紫背菜,是菊科三七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江西、四川、台湾等地区,具有药用和菜用价值。
血皮菜是四川农村的家常菜,可用于炒猪肝、拌凉菜、食用嫩梢、爆炒、和鸡蛋一起做汤等,非常美味。并且,紫背菜还具有凉血、去虚火等功效。
四、佛手瓜
佛手瓜又叫千金瓜、合手瓜、捧瓜等,是一种葫芦科佛手瓜属植物。和茄子一样都属于外来物种,不同的是茄子原产于印度,而佛手瓜原产于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
该蔬菜是在1915年传入我国,可在多个地区种植,像云南、贵州、浙江、福建、广东、四川、台湾等地都有种植。
它的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碳水化合物、核黄素、钙、磷、铁等营养成分。
佛手瓜既可做菜,又能当水果生吃。加上瓜形如两掌合十,有佛教祝福之意,深受人们喜爱。
佛手瓜种植比较容易,成活率高,几乎不需要管理,病虫害少,产量高。在其生长相当旺盛,我们只要给它搭一个简易瓜架,它的瓜藤便会爬满整个架子,一棵能结一百多个果实。
五、小香葱
小香葱原产于德国,属百合科属2年生或多年生的宿根植物,在1996年才开始引进我国的,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
小香葱属于早熟作物,一般移植或直播后50-80天左右就可以收获,并且,具有耐寒,较耐热,耐旱不耐涝,质地细嫩,香味浓等特性。
小香葱和大葱不一样,每窝小香葱有多根,可将其中几根拔出来,剩下的几根又会从旁边长出来更多的葱,而且分得越勤快,它就长得越旺盛。所以,种植一年可多次采收。
香葱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以生吃、凉拌、做调味品、炒菜、做汤等等。
六、洋姜
洋姜原名叫菊芋,别名鬼子姜,在以前东北农村经常能够看到,现在很少有了。它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也是外来物种,原产北美洲,后来是经欧洲才传入我国的。
洋姜抗逆能力非常强,耐寒抗旱,可在-30℃的冻土层中可安全越冬。并且,还耐瘠薄,但酸性土壤中不易生长。
它具有,医用价值,食疗价值,经济价值,还是生物柴油。洋姜茎块中富含系列多聚果糖-菊粉,经过复杂的化学过程,可以转化为果寡糖。
而果寡糖中含有的高果寡糖加入大肠杆菌后经过细胞工厂的作用,即可转化为生物柴油。
七、空心菜
空心菜原名蕹菜,旋花科番薯属植物,现已作为一种蔬菜广泛栽培,是一种典型的“懒人菜”。
虽然是一年生,但是我们收获时只要不将它连根拔起,不管如何收割它,过不了多久它又会长出来新的茎叶,还可以继续收割。
空心菜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耐炎热,不耐霜冻,在长江流域各省4~10月都能生长。
八、薄荷
薄荷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有特种经济价值的芳香作物。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地区及西亚洲一带盛产,现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
薄荷有很强的适应性,喜欢温和湿润环境,阳光充足、干旱、日照时间长的天气有利于对薄荷油、薄荷脑的形成积累。并且,沙质壤土、壤上和腐质土都可以进行栽培。
九、紫苏
紫苏不属于多年生植物,可用于药用和制作香料,并且紫苏叶还可食用,和肉类煮熟可增加香味。
像我们常听说的紫苏干烧鱼、紫苏鸭、紫苏炒田螺、苏盐贴饼、紫苏百合炒羊肉、铜盆紫苏蒸乳羊等等,都是非常美味的菜肴。
最近几年,紫苏的植株面积有所增加,其中湖南地区种植面积较大。有文章称,100来亩紫苏可获80多万元的利润,前景还是不错的。
十、韭菜
韭菜,我们再熟悉不过了,特别是北方地区种植和食用得较多,属于百合科葱属植物。
韭菜也是外来物种,原产于亚洲东南部,适应性强,抗寒耐热,一年种植,可多年收获。
它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可以炒菜、凉拌、做汤、烧烤、做配菜等等。
十一、香椿
香椿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其体内含有钙、磷、钾、钠、维生素E和性激素物质、香椿素的营养成分。
香椿被称为“树上蔬菜”,主要食用其香椿树的嫩芽。在苏轼《春菜》中:“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的描述。
据说,在汉朝时就开始食用香椿,曾与荔枝一起作为南北两大贡品,深受皇上及宫廷贵人的喜爱。
我们无论是用香椿炒鸡蛋还是制作别的食物,事先别忘了,要先焯一遍水在做菜吃,吃不完的香椿要倒掉,过夜的不能吃。
您还知道哪些一次种植,多好收获的蔬菜?期待您的分享!
你也是云峰的呀!我也做这个,我是从好几个网站上凑的。
活动目标:
1. 乐意参加蔬菜种植活动,体验劳动的快乐。
2.萌发照顾、观察蔬菜生长过程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种植物:蔬菜种子、小青菜等(最好是孩子们认识的种植物,另外种子的种类有埋在土中的,有外露的种植物)
2.种植的工具:小铲子、浇水壶等
3、讲解展示种植植物的主要生长过程的。
活动流程: 情境导入――体验种植――讨论交流――活动延伸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观看录象 说明:录象内容为学生去蔬菜基地参观的内容
2. 讨论交流:
(1)小朋友手里的这些蔬菜是从哪里来的?
(2)引导幼儿观看农民的劳动,听农民介绍,知道蔬菜种植的几个重要环节:挖坑――播种――填土――浇水
(3)师要简单小结:农民真了不起,种出了许多营养丰富的蔬菜,劳动真光荣。 (评析:观看到的种植经验为这次种植蔬菜的“迁移应用”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学生在讨论时,气氛活跃,能较快得出结论。这里突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热情。)
二.体验种植
1. 出示各种种植物以及种植的工具,引发学生种植兴趣。 说明: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对种植物以及种植工具简单介绍一下
2. 学生自主种植蔬菜,教师观察指导。 观察要点:学生种植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情况 说明:引导种好的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标记插入土中,以示辨认 (评析:这部分是重点和难点。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能明确活动的目标,在种植过程中也逐步培养了学生协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遇到矛盾时,学生思维活跃,能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体现出了思维的创新性,同时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由于种植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较简单,在以前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教师没有干涉他们种植过程中产生问题碰撞后的最终解决结果。)
三、 讨论交流
1. 你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 说明:结合现场录象内容――要捕捉到学生活动中的亮点,如合作、协商、边学边做等
2. 我们已经完成了种蔬菜的任务,真了不起。可是刚才农民伯伯说的,蔬菜种下去后,还要细心的照顾它才会长大。那我们应该怎么照顾它们呢?
说明:可以适当准备一些相关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在活动后学习如何照顾蔬菜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实践活动、行为过程比较连贯完整地表达出来,能力强的学生能对自己的合作情况作出简单评价,从中发现问题,共同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活动延伸
为幼儿提供观察记录本,引导学生关注蔬菜的生长变化,萌发照顾、观察蔬菜生长过程的兴趣。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以他们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引子”,充分调动学生继续探索欲望,使学生围绕进行寻根究底的探索,在自身的探索活动中,接受科学知识,丰富学生的种植经验,使学生思维、认知和科学兴趣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活动小结
种植活动是一项极为有趣的探索活动,不受时间的限制,且能就地取材,走出“条件差,没有材料进行科学活动”的困境,非常适于农村学校,也得利于改变单一的、封闭式的课堂教育形式。 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我主要采用了层层递近的方式,当孩子在对种植活动有了一定的体验之后,我再进行推动,给予孩子一定的的空间和机会,让孩子在探索体验过程中再来发现问题,寻找教育的机智,帮助孩子获得一定的经验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看似是一个活动,但它确实是与其他领域的内容相联系的。比如学生的认知、情感、科学等领域都在活动中有所渗透。
本次活动后,学生归纳生成了几个热点:如: A:一浇水,菜苗就倒了,后来我们重新种了,把坑挖得又大又深。(菜苗种的太浅)B:我们种的菜苗让某某踩坏了,我们让他小心一点。(菜苗护理时的注意点)C:我和XX小朋友产生了争执,我说:应该把根埋进土里,他说我种反了。
(萝卜的种植方法),因此,在问题下,我们将生成一些后续活动,比如,如何让学生自己照顾观察种植角;品尝亲手种植的蔬菜等等。 整个活动,前后历经一个月,我们得到了有丰富种植经验的老农指导和家长的配合,我们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特别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更加需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技能,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探索大自然,感受农村的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07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