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丝织品的案纹样主要以哪些为装饰题材?
唐代丝织品的图案纹样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其中以花鸟禽兽纹为主要的装饰题材,鸟兽成双,左右对称,鸟语花香,花团锦簇,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天气息?
在花卉植物类图案中,多纹有盛开的牡丹花?折枝花?宝相花?散点花和卷草纹,形象处理饱满生动?
如吐鲁番出土的花鸟纹锦,以盛开的牡丹花为中心,周围有展翅飞翔的蜂蝶和练鹊,有迎花飞舞的鹦鹉,有宁静的山岳和飘飞的祥云,疏密有致,花鸟争春?锦边配上蓝地花卉两条连续的装饰带,色彩华丽,制作精美,代表了唐锦的工艺水平和装饰特点?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天蓝地牡丹锦》,主体纹样是一个正面形的8瓣牡丹花,周围用8朵侧面的牡丹花围绕而成?外面一层又装饰了一圈较大的牡丹花,花之间安排小折枝花,构成了极其富丽饱满的大团花图案?
这件作品,在鲜艳夺目的天蓝地色上,花卉用深绿?浅绿?红?粉紫?浅黄等颜色来交错使用,用退晕手法来处理,使作品色彩华丽,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生机盎然?
另一件茶色地《牡丹花对羊绸》,主题纹样是迎着朝霞怒放的牡丹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露水珠晶莹闪光?美丽活泼的蝴蝶围绕着牡丹翩翩起舞,两只左右对称的小羊回首互望,一幅恬静优美的画面,表现了春天鸟语花香?粉蝶飞舞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正是盛唐以来工艺装饰的特点?
此外,《瑞鹿牡丹团花绸》也是优秀作品,都和当时花鸟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联珠团窠纹也是唐锦图案的一类?唐代这类图案的发现较为普遍,成为唐锦的典型纹样?以一圈联珠组成团窠,中间安排鸟兽和花卉图案?图案内容有盘龙?凤凰?麒麟?狮子?天马?仙鹤?莲花?忍冬和宝相花等?纹样规整?连续?对称,以四方连续的组织向四面延续?4个团窠纹之间的空隙,装饰忍冬纹?
据说联珠纹来源于古代波斯,但从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纹样,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铜镜背面的边饰纹样及西晋的青瓷纹样和隋代的织锦的联珠纹上,均可见到它的形象?说明这种纹样不仅是吸收了外来艺术形式而且继承了民族传统,兼收并蓄,别具风采?
唐代联珠团窠纹织锦遗物,在吐鲁番?甘肃省境内都有大量出土?代表作品有《联珠对鸭纹锦》?《联珠对天马骑士纹锦》?《联珠鹿纹锦》?《联珠猪头纹锦》?《联珠戴胜鸾纹锦》等,尤其以鹿纹锦和猪头?对鸭纹锦,纹样别致,生动有趣?联珠团窠纹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装饰形式?
此外,唐锦纹样还有几何纹,其中有万字?小散点花等?唐锦纹样形象华美?活泼,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代丝织品的图案纹样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唐代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使得其服饰图案也丰富多彩。唐代服饰图案既继承了前代服饰纹样,又在文化交流中融合各少数民族的纹样特点。不论是花草纹还是动物花纹在唐代都应用颇多。联珠纹、团窠纹、宝相花纹、散花纹、连珠团窠纹、卷草纹在唐代女性服饰中出现较为频繁。《长安十二时辰》女装中对于宝相花、卷草纹运用较多。
一,相花纹
宝相花纹作为中国传统花草纹样之一,有着美好的吉祥寓意。其纹样主要是将部分常见花型经过旋转变形处理而成,旋转角度越小,花型结构越丰富精细。最简单的宝相花纹是以“十”字四瓣画旋转而成“米”字形的八瓣宝相花纹,有向内收缩的,也有向外呈放射状的。整体呈现富丽饱满的特征而独具特色。1968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墓的宝相花锦履上纹样便是唐朝盛行的宝相花纹。在《长安十二时辰》的女装中,宝相花纹使用频繁,尤其是许鹤子表演时襦裙上散布的“米”字形宝相花纹,与凤纹相搭配,更显富贵气质。许鹤子所着襦裙上的宝相花纹和凤纹很大程度上参照莫高窟98窟壁画供养人所着服饰纹样。
二,卷草纹
卷草纹是中国的传统织物纹样之一,因盛行于唐朝又被称为唐草纹。唐代卷草纹多参照牡丹花的枝叶,让叶子随叶脉卷曲为“S”形排列而成。其结构舒展而流畅,呈连绵不断的蔓延之势,富有整体性且饱满华丽,生机勃勃,反映了唐代富丽华美的纹样风格。由于其装饰性,卷草纹被广泛运用到服饰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二三零号墓出土的《舞乐屏风》上所画舞妓所穿半臂上的图案便为卷草纹。剧中,檀棋所着暗绿色胡服领子上的纹样即为卷草纹,该纹样搭配胡服更显异域风情。
中国丝绸博物馆内藏有自新石器时代起各朝代与丝绸有关的历史文物,特别是出土于丝绸之路沿途的汉唐织物、北方草原的辽金实物、江南地区的宋代服饰、明清时期的官机产品以及近代旗袍和像景织物等。此外,还有众多的民族文物和现代文物。 代表藏品 北朝时期绞缬绢衣:此展品为北朝时期文物。长192厘米,宽72厘米。此件衣服呈褐色,交领,袖子为喇叭形的大袖。面料是平纹绢,用绞缬的工艺染出**小点纹。绞缬又称扎染,在北朝开始流行,而保存如此完整的北朝女服尚不多见。现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唐朵花纹蓝地蜡缬绢:此展品为唐代文物。长78厘米,宽51厘米。蜡缬的源头似乎不在中国,新疆民丰尼雅东汉墓出土的一件蜡染棉布,其图案充满了异域风情。蜡缬传入中原后,到唐代时已经发展成为与绞缬、夹缬齐名的三缬之一。现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唐立狮宝花纹锦:此展品为唐代文物。长46厘米,宽29厘米。花卉环中的动物纹样创自唐代初期,称为陵阳公样,是典型的将西域传入的团窠联珠环内的动物纹样与中国审美的花卉纹样相结合的产物。此件织锦采用辽式纬锦,而且其纹样已带有自由的写实风格,应是陵阳公样在唐代晚期流行的典型代表之一。现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清末红缎地彩绣肚兜:此展品为清末文物。长62厘米,宽45厘米。肚兜用银链系挂,大红色缎地,绣有一条小船,船上为一对男女,这样的题材在别的器物上也有出现,一般认为是“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掌故。现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元代菱地飞鸟纹绫海青衣:此展品为元代文物。衣长119厘米,袖长224厘米。该衣右衽交领,窄袖、宽摆,构造特殊。其肩部有一开口,天热时手臂可由此伸出,而两只长袖可在衣服背后反扣。因此,此袍在离领子14厘米的后背钉有一纽,而两袖离袖口16厘米的地方各有一个襻。袍服后襟的右边开衩长33厘米,以便骑马。袍服的左右肩有刺绣的纹饰,所用针法为钉金高绣,即在衬物上进行钉金绣,最后形成一片凸起的纹样。现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清紫色马面裙:此展品为清代文物。裙长105厘米,腰宽95厘米。此裙面料采用紫色皮球花纹暗花绸。裙摆及马面采用几种不同的花边勾出形态,底边则由蓝缎打细褶而制成。腰头使用白色棉布,有白头偕老之意。现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元纳石失靴套、六出地格力芬花绫裤:此展品为元代文物。这对靴套面料是一件纳石失织金锦,一个循环内有三行纹样。裤腰上有四个蓝色绢制成的襻,且腰部靠右位置的里面有皮革残留的痕迹,可见当时该裤子的腰部可能是用皮革作衬。腰带也是用蓝色绢作做成的,且带上还有用于系靴套的蓝色丝带。现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清末缎地彩绣戏出十团褂:此展品为清末文物。衣长90厘米,袖长116厘米。草绿色百蝶纹暗花缎为地,彩绣花卉、仙鹤、孔雀、蝴蝶纹以及十个团窠的戏出人物故事纹。褂的形制为圆领对襟,两边开禊,开禊处饰有如意云头。领、开禊、袖头为白缎彩绣,图案也为花卉、仙鹤、孔雀等。现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08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