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研究草药的历史?
草医草药是中华民族医药学的巨大遗产之一。中国医药学的发展追本溯源始于草医草药。中华民族子孙繁衍,人丁兴旺,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这与我国古代草医草药十分发达是分不开的 。
草医草药在中国古代称之为“本草学”,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其中植物药占绝大部分,故名“本草”。根据中国甲骨文和金文记载以及近期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元谋人时代(距今170万年)、蓝田人时代(距今60~80万年),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发明了用火烧熟食物,用百草疗疾健身。创造的象形文字“药”,就是草字下面一个“乐”字,两人在草下面跳舞。在七八千年前就发明了驯化种植野生动植物和耒耜耕地及采药的石器,五六千年前又发明了青铜器和铁器、碾药用的石窝、姜窝,碾槽等也相继发明。医药与饮食同源,更是我国草医草药和传统医药学的独有特色。早在《周礼》和《诗经》等古代书籍中就有“食医”和“疗饥”的章节。汉代刊行的中国最早的医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当时世界是划时代的著作,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草学”历史要早数百年。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把中国的国药大黄传到西亚和欧洲,发展为大黄苏打片,成为迄今跨三个世纪畅销不衰的泻下药。这也是中国草药对世界人民健康的巨大贡献。
中国草医草药自古至今保持了医和药结合一体的特色,以原植物、动物、矿物为主,具有当地有产、采集容易、使用简便、价格低廉、疗效较好的优点,数千年来广泛流传,民间乐意使用。特别是在一些中草药资源丰富的地方,如西藏、云贵高原、蒙青新草原、南方热带森林、长江三峡、川陕甘秦岭巴山以及黄土高原等地,草医草药无不家喻户晓,山镇集市处处有售。相传红布兜装、刀切水煎或酒浸泡服等,都是药王孙思邈传下来的。这与欧美等西方国家走了很长的合成药道路又回到重视天然植物药的研究开发、提取单味药有效成分形成热潮比较起来,更加说明中国草医草药是世界医药学宝库的重要财富 。
我国的草药在许多地方又称为“七药”。种类多,分布广,大部分都是人们长期实践临床验证后流传下来的,有的是国家正式列入经营的商品和被国家收载入《药典》的中药材,有的仍在产地和民间沿以草药使用。现代在长沙出土的一批完整记载了汉代医药资料的皂书和竹简《五十二病方》,经考证应在《黄帝内经》之前,记载了一百多种病,每种病附方1~2个,多者达20个,共计280方,药物240种,其中只有三分之一见于《神农本草经》中。可见《神农本草经》这部最早通用的药典所收载的365种常用药也只是当时民间用药的一少部分。梁代担任过宰相、后来研究药学的陶弘景所著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收载中草药730种;唐代《新修本草》是我国官方颁布的第一部药典,收载中药844种;宋代的《证类本草》翻了一番,收载药物1558种。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后被十多个国家以十多种文字翻译出版。以后清代的《广群芳谱》、《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等医药学巨著大体都保持在这一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经过中草药普查,1972年全国中草药汇编收载中药资源6500种,1977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常用中药713种,都只是我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尚未被收入其中。1982年国务院决定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制定长远开发规划,从1983年开始,各省、市、自治区同时进行,组织科技人员4万多名,历时5年,采集标本200万份,搜集民间单验方10多万个,经中国药材公司汇总编著了《中国中药资源志要》,收载中药12694种,达到了现代新的顶峰。
聊城市位于鲁西平原,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春旱多风,夏热多雨,晚秋多旱,冬季干寒。”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土壤分沙土、沙壤土、盐碱土、红淤土四种类型,土质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繁殖。历史上,由于有适宜的生长气候,我市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据八十年代末中药材资源普查结果表明有:植物类:茵陈、草决明、苍耳子、栝蒌、丝瓜络、大蓟、蒲公英、白茅、天花粉、香附、蛇床、地丁、王不留、北柴胡、桑白皮等63科、192种,总产量达数万公斤。其中尤以莘县所产桑白皮质量上乘,全国闻名。动物类:壁钱、土元、蟾蜍、刺猬、獾等32科32种。矿物及其它类:芒硝、伏龙肝、百草霜等三种。当时并确定了四处药源保护区,即:(1)高唐县南镇、姜店旧城一带。(2)东阿县关山、刘集、单庄等沿黄北岸。(3)莘县王奉、岩集一带。(4)冠县林场。这四个保护区内野生药材种类繁多、蕴藏量大、分布比较集中。2、种植历史我市素有中药材种植习惯,建国初多系农业、副业、庭院花卉的副产品,计划经济时代各级政府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有关指示”,响应国家“南药北移,北药进关”、“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号召,开始将中药材种植纳入农业规划,逐年下达种植指标。1959年6月“山东省万亩大药田现场会”曾在冠县召开,中国药材公司及山西、河南、河北省药材公司都派员参加,当时影响很大。当年聊城夏种万亩中药材品种达103个,后因粮药争地、争水、争肥等矛盾,种植面积逐年下降。1973年全省日照药材生产会议后,聊城药材站及各县(市)公司按照“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合理布局、建立基地”的指导方针,开始有领导、有计划地在种植年限较长,面积较大,重点品种突出,经济效益高的社、队逐步扩大种植面积,相继建立了一批100—300亩的中心基地,有阳谷大布,莘县张鲁、王奉,茌平丁块,冠县贾镇等。从而带动了周边200余个大小生产村、队专业种药,形成了大批种药专业队,并造就了一支中药种植技术骨干队伍。1985年后,国内中药材市场放开,竞争日趋激烈,价格不稳,中药材种植因产量、价格、信息、销路等原因造成种植面积严重下降。1988年聊城地区医药公司将中药材生产列为企业承包六大指标之一,定品种、定面积、定收购量,并进行考核,1988-1990年计划种植稳定在20个品种左右,种植面积约400亩,但此后因多种原因种植面积逐年下降。二、中药材野生资源及种植现状1、野生资源现状农村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大面积的荒地、盐碱地、闲置地都被充分开垦改良,杂生于农作物间的野生中药材,由于除草剂喷洒、人为拔除或动物吃啃等原因,野生动物类也由于农药施用等原因,从而破坏了其生长、生存环境,从而使野生药材面积、种类大幅减少,有些野生药材品种濒临绝迹。现有的野生药材品种多生长在河边、路沿、房前屋后等没有人为破坏的地方。经调查,现存约有100余个品种,其中苍耳子、香附、罗布麻、茵陈、蒲公英、浮萍、麦冬、蒺藜、蓖麻、桑、马齿苋、杜仲、槐米、天南星、猫眼草、女贞子、蛇床、栝蒌、野艾、野菊花、白茅等40余个品种较多,全市各地均有分布,总面积约有数百亩,年产约6000公斤左右。2、种植现状中药材种植一般技术管理要求比较高,计划经济时代因为出现过签了合同不收购现象,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因为农民信息不灵通,中药材种植更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另外也有价格不稳等因素。这些都影响了人们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目前,农民根据自己的信息渠道,多属自发种植、自产自销。有的作为经济作物种植而不是作为药材应用,如阳谷县闫楼乡于便村等村庄的农民自发种植牛蒡约1000亩,亩产2000公斤,每公斤8—10元左右,经济效益很可观,其主要做食用出口日本、韩国。冠县店子乡种植灵芝大棚13000余个,年产7000吨,为省内最大灵芝基地,已形成规模,也主要做为食品加工、销售。作为中药材用途种植的有:冠县贾镇、桑阿镇种植菊花300亩,亩产150公斤;冠县梁堂乡、莘县樱桃园乡种植金银花600亩、亩产100公斤左右;冠县孙疃乡种植大青80亩,亩产400公斤根、叶;冠县东古城镇种植的甘草4亩,亩产500公斤;冠县邹刘庄种植黄芪30亩,亩产500余公斤;莘县张寨、妹仲乡种植生地80亩,亩产300公斤左右;莘县王奉乡种植大青80亩,亩产400公斤根、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08856.html